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第三部门
  • 非营利组织
  • 社会运动
  • 公民社会
  • 台湾史
  • 社会发展
  • 非政府组织
  • 志愿服务
  • 社会福利
  • 公共事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0年以来是台湾社会的大转型时代,
要完整观察三十多年来台湾的社会变迁、发展全史,
绝不可遗漏第三部门发展史!

  本书继《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之后,再次呈现十一个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过程,包括倡导型七个(消基会、台湾环境保护联盟、残障联盟、台湾人权促进会、妇女新知基金会、人本教育基金会、荒野保护协会),服务型三个(伊甸基金会、励馨基金会、海棠文教基金会),社区型一个(仰山文教基会)。这两册共二十五个组织的简史,诉说了第三部门在过去三十年,为民主化的台湾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福利、人权和永续等六种新价值、新典范;同时确立社会改革的正当性,形塑社会服务的新作法,并重建社会信任的无私性。
台湾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发展史:一部探索边缘群体的视角 本书将目光投向台湾社会运动的广阔图景,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 它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经济发展史,而是深入挖掘社会底层脉动、社会关系重塑以及公民能动性觉醒的微观历史。本书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力图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运动编年史,展现台湾社会如何在动荡与变革中,通过无数个体的抗争与组织,逐步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公民社会。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与冷战阴影下的集体行动(约194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描绘了战后初期,尤其是在威权体制高压统治下,台湾社会集体行动的艰难开端。这一阶段的社会运动,往往披着“自治”、“福利”或“地方自治”的外衣,其内核却蕴含着对政治压迫的微妙抵抗。 一、经济发展背后的社会张力:工厂劳工与土地问题 我们详尽考察了1950至1960年代初期,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新兴工业区和传统农业区所发生的关键性劳资冲突与土地征用争议。书中不再仅仅陈述经济奇迹的成就,而是细致分析了这些成就的“代价”。例如,分析了早期工厂工人(尤其是女工)在恶劣工作环境和低薪制度下的自发性组织尝试,这些尝试如何被政府的工会管制体系所吸纳或瓦解。同时,深入探讨了农村地区在土地改革后续影响中,小农户面对地方派系和资本扩张时的策略性反抗,包括针对水利分配、集体农场解散等议题的非正式抗议活动。 二、空间与身份的重构:外省族群内部的再定位与本省籍知识分子的挣扎 冷战意识形态深刻地塑造了社会阶层和族群关系。本书关注了“外省”群体内部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分化,以及他们如何在新体制下寻找立足点。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挖掘了1950年代“思想清洗”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剧烈的心灵震荡与政治顺从,以及他们如何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中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书中特别开辟章节讨论了早期“本省籍”知识分子,如何在民族主义叙事与地方认同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他们如何在教育界私下传播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 三、地方自治的微小裂痕:基层政治的运作与地方派系的影响力 在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本书聚焦于县市级和乡镇级的选举与地方派系运作。它揭示了地方派系如何利用有限的政治资源(如公共工程分配、社会救助)来维系其社会基础,同时也分析了普通民众如何利用这些派系网络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复杂博弈。这并非对派系政治的简单批判,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阶段下,缺乏正式政治渠道的社会力量的“替代性动员方式”。 ---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松动与“民主化前奏”(约1970年代中叶至1980年代末)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国际局势的变化,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社会的集体行动呈现出新的面貌。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社会议题的“议题化”过程,即那些过去被视为“私人问题”或“治安问题”的现象,如何逐渐被组织起来,成为具有政治意涵的公共议题。 一、环境运动的兴起与本土意识的萌芽 本书详细梳理了台湾早期环保抗争的轨迹,从反对大型石化工业污染到争取地方生态权益的转变。例如,对中南部地区重大污染事件的社会影响进行个案分析,展示了抗争者如何从单一的“健康权”诉求,扩展到对“发展模式正当性”的质疑。这些环保行动,往往与地方士绅、基层教会和新崛起的知识青年相结合,成为最早期的跨阶层公民联盟雏形。 二、妇女权益的首次集体诉求:家庭革命与公共领域 本书专门分析了台湾妇女运动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期的萌芽。这一时期的诉求相对温和,主要集中在家庭法改革、反家庭暴力以及对职场性别歧视的揭露。重点讨论了如“家庭革命”讨论小组的形成、女性作家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以及她们如何利用法律知识和教育资源来推动社会观念的缓慢变化。这标志着社会运动开始从传统的劳工、农民议题扩展到更关乎个人权利和身份认同的领域。 三、残障者权利运动的艰难起步 相对于成熟的劳工或学生运动,残障者权利运动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边缘化和脆弱。本书通过对少数关键社团和倡导者的跟踪,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医疗资源的匮乏、社会服务的缺失以及制度性的忽视中,艰难地为自己争取“生存权”和“被看见的权利”。他们的抗争策略,更多依赖于道德感召和人道主义呼吁,而非政治动员。 四、党外运动的社会基础构建 本书不侧重于党外政治人物的选举策略,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政治行动如何渗透和动员社会基层。分析了“地方服务处”在处理民众日常纠纷(如水电、健保、地方工程)中扮演的“类社会服务机构”角色,以及这些日常接触如何转化为政治支持。同时,也考察了党外知识界如何通过乡土文学、民间电台等非正式渠道,来构建挑战官方历史叙事的替代性文化空间。 --- 第三部分:社会运动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浪潮(约1990年代至今) 随着解除戒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速,社会运动不再仅仅是体制的“对立面”,而是成为民主政治生态中不可或缺的“议程设置者”和“监督力量”。 一、环境正义与原住民族权利的重新定位 进入1990年代,环境议题不再局限于污染防治,而是深化为“环境正义”的探讨,尤其关注经济发展如何不成比例地伤害了弱势社区和原住民族的传统领域。本书详细分析了原住民族运动如何在解严后,从争取身份确认,转向要求“土地正义”和“自治权”。通过对具体矿区、水库兴建、生态旅游开发等议题的案例研究,展现了原运组织如何成功地将民族自决的诉求,融入到更广泛的公民社会议题中。 二、性少数群体权利的可见化 本书详细记录了台湾性少数群体(LGBTQ+)从早期的地下组织,到逐步走上街头,争取法律承认和公共空间接纳的历程。重点分析了1990年代末期,知识分子和社运团体如何引入西方理论,并将其本土化,探讨了家庭、婚姻观念在社会中的结构性冲突。这一群体的运动,展示了社会运动如何从关注生存权,转向关注“被承认的权利”和“差异的价值”。 三、消费者权益与“去中心化”的社会动员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深入,本书关注了新的社会运动形态,如消费者运动、医疗改革运动等。这些运动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议题专业化和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例如,分析了特定疾病患者团体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和医学知识,挑战既有的医疗官僚体系,以及他们如何在国际人权框架下,争取药物可及性。 结语:未竟的社会工程 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对单一事件的描述,而是将所有这些分散的集体行动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审视:社会运动如何持续地形塑台湾的“公共领域”边界?边缘群体的声音,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制度化、被主流话语所接纳的? 本书认为,台湾的公民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社会工程”,它依赖于无数个体的持续投入,而非仅仅依赖于政治精英的恩赐。它留下的问题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挑战面前,台湾的公民社会将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与信息茧房效应,继续推动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萧新煌


  1971年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1976年和1979年分别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国立台湾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及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讲座教授。研究专长:公民社会与亚洲新民主、亚太中产阶级、环境运动、地方永续发展以及客家族群比较研究。

  最新着作:Democracy or Alternative Political Systems in Asia: After the Strongmen (editoe)(2014,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hinese Middle Classes: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China (editoe)(201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台湾越南配偶的族裔经济》(与黄登兴、蔡青龙合编着)(2012年,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东南亚客家的变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2011年,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解读台港社会意向》(与尹宝珊、王家英合编)(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作者简介

李伸一


  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秘书长。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学士、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博士。曾任消费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第二届及第三届监察委员,于2009 年获颁「国家公益奖」。

欧阳莉

  《消费者报导》杂志总编辑。文化大学大众传播系学士,曾任消基会执行秘书。

王俊秀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所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清华学院执行长;联合大学副校长╱校长;「地球高峰会议」台湾代表;南非「世界永续发展高峰会」台湾非政府组织代表团团长;2012 年 Rio+20 地球高峰会台湾非政府组织代表团团长;台湾环保联盟会长。现借调担任天主教辅仁大学讲座教授兼全人教育课程中心主任。

黄珉蓉

  身心障碍专科社会工作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组学士,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华民国残障联盟研发组长;台北市社会工作师公会理事。

吴豪人

  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日本国立京都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与执行委员;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及董事。

范云

  台大社会系副教授,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耶鲁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长;女学会理事;民主平台理事。

周雅淳

  台湾大学社会所博士候选人。东华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清华大学社会所硕士,曾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兼任讲师;妇女新知基金会数位典藏计画专员。

冯乔兰

  财团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废除死刑推动联盟监事。

  台湾大学社会系学士,曾任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小组委员;行政院青少年事务促进委员会委员;人本教育基金会与台北县教育局合作之「台北县国中生生活教育辅导工作计划」专案负责人;人本教育基金会与台中县政府合作之「校园支援系统专案」总督导;人本教育基金会青少年活水工程总负责人;人本教育基金会教育谘询专线负责人。

黄柏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硕士;国立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博士生,曾任国科会研究计画研究助理。

黄琢嵩

  财团法人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健康产业研究所硕士。曾任卫生福利部身心障碍权益保障推动小组委员;行政院主计处社会福利补助经费设算制度小组委员;行政院劳委会就业安定基金管理会委员;中华民国残障联盟常务理事

潘若琳

  财团法人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专业督导团团长。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曾任台湾社会福利总盟监事;新北市劳工局劳工大学讲师;政治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纪惠容

  财团法人励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执行长;公视有话好说——NGO 观点主持人;卫福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制推动小组委员;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理事;公益自律联盟常务理事;复兴广播电台希望花园节目主持人;布农文教基金会董事;新故乡基金会董事;财团法人基督教芥菜种会董事;台湾沙游治疗学会理事;教会人权促进联盟理事。国立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学士,Master of Arts in Liberal Studiesconcentration in Music, Valparaiso University。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编、专栏记者,励馨基金会专案主任、副执行长。协助创设 1.布农基金会;2.新故乡文教基金会;3.台湾沙游治疗学会;4. 励馨柬埔寨分会;创设爱慈基金会;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并担任第一届创会理事长;美国励馨纽约分会。

陆宛苹

  海棠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兼任震灾基金会董事、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理事、88 水灾服务联盟社工组召集人、台北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助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任实践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中华社会福利联合劝募协会秘书长;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秘书长;亚洲协会「台湾非营利部门发展」专案;声宝文教基金会执行秘书;台北县政府社会工作员、督导员。

财团法人仰山文教基金会

  成立于1990年,是宜兰第一个汇聚民间文教力量的公益组织,希望透过各类活动,为兰阳发掘、培育并奖掖人才;保存整理及发扬兰阳文化;探索兰阳文教趋势、研究发展策略,结合政府施政,建设宜兰县成为健康、美丽、富裕、民主的新社会。

图书目录

倡导篇
1 坚持不辍的消费者保护运动——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发展史/李伸一、欧阳莉
2 非核台湾的桥头堡:台湾环境保护联盟/王俊秀
3 残障联盟之兴起与发展/黄珉蓉
4 「极端分子」三十年:试论台湾人权促进会/吴豪人
5 女权火,三十载:书写妇女新知基金会/范云、周雅淳
6 教改的春雷:人本教育基金会/冯乔兰
7 以教育守护环境的实践者:荒野保护协会/黄柏睿

服务篇
8 持之以爱、永不放弃:伊甸三十的组织发展/黄琢嵩、潘若琳
9 性别正义的实践:励馨的历史和发展/纪惠容
10 非营利中介型组织:海棠文教基金会的发展历程/陆宛苹

社区篇
11 耕耘梦想:仰山文教基金会的发展/仰山文教基金会

图书序言

编者序

  长期观察和研究台湾的社会运动及其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我,一直很想有系统地读到不同类型NPO、NGO或统称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历史。只是苦苦等不到一本充实的第三部门史,确实有点失望。

  于是,在我创立和担任台湾第三部门学会理事长(2009)以后,就很想以学会的力量去推动编写台湾第三部门史的计画。终于在2012的学会年会上以「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历史」为主题召开一个圆桌讨论会,接着又在当年底正式执行编着相关专书的出版计画,而且暂以出版两册为第一阶段构想。

  本书为第二册,身为主编,我首先要感谢这十一章的作者群,没有他们的热心响应和支持,本书不可能问世。其次我要特别感谢创世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慷慨赞助本书稿费,没有该基金会的支助,本书恐怕也不容易顺利竟其功。此外,在编辑过程中,官有垣和李元贞教授协助审稿,我也心存感激。最后,我要谢谢彭雪莉小姐,因为她协助了催稿、校稿和部分编辑的工作,对本书的出版确有贡献。

  本书得以列为巨流与台湾第三部门学会共同策划出版的台湾第三部门丛书第六号,巨流图书公司的全心配合也是功不可没。

  最后,我诚心期待本书的出版可以有助于各界读者多认识台湾第三部门组织的精采历史,从而能多支持台湾第三部门的未来发展。

萧新煌2014年5月1日于中央研究院

推荐序

  政府(第一部门)、企业(第二部门)相继失灵,N G O (第三部门)为永续台湾留住希望。萧教授将其发展史料集结出书,记录三十年来如何倡导新价值、新典范,内容充实精彩。——白秀雄(台北富邦银行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社会福利总盟荣誉理事长)

  一个健全的第三部门存在,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I》的出版,加深了读者对台湾倡导型、服务型及社区型NPO/NGO如何在这块土地耕耘的认识。本书各章兼具理论概念的整理与实证资料的铺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专书。——官有垣(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

  在国家定位不明、政府失能,经济发展困顿窘迫时,「台湾第三部门史」的理解,可以让人看到台湾的未来。——陈锦煌(新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不知史,不可谈薪传。历史是组织的基因,也是组织发展的脉络与基石。1980年解严后,第三部门蓬勃发展,各NPO/NGO的先圣先贤,筚路蓝缕,孜孜耕耘数十年,却不见有一部发展史贯串时空,编织经纬。不容青史尽成灰,如今欣见《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 II》铿锵落地,真是第三部门永续传承的一大福音。——苏国祯(财团法人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董事)

  阅读这十一个组织的故事时,深深觉得,台湾的第三部门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过非比寻常的贡献。如果任何一个书中的组织消失了,我们今天享受的福祉必会严重地欠缺了一个角落!让我们一起来呵护这股自发的社会力吧!——顾忠华(公民监督国会联盟常务理事)

图书试读

导论:勾勒与定位台湾第三部门发展史Ⅱ
萧新煌
 
一、前言
 
大概是从 1980 年后期,尤其是「后解严」时代,台湾学界、政界和出版界开始兴起书写战后台湾历史。比较令人瞩目的系列套书有「台湾经验 40 年系列丛书」(包括战后经济、教育、美术、农业、政治、文学、议会、民主运动、报业及工业经验历史的书写)和「台湾全志」(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土地、住民、教育、职官等各卷重点书写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发展史)。此外,在同一段时间又有更多的政治人物和企业家纷纷自己写回忆录,或由作家为他们写书立传。如果再加上各类社会运动和若干企业体的历史专书,那就更可多采多姿地呈现台湾的多元、进步发展变貌。至少我个人收集到的上述当代台湾史、政治人物、商人传记、企业史和个别社运史大概就可陈列几层书架。可见,1980年以来的确是台湾社会的大转型时代。
 
然而在上述这些有意义的历史、传记、大事记和回忆录当中,惟独明显缺席的却是另一项1980年代以来,在台湾社会也浮现、茁壮和活耀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发展历史。所谓缺席指的是有系统的撰写台湾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史。虽然个别组织每逢週年庆就会出版的特刊倒是不少,但有系统和整体写史者却凤毛麟角。在其间,也有少数几本值得一提的历史书写,如洪健全基金会、台湾亚洲协会、台湾家扶基金会等。但与上述其他历史比较起来,第三部门史实在是太少了。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不但人力单薄、财力物力更稀少,平时所有人力都忙于服务或倡议,时光岁月过了数十年,也没想到为自己留纪录或写历史,当然更没有财力请写手替自己的组织立传。
 
编这一系列「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历史」的初衷,就是要补全这段自19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变迁与发展全史,毕竟少了第三部门发展史,三十多年来的台湾全志就不能说是完整。目前有两册正式列在出版计画中,已出版的第一册共收集十四个第三部门组织的历史,本书为第二册,也有十一个组织发展史,也就是说这一年内已有两册台湾第三部门史问世,共二十五个历史比较长的台湾非营利组织公开了它们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的到来,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期待已久的精神食粮。自从阅读了《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之后,我就被书中对台湾第三部门历史的细致梳理和深刻洞察所深深吸引。第一部让我看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民间组织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台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着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日治时期,以及战后初期,许多社会服务团体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的描写,那种坚韧和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而第二部,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和充满变革的时代。我尤其好奇在台湾民主化进程加速,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部门是如何发展壮大,又是如何扮演起更加多元和重要的角色的。例如,在推动人权、环境、性别平等、原住民权益等议题上,第三部门是否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是如何从单纯的福利提供者,转变为社会议题的倡导者和政策的参与者?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一些标志性社会运动和关键性组织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历史背景、发展轨迹和重要影响。同时,我也对第三部门在资金筹措、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演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无疑将为我理解台湾社会如何实现其独特的公民社会模式,提供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参照。

评分

我对《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的期待,源于我对于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所带来的震撼。那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更是通过对一个个民间组织,一个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台湾社会内在的生命力。它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而是无数个在基层默默付出者的艰辛努力。我至今仍记得第一部中对于一些早期教育、医疗团体的叙述,它们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为弱势群体搭建了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而第二部,我深信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历史阶段。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台湾社会经历重大政治转折,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的时期,第三部门是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它们是否在政治光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与其他社会力量,如媒体、学术界、甚至部分政府部门进行互动,推动社会议题的解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一些特定领域,如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原住民权利等议题的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往往是第三部门积极介入,并发挥关键作用的场所。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继续保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大量史料考证的基础上,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过去历史的梳理,更在于它能为我们理解当下台湾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第三部门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的到来,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位久违的老友,带着新故事、新见解,再次敲响了历史的门扉。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所勾勒出的台湾第三部门发展脉络,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浓厚的兴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在其对公共议题的关注,而这些,正是第三部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第一部的叙述,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其对早期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团体在社会福利和教育领域贡献的描绘,它们在那个年代,扮演了超越宗教藩篱的社会服务者角色。而第二部,我期待它能够继续延伸这条历史的长河,去探究在更为动荡和变革的时代,第三部门是如何适应、成长,甚至引领社会思潮的。我特别关注在解严前后,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第三部门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些曾经在暗流涌动的社会运动中,孕育出的各种社会团体,它们是如何将理想转化为行动,又如何一步步地推动了台湾社会的进步?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一些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机构的成立时间、组织架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策略、发展困境,以及它们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我对书中是否会触及到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专业化发展,以及其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也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变迁,理解公民社会力量形成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的阅读体验中,我就已经对《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充满了深深的期待。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将台湾第三部门的历史,从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带到了历史研究的聚光灯下。第一部让我看到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各种非营利组织如何承载着社会责任,如何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我至今仍记得其中对日治时期一些医疗和教育机构的细致描述,它们在殖民背景下,仍然坚持着服务民众的初衷。而第二部,将目光投向了更加现代,也更加复杂的历史时期,我迫切地希望能够看到,在经历政治动荡、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后,台湾的第三部门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我尤其关注在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力量的蓬勃发展,以及这些力量是如何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对社会议题进行倡导和推动的。例如,环保运动、妇女权益运动、劳工权益运动等等,这些背后必然有大量第三部门的组织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运动的历史渊源,以及其中的关键组织和人物。同时,我也对第三部门的内部运作,如募款、志工管理、专业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发展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台湾社会如何从威权走向开放,公民意识如何逐步增强,以及社会如何实现多元化发展,无疑将提供一个极为宝贵且独特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期待了很久,因为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第一部开始,作者就以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台湾第三部门(即非营利组织、社团法人、财团法人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孕育、发展,又如何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紧密互动的故事。我尤其记得第一部里对日治时期社福团体的梳理,那种跨越时空的韧性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即使隔着文字,也能感受到背后强大的力量。而《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将带领我们继续深入探索,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不为人知,却默默改变社会肌理的组织和人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戒严时期,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第三部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更大的作为?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更多鲜活的案例,不仅仅是机构的成立和发展,更希望能够触及到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先行者们的故事,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坚持,这些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第二部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第三部门的专业化发展,从早期的互助性质,到如今的专业服务提供,这中间的演变过程一定充满了曲折和智慧。我对书中关于社会企业、公民参与等新兴议题的讨论也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否能在这本书的梳理中找到历史的根源和发展脉络?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理解台湾社会独特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资本形成,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怀揣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翻开了《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第一部以其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展现了台湾第三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萌芽与成长,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社会转型期,默默贡献力量的民间团体。我至今仍对其中关于早期慈善组织如何克服万难,为贫困、孤儿提供救助的叙述记忆犹新。而第二部,我深信它将继续深入探索,那些在更具挑战性的历史时期,第三部门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我尤为期待书中能够对台湾社会在经历政治解严、民主化进程加速,以及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第三部门是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应对挑战,并扮演起更积极的社会角色的。例如,在环境保护、性别平等、原住民权利等议题上,第三部门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它们是如何通过倡导、教育、服务等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一些代表性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其背后的人物故事、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此外,我也对第三部门在专业化、组织化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演变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的回溯,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台湾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这本书,我满怀着一种对历史探索的渴望,去迎接它。毕竟,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带给我的震撼,至今仍未消散。那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台湾近代史的宏大叙事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却又同样重要的民间力量。第一部对于早期社会救助团体,特别是那些在经济基础薄弱时期,为社会底层提供基本保障的机构的梳理,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度。而第二部,我期望它能够继续挖掘那些在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第三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想了解,在台湾社会经历民主化转型,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过程中,第三部门是如何适应并引领这些变化的。例如,在人权、环境、少数族群权益等议题上,第三部门是如何从星星之火,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一些关键性社会运动的详细叙述,以及其中那些扮演了核心角色的第三部门组织。此外,我也对第三部门在与政府、企业互动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其内部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台湾第三部门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理解台湾社会如何构建其独特的公民社会,如何实现其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

我怀着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探究,以及对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所建立起来的知识框架的延续,翻开了《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第一部所描绘的台湾第三部门发展图景,严谨而不失温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民间组织。我至今仍对其中对于战后初期,许多社福团体如何在物资匮乏、社会结构剧变的背景下,为民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描绘,记忆犹新。而第二部,我期待它能够继续带领我们穿越更为动荡和变革的时代。我尤其关注在台湾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多元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第三部门是如何发展壮大,又是如何应对新的社会挑战的。例如,在环保、劳工权益、少数族群权利、性别平等、人权保障等议题上,第三部门是否扮演了关键性的推动角色?它们是如何通过倡导、教育、服务、甚至直接介入政策制定,来影响社会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社会运动,以及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第三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其历史渊源、发展路径以及重要贡献。同时,我也对第三部门在资金筹措、专业化发展、以及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的互动策略等方面,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理解台湾社会如何构建其独特的公民社会,如何实现其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历史视角。

评分

拿到《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既兴奋又充满了一种期待已久的满足感。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就已经展现了作者在历史梳理方面的深厚功底,以及其对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那种将零散的历史事件和组织发展串联起来,形成清晰叙事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我始终认为,要理解一个社会的韧性和活力,第三部门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是社会最底层的缓冲带,也是社会改革的先行者。在第一部中,我对那些早期在贫困、疾病、教育等领域默默耕耘的团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的存在,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播下了现代公民社会的种子。而第二部,承载着更复杂的历史时期,从戒严的压抑到民主的曙光,再到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这其中第三部门的演变轨迹必然更加跌宕起伏。我尤其好奇在政治高压下,这些组织是如何寻求生存空间,如何维系其理念,又是如何悄然孕育着社会变革的力量。是否会有一些被政治环境所忽视,但却在民间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案例被挖掘出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第三部门在推动人权、环境、性别平等等议题上的努力,以及它们如何从早期单纯的慈善救助,逐渐走向倡议、赋权,甚至介入政策制定。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台湾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建设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将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台湾社会史认知。

评分

《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I》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求索,以及对第一部《书写台湾第三部门史I》所带来的启发,去认真审视。第一部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视野,为我揭示了台湾第三部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让我看到了民间力量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至今仍对其中关于早期教育、医疗团体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叙述,感到由衷的敬佩。而第二部,我期望它能够继续深入挖掘,那些在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第三部门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我特别关注在台湾社会经历民主化转型,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时期,第三部门是如何从弱小的个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例如,在人权、环保、性别平等、少数族群权益等领域,第三部门是否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社会政策,塑造社会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运动和关键性第三部门组织的深度剖析,揭示其历史背景、发展策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此外,我也对第三部门在组织化、专业化以及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互动模式的演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台湾社会变迁,洞察其公民社会发展逻辑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