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战后台湾
  • 在日台湾人
  • 侨民
  • 认同
  • 身份认同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日本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心声,有如时空胶囊般封存于海外,鲜为人知。本书探索他们的行迹,分析他们的处境与诉求。1945年以后,不少旧殖民地出身的台湾知识分子,居留在旧宗主国日本,积极投入报刊杂志之出版活动。他们追求自我的认同,发表关心中国与台湾前途的言论。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因为认同的分歧,人生际遇就此改变,不论他们后来的发展如何,台湾社会应该记忆这一群人的故事。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活在日本的台湾人群体所经历的复杂社会、政治与文化变迁。这一群体的历史脉络独特,既受到日本殖民历史的深刻烙印,又在战后日本社会的剧烈动荡中,试图重新定位其身份与归属。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史料,构建了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台湾人在日社群的生存图景,重点探讨了他们在身份认同、法律地位、社会融入以及跨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第一部分:历史的重负与身份的撕裂 1. 殖民遗绪与战后冲击: 本书首先回溯了日据时期台湾人与日本本土的关系。在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下,大量的台湾人因各种原因(包括被征召入伍、工作迁移或求学)移居日本。这种联系并非单向,而是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纽带。然而,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这种既有的联系瞬间断裂。本书细致描绘了战后初期,这些“前殖民地人民”在日本社会中遭受的巨大冲击——从“皇民”身份的剥夺到突然间被视为“异邦人”的尴尬处境。法律地位的快速更迭,使得许多人面临遣返、财产清算和身份认证的困境。 2. 法律地位的变迁与边缘化: 战后,日本政府对在日台湾人的法律定位进行了多次调整。早期,他们一度被视为需要遣返的对象,随后又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旧金山和约》生效后)被正式剥夺了日本国籍,成为“无国籍者”或持有特定居留许可的外国人。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法律条文的演变,并分析了这些法律规范如何直接塑造了他们在就业、选举权、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边缘化地位。这种法律上的不确定性,是理解他们早期处境的关键。 3. 语言与文化的断层: 在殖民时期,日语教育的普及使得许多台湾人能够流利使用日语,这在战后初期成为他们留在日本的重要资本。然而,随着战后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国民政府的迁台),使得“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区分在日本的台湾社群中也产生了微妙的裂痕。本书探讨了这种语言能力带来的便利性与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是倾向于日本文化,还是回归一个他们可能并不十分熟悉的“故乡”台湾?文化适应的压力,尤其对于伴随父母移居的第二代,构成了深刻的心理负担。 第二部分:社会的挣扎与社群的重构 4. 就业困境与经济活动: 本书重点考察了战后初期,在日台湾人在经济领域所面临的系统性障碍。由于缺乏正式的日本国籍,他们在许多受保护的行业中受到限制,被迫集中在一些特定且相对不受欢迎的行业,如餐饮业、小规模贸易或娱乐场所。通过对口述历史和档案的分析,本书揭示了他们在经济上如何通过建立内部互助网络,以及与特定日本地方社区建立非正式联系,来实现生存与发展。这种经济上的努力,往往是社群韧性的体现。 5. 政治参与的缺席与争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日台湾人被排除在正式的政治生活之外,无法参与选举或担任公职。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对自身权利的争取。本书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台湾人社群内部出现的政治团体和维权运动。这些运动不仅针对日本政府争取居留权和公民权的斗争,也包含了对台湾本土政治议题的关注和表态。他们的政治行动,往往是在夹缝中寻求空间,既要面对日本社会的主流压力,也要平衡来自台湾岛内的政治期待。 6. 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 随着时间推移,在日台湾人的第二代、第三代逐渐在日本社会中成长起来。本书深入分析了代际之间身份认同的显著差异。第一代可能仍怀有对“回归”或“维持联系”的执念,而本土出生的后代则更可能将日本视为其唯一的故土,但同时又因血缘和文化背景而面临“非典型日本人”的审视。这种“根在哪儿里”的追问,成为他们文化实践和自我定义的核心议题。 第三部分:认同的流动与未来的展望 7. 跨文化视野下的认同重塑: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和全球化的推进,在日台湾人的社会环境逐渐宽松。本书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跨文化背景,在日本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找到新的定位。他们不再仅仅是殖民的遗留者或法律上的边缘群体,而是成为连接日本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桥梁。这种“中介性”的角色,为他们带来了新的身份认同的可能性。 8. 与台湾本土政治的互动: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了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加速,在日台湾人社群内部对台湾政治的态度变化。从早期的信息闭塞和谨慎观望,到后来积极参与对台湾民主运动的支持与讨论,这种互动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日本的自我认知。他们如何看待“台湾人”这一标签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内部不同政治光谱的关系,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9. 终结与持续: 最终,本书总结了在日台湾人社群在几十年间,从一个被历史遗弃的群体,逐渐演变为一个拥有复杂而多层次身份认同的现代社群的过程。他们的经历,不仅是关于少数族裔在日本的生存史,更是关于后殖民时代个体如何在国家、民族和文化冲突的巨变中,努力锚定自我位置的深刻案例研究。本书旨在为理解战后亚洲的移民史、身份政治以及跨国社群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义麟


  1962年出生于花莲,1984年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1986年中国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毕业,1999年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专攻学术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专书着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东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跨越国境线――近代台湾去殖民化之历程》(稻乡出版社,2006年);《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湾书房,2011年);《台湾现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记忆》(平凡社、2014年)等。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部 从「解放人民」到「战胜国民」
第一章 涩谷事件报导之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章 在日台湾人与华侨新闻事业之发展

第二部 「两个中国」与「第三选择」
第三章 台湾留日学生的左倾化言论及其动向
第四章 在日台湾人二二八事件论述之演变

第三部 「侨居」与「归化」之间间
第五章 在日台湾人法律地位与永住权问题
第六章 归化日本籍台湾人的返乡之路

总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目录
图1-1 1946年10月14日《大明报》谢爽秋的东京报导
图1-2 1946年11月9日《中华日报》报导涩谷事件
图1-3 1946年8月9日《和平日报》〈击碎日本在台湾的阴谋〉
图1-4 1947年1月28日《国声报》〈抗议涩谷事件的判决〉
图1-5 《华侨临时登记证》制作规范
图2-1 留日华侨总会发行之《中国公论》创刊号封面
图2-2 1946年9月4日《中华日报》第一版
图2-3 1946年12月25日《国际新闻》第一版
图2-4 1950年7月号《民主朝鲜》封面
图2-5 支持新中国的在日台湾人团体照
图2-6 1956年10月25日《大地报》第一版
图3-1 1947年3月10日发行的《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旬报》第一版
图3-2 1949年7月10日东京地区学生会发行的《东京同学会报》第一版
图3-3 1949年5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报》有关四六事件报导
图3-4 1949年10月11日《华侨民报》有关中共建国的报导
图4-1 1947年3月22日《国际中国新闻》有关二二八事件的报导
图4-2 1952年3月13日《新华报》改题第12号有关二二八事件的评论
图4-3 1948年7月发行之《中国公论》第一卷第二期
图4-4 1956年2月《台湾民报》发行号外,刊载台湾共和国独立宣言
图4-5 1957年3月10日发行《中国留日学生报》有关二二八纪念活动报导
图4-6 1974年4月1日《台湾省民报》第10号有关二二八事件报导
图5-1 1948年留日华侨总会编印《中国国籍法规汇编》
图5-2 1952年11月25日《东京华侨会报》第一版
图5-3 1950年8月28日《华侨民报》反美亲共的报导
图5-4 日本法务省发行《再入国许可书》
图5-5 1952年9月25日大坂地区发行的《华侨通讯》
图5-6 1953年9月25日东京地区发行的《华侨天地》
图6-1 1946年底的清华寮,看板右边为蔡朝炘
图6-2 《台湾二月革命》1949年东京版之封面与版权页
图6-3 华侨民主促进会之宣传单
图6-4 蔡朝炘被捕后被查扣物品目录第一页
图6-5 1961年3月27日东京椿山庄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酒会
图6-6 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酒会
图6-7 2002年9月编印之《清华寮OB会会报(1)》之封面
图7-1 1972年6月编印之《旧台湾留日同学会会员名簿》
图7-2 1955年12月10日《国际新闻》报导洪进山事件最新发展
图7-3 支援刘彩品运动纪录专书封面
表1-1 三份报纸对涩谷事件的报导时间与标题一览表
表1-2 台湾岛内各报对涩谷事件的评论文章一览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近几年来研究并介绍「在日台湾人」的过程中,经常被反问,你是说「日本华侨」?为何不说「台侨」?可以说「旅日台湾人」吗?没错,「在日台湾人」是日式汉字用词,一般人不太使用,但是谈论台湾人法律地位(日式汉字:「法的地位」)时,还是有必要用这个词语。一般而言,谈论旅居日本的台湾人法律地位问题时,同时也会牵涉到「台湾」做为政治主体之法律地位问题,以及更重要的台湾人的认同问题。所以,「在日台湾人」是具有扩散性的议题,稍作延伸就会触及台湾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上「法的地位」问题。在日台湾人与台湾之「法的地位」、台湾人之认同等,至少有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联结起来错综复杂,也牵涉到「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等。因此,本书把议题聚焦,以战后台湾人在日本的居留问题、印刷媒体经营与言论活动等为中心,釐清整个问题的起源与初期之情况,同时,1960年代以后的后续变化,也将概略性地触及。当然,在日台湾人或涵盖日本华侨社会变迁之整合研究,还有待日后持续的努力,本书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头,而非总结性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起:何谓「在日台湾人」

在日本有许多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例如,常被媒体提到的棒球选手中的郭源治、阳岱钢等,演艺人员中则有翁倩玉、欧阳菲菲等,还有围棋选手林海峰、谢依旻等。过去我们常用旅日华侨来称唿他们,近年来则常改称为台侨或旅日台湾人。当然,还有其他早期的知名人士,如王贞治、邱永汉、陈舜臣等,他们最后部分归化为日籍,或许只能称为华人,而非严格定义下的华侨。早期的侨民,有些是战前从中国大陆或台湾移居者,有些则是战后移住者。不论其移居的时间,若用其出生地与本籍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大陆籍华侨与台湾籍华侨。但若用日本的法律用语,必须用「在日台湾人」才能更精准地说明其历史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些在二战结束时身处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命运究竟如何?是成为了战败国的“遗民”,还是被视为中华民国的新国民?书中关于“处境”的描述,我想象中一定包含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艰难维系,以及社会文化上的融入或被排斥。他们是否经历过身份的剧烈动荡,是选择留在日本,还是踏上归途?更吸引我的是“认同”这个词。在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文化已经受到日本的深刻影响,那么在战后,当台湾的政治地位发生改变,这些在日台湾人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发生裂变?他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根源,是坚守着日本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拾起台湾的文化传统,亦或是形成一种难以界定的、融合了两种文化元素的复杂认同?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会深入挖掘个体生命的体验,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重新定义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立刻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沧桑的画面。我非常想了解,在那个动荡的战后年代,身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处境”究竟是怎样的?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写照,而是包含着政治上的摇摆不定、经济上的艰难求生,以及文化上的融入与隔阂。书中会细致描绘他们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吗?是否受到歧视?是否能获得平等的权利?而“认同”这个议题,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在经历了日本长期的殖民统治后,台湾人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必然受到影响。当日本战败,台湾回归,这些在日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会如何转变?是会坚守着日本的生活方式,还是会拥抱台湾的文化,抑或是形成一种更加复杂的、融合了日台文化特征的身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那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在身份的迷雾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夹缝中生存,以及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归属和意义。

评分

这本《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感到模糊但又充满兴趣的历史侧面。我对“战后”这个时间节点特别敏感,因为那意味着一段剧烈变动的时期,尤其对于那些在异国他乡的群体来说,其经历想必更是复杂而深刻。我常常会想象,在日本战败的阴影笼罩之下,曾经作为殖民地一部分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会经历怎样的撕扯和重塑?他们是选择坚守原有的文化,还是被日本社会同化?又或是,在新的国际格局下,他们试图寻找一种全新的归属感?这本书所描绘的“处境”,我相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状态,而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宏大命题。尤其是“认同”这个词,它牵涉到个体最深层的情感与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这种认同的建立、摇摆、固化或瓦解,其过程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理解那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特殊人群的命运,为我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故事和群体记忆,去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两个文化之间,在国家与民族的身份之间,艰难地跋涉,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抑或是在寻找的过程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道门,我迫不及待想推开它,去探寻那段被忽略的历史真相。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对历史中那些被边缘化、被忽略的群体经历感到好奇,而“战后在日台湾人”无疑是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群体。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面对着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其“处境”想必是极其复杂而微妙的。书中会详细描述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吗?是回归中国,还是继续留在日本?经济上的生活水平如何?是否面临歧视或不公平待遇?而“认同”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充满期待。长期的日本殖民统治,必然对他们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当台湾回归中国,他们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是会坚定地选择中国人的身份,还是会在日本社会中寻找新的定位,抑或是在两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甚至形成一种独特的“日台混合”认同?这本书,我相信会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段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个体命运,感受他们在身份认同的挣扎与探索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读到《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疑问。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社会动荡,而身处其中的台湾人,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是被视为“殖民者”的残余,还是在新的国家体系下尴尬的边缘群体?我对“处境”的理解,远不止是温饱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是被尊重的方式,是被看待的角度。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他们是否享受到了应有的权利,还是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认同”更是触及灵魂的议题。在台湾光复前后,许多在日台湾人可能面临着身份的抉择:是依旧效忠日本,还是拥抱台湾,抑或是在两者之间迷失?他们的后代,又会继承怎样的身份认同?是与日本社会深度融合,还是保留着台湾的文化根基,又或者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日台混血”式的身份?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访谈,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群体肖像,让我们看到他们在历史大潮中,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身份认同的迷宫中探索,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精神面貌。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是一种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韧性的探索,是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战后台湾人在日本的“处境”。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政治压力、经济困境,以及文化上的隔阂?日本战败后,那些在日台湾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上升还是下降?他们是作为新生的中华民国国民,享受新的待遇,还是被遗忘在角落?或者,他们成为了夹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尴尬存在?而“认同”这个词,更是充满了张力。在经历了日本长期的殖民统治后,台湾的社会文化早已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战后,当台湾的主权转移,这些生活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内心会经历怎样的挣扎?他们是否会怀念在日本的生活,又或者渴望回到故乡?他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会如何受到影响?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探讨一个群体如何在身份的十字路口进行艰难的选择。它或许会揭示出,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那些个体生命所承受的重量,以及他们如何在逆境中,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归属,无论是通过回归故土,还是在日本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无数遐想。战后的日本,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作为其殖民地的一部分,身在日本的台湾人,其“处境”想必充满了复杂性。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压力?是被视为“敌人”的残余,还是在新的国际秩序下尴尬的存在?他们的经济生活又将如何?是否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或者在社会底层艰难维生?而“认同”这个议题,更是书中最为吸引我的部分。在经历了长期的日本殖民统治后,台湾人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当日本战败,台湾回归,这些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会发生怎样的动摇与重构?是选择回归故土,拥抱台湾的文化,还是继续在日本生活,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身份的稳定?抑或是,他们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介于日本与台湾之间的身份认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在身份的十字路口进行艰难的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几个字,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一段历史的探索欲望。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巨变中命运多舛的群体感到好奇,而“战后在日台湾人”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群体。书中对他们“处境”的描述,我想象中一定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在战后的日本,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政治压力?是作为战败国的“同路人”,还是在新的国家秩序下被边缘化?他们的经济生活如何?是否能获得公平的待遇,或者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而“认同”这个词,更是书中最为扣人心弦的部分。经历了日本的长期殖民统治,台湾的社会文化早已被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当日本战败,台湾回归,这些生活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发生剧烈的撕裂?是选择回归祖国,拥抱中华文化,还是继续在日本的土地上生活,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抑或是,他们会形成一种难以界定的、融合了日台两种文化元素的复杂身份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个体生命的经历,展现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在身份的迷茫与选择中,展现出人性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一段被忽略的历史的好奇心。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战后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处境”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衣食住行,更是一种社会地位、文化归属以及政治身份的多重考量。在那个日本战败、世界格局重塑的特殊时期,他们是被视为“异类”,还是在新的国家认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他们在经济上的困境,在社会上的融入程度,以及可能遭受到的歧视?而“认同”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心生无限的遐想。经历了日本数十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日本战败,台湾回归,这些生活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会经历怎样的动荡?是会坚定地拥抱“中国人”的身份,还是会留恋日本的生活,甚至形成一种模糊不清的、介于日台之间的身份认同?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展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身份的迷雾中,寻找自己的方向,以及在夹缝中,努力维系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与精神。

评分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这个书名,犹如一声穿越时空的召唤,立刻吸引了我。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历史的转折点,身在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处境”究竟是怎样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复杂生存状态。书中会不会详细描绘他们在政治上的尴尬地位?是作为战败国的“残余”,还是在新的国家框架下寻求定位?他们的经济生活如何?是否面临着被歧视的风险,或者在异国他乡艰难度日?而“认同”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心潮澎湃。经历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社会文化已经深深烙上了日本的印记,那么当日本战败,台湾回归,这些身处日本的台湾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会经历怎样的重塑?是坚守着日式的价值观,还是拥抱台湾的民族情感,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形成一种独特的、难以归类的“中间地带”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为我揭示那段被尘封的历史,让我看到这些在时代浪潮中飘摇的个体,如何在身份的困境中挣扎,如何在文化的夹缝中生存,以及他们最终是如何在模糊与清晰之间,确立自己的“在日台湾人”身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