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处境与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后在日台湾人的心声,有如时空胶囊般封存于海外,鲜为人知。本书探索他们的行迹,分析他们的处境与诉求。1945年以后,不少旧殖民地出身的台湾知识分子,居留在旧宗主国日本,积极投入报刊杂志之出版活动。他们追求自我的认同,发表关心中国与台湾前途的言论。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因为认同的分歧,人生际遇就此改变,不论他们后来的发展如何,台湾社会应该记忆这一群人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义麟


  1962年出生于花莲,1984年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1986年中国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毕业,1999年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专攻学术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专书着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东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跨越国境线――近代台湾去殖民化之历程》(稻乡出版社,2006年);《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湾书房,2011年);《台湾现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记忆》(平凡社、2014年)等。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部 从「解放人民」到「战胜国民」
第一章 涩谷事件报导之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章 在日台湾人与华侨新闻事业之发展

第二部 「两个中国」与「第三选择」
第三章 台湾留日学生的左倾化言论及其动向
第四章 在日台湾人二二八事件论述之演变

第三部 「侨居」与「归化」之间间
第五章 在日台湾人法律地位与永住权问题
第六章 归化日本籍台湾人的返乡之路

总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目录
图1-1 1946年10月14日《大明报》谢爽秋的东京报导
图1-2 1946年11月9日《中华日报》报导涩谷事件
图1-3 1946年8月9日《和平日报》〈击碎日本在台湾的阴谋〉
图1-4 1947年1月28日《国声报》〈抗议涩谷事件的判决〉
图1-5 《华侨临时登记证》制作规范
图2-1 留日华侨总会发行之《中国公论》创刊号封面
图2-2 1946年9月4日《中华日报》第一版
图2-3 1946年12月25日《国际新闻》第一版
图2-4 1950年7月号《民主朝鲜》封面
图2-5 支持新中国的在日台湾人团体照
图2-6 1956年10月25日《大地报》第一版
图3-1 1947年3月10日发行的《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旬报》第一版
图3-2 1949年7月10日东京地区学生会发行的《东京同学会报》第一版
图3-3 1949年5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报》有关四六事件报导
图3-4 1949年10月11日《华侨民报》有关中共建国的报导
图4-1 1947年3月22日《国际中国新闻》有关二二八事件的报导
图4-2 1952年3月13日《新华报》改题第12号有关二二八事件的评论
图4-3 1948年7月发行之《中国公论》第一卷第二期
图4-4 1956年2月《台湾民报》发行号外,刊载台湾共和国独立宣言
图4-5 1957年3月10日发行《中国留日学生报》有关二二八纪念活动报导
图4-6 1974年4月1日《台湾省民报》第10号有关二二八事件报导
图5-1 1948年留日华侨总会编印《中国国籍法规汇编》
图5-2 1952年11月25日《东京华侨会报》第一版
图5-3 1950年8月28日《华侨民报》反美亲共的报导
图5-4 日本法务省发行《再入国许可书》
图5-5 1952年9月25日大坂地区发行的《华侨通讯》
图5-6 1953年9月25日东京地区发行的《华侨天地》
图6-1 1946年底的清华寮,看板右边为蔡朝炘
图6-2 《台湾二月革命》1949年东京版之封面与版权页
图6-3 华侨民主促进会之宣传单
图6-4 蔡朝炘被捕后被查扣物品目录第一页
图6-5 1961年3月27日东京椿山庄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酒会
图6-6 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酒会
图6-7 2002年9月编印之《清华寮OB会会报(1)》之封面
图7-1 1972年6月编印之《旧台湾留日同学会会员名簿》
图7-2 1955年12月10日《国际新闻》报导洪进山事件最新发展
图7-3 支援刘彩品运动纪录专书封面
表1-1 三份报纸对涩谷事件的报导时间与标题一览表
表1-2 台湾岛内各报对涩谷事件的评论文章一览表

图书序言

近几年来研究并介绍「在日台湾人」的过程中,经常被反问,你是说「日本华侨」?为何不说「台侨」?可以说「旅日台湾人」吗?没错,「在日台湾人」是日式汉字用词,一般人不太使用,但是谈论台湾人法律地位(日式汉字:「法的地位」)时,还是有必要用这个词语。一般而言,谈论旅居日本的台湾人法律地位问题时,同时也会牵涉到「台湾」做为政治主体之法律地位问题,以及更重要的台湾人的认同问题。所以,「在日台湾人」是具有扩散性的议题,稍作延伸就会触及台湾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上「法的地位」问题。在日台湾人与台湾之「法的地位」、台湾人之认同等,至少有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联结起来错综复杂,也牵涉到「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等。因此,本书把议题聚焦,以战后台湾人在日本的居留问题、印刷媒体经营与言论活动等为中心,釐清整个问题的起源与初期之情况,同时,1960年代以后的后续变化,也将概略性地触及。当然,在日台湾人或涵盖日本华侨社会变迁之整合研究,还有待日后持续的努力,本书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头,而非总结性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起:何谓「在日台湾人」

在日本有许多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例如,常被媒体提到的棒球选手中的郭源治、阳岱钢等,演艺人员中则有翁倩玉、欧阳菲菲等,还有围棋选手林海峰、谢依旻等。过去我们常用旅日华侨来称唿他们,近年来则常改称为台侨或旅日台湾人。当然,还有其他早期的知名人士,如王贞治、邱永汉、陈舜臣等,他们最后部分归化为日籍,或许只能称为华人,而非严格定义下的华侨。早期的侨民,有些是战前从中国大陆或台湾移居者,有些则是战后移住者。不论其移居的时间,若用其出生地与本籍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大陆籍华侨与台湾籍华侨。但若用日本的法律用语,必须用「在日台湾人」才能更精准地说明其历史脉络。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