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总是有一天要死的,请您们不要过份伤心吧!
─郭庆写给妻子的遗书
爸爸妈妈养育儿长大,儿非但没有报养育之恩,反留给爸爸妈妈悲伤,死前就是此点使儿流泪不已。爸爸妈妈生儿并非没有可安慰的地方。儿从小自知努力,家虽穷,却因此更求上进,长大更立志,希求人们都能快乐过着日子。
─江炳兴写给父母的遗书
生死已定,唯有恐怖年代遗失的歌还要再唱。
六位作家用文学的笔、历史的眼,重现白色恐怖受难者的遗书 一九五○年代与一九六○年代,有两群台湾的年轻人,为了希求一个更好的社会,成为抗争者。前者是「省工委」的参与者,后者是泰源事件的当事者。他们遭到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枪决前,他们写下遗书,但遗书被扣押,直到二○一一年后,经家属奔走力争与各方声援,这批遗书才送达家人手中。
为了使这些遗书的故事为世人所知,六位作者首度跨界合作,借由阅读受难者狱中书信、遗书与判决书,参考历史文献与访谈家属,以文学叙事的手法,重现记忆分歧的白色恐怖历史,以及受难者与家属身心的斑斑刻痕。
这些迟了六十年的遗书,让我们知道,以为已经过去的事,其实才刚开始,以为不存在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遗书终于送达,而台湾社会对于这些遗书的记忆才正要开始。
本书特色 ◎本书除有写作者的专文,更收录了遗书与家书的原件档案,以及每一个传主珍贵的照片。
名人推荐 丘延亮、季季、陈列、唐香燕、张则周 站在历史推荐
各方推荐 我向读者们推介此书,不是希望读者们在半个多世纪后,背负或痛心于前人家属都不得以见的最后心声;但求我们这些后人能够体会临刑前这些人明知其「遗书」很可能不为家属所见,更可能永无得见世人之一日,却仍不能不发声明志的实存景况——有感于我景美狱中对挚爱亲人书函从未被收到的经验,赘言如上!──丘延亮(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员)
经由那些被扣押掩盖了许多年的受难者遗书,经由那些因受思想检查而只能吞多吐少的单薄信函的字里行间,以及经由家属亲人破碎而零散飘摇的阴暗记忆,六位年轻的写作者,试着潜入那历史的霾雾深处,在其中艰难穿行,时而一再捡拾起那散乱蒙尘的一片一片残骸,深情端详,一再揣度和设想,思索和唏嘘,敬谨感受,然后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式,试着去辨识和理解人的勇气和脆弱,生者和死着之间的情意,去拼凑一个恐怖的时代。这些生命故事,这些作者的书写,都在似乎被归档化和研究论述化的书写之外,别致而生动地提升了我们对这一段不远的过去历史的认知和感情。──陈列(作家)
读历史是希望知道真相,并能以史为鑑。但统治者总是把历史写成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多年来一直在为追求真相与推动转型正义努力,本书作者根据受难者的遗书、判决书,以及受难者风烛残年的家属与朋友们残缺的回忆辛苦拼凑,整理出这本纪录。用字遣词的谦沖谨慎,以及唯恐落入主观臆测的态度,令人敬佩。虽然这只是对少数几位受难者的陈述,但我愿向读者大力推荐,尤其年轻的一代更应该了解半个世纪之前台湾这段重要历史的真相。在课外教学时,学生在六张犁公墓发现学长前辈们被乱葬在草丛中时,往往激动不已,久久不能自己。相信他们如果看了这本书,发觉热爱国家、同胞的热血青年被如此残暴对待、受难者家属受到的终身羞辱、煎熬以及转型正义至今仍未达成,应会认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张则周(板桥社区大学主任、台大农化系兼任教授)
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彷彿是空无的存在,但确实曾经存在过。他们存在的意义,或许会逐渐显现。通过一次比一次深入的努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或许会有能力为他们谱写出安魂曲。」──唐香燕(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