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

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矢内原忠雄
  • 台湾史
  • 日本殖民
  • 帝国主义
  • 台湾研究
  • 殖民地政策
  • 历史学
  • 社会史
  • 政治史
  • 20世纪台湾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帝国主义下の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与殖民地台湾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之经典名着。作者矢内原忠雄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剖析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之根源与衍生的问题,同时也表达对殖民地被压迫民众的深切同情。其注重现地调查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战后日本区域研究的出发点;有关日本殖民统治的批判观点,早已成为政治社会运动者的论据,同时也是战后台湾史的一项基本论述。本书以译写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全书内容与作者之人格风范,以及其成书后的评价和深远的影响。借由本书,将可以获取理解日治时期台湾史一个全新的广阔视野。

名人推荐

  李永炽(前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若林正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及的特定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日本帝国主义时期台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历史叙述。 --- 《现代的迷航: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剧变与知识分子的挣扎》 导言:一个被重塑的岛屿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重现了二十世纪初期至中期,台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下所经历的剧烈社会结构重塑。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一部深入肌理的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史。我们试图描绘一个在传统、现代化冲击与帝国权力交织下,台湾社会如何进行适应、抵抗与内化复杂过程的图景。 日本殖民政府的“理性”规划,如同精密的仪器,介入并改造了岛屿的每一个角落。从土地丈量、资源开发到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这些举措一方面带来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制度框架,另一方面也深刻地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与经济基础。本书将考察这些“进步”背后的代价,以及它如何在台湾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第一部:殖民现代性的建构与社会重构 第一章:土地与秩序的重塑:殖民经济的根基 本章深入探讨了殖民初期,日本如何通过土地调查与改革,建立起以满足宗主国需求的经济体系。蔗糖与稻米成为岛屿的命脉,这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结构与农民的生活形态。我们分析了“农场化”政策如何加剧了地方的贫富差距,并催生出新的地主与佃农阶层。通过档案记录与地方志的交叉比对,本书展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如何成为社会权力再分配的核心机制。 第二章:基础设施的扩张与社会空间的重塑 铁路、港口、水利设施的建设,是殖民统治最显性的遗产之一。然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并非随机,而是服务于军事控制与资源输送的战略考量。本章考察了现代交通网络如何改变了台湾内部的流动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将台湾紧密地纳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经济轨道。同时,我们审视了城市规划(如台南、台中、台北)的殖民逻辑,以及这些新空间如何隔离、管理并展示殖民权力。 第三章:公共卫生与身体的治理 殖民政府对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的重视,被视为“文明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详细考察了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应对措施,以及现代医疗体系的引入。然而,这种治理也伴随着严格的身体规训与身份识别。谁被视为“需要被拯救”的客体?谁的身体被纳入严密的监控之下?医疗实践如何成为文化差异和种族等级判断的载体?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文化抵抗、同化与知识的冲突 第四章:教育系统的双刃剑:现代知识的灌输与认同的焦虑 殖民教育是塑造新一代台湾人的关键工具。从初等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的限制,日本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忠诚的“良民”。本章分析了教科书内容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这种教育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台湾与传统中华文化的连接。我们探讨了学生一代在接受了西方现代性知识和日本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内在撕裂与挣扎。 第五章:文学、语言与声音的战场 在语言政策的强制推行下,台湾本土语言的生存空间受到严峻挑战。本章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那些在殖民地文学和新兴报刊杂志中发声的作者们。他们如何在国语(日语)的压力下,试图保留本土声音?文学作品中,如何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命运的忧虑?我们考察了日文文学与本土语言文学之间的对话、冲突与张力,揭示了文化自主性的艰难探索。 第六章:法律、公民权与“帝国臣民”的定位 本书详细检视了殖民政府颁布的法律体系,特别是涉及财产、婚姻和政治参与的规定。台湾人被赋予了“帝国臣民”的身份,但这种身份在实践中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或“次等”的状态。本章分析了在殖民法律框架下,台湾社会如何争取有限的权利,以及在面对警察权力与行政裁量权时,普通民众的无力感。 第三部:战争、终结与历史的回响 第七章:皇民化运动的深化与总动员 进入昭和后期,随着战争的升级,“皇民化”运动达到了顶峰。这一阶段,殖民统治不再满足于经济剥削和文化管理,而是要求台湾人民在思想、情感乃至生命上完全归属于帝国。本章分析了神社参拜、改姓名、普及日语等运动的推行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引发的反响——从主动迎合到消极抵抗,再到彻底的服从。 第八章:光复与断裂:历史的真空期 1945年日本的战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另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政权更迭初期台湾社会所感受到的巨大冲击与失落感。原有的社会结构瞬间崩塌,但新的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权力真空和文化身份的迷失,为后续的历史悲剧埋下了伏笔。 结语:审视现代性的遗产 《现代的迷航》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去理解殖民经验如何塑造了台湾的集体记忆与社会性格。它提醒我们,现代性并非一个单纯的进步叙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压迫与韧性的复杂过程。通过对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审视台湾社会在面对外部力量时的选择、妥协与不屈的努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义麟


  1962年出生于花莲,1984年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1999年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专攻学术博士,专攻台湾史、东亚国际关系史,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着作包括:《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ス》(东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跨越国境线──近代台湾去殖民化之历程》(稻乡出版社,2006年)等

图书目录

代序 探索环绕台湾研究学知之日台关系史 若林正丈
作者序
导言:一位典范人物的经典名着    

第一章 作者生平与写作过程    
 第一节 作者的学识与信仰
 第二节 「殖民政策」之教学与研究

第二章 台湾的资本主义化    
 第一节 早熟的日本帝国主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化的基础事业
 第三节 资本家企业的兴起
 第四节 资本主义化与财政独立

第三章 日本帝国主义下台湾的地位    
 第一节 殖民地台湾的阶级分化
 第二节 资本、商品与人口的移动

第四章 殖民地台湾的诸问题    
 第一节 同化教育的问题
 第二节 法制与政治的问题
 第三节 民族运动的问题

第五章 台湾糖业帝国主义    
 第一节 台湾糖业之奖励与补助
 第二节 新式糖厂的利润来源
 第三节 台湾糖业之隐忧与前瞻

第六章 出版后的影响与评价    
 第一节 作者的困顿与荣耀
 第二节 后续研究者的超越与肯定

结语:实现公义和平社会的愿景
 
矢内原忠雄《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相关年表    
延伸阅读书目
参考引用书目
图片来源出处

图书序言


  
  矢内原忠雄的《帝国主义下之台湾》是研究殖民地台湾时必读的重要学术论着。充分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与出版后对各界的影响,并且进一步釐清作者和台湾知识分子的关系,对于了解近代台湾社会变迁与政治经济问题等,有相当大的帮助。面对这样的经典论着,我大胆地以原着改写与考察分析的方式,解说本书之精髓以及介绍作者的人格风范。採取这样的叙写方式,目的是协助各界人士阅读原典时可以掌握神髓。甚至,不阅读原典也能对作者与全书内容有完整的了解。
  
  这本书的诞生,首先必须感谢李永炽教授的卓见与鼓励。早在学生时期我就已读过矢内原的《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但从未想到要以改写原着的方式来解读与介绍,若不是李教授的引导与督促,断无勇气与毅力投入这项工作。此撰稿计画,原本纳入在教育部委託国立编译馆编辑出版「青少年台湾文库」之中,历经纲要确定到提交初稿,甚至两位学者审查都已通过,最后却又因故未能顺利出版。回顾整个撰稿到出版过程,从接下工作并于2006年间签约至今,已经超过5年的时间。整个工作进度虽然缓慢,但是在蒐集与研读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史料发现与新的想法产生,多次让我兴奋不已。这段期间在资料的搜寻上,受到多位师长与友人之协助,而课堂上用初稿当教材授课,不仅引发讨论也获得不少修正意见,在此表示由衷感谢。原定的出版计画虽然受挫,但反而得到充裕的撰稿时间,本书才得以较让人满意的面貌呈现,这也是另外一种收获吧!
  
  决定解读并改写《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一书之后,即同时从两方面着手进行资料蒐集与研读的工作。首先是重新解读原文与中译本,其次是蒐集并研读作者生平与评介原着的相关文献。大致而言,解读原着时三本中译本译文皆有其参考价值,但若无台湾史基本知识,或无法参考各类日文相关文献,一般读者可能很难充分理解原着内容。战后日本学术界,已经有相当多的着作对原书提出深入的解读与评论,最值得一提的是凃照彦着《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中的「序章」与隅谷三喜男在1988年岩波书店复刻本中的「解说」,当然还有最新也最详实的是被纳入岩波现代文库的若林正丈着之「精读本」。原着改写的进行,主要就是研读这些原着、译本与日文解说专着。当然,台湾本地学者包括:林满红〈日据时代台湾经济史研究之综合评介〉、吴密察〈矢内原忠雄《帝国主义下の台湾》的一些检讨〉、黄绍恆〈张汉裕教授学术源流考〉等专文之提示,也相当具有参考价值。此外,凃照彦的专书已有中译本,中研院柯志明教授也有最新的相关研究论着发表,中文参考资料并不缺乏。透过这些相关文献,解读工作才能完成,但若有未能充分理解或说明清楚之处,完全属我个人的能力问题。
  
  在撰稿过程中,我还发现许多台湾前辈曾对原着提出评论或感想,较具代表性的有:1929年原着出版时人在北京的宋斐如,战后早期到东京大学求学的王育德、戴国煇等人,他们都给予原着极高的评价。其他还有许多受过日本教育的台湾人,在其回忆录之类的文章中,大多会提到阅读原着所受到的感动。可能是时间的落差,或是自己鲁钝,老实说我读《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并没有前人的深刻感动。不过,在研读另一台湾经济史经典名着刘进庆《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时,我曾有类似的感动。
  
  这两本都是精准剖析台湾政治经济结构,并且深刻关怀台湾底层农民境遇的巨着。《战后台湾经济分析》在戒严时期的台湾也是一本禁书,虽然在90年代初才有中译本出现,但1970年代末期以后,台湾社会在对抗国民党威权统治体制时,许多知识分子从刘进庆的着作中吸取学术养分,得以更强力地批判党国资本主义的不公不义。因为知道这本禁书的存在,1990年我到东京大学留学时,首先便是啃读这本日文原典,当时我欠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读解时吃足了苦头。但是,当我读到终章「官商资本主义之结构与运作」,特别是第三节「底层:零细农与低薪资劳动之结构」,突然有一种所谓醍醐灌顶的领悟。因为,其中分析破产农之景象,正是我生长的环境。那时底层贫困的农村社会,许多家庭必须牺牲女儿的教育机会,勉强供应儿子读书,而我就是那种能继续上学的幸运儿。这是许多同世代台湾人家庭的共同遭遇,但却不知所以然地只能认命受苦。刘庆进的研究成果,就是清楚地说明这样社会经济结构如何产生。在异国从学术论着中领悟自己的来时路,突感一阵心酸,久久不能自已,那时的激动至今依然难忘。重读该书,发现书上写满了自己的註记与心得,我想那时受到的感动,应该类似于阅读《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的老前辈们吧!当然,早期台湾留日的知识菁英,大多属地主资产阶级家庭出身,但是殖民经济下农村社会的问题,以及民族界线产生的差别待遇,都是显而易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阅读《帝国主义下之台湾》时不会是毫无知觉,他们应该都受到一定的冲击。
  
  而后在我的留学生活中持续七、八年间,大约每两个月就可以在「现代台湾研究会」的例会上,碰到刘进庆教授。他每次皆专注地聆听发表,严肃地提出质问,私下则温和亲切地与大家寒暄,其为人处世的人格风范,让人印象深刻。我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书中前言所说;「将本书献给还在遭受压迫的台湾同胞」,正是其内心肺腑之言。以学术良知,直言批判压榨民众的资本主义体制,对社会底层弱者给予关怀协助,似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最正面的写照。基于同样的理念,矢内原忠雄才会在其殖民政策研究的专书中,重复地表示他希望:「被压迫者获得解放,沈沦者得以上升,进而以独立自主者来和平结合。」这段话最足以说明矢内原对殖民地的关怀。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阶级解放运动与民族自决风潮早已席卷各地,对殖民地激进青年而言,矢内原的殖民解放言论,显得相当保守而落伍。但是,如果从基督教信徒的行止来看,在帝国主义扩张的年代,矢内原忠雄的学术坚持与人格风范则是超乎群伦。他不仅在言论上以基督徒的信念批判军国主义,也实际对殖民地展开「异邦人传道」的行动。矢内原到朝鲜半岛的宣道活动之介绍在此割爱,仅就台湾而言,他因异邦人传道之活动,确实与许多台湾知识分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有关矢内原与台湾人信徒的情谊,感谢陈君恺兄的提示,让我可以得知郭维租医师的生平事蹟。阅读曹永洋《都市丛林医生:郭维租的生涯心路》之后,曾再次向作者请益,曹先生亲切而详细地解说郭医师的近况,并代为联系郭医师与前卫出版社提供图片,在此谨表谢意。因为郭医师的故事,让我更了解矢内原的人格风范。而更让我感动的是涂南山的故事,一个被囚于绿岛的政治受难者,竟然能借着矢内原的圣经解说着作度过最艰困的日子。我不知道有哪一位传教士有这样的力量,能安抚受到如此委屈的政治犯。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只是间接透过陈茂源而取得的着作,竟然有此神力般的效果!这个感人的故事请参阅:胡慧玲、林世煜访谈纪录〈炼狱与天堂:涂南山口述史〉,感谢游艺设计工程公司曹钦荣先生提供相关图片,没有许多前辈努力挖掘政治犯受难的事蹟,我们将永远无法得知这么感人的故事。除此之外,本书也尽量运用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等机构与友人协助,取得老旧图片以充实版面,若有考订不周或未顾及版权之处,尚请各界指正。
  
  针对矢内原忠雄《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的解读与改写完成初稿之后,在2008年9月,我有机会到日本讲学两年。由于出版的延迟,让我也有机会继续地蒐集资料并修改初稿。在这期间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参加2009年3月28日到6月28日在驹场校区举行的东京大学纪念教养学部创立60週年纪念活动。这次活动除了举行特别展,展览期间还召开三场学术研讨会,探讨矢内原与教养学部创立、殖民地研究、基督教信仰之关联。第一场研讨会的报告,让人了解矢内原与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密切关联,东大教养学部创立就是其中的一环,而我何其有幸,竟然在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校区求学9年。这个校区的正门东侧有一个矢内原门遗址碑与纪念公园(图一),其命名的故事从略,只要从这些纪念活动与纪念设施,即可让人感受到矢内原在学界的分量与地位。
  
  前述这三场研讨会场,原本是安排在收容两百人左右的会场,但是第三场研讨会为「矢内原忠雄与基督教」,因当天报名人数过于踊跃,只好临时更改会场换到可容纳四、五百人的场所。这样的盛况超乎主辨单位的预想,由此可知矢内原在日本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更让人兴奋的是,透过此次研讨会认识了陈茂棠先生。感谢张隆志兄在会场外提出的疑问:陈茂棠应该与陈茂源有亲戚关系吧!经过询问,果然正是陈茂源之弟。会后透过引介取得联系,不但获得其自费出版的「精神病院传道五十年」的日文纪念集(图二),而且还获得应允持续进行相关的访谈。从后续的访谈与相关资料发现,定居东京的陈茂棠先生,在信仰上与矢内原建立相当紧密的师徒关系。
  
  陈茂棠先生,1920年出生于桃园大溪,十几岁时感染肺结核三年,同住医院的病患大多去世,自己竟然奇蹟似地存活下来。患病期间,在兄长陈茂源的引导下首次接触到圣经,而后成为信徒。就读东京齿科医专后,1941年起开始参加矢内原忠雄主持的聚会。1944年9月成为齿科医师,隔年申请编入庆应医专,毕业后于1947年取得外科医师之资格。习医期间,他已开始在东京都立松泽病院服务,在偶然的机缘下,开始在这家精神病院向病患传道并讲解圣经。由于临死的体验,让陈茂棠在习医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要到中国大陆进行医疗传道。然而,因中共建国后逐出所有传教士,打压基督教传教活动,以致其理想终究无法实践。精进不懈的陈医师,1960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成为开业医师。但是,在精神病院的传道的活动并未停止,每个星期日早上在家有一场聚会,下午则到松泽病院主持另一场聚会,这样效法矢内原传道精神的活动,持续超过了50年,其信仰与精神令人感佩。
  
  认识陈茂棠后,重新阅读《矢内原忠雄全集第二十九卷》,发现有位台南的林添水(1907-1983)先生曾与矢内原通信纪录。再从「赖永祥长老资料库」得知,林添水是相当令人称许的无教会主义信徒。但很遗憾的是,他与矢内原的长年交谊并未受到外界的注目,南原繁编《矢内原忠雄:信仰‧学问‧生涯》一书中,也没有收录其追悼文。此外,经由陈茂棠告知,传道五十年纪念集中与其合照的友人刘瑞腾,是台湾知名的精神科医师,也经常参与以其兄陈茂源教授所发起的无教会主义的聚会。来参加这项聚会的人士,包括台大经济系教授张汉裕与郭维租医师等,以及长老教会济南教会的许鸿谟牧师等,他们的联系或凝聚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无教会主义的理念,不如说是感佩于矢内原的人格风范与教义诠释。矢内原与陈茂棠等台湾人通信或对话时,常提到「我们的国籍在天上」或「在天上拥有共同国籍的我们」,试图以共通信仰来跨越与台湾人的国籍藩篱。对台湾的教徒而言,矢内原的理念也是「无国籍主义」。
  
  刘瑞腾医师曾撰文追悼谢纬牧师的医疗传道精神。谢纬牧师也是留日的医师,他是否曾受到矢内原忠雄的感召,我无法详细查明,但医疗传道的精神应该是与陈茂棠的信念相通。这群人的人际网络线索,若能持续探究下去,应该可以让矢内原的事蹟更清楚的浮现。例如,在「赖永祥长老资料库」中,即可找到许多日本基督教会与台湾教会关系的资料,如何利用这些资料深化研究,应该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台湾神学院的教会史研究者陈志忠,曾经提到:日治时期日本基督教会对台湾基督教的影响是显性的,而无教会主义在台湾是隐性的活动。大概是这个因素,矢内原与台湾人的交谊,变成像地下水脉一样,必须深入挖掘才能得知。矢内原透过其着作与信仰与多位台湾人建立深厚的交谊,这个人际网络并不限于大家所熟知的林献堂、蔡培火、叶荣钟,以及学生辈的陈茂源、张汉裕、郭维租等人而已。过去未曾被提及的陈茂棠、林添水等人也相当重要,其间接弟子涂南山也值得关注。不论是矢内原的人际往来,或无教会主义的思想传布,都是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但是,这样探讨信仰传承的方向,已经与解读《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主题越离越远了,必须就此打住。
  
  李嘉嵩着《100年来》一书中的第五章,曾表示他对矢内原的敬佩之意,在提及《帝国主义下之台湾》时,他留下证言说:「(该书为)台湾出身至日本求学的学生最感心仪向往,一睹为快的名着。可是如果有学生购阅这些书,万一在假期或学成归乡的船上被警察发现,一定会遭到许多麻烦,甚至会被没收的。」由此可知,不少台湾青年学热切地想要阅读这本被禁止携入台湾的专书。该书不仅受到台湾总督府的排斥,其翻译本的输入也受到干扰。1934年《帝国主义下之台湾》俄文版发行后,矢内原教授曾经试图购入,没想到竟然在横滨的海关遭到没收。查禁与统治理念不合的书籍,显然是专制政府共通的手法。战后1957年底,矢内原在东京大学总长退休前的访美期间,才有机会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到自己着作的俄文版。早稻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梅森直之教授,目前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透过其努力终于取得该书的复印本,让华文世界的读者有幸窥见其书影。感谢早大梅森教授的复印协助与若林教授的历史考究,才得以发掘这样的值得铭记的故事,希望世上这类查禁学术着作的情况不再重演。
  
  到2010年夏天为止,我奉派赴日负责外交部开设「台湾研究讲座」之授课工作,同时也担任早稻田大学台湾研究所客员研究员,早大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与授课机会,让我得以增补本书内容,课堂上讲授矢内原忠雄的思想与事蹟,获得春山明哲教授与同学们诸多回馈。两年间讲学的体验,也让本书以更充实的面貌问世。在此期间,获得日本多所大学师长好友等各界人士与驻外单位同仁的协助,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希望能长期持续下去。
  
  2011年的年假期间,数次与陈茂棠先生联系,报告本书即将出版的消息,闲谈中得知,他正以90高龄弟子的身分规划矢内原忠雄昇天50周年的纪念演讲会,预定今年复活节前一天的4月23日在东京目黑今井馆举行。这个活动不仅是纪念矢内原教授,也展现矢内原教授与台湾人弟子之情谊。回顾《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的出版过程,以及出版后至今的传佈与影响,矢内原教授与许多台湾人之间的情谊可谓渊远流长。这段情谊不仅建立在传播「宗教福音」的层面,有关探究「学术真理」的传承,也有明显的脉络可循。值此50周年纪念之际出版本书,实属难得的机缘,谨此表达个人对矢内原教授的景仰,同时希望透过此书的历史见证,让这段台日间跨国情谊历久弥新。
  
  2011年2月15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作者生平与写作过程
 
认识这本名着的作者矢内原忠雄,对于解读其着作将会有相当大的助益。作者不仅是一位社会科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一位反战的和平主义者。因此,从他的学术着作中,不但可以看到详实的统计数字与严谨的学理论证,更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对殖民地民众的人道关怀。

作者的学识与信仰 

1893年1月27日,矢内原忠雄出生于日本四国地区爱媛县越智郡富田村(现在的今治市内),祖父是一位医生,父亲曾到京都府学习近代西方医学,是爱媛县内第一位西医,家境相当富裕。由于父亲重视教育,矢内原在11岁时就被转学到神户的小学校高等科就读,并让他寄宿于堂哥家中。隔年他考上神户中学校,该校校长为鹤崎久米一。在神户求学期间,矢内原除了受到鹤崎校长的教导之外,也透过信件与就读第一高等学校的学长川西实三保持联络,在通信中他已经得知有关内村鑑三与新渡户稻造两人相关讯息。实际上,鹤崎校长以及日后对他人格思想影响深远的内村、新渡户等人,皆为札幌农学校之同期友人。
 
受到川西学长的影响,矢内原选择以第一高等学校为升学目标。1910年他考上第一高等学校,入学后不久在川西学长的介绍下,参加校长新渡户主导的读书会,隔年进一步加入内村鑑三老师每週日在自宅举行的圣经研究会,成为内村的门徒。从此以后,矢内原终生坚持无教会主义教派的基督教信仰。 1913年9月,矢内原放弃原本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学医之路,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因为受新渡户之影响,对财政方面的问题有兴趣,所以选择攻读经济学,而后再转而钻研政治学。他就读大学期间,新渡户辞去一高校长,回到东京帝大法科大学担任「殖民政策讲座」之教授。1916年矢内原大学毕业后,参加住友公司的征人考试,获录用后被分派到住友旗下的「别子鑛业所」任职,其上班的地点距离位于四国之爱媛县的老家颇近。他就职不久后便结婚,并持续在住友工作了三年。1919年,新渡户稻造出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事务局次长,「殖民政策讲座」的教职因而出缺,此时矢内原被认为是最佳的继任人选。1920年3月,矢内原正式获任新设不久的经济学部助教授,再度回到东京帝国大学校园。获得这样的提拔,主要是因为在学期间其表现相当优异,而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也确实没有辜负师长们的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来说,《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份关于人类社会在极端压力下如何演变的案例研究。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以及其理论的普适性,都使得这本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书中对于权力、剥削与抵抗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沉浸式的。作者的文笔虽然严谨,但逻辑清晰,读起来并不会感到枯燥。尤其是在描写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时,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矢内原忠雄的理论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作者成功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历史解读。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并非易读之作,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学术论证。但正是这种深度,使得《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成为了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书中对于殖民者心态的剖析,以及对被殖民者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探讨,都非常有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理解宏观历史走向的重要线索。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拓展你视野的书,尤其是在理解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议题时。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台湾在帝国主义时期的经历。作者在阐述理论观点时,并没有脱离具体史实,而是将两者紧密结合,使得论证更加有力。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力量所能决定。

评分

阅读《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挑战但极其有益的学习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在于其对历史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矢内原忠雄的理论框架,如书中多次引用的,为理解殖民主义下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读,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尤其是在经济层面,关于资源掠夺、产业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固化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读完这本书,我对“殖民”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

《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是一部能够让你开始思考“为什么”的书。作者在分析台湾在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状况时,不仅仅陈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方式,让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书中关于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议题的探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亚洲历史,特别是殖民地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读到《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这本书,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书中对于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 nuanced 评价,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历史事实,更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复杂动力。

评分

《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历史并非简单的过去,而是影响当下的力量。书中关于台湾在帝国主义体系中的定位,以及这种定位如何形塑了台湾社会的长远发展轨迹,让我对“现代化”这个词有了新的思考。作者引用的理论非常扎实,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有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对话,他引导我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那些被掩盖的真实。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书,书名是《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虽然我并不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洞察力还是让我对那段被殖民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作者对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分析都相当详尽,尤其是在探讨帝国主义如何渗透并塑造台湾社会结构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书中对于台湾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挣扎与适应,以及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反应,都有细致的描绘,让我能够跳脱出单一的宏大叙事,看到更具象、更微观的个体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智识上的冒险。《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2版)》在提供扎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上,还引入了前沿的学术理论,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启发。作者对台湾在帝国主义浪潮中的位置的定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分析,都非常有见地。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