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教之父:何景贤口述历史

汉教之父:何景贤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何景贤
  • 汉教
  • 教育史
  • 口述历史
  • 华人教育
  • 新加坡
  • 教育家
  • 历史人物
  • 回忆录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口述历史,能够起佐证史事之用;毋庸置疑地,一位重要时代人物的口述历史,足以勘误史实,如:亲访张学良少帅,经历二二八事变历史的一天……,其价值可见一班。这一部自传图书记述了1935年至今的中华民国历史,更是究读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看一代教育家──何景贤博士(TLI国际中华语言研习所创办人)的成长背景,了解他思想的养成,而这一份坚若磐石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其中成形与落实,并且发扬光大。

  何博士生于忧患年代,也发光于斯,成就如斯,其言其行,足以为青年学子典范。

  看一代汉语教育家──何景贤博士的成长背景,了解他思想的养成,而这一份坚若磐石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其中成形与落实,并且发扬光大。何博士生于忧患年代,也发光于斯,其言其行,足以为青年学子典范。

  他以华语教育为经纬,刻划出中华民国逾半世纪的文化发展轨迹。交流对象遍及北美、南美、欧、亚、非、大洋等五大洲;并推广京剧、崑曲、歌仔戏等国粹艺术。

  本书涵盖TLI(中华语言研习所)办学特色、教材、教法专论,TLI语言课程更将中华文化融入其中。

  除了对大中华圈以外的国家推广固有艺术文化,也在中港台两岸三地间致力于华语畅通无阻,何博士提出「以繁释简,以简释繁,异中求同,互济共存」的观念,创编《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同时,对于台湾本土语言的研究亦不遗余力,历时十余年编成《台英辞典》。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颁赠「1995 到1996 年国际风云人物奖」,以表扬何博士对中国语言学及整合两岸官方语言的历史性贡献成就。

  何博士曾说道:「我也有一个梦,我的梦就是TLI 的每一位校友都是促进世界和平繁荣的天使。」他在书中毫不藏私的将TLI办学理念、方法鉅细靡遗的记录下来,提供后进办学者参勉。

本书特色

  1.一位华语教育家何景贤博士的口述历史。
  2.台湾文化大使的环球交流实录,一部台湾近代文化史。
  3.国共内战「西安事变」、两岸秘密交流实录「长流计画」内幕秘辛、第一手揭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景贤/口述


  作者为两岸开创对外汉语教学第一人。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毕业于台湾师大附中、淡江大学,后赴美在布朗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1958年与安笃思牧师创办「基督教语文学院」,教授在台外国人汉语,学校后前后更名为「台北语文学院」及「中华语文研习所」。199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颁赠「1995-1996年国际风云人物奖,以表扬他对中国语言学及整合两岸官方语言的历史成就和贡献。

图书目录

前  言、汉语教育的拓荒者
自  序、TLI创办人的话 / 中华语文研习所 何景贤院长
推荐序、

〈嘉义乡亲的骄傲〉 / 中华民国监察院长 张博雅序
〈尽心尽责的教育家〉 / 陈诚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陈履安序
〈不知老之将至〉 / 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孙震
〈汉语教育的超级教父〉 / 实践大学董事长 谢孟雄序
〈神圣的道路与事业〉 / 中国全国政协常委 陈云林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北京语言大学党书记 李宇明序

卷一、1935 - 1947年
童年忆事
记忆中的北京城
我的父亲
北京的童年生活
北京十年回顾

卷二、1947 - 1958年
返乡之途——台湾
二二八惊魂
回顾二二八
历史的那一天
宝岛的求学生活
农校生活
白色恐怖三十七日
大学——开启人生的转捩点
华语教学的启蒙业师
「基督教语文学院」成立
华语学校的发展

卷三、1958 - 1966年
入伍服役
退役后的华教生涯
更名「台北语文学院」(TLI)
美国布朗大学进修缘起
布朗大学求学路
布朗大学——室友情深
布朗大学——国际学生会
布朗大学——难忘的求学经验

卷四、1966 - 1967年
学成归国
接掌台北语文学院
中国语文文化培训团陆续成立
海外青少年暑期返国研习团
印度德里大学成立中国研究系
印度德里大学
TLI的杰出教师

卷五、1967 - 1977年
赴印前的筹备
第一部中国语文教材
TLI与政府的合作方案
香港语文学院成立
TLI的乡土语言教学
国际友人中国话演讲比赛
越南及其他中文研习营队
国家建设委员会
TLI台北语文学院改组

卷六、1978 - 1979年
中华民俗才艺大赛
国民党青工会时期
中山文化学院
中美断交的预兆
台美关系二步曲
智库
「思与言」的缘起与发展
中美文经协会
《美洲版中国语文》新编

卷七、1979 - 1991年
中美破冰之旅 日本后发先至
国际情势对中文学习的影响
外国友人中华民俗才艺大赛
国际友谊日水上活动大赛及金鸥奖
文化外交起航
作育英才 洋桃洋李
一次关键性的会议——香山论剑
※〈忆「香山论剑」何景贤登上大陆〉 / 山明
杰出校友纪思道Nicholas Christof
亲爱的家人
访问张学良
两岸之窗
北戴河之约

卷八、1992 - 1998年
布威斯达大学及TLI三十七週年校庆
陆媒採访少帅张学良
香港立法局议员参访
两岸汉语语汇文字学术研讨会缘起
两岸汉语文合作研究学术讨论会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
教育部公函
国际管理研究院
TLI四十週年校庆酒会
TLI立足台湾 前进中国的里程碑
TLI扬帆日本 / 成立中华语文教育基金会
第六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终审研讨会

卷九、1999 - 2005年
国际政教名流分访TLI
台湾九二一大地震
国事、家事、天下事
「长流计划」
荣誉董事长谢求公仙逝
加州「中山文化学院」复校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大陆版面世
TLI苏州校、深圳汉语中心成立
两岸大专院校——中华文化研习营

卷十、2006 - 2012年
TLI-Live China上线 / 多伦多分校
TLI五十週年校庆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台湾版面世
旧金山无线台专访 / 广州校成立
TLI汉网学院成立
TLI——中国HSK授权台湾唯一考点
两岸长沙经贸论坛
北京TLI建校五十五週年回顾展
十大杰出青年
广州第六届两岸经贸论坛
天津TLI五十五週年校庆 /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
TLI-IUP两岸对外汉教心得论坛发表会
TLI大学成立
加拿大侨校访问团
厦门两岸高校交流
TLI国际校友会董事会成立
TLI校友会暨杰出校友颁奖餐会
创办人Dr. Marvin Ho:我有一个梦
师大华语教学系所参访TLI

卷十一、忘年之交——四海之内皆兄弟
谢孟雄 / 实践大学董事长
卜少夫 / 香港新闻天地杂志社社长
刘绍唐 / 传记文学出版社创办人
范止安 / 新亚洲出版社、新亚洲文化基金会创办人
蒋彦士 / 历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教育部长、总统府资政

卷十二、审时图变,敢为天下先——TLI的办学特色
TLI的办学特色
TLI教材的魅力
TLI师资培训
TLI教学法
语言课上的中华文化
TLI大事记

图录一、中国名人会
图录二、家族辑录
妻子的话、〈TLI王国的永恆太阳——汉教之父何景贤〉
后记、〈从王道到经营之道——何景贤的人生哲学〉

图书序言

名人推荐序

嘉义乡亲的骄傲——监察院长 张博雅序


  中华语文研习所(Taipei Language Institute,TLI)何董事长景贤邀请个人为其自传《TLI六十史话 汉教之父——何景贤口述历史》写序,主要原因系何董事长尊翁何建民博士为嘉义新港人,后来居住于嘉义市。何董事长六十年来致力于华文教学,享誉国际及海崃两岸,为嘉义的杰出子弟。个人曾任嘉义市市长,又为其嘉义同乡,所以欣然同意为其着作写序。

  嘉义人开拓激励 北平人文化启蒙

  何董事长于书中提到,台湾嘉义早期居民多为渡台垦荒者,披荆斩棘不畏艰难,开拓新天地,嘉义县志也特别记载何父励学有成的事蹟,何董事长自述他自己的拓荒精神也源于此。之后他创办中华语文研习所,将华语教学开拓至海外及海崃两岸,面对再大难题越挫越勇,应该也是嘉义人的开拓精神所致吧!

  由于其父亲在北京大学任教,所以何董事长幼时居住于北平,悠游于传统文化(如国学、京剧)及北平民间技艺表演,而立下个人毕生最大心愿「以教授中文为方法,宏扬文化为目的。」应该也是北平文化的启蒙。

  初遇再遇二二八 体认语言力量大

  何董事长给人的印象是位温文儒雅的教育家,但从这本自传中才知道他曾经多次被卷入政治危难。他十二岁回台湾后遇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骚动,年幼的他虽然不懂当时本省籍与外省籍冲突的导因,但是在那紧张的时刻,因为会讲闽南语而逃过一劫,让他感受到沟通与语言的重要性。至一九九一年,由于台湾政治情势转变,政府为还原二二八事件真相成立「行政院二二八事件专案小组」,景贤董事长则以社会公正人士身份担任七人小组委员之一,并同时为「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组」委员。最后,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组完成了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客观呈现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与结果。

  一九四七年十二岁的他初遇二二八事件,而在四十四年后的一九九一年,五十六岁的何董事长再遇二二八,时空不同,角色转变,倒是一个很特别的历史观照。

  书中更提及他唸高中时期白色恐怖的经历,幸好最后化险为夷,这也是他与政治保持距离,全心投入华语教学的原因之一吧!

  由台北语文学院 带动世界华语潮

  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岁的何董事长和安笃思牧师创立了基督教语文学院,是台湾第一所民间华语学校,专门教导在台的外籍传教士华语。一九五八年更名为台北语文学院,一九七六年改成财团法人私立中华语文研习所,以华语教学为工具,行国民外交之实,教导外籍人士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内涵。

  何董事长特别到美国布朗大学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并独创专业的华语教学法。现今电子科技进步及语言学习方式多元,但在当年连一般的教学法都未上轨道,他却能以结合语法翻译、直接教学、听说及视听四种教学法,针对华语语言特性,创新了华语教学法。尤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透过情境学习华语,更是不同于传统之单向教师中心教学法。迄今已有六十多个国家二十多万学生到TLI学华语,其中许多人成为各国政府领导要员、国会议员、企业界、媒体、宗教界或国际组织领袖、驻台湾或驻中国大陆使节;甚而世界一千大企业派驻到中国大陆或台湾的负责人多半为TLI学生。

  何董事长夫人朱婉清女士,才情兼具,为出色的记者和女作家,擅长于京剧和崑曲艺术。她担任行政院组长时曾抢救及保护中国传统艺术,促成台湾国光剧团及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成立,后亦担任中央广播电台董事长。她于离开公职后也投入TLI的海外拓展,积极帮助外国大学成立中文教学机构,与海外学校合办教学课程,到世界各地设立TLI分校,她目前为TLI集团总裁。

  TLI迄今在全球五十多个城市设立六十多个分校与教学点(含大学中文合作院系),已培养出五万多名华语优秀教师。据统计,全世界目前约有四千万人正在学习华语,尤其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兴起了华语学习热潮,TLI应该也是一关键推手。何董事长在许多场合常提到「教华语是以宣扬中华语言文字精髓,推展国际交流为基础,终极目的在传播中华文化,使华语成为国际上的强势语言。」的理念,我个人对于他的华语教学理念与使命感颇为感动。

  编撰两岸汉语词典 致力双方破冰交流

  TLI自一九九六年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先后在北京、天津、苏州、上海、大连、广州建立分校,并且透过两岸的研讨会探讨两岸语言文字差异问题。何董事长特别致力于编撰大型词典,为华语奠立基础工程。他与北京语言学院签署合作编撰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二○○三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先行出版(共一千五百四十六页),TLI于二○○六年九月正式出版《新编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新版词典全书二千零九十三页,共二百六十万字,涵盖八千个汉字、四万五千词汇,其特点反映两岸华语在字形和语汇上的异同。新版的词语包括「四不一没有」、「不沾锅」等现代常用的词语,除了让两岸民众了解到两岸用语的差异,也帮助外籍人士研习中文的方便及语言文化交流。

  更值得一提为,何董事长曾于一九六三年起动员TLI台语教师及台湾南北两地台语专家数十人,和该校语言学顾问主编的《台英词典》,耗时七年于一九七○年终于完稿出版,并定名为《台英词典》(A Dictionary of Southern Min)问世。因为该词典的出版,让语言学习者和外籍传教士等,得以有效率地学习台语,在当时学习资讯贫乏的年代,确实是一个新创举。

  一代宗师汉教创办人 展现华语文化软实力

  二○一○年九月一日美国新闻週刊Newsweek,以何董事长为封面代表人物,其专访主题为「何景贤和TLI在国际华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贡献」,该週刊称誉何董事长创造了无数「汉教第一」的历史纪录, 堪称台湾华语文历史上的顶尖标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提出的软实力观念,不同于军事与经济的硬实力力量,透过语言这项文化软实力,同样可以创造出活跃的竞争力,何董事长做到了!

  本书由作者之祖籍、家族、出生、初回台湾、成长、创立TLI、带领TLI走向世界、和平使者及比翼双飞等十二章,描述他从出生于大陆,十二岁后举家回故乡台湾,参与并见证了台湾政治威权到转型,经济由贫瘠到发展,两岸由敌对、解冻到相互交流,整部自传宛如一部台湾变迁发展史。何董事长书生报国赤子之心,跃然于字里行间,章章精彩,让我拜读时欲罢不能,真是一本颇值得阅读的鉅着,特为之序。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註、张博雅女士曾任嘉义市长、卫生署长、内政部长兼台湾省主席、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监察院长。

推荐序

尽心尽责的教育家——陈诚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陈履安序
景贤兄是一位尽心尽责的教育家。


  一九六六年景贤兄自美返国接任「台北语文学院」院长迄今,他淡泊名利,数十年来,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他想做的事。

  在那个时代,学习中文是属较冷门的教育事业,直到十多年前中国开始崛起,有意学中国语文的外国人大增,学习中文变成了热门事业。他以累积的丰富经验,默默的、陆续在中国各大都巿成立了分院,并奔波各分院督导院务的发展。

  他关心每位来学习的人,针对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我和我内人都曾经在学院上过台语的课程。在他的学生中,有很多外国政府官员、大使、公使、企业家等等,因为景贤兄谦和有礼,拿捏分寸的待人之道,使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并且在结业后和他维持很好的朋友关系。

  我认识景贤兄四十多年,每次相聚都能感受到他的亲切和关怀的心。

二○一四年一○月七日

  註、陈履安先生首任教育部次长、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校长、国科会主委、经济部长、国防部长、监察院长。

推荐序

汉教神圣的道路与事业——中国全国政协常委 陈云林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创造了璀璨瑰丽的汉语言文化。远自人文始祖仓颉造字初启鸿蒙,到殷商甲骨文形会意,再到质朴感人的《诗经》、《离骚》,乃至后来的魏晋诗歌、唐宋诗词、元明小说,在在印证汉语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汉语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责任。六十年前,景贤先生刚及弱冠,即以敏锐的国际眼光,选择了向世界推广汉语,向全球传播汉语文化这条充满艰辛但却无比神圣的道路与事业。六十年一甲子,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景贤先生始终如一,不辍耕耘,终于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今天,景贤先生创立的中华语文研习所业已遍布全球,各分校、教学点达四十余处,毕业校友三十多万人,培训汉语教师逾五万人,为汉语在全球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从事两岸事务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与何景贤先生有过多次接触,数度交往。令我感佩最深的是,无论两岸关系如何风云变幻、跌宕起伏,景贤先生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持两岸属于同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心致力于传播汉语教学、弘扬中华文化事业,为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泉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令人欣喜的是在欣逢景贤先生八十华诞之际,由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的《TLI六十史话─汉教之父:何景贤口述历史》一书即将付梓。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景贤先生一生完整的历程,其中既有儿时在大陆成长的无忧无虑、幸福快乐,也有岛内四处求学的刻苦努力、一心向上;既有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汉语文化而不辞劳苦、不懈奋斗,也有感情丰富、热情洋溢的真男儿本色。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事,感受诸多饱含智慧的哲理名言,近距离接触两岸关系风云际会下很多重要历史事件。这不仅是景贤先生个人成长、奋斗、圆梦的历史,也是两岸文化同宗、血脉同源的印证,更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缩影。

  衷心期盼本书能为更多读者分享,也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洪流中来。是为序。

  註、陈云林先生曾任中国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海崃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图书试读

卷一、
 
1935 - 1947
 
我当时好奇的发现,父亲的国语,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在发音及用词跟我和奶妈、听差的他们说的话非常不一样,因为奶妈是北京人,我也习惯说的一口京腔的普通话。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父亲说的是「台湾国语」──也就是台湾土音。这是我第一次对语音差异之大感到非常的惊奇,并且开始了解,父亲的普通话实在需要加强。这也是我日后逐渐走向「对外汉教」之路的敲门砖。
 
北京童年忆事
 
我是何景贤,一九三五年一月在中国广州出生,籍贯台湾嘉义。一岁末跟随外祖母——北京话称「姥姥」回到北京,一直待到一九四七年正月,才随父母回到台湾。为什么说「回到北京」呢?因为我的童年忆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的父亲何涂生,台湾嘉义县新港人。他十三岁离开老家,到日本求学,一直到十九岁,完成中学教育后,再考入东京帝国大学。
 
在东京,父亲认识了我的母亲高宝镛女士。母亲生长在东京大都会旁的横滨市,在她十九岁的时候,外祖父母携四子二女举家迁回广州,因为他们原籍广东省中山县。在恋人高宝镛离开日本以后,父亲才发现自己无法抵抗相思之情,应追随而往。因此,他来到广州唸书,那是一九二八年九月的事。
 
父亲原于日本帝国大学就读经济系一年级,此时,决定再次渡洋赴中,准备进入广州中山大学。就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另一位插班生谢求生先生,他在上海东吴大学唸完法律系一年级后,亦欲转读广州中山大学。于是,两人相约共同拜会中山大学法学院何院长。当何院长知道他们是中山大学唯二的台湾人,于是给予特别的照顾,也立刻为两人预定考试日期,而当时的考场就在法学院院长办公室。
 
何涂生考的是经济学,谢求生考的是政治学。那天考完后,双双录取。

当时中山大学法学院开设的系所是政经系——政治经济系,谢求生进入政经系的政治组,何涂生则在经济组,两个人就此成为同学。
 
在法学院何院长特别照顾之下,先父与求生先生一起住进了「留学中国」(当时台湾是日本属地)空余办公室改建成的免费宿舍,就在那里开始三年留学中国的生活。
 
一九三一年,先父何涂生于中山大学毕业。一毕业,马上跟先母——高宝镛女士完成婚礼。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