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楼掬月意楼春: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

宜楼掬月意楼春: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鹿港
  • 庆昌家族
  • 台湾史
  • 家族史
  • 地方史
  • 宜楼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 建筑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鹿溪多诗人,云集十宜楼。
  平生与我好,夺帜骚坛游。
  相思命驾访,岂惮道里悠。
  主人今陈遵,爱客投辖留。
  ─林痴仙〈十宜楼夜集作〉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鹿港八郊」象征清朝曾有的繁华岁月,今中山路至金盛巷仍保留许多郊商旧址,如意楼与十宜楼为厦郊「庆昌行」的祖厝。「庆昌行」为道光年间厦郊之首,嘉庆年间由陈克劝所创,其崛起与海盗蔡牵有密切关系,而祖厝「意楼」又衍生「尹娘」传说;「十宜楼」主人相传为陈祈,将十宜楼经营为「宜琴、宜棋、宜诗、宜酒、宜画、宜花、宜月、宜博、宜烟、宜茶」之文人聚会场所,传奇种种,让「意楼春深」与「宜楼掬月」在鹿港的「八景十二胜」中充满着神秘色彩,而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差异又为何?

  本书继《鹿港意楼》之后,续探庆昌家族史,借由意楼及十宜楼,解开陈家传奇的面纱,了解其从商贩之家转为士绅家族的历程,及与地域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进而理解从经济鹿港转化到文化鹿港的过程。

本书特色

  意楼与十宜楼名列鹿港八景十二胜,因家族传奇而充满神祕感。本书借由探讨意楼与十宜楼,了解庆昌家族从商贩之家转为士绅家族的历程,进而理解从经济鹿港转化到文化鹿港的过程。
繁花似锦的时代剪影:清末民初江南士绅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 卷首语: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逝去的繁华,更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浮沉的记录。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家族的宏大叙事,而是以清末民初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杭一带中上层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为切片,精细描摹那个即将被历史巨轮碾过的优雅而又矛盾的社会图景。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在传统礼教与西方思潮激烈碰撞之下,这些旧式精英们如何维系他们的体面、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变局,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守。 第一章:庭院深深深几许——传统空间的仪式感与日常 本章深入剖析了江南士绅宅邸的建筑布局与空间哲学。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宏伟的规模,而是细致描摹每一个院落、每一扇窗棂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涵。从前厅的威仪到内眷的闺阁,再到书房的清寂,空间被用作身份的界定和秩序的维护。 重点探讨了“雅集”与“宴饮”的仪式性:一次家宴的菜单如何体现主人的学识与地位?一曲丝竹的安排如何暗示家族的文化倾向?通过对婚丧嫁娶、祭祖典礼等关键仪式的考据,我们得以还原一个看似静止,实则充满着精密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这些仪式,是士绅阶层在面对外部动荡时,试图抓住的最后一块“定海神针”。 第二章:诗书与烟火的交织——精英教育的蜕变 士绅阶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文治”传统。本章聚焦于子弟的教育——从私塾到新式学堂的过渡期。详细梳理了《四书五经》的研读如何与新传入的自然科学、西方政治理论相悖或融合。我们呈现了优秀学子们在传统儒家道德约束(如“孝悌忠信”)与新兴的功利主义思潮(如“实业救国”)之间的精神撕扯。 通过对当时教科书、家书、日记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家长们在“保住体面”与“适应新局”之间的两难选择。例如,一个家族可能一面保留着祖上传下来的精装古籍,一面又斥巨资送幼子去上海或海外学习机械制造。这种并存的教育路径,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 第三章:衣食住行中的“体面”经济学 “体面”是士绅阶层维持社会地位的无形资产。本章着眼于物质生活的细微之处,揭示“体面”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开支与社会资本。 服饰方面,探讨了从传统长衫马褂到“中西合璧”的改良装束的变化轨迹,以及不同布料、纹样背后所代表的阶层暗示。饮食上,不仅考察了精细的“苏帮菜”制作技艺,更关注了茶叶、药材、古董的收藏与鉴赏,这些消费行为是身份的“宣言”。 同时,本章也关注了士绅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如何管理田产、处理佃农关系?在金融业开始萌芽的背景下,他们是否涉足钱庄或早期工业投资?这些看似琐碎的经济活动,实则反映了传统地主经济向现代资本流动过渡的艰难转型。 第四章:交游圈与地方权力——看不见的社会网络 士绅的权力并非完全依赖于科举功名,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上。本章详细描绘了士绅阶层的“圈子”:同乡会馆、文人社团、地方公益组织(如义仓、修桥铺路)。 通过分析当时的碑刻、契约和地方志的记载,本书重构了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他们如何充当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缓冲器?如何在地方冲突中调解矛盾?在清廷衰微、权力真空的背景下,这些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平衡与地方官僚、新兴买办阶层以及地方豪强的关系,以维护家族的长期利益与社会声誉。 第五章:心灵的角落:闲暇、娱乐与情感世界 在繁复的社会责任和僵硬的礼教之下,士绅阶层如何寻求精神慰藉?本章探索了他们的“闲暇”艺术。 从精致的盆景艺术、对稀有花卉(如兰花、奇石)的痴迷,到对戏曲昆曲的热衷,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雅致生活”的终极追求。深入分析了私密空间中女性的情感表达,如闺阁中的诗词唱和,以及主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联系。这些看似风雅的活动,是他们对抗时代压力的精神避难所,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在面对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优雅。 结语:风雨如晦,静待天光 本书最终试图描绘的,是一群在历史的断裂点上努力维持其“旧世界秩序”的群体。他们并非完全守旧,亦非全然开明,而是处于一个永恒的过渡期。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一个阶层如何学会告别,如何带着他们对“美”与“秩序”的理解,悄然隐退于历史的背景之中,将舞台让给更激进、更具现代性的力量。他们的日常,便是那段复杂而迷人的时代剪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昭容(1971~)


  彰化鹿港人,中兴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彰化女中历史老师、朝阳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史、家族史与文化史。着有:《鹿港丁家大宅》、《日治时期彰化地区文化事业之研究》、《鹿港意楼》。相关专文有:〈从工匠到艺师──探究传统艺师李松林之成就历程〉、〈鹿港木作家具的历史考察(1895~2003)〉、〈日治时代之高等女学校研究──以彰化高女为例〉、〈1910年代公学校教师的时代相貌──以《黄旺成先生日记》(1912-1917)为中心〉等十多篇。

图书目录

丛书序‧追逐一个文化梦想──十年经营彰化学 林明德 24
推荐序‧历史建筑修复的新典范 林明德 30
序‧庆陈家后人 昌祖先基业 陈启洲 33

第一章 ◆ 前言 37

第二章 ◆ 清代「庆昌行」的兴衰 41
第一节 庆昌行的崛起 43
一、开台祖陈克劝之发迹 43
二、庆昌行与海盗蔡牵 48
第二节 陈克劝之子孙 58
一、陈宗潢登解榜 58
二、陈门双节记 61
三、十宜楼陈祈及其交友网络 65
第三节 戴潮春事件与家族中挫 77
第四节 庆昌行的产业与阄分 85
一、陈家产业之管窥 85
二、七房之阄分 92

第三章 ◆ 日治时期庆昌家族的转变──以陈怀澄与陈祈后代为例 101
第一节 陈怀澄与天遗室「意楼」 103
一、陈怀澄之生平 103
二、栎社参与及文学成就 108
三、公共建设之举例 115
四、尹娘传奇与意楼 121
第二节 陈祈后裔与十宜楼 137
一、陈质芬的政商参与 140
二、藻云、澄云及诗人陈子敏 145
三、十宜楼的产权变迁 156
第三节 陈家与民间信仰 166
一、凤山寺的重修 166
二、妈祖的信奉 170
三、天公会的参与 174

第四章 ◆ 战后庆昌后裔的发展──以陈培煦与陈钖琛为例 183
第一节 陈培煦于原乡的根植 185
一、公职生涯 185
二、家庭生活 192
第二节 公业古风楼的变革 205
第三节 陈钖琛于异乡的奋斗 213
一、陈钖琛之家世 213
二、台北的创业与成就 215
三、美国生活与古蹟维护 225

第五章 ◆ 结论 239

附录
跋‧家族的再生 李昭容 244
参考文献 246
附录一‧陈祈本身妻室敕命、陈祈父母敕命 261
附录二‧光绪十七年陈宗濬等立阄书 263
附录三‧修葺天遗室落成碑记 270
附录四‧天遗室买卖契约书 272
附录五‧陈祈派下阄书 276
附录六‧庆昌四房陈培沃家系脉络 278
拉页‧鹿港陈庆昌家族世系表 28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家族再生 李昭容


  庆昌陈家的发迹是个传奇,陈克劝与海盗蔡牵的关系,以及其后裔于鹿港文学、政、商皆有一席之地,更显现这个家族在鹿港史的重要性。而庆昌家族史的研究历程是另一个传奇;2007年笔者因俊美食品的邀约,而进入意楼修复团队,2009年结案之后,研究却未曾间断过。2011年至2012年筹画庆昌故事馆完成后,陈家后代相继至鹿港寻根,笔者长期与陈家人接触,深觉家族间似有股无形力量来牵引,使得破碎的史料得以重编,迄今八年时间,由李俊德先生种下的善因得以开花结果,庆昌家族史有机会以完整样貌出版。

  自2013年暑假,肇始于庆昌四房来电,重拾笔者对庆昌家族出版的契机;同年12月,庆昌大房为修缮陈祈古墓主动与笔者接触,得以在意楼之后,十宜楼的史料于断简残编中重现,其中最大的收获为「十宜楼主人陈祈」的事蹟及相片。庆昌行身为厦郊之首,以郊商个案视之,七大房未有清代两岸贸易史料留存,无法将「鹿港八郊」史事还原,实为本研究之憾;然而庆幸的是,日治时期的史料及后代的配合,提供口述资料,乃得以弥补此缺陷。在今日,意楼与十宜楼建物尚保存,可为「二鹿风华」的见证,期待未来十宜楼可获得各方资源的配合,让「宜楼掬月」有重生的机会。

  在这研究历程中,感谢林会承老师最初的推荐、李俊德先生伉俪的信任、林明德教授与康原老师给予出书的机会,以及中央研究院许雪姬老师对于原书的指正及日记史料的参阅。因个人的力量有其侷限之处,在关键时刻,来自陈启洲先生的鼓励与挺力相助;邱舜韶检察官提供我多元的视角;再次,陈威儒先生修订族谱之辛劳,他长年累月与我对话庆昌点滴,比我更能掌握家族中的人、事、物。这些参与研究历程所结识的相关人物,其处世风范皆是我学习的对象。

  八年来,「时间」予人的有情与无情,笔者感受最深,耆老的凋零最为不舍,感谢每位提供资料的陈家人及朋友,依其与笔者接触时间,列名如下:陈能隆、陈火炉、陈宽志、杨俊贤、陈仰止、陈翰墨、陈许英淑、陈美蓉、陈培、陈建位、庄秀钿、施玲玲、陈国辉、陈翠妤、陈仕泓、陈庆裕、陈村松、陈彬彬、陈泽昭、许嘉益、温文卿、陈仕贤、陈正宪、庄研育、施纯明、许嘉勇、曾馨莹、陈一仁、施云轩、李秀梅、杨朝杰、陈炎正、郭双富、刘淑慎、陈泽章、陈玉坡、陈巧瑛、方怡中、邱松根、陈美津、陈泽卿、黄郁芬、邱舜南、陈钖旂、陈硕峯、陈志宽、陈重仁、萧兰陵、杨逊姬、陈泽州、吴秀绸、陈正刚、林鸾、陈泽宗、陈丽津、郭德成、谢承烈、陈泽民、陈泽樵、王素等。经由这些人提供相关史料,才得以完成本书,而书中若有不尽意之处,有赖每位受访者的海涵与包容。

推荐序

深耕鹿港家族史的范例 林明德


  鹿港在台湾开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谚语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可为例证。清干隆、嘉庆年间是鹿港的全盛时期,万商云集,人文荟萃,因此,由「商业的鹿港」转型为「文化的鹿港」。长期积累的无形、有形文化资源,既丰厚且多元又深厚,堪称闽南文化的活化石。

  鹿港三百年的岁月里有几家值得注意的家族,例如:日茂行林家、庆昌行陈家、谦胜行庄家与丁协源丁家等,他们都是以「船头行」发迹,集商人、仕绅与地主于一身,并从商业家族蜕变为书香门第,开枝散叶,延续旺盛的生命力。

  显然的,家族史是区域史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史学的新视野。二○○七年,我们总策画《彰化学丛书》时,非常留意彰化史的诸多面向,例如:书院、家族、工艺和建筑等,其中的家族史特别邀请李昭容博士用心耕耘。昭容为鹿港子弟,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史、家族史与文化史,着有《鹿港丁家之研究》、《庆昌家族调查报告》等。我仔细阅读后,建议将有关鹿港的两种研究加以统整、修订,并以《鹿港丁家大宅》(2010)与《鹿港意楼──庆昌行家族史研究》(2011)出版。这种结合历史、建筑与图说呈现的方式,深受好评,允为学术通俗化的佳例。前者探索丁家开台祖丁朴实(1763~1843)安居鹿港后,以「丁协源」商号创造事业的高峰;光绪年间,其后代渐由商业之家转型为书香门第;日治时期,「新协源」后代以读书晋升仕绅,并与鹿港辜家、基隆颜家联姻,气势非比寻常。昭容透过「丁家大宅」分析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逐一解开丁家历史之谜。后者为陈怀澄(1877~1940)所购置,与十宜楼同列入鹿港八景十二胜,但时过境迁,随「庆昌行」的兴衰起落,意楼几近废墟,因俊美食品李俊德夫妇购得并费心整修,得以再现风华。我曾指出这座自费修复的意楼,是「历史建筑修复的新典范」。二○○七年,昭容因受邀加入修复团队,并撰写庆昌家族的调查报告,长期追溯陈家的历史与意楼的递嬗历程,完成庆昌行家族史研究,为区域史显影,其努力值得肯定。

  二○一二年,她帮忙规划庆昌故事馆,陈家后代闻风相继返回鹿港寻根,并细读《鹿港意楼》。在长期与陈家后人接触,并获得充分信任,得以进入他们不设防的世界,透过访谈,从断简残编,点点滴滴地重建庆昌行家族史的全貌。特别是与陈启洲的对话与获得陈威儒修订的族谱,让她以古蹟追踪历史的路径,有了更确切的依据。

  二○○四年,鹿港十宜楼被登录为历史建筑。其主人陈祈(1842~1893),乃鹿港重要商号的份子,而「宜琴、宜棋、宜诗、宜酒、宜画、宜花、宜月、宜博、宜烟、宜茶」的十宜楼是他与知名仕绅交际的场域,腾传一时。相较于「意楼」的风华再现,「十宜楼」似乎有逐渐消褪的现象。昭容访耆老,搜旧闻,追踪陈家后代,蒐集各方史料,在《鹿港意楼》一书的基础上,再探庆昌家族史。全书分五章,即﹕一、前言;二、清代「庆昌行」的兴衰;三、日治时期庆昌家族的转变──以陈怀澄与陈祈后代为例;四、战后庆昌后裔的发展──以陈培煦与陈钖琛为例;五、结论。内容共有十万多字,图片二百余张,仍以图说历史的方式来呈现,增加不少的可信度与趣味性。我在校订过程,发现作者八年经营陈氏家族史,多方求索文书族谱的苦心,深感敬佩。

  陈祈的十宜楼是鹿港八景的「宜楼掬月」,陈怀澄的「意楼」则为十二胜的「意楼春深」,昭容採历史、建筑并进的观点,双写其纵深的历史,成为「庆昌行家族史续探」,我建议将书名为《宜楼掬月意楼春》,以凸显陈家建筑双璧,并带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情怀。庆昌行的十宜楼与意楼以古蹟存史,经过昭容的图说,引领读者进入庆昌家族史寻幽访胜,期望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宜楼掬月意楼春: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这个书名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我对那些记录着普通人生活轨迹、家族发展脉络的史书情有独钟,因为我相信,这些微观的历史,更能折射出宏观的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鹿港,这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名,本身就自带故事感,而“庆昌家族”的名字,也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的意味。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尘埃,去搜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家族往事。所谓“续探”,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它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和更精细的梳理,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庆昌家族图景。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描绘出这个家族的哪些重要人物,他们的生命故事是怎样的跌宕起伏,他们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

我尤其对“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这几个字感到好奇。鹿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无数故事发生的舞台。而“庆昌家族”,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传承的意味。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族谱系梳理,更是一次对历史深层挖掘的尝试。所谓“续探”,意味着它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和更细致的考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关于庆昌家族的蛛丝马迹,又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我想象着作者在尘封的档案、泛黄的信件、甚至是老一辈口述的历史中,一点点地拼凑出这个家族的过往。这种“探险”式的写作,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鹿港这个地方的风貌,以及庆昌家族在这个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所经历的兴衰起伏、悲欢离合。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经济变迁、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一次生动写照。

评分

“宜楼掬月意楼春”——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典雅而动人的氛围,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致,以及其中蕴含的诗情画意。我猜想,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必然是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它不仅仅是史实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优美的文字,将庆昌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感受着家族成员们的喜怒哀乐,体味着他们的人生百态。我尤其好奇,“掬月”和“春”这两个意象,在这本书的故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象征着家族的某种精神追求,或是某个辉煌的时期?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去感受一个家族的温度,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评分

“宜楼掬月意楼春”——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本书的无限遐想。我喜欢那些名字本身就充满诗意和故事的书籍,它们往往预示着内容同样精彩且富有韵味。“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则进一步明确了这本书的题材和研究方向。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鹿港这个地方的历史风貌,以及庆昌这个家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好奇“续探”这个词,它暗示着这项研究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让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有更独到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客观的家族史记录,更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家族成员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当我看到“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台湾鹿港那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古镇画面。我一直对台湾的在地文化和家族故事很感兴趣,而“庆昌”这个名字,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仿佛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家族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鹿港的巷弄,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去了解庆昌这个家族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中,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维系家族的纽带,又是如何将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所谓“续探”,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浅尝辄止,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可能包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个家族成员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事业发展,以及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和家族历史的书籍情有独钟。《宜楼掬月意楼春: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鹿港,作为台湾重要的历史古镇,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庆昌家族”这个名字,则让我好奇其背后所代表的家族故事和发展轨迹。“续探”二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说明这本书可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细致的梳理,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发现和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族谱,而是一部生动的人物传记,能够展现庆昌家族成员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这个家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兴衰起伏,又是如何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

评分

“宜楼掬月意楼春”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那些含蓄而优美的意象。我总觉得,一本以“楼”命名的家族史,必定会渗透着一种诗意的气质。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人物,更能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族成员的生活场景,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比如,“掬月”可能象征着一种宁静、超然的追求,或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而“意楼春”则可能暗示着家族经历过春天般的辉煌,或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期。我很好奇,庆昌家族的故事里,是否有这样意境深远的时刻?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作者是否能够用文学化的语言,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转化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阅读的享受,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意境的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宜楼掬月意楼春:鹿港庆昌家族史续探》充满了期待。书名中的“庆昌”二字,给我一种稳健、绵长的感觉,仿佛承载着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传承。我猜测,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枯燥的家谱罗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时代脉搏。我尤其好奇,“续探”二字所代表的意义,它是否意味着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视角,甚至是推翻了一些旧有的认知?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运用严谨的史料考证,结合生动的人物刻画,为读者展现一个鲜活的庆昌家族。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他们在历史浪潮中的挣扎与奋斗,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爱恨情仇。这不仅仅是一段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段宝贵的历史财富,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感悟人生。

评分

“宜楼掬月意楼春”这个书名,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文献,而更像是一部蕴含着诗意和情感的家族叙事。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家族史,不仅仅是人物和事件的堆砌,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我猜想,“宜楼”和“意楼”可能代表着家族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居所,也可能象征着家族成员的不同人生阶段和心境。“掬月”和“春”更是 evocative 的意象,或许寓意着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经历过辉煌的岁月。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的画面,让我能够感受到这个家族的温情与底蕴。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维系家族的和谐,又如何在起伏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宜楼掬月意楼春”本身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古韵和诗意,让人好奇它到底会讲述怎样一个家族的故事。我一直对家族史这类题材很感兴趣,总觉得在这些尘封的往事里,藏着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也连接着我们与过去的血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眷恋和对历史的好奇。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宜楼”和“意楼”这两个名字所代表的可能场景——是雅致的园林,还是古朴的宅院?“掬月”和“春”又会象征着怎样的情感和意境?是家族中温婉贤淑的女性,还是那些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岁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一个家族的脉络,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我相信,每一段家族史的背后,都蕴含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传承文化的轨迹。这本书就像一扇门,门后是等待我去探索的未知世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