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

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古道
  • 台湾交通史
  • 古蹟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 台湾史
  • 步道
  • 古道
  • 交通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将历年来有关「古道」的研究案论文收辑在一起,如淡兰古道、八通关古道、南部古道、新竹朝山官道;及广义的「交通」史,如海关、邮局、火军站、灯塔、栅门、自来水厂等等论文也收辑一起。附录〈苏花公路安魂碑记〉,原是为当年罹难者所写的一篇追悼安奠的碑文,由于与苏花公路有关也收入本书作为附录,聊为纪念。

  本书收入十篇论文,谈论主题渉及古道、海关、灯塔、邮局、铁路驿站等等,年代大致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全书勾勒的是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好的,这是关于《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的图书简介: --- 《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 一部深入探索台湾历史脉络与地貌变迁的力作 卷帙浩繁的台湾历史地理学研究 《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的作品,而是一部宏大、细致入微的地理人文史诗。本书作为该系列研究的第二卷,旨在通过对台湾岛上古道遗迹、交通网络及其相关历史建筑的考据与解读,勾勒出一部立体、多层次的台湾发展史。它聚焦于那些被时间侵蚀、被现代社会遗忘,却依然沉默地诉说着过去故事的物质遗存——古道。 研究视野:从“路”到“网”的演进 本书的核心关切点在于理解台湾岛自史前时期、原住民部落的迁徙路径,到荷兰、西班牙殖民时期,再到明郑、清领乃至日治初期,其交通系统的演变轨迹。不同于以往将古道视为单纯的“通道”的观点,本书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军事和文化活动的载体。 第一部分:原住民的脉络与早期路网 本书的开篇,便将时间轴拉回到数千年前。研究者深入探讨了台湾原住民族群,特别是平埔族群与高山族群,在其狩猎、贸易与祭祀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路径。这些路径并非随意的行走,而是遵循着河流走向、山脊轮廓和生态环境的“生态导航系统”。作者通过对考古遗址(如贝丘、石器分布点)的地理空间分析,结合口述历史的交叉验证,重构了早期部落间联系的网络。例如,对台湾中部丘陵地带若干“隘线”的重新审视,揭示了早期人类活动与特定自然资源(如黑土、盐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部分着重于“未被官方化”的交通网络,分析了这些路径在清代汉人入垦过程中如何被继承、改造,或被新的、更具经济目的的道路所取代。 第二部分:清代官道的“系统化”与地方互动 清领时期是台湾交通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本书详细分析了清廷为巩固治理、征伐原住民和促进经济开发而修建的官道系统,如“八通关古道”的修建背景、工程技术及其军事意义。然而,本书的深度远超官方史料的罗列。它关注的是“地方互动”: 驿站与递铺的社会功能: 研究不再将驿站视为单纯的公文传递点,而是分析其作为地方权力中枢、信息集散地乃至商业集市的多元角色。通过对地方文献中关于“脚程”、“更夫”的记载,还原了这些基础设施的日常运作压力与效率。 “便道”与“商路”的博弈: 官道固然重要,但真正支撑地方经济命脉的往往是地方士绅、垦户私设的商道与便民路径。本书细致辨析了这些非官方道路的形成机制,例如茶商为运输茶叶而开辟的山径,或盐民为获取海盐而形成的“盐路”。这些道路往往比官道更早、更有效地连接了资源产地与消费市场。 第三部分:古道遗迹的“活化”:从路基到古蹟的解读 本卷的精髓在于其“从古蹟发现历史”的方法论。研究者将目光投向那些留存至今的物质遗存,并赋予其历史解读: 1. 桥梁与渡口: 对现存或已消失的古桥、吊桥、甚至系缆石的结构分析,揭示了不同时代的工程技术水平。例如,某处渡口遗址旁残留的石砌护岸,其纹理和材料的选择,能指向特定时期的施工规范或地方材料的利用偏好。 2. 里程碑与界碑的文本学: 碑刻,尤其是古道旁的里程碑、隘门、界址碑,被视为“凝固的文本”。本书不仅考证了碑文上的文字,更分析了其设立的年代、地段以及所代表的行政区划变动。例如,一块界碑的迁移,往往意味着周边垦地的权属变更或防御范围的调整。 3. “隘门”与防御工事的社会学: 隘门不仅仅是军事防线,更是汉人社会与原住民区域的社会心理边界。研究通过对多处隘门遗址(如清代在雾社周边设置的隘门)的测绘与复原,探讨了边境地带的社会张力、防御布局的弹性以及民间传说中对这些防线的描述。 第四部分:日治时期交通体系的冲击与整合 进入日治时期,现代化的交通建设(铁路、标准化的林道)对传统古道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分析了这种“技术取代”的过程: 林业道路的“双重性格”: 日治时期的林业铁道与横向干道,在初期确实利用或取代了部分清代古道。然而,这些新道路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对原住民传统生活区域的深入介入与重塑。本书探讨了这些新道路如何成为资源掠夺的工具,以及它们对原有古道网络的“截断”效应。 “警政”视角下的路径再利用: 日本殖民政府在进行理蕃政策时,对古道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整修和军事化改造,使其服务于“隘勇线”的构建。本书对比了清代官道与日治时期“警备道”的差异,前者重在“连接与治理”,后者则更侧重于“监控与控制”。 结语:物质遗存中的历史回响 《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活的历史”的认知。它倡导读者跳出地图的二维平面,去触摸山径上的碎石、辨认残存的桥墩,从而理解台湾这座岛屿是如何在崎岖的地形上,通过无数步履与汗水,最终被联结成一个整体。本书对古道遗址的细致考据与多学科的融汇,为台湾史、地理学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田野基础与创新的研究范式。它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沉默遗迹的翻译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卓克华


  文化大学史学硕士,厦门大学历史博士。曾先后兼任过中山、空中、新竹师范、中原、中国医药、中国技术、文化等等大学教职,现在佛光大学历史系所为专职教授。先后担任过台湾众多县市的古蹟审查委员,现为文建会古蹟劳务主持人之一。早年专攻台湾经济史,近二十年转向古蹟史、宗教史、社会史,撰写古蹟调查研究报告书超过七十本,已出版学术着作有《清代台湾行郊研究》、《从寺庙发现历史》、《寺庙与台湾开发史》、《古蹟.历史.金门人》、《竹堑妈祖与寺庙》、《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着作等身,为台湾知名学者。

  一、专书
  1.《清代台湾的商战集团》,台北:台原出版社,民国79年2月,283页。
  2.《从寺庙发现历史》,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2年11月,447页。(本书荣获国科会全额补助出版)
  3.《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一:家族与人物》,台北:兰台出版社,民国93年8月,428页。
  4.《寺庙与台湾开发史》,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5年3月,470页。(本书荣获国立编译馆补助出版,列为该馆学术丛书)
  5.《清代台湾行郊研究》(简体字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民国95年(2006年)10月,373页。
  6. 《清代台湾行郊研究》(正体字版),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6年(2007年)2月,444页。(本书荣获国立编译馆补助出版,列为该馆学术丛书)
  7.《古蹟.历史.金门人》,台北:兰台出版社,民国97年(2008)10月初版,369页。
  8.《竹堑妈祖与寺庙》,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99年(2010)2月,370页。
  9.《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01年(2012)12月,393页。

图书目录

序                                   陈宗仁 09
序─实用史学典范                     谢英从 11
淡兰古道与金字碑之研究 01
一、宜兰早期的对外交通 01
二、宜兰南路古道的探讨 10
三、北路淡兰古道的探讨 13
四、刘明灯北巡背景与在台事蹟 53
五、金字碑之现况与价值 68
六、结语 73

八通关古道中的鹿谷圣蹟亭与碑碣之研究 81
一、引言──古道开辟的背景 81
二、古道开辟之经过与路线 84
三、开辟后之经营与招垦 97
四、日据时期古道情形 100
五、日人新开越岭道路 104
六、新旧古道的比较 106
七、鹿谷圣蹟亭 111
八、「万年亨衢」碣 116
九、「开辟鸿荒」碣 117
十、渡台入番弛禁告示碑 120
十一、「德遍山陬」碑 126
十二、「化及蛮貊」碣 129

石头营圣蹟亭与南部古道之历史研究 139
一、前言 139
二、枋寮乡之开发 141
三、石头营之考证及古蹟名称之商榷 147
四、大饷营军队及南部古道之考证 161
五、圣蹟亭创建之背景及年代 183
六、石头营圣蹟亭现况之调查 195
七、结语 197

新竹市香山区朝山里官道的调查研究 203
一、新竹市朝山里历史发展沿革 203
二、朝山里官道路线试探 230
三、小结 252

前清淡水总税务司官邸之历史研究─海关史的一个侧面考察 255
一、开埠通商与设关 255
二、淡水海关的建立 257
三、淡水海关的编制 260
四、前清淡水总税务司官邸的创建与变迁 268
五、小结 300

台北邮局的历史研究 303
一、清代台湾的邮政 303
二、日治时期台北的邮政与台北邮局的创建 306
三、光复以来台北邮局的变迁 315
四、小结 318

阿里山森林铁路北门驿的历史 323
一、阿里山森林铁路北门驿的历史背景 323
二、阿里山森林铁路的兴建 328
三、其他森林铁路兴建概况 339
四、阿里山森林铁路北门驿的历史沿革 342

新埤乡建功庄东栅门建置考 355
一、前言 355
二、客家人在台湾南部的垦殖 356
三、新埤乡的开拓沿革 362
四、六堆的形成与东栅门出现的时代背景 369
五、建功庄之开拓暨东栅门之建置 374
六、结语与余论 380

全台首座灯塔─西屿灯塔的史蹟研究 389
一、小引 389
二、海难频传─西屿灯塔设立的背景 390
三、海难原因的探讨 392
四、海难的善后处理 398
五、西屿灯塔的创设与修建 404
六、灯塔的管理 416
七、灯塔的现况 419
八、小结 422

台北市水源地唧筒室历史研究 427
一、前言 427
二、巴尔顿(William K.Burton)生平与贡献 428
三、兴建前的调查、规划与定案 435
四、兴建过程─设计、施工及供水 441
五、日据时期的扩建 458
六、光复后的变迁 462
七、小结 466

附录  471
苏花公路安魂碑记 471
〈后记〉  473

图书序言



  克华兄与我都是台湾史学界的同行,在这个圈子里,通常工作目标是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参与国际级的学术会议,或每年向科技部申请专题研究计画,历史学系或研究单位进行评鑑时,这些都是重要的指标,年复一年,很多人身陷其中,我也在内,但是克华兄似乎走在另一条路上。

  我最早注意到克华兄的作品,是他有关清代行郊的研究,啼声初试,即受瞩目。这些年来,他与建筑师合作,进行台湾各地的古蹟调查、研究,如民间的寺庙、旧宅,也有官方的衙署、馆邸,近代的邮局、灯塔等,使得他的着作目录洋洋洒洒,研究课题纷杂多样。这样的研究路径见不到史诗般的大历史叙事,不是通论数百年的长时段架构?这些「杂文」如同一块块红砖或青石,散落一地,固然不成片段,但若巧手堆砌,虽不敢说是七宝楼台,至少是便利后学的街衢巷道。

  这些年里,克华兄结集成书的作品有《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硏究》、《从寺庙发现历史:台湾寺庙文献之解读与意涵》、《从古蹟发现历史:家族与人物》、《寺庙与台湾开发史》等,这些书名其实代表着克华兄对台湾史的解读,渉及历史研究法、文献解读、台湾的历史脉络。今年出版《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収入十篇文章,谈论主题渉及古道、海关、灯塔、邮局、铁路驿站等,年代大致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全书勾勒的是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克华兄走在一条行人不多的研究路上,他用古蹟说故事,台湾历史的底蕴,静待读者探寻。

陈宗仁



实用史学的典范


  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曾言:「君子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所谓有体必有用也。不知当代而言好古,不通掌故而言经术,则鞶帨之文,射覆之学,虽极精微,其无当于实用也审矣。」这是章氏视史学为实用之学最重要言论,吾称之为实用史学。

  对于史学工作者而言,章氏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史学研究必须与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且是符合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实的学问,所谓「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的意旨在此。所以一个史学工作者不能埋首于过去的历史,而与当代生活脱节。明白地说,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须从人民的需求着手,以历史的专业解决当代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卓克华教授以历史学角度,探讨「前清淡水总务司官邸」、「台北邮局」、「淡兰古道与金字碑」、「阿里山森林铁路北门驿」、「新埤乡东栅门」、「石头营圣蹟亭与南部古道」、「西屿灯塔」、「台北市水源地唧筒」等建物的历史价值,让人民了解文化资产的重要,而加以保存维护,这是章氏实用史学的具体表现。

  近来学界提倡应用史学,显示史学界也注意到过去史学研究陷入「不知当代而言好古」的通病,但提倡应用史学,似乎意指理论史学不具实用性,这种作法似乎与章氏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依章氏的论述,不管是应用史学或理论史学,只要从当代人民的需求着手,都具有实用性,所以他强调「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依我的看法,所谓「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指的是应用史学;「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指的是理论史学,了解此中的道理,我们就知道卓克华教授这本大作,在史学界的重要性。

谢英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交通发展史,就是了解它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史。台湾这座岛屿,四面fetchall、群山环抱,它的交通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与传奇。这本书聚焦于“古道与交通”,并且是“从古蹟发现历史”,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推测书中会从古代的海运、陆运开始讲起,可能会详细介绍清代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台湾岛内的交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那些横亘在山脉之间的古道,它们是如何串联起沿海的港口城市和内陆的农业聚落?它们在物资运输、军事布防、甚至移民迁徙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在修建和使用古道时所采用的技术和策略。比如,原住民部落的狩猎小径,汉族移民开辟的水泥古道,又或者是日据时期为了殖民统治而修建的军事道路,这些不同的历史印记,肯定都会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而且,“古蹟发现”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它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会引导读者去关注和解读那些散落在台湾各地的古道遗迹,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物质证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让我感觉,它是一部关于台湾交通脉络的深度探索,尤其关注那些承载着历史痕迹的古道。我一直认为,一条古道的兴衰,往往伴随着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时代的变迁。这本书,我猜想它会着重于分析古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它们是否在清代移民开垦时起到了关键的通道作用?在日据时期,它们是否被改造用于军事或经济目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如今已经鲜为人知,但当年却是重要的陆路交通线的古道。是否会提供具体的路线描述,甚至绘制出详细的地图,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古道的地理分布和相互连接?“从古蹟发现历史”这一点,则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会详细解读那些散落在古道旁的遗迹,比如旧时的驿站、渡口、或者是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战壕遗迹。这些古蹟,就像是历史的碎片,通过这本书的梳理和分析,能够被重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解读这些古蹟的知识,让我在未来的台湾旅行中,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发现和品味历史。

评分

读到《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台湾崎岖的山地和那些蜿蜒曲折的古老路径。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交通发展史,就是了解它如何被开发、如何被连接,以及它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本书,我推测它会详细阐述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陆路交通,尤其是古道的演变过程。它是否会深入挖掘清代时期,汉族移民是如何利用山区的地形,开辟出连接村落、方便贸易的道路?又或者,日据时期,出于殖民统治的目的,对原有的古道进行了哪些改造和建设?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古蹟发现”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些古道。是否会通过对遗留的石碑、桥梁、甚至是一些古老的关隘遗址的考古研究,来推断古道的具体走向、使用年代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讲述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从看似不起眼的古蹟中,挖掘出重要的历史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古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评分

我看到《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这个书名,就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古道不仅仅是连接山川的道路,更是承载着一段段历史的“活化石”。这本书,我猜想它会带领我们深入探究台湾不同时期的交通状况,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古道。它是否会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清代、日据时期,台湾陆路交通的发展脉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道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它们是如何被开辟的,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以及它们在连接聚落、促进贸易、甚至军事战略中的作用。而“从古蹟发现历史”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书中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会结合实际的考古发现来佐证历史。我希望看到书中对一些具体的古蹟进行详细的解读,比如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模糊的碑文,在作者的解读下,是否能揭示出一段被遗忘的筑路往事,或者是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古蹟的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的结合,为我们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生动的台湾古道交通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一种厚重感,像是沉甸甸的历史卷轴缓缓展开。我本身对台湾的历史一直很着迷,尤其喜欢那些隐藏在山林间、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道。想象一下,当年的人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踏过泥泞、攀爬陡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凭借着勇气和毅力开辟出连接村落、山地的道路,那份艰辛与智慧,光是想想就令人肃然起敬。书中肯定会详细描绘这些古道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甚至可能还会根据地质勘探和历史文献,推测出它们当年实际的路线走向,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徒步和探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更何况,书名中的“古蹟发现”更是点睛之笔,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介绍路线,更会挖掘出隐藏在古道旁的那些被遗忘的石碑、庙宇、甚至是一些古老的民居遗址,将这些物质遗存与口述历史、地方传说相结合,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加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一些知名古道的详细解析,比如是否会对比不同时期对同一条古道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发现来印证或修正过去的记载。那些关于古道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亦或是关于先行者们在艰难条件下维持生存的故事,我都迫切想从书中一窥究竟,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和精神世界。

评分

《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这个书名,让我对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台湾的山地交通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渐遗忘的古道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我推测它会深入探讨这些古道是如何在台湾的早期开发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它是否会涵盖从原住民时期,到汉族移民时期,再到日据时期,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交通演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古蹟发现”的侧重点。这是否意味着,它会通过实际的考古发现,来验证或修正我们对某些古道的认知?例如,通过发掘出的路基、石桥、甚至是水渠遗址,来还原古道的原貌和功能。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生动的案例,讲述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荒野中发现被掩埋的古道遗迹,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台湾历史的理解。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和历史介绍,而是会通过对物质遗存的解读,带我们走进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历史现场。我期待从中了解更多关于古道修建背后的技术、人力投入,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去探索台湾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历史宝藏。我一直觉得,古道是台湾这片土地最生动的记忆载体。这本书,我推测它会详细阐述台湾不同历史时期,陆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道。是否会深入探讨清代移民如何开辟山路,连接聚落,以及在战乱年代,古道在军事上的作用?更令我兴奋的是“从古蹟发现历史”这一概念。这不仅仅是研究地理,更是通过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道,并且通过对古蹟的解读,来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例如,一段被野草覆盖的路基,一块残破的石碑,在作者的研究下,是否能还原出当年的繁华景象,或者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展示考古发现如何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道的历史地位、功能,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听起来就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从古蹟发现历史”又增添了一层探索的趣味性。我一直对那些在地图上可能已经消失,但在地方志或老一辈口中仍有传说的古道充满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那些曾经重要的交通干线,比如连接西部平原和东部海岸的山路?它们当年是如何连接台湾岛的各个区域,促进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古蹟”与“历史”相结合的。是不是会通过发掘出来的石碑、路基、桥梁遗址,来推断古道的走向、功能和使用年代?会不会有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对这些古蹟进行详细的解读,为我们揭示它们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例如,某一块断裂的路碑,上面模糊的字迹,可能就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筑路故事,或者是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不仅仅是介绍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质证据,还原出当年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时代背景。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一些具体古蹟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与当地人文风俗的联系。

评分

《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探索的魅力。我一直对台湾的山区交通,以及那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古道充满浓厚兴趣。这本书,我猜想它会从宏观层面,分析台湾岛内陆路交通的发展脉络,并且重点聚焦于古道的形成、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不同类型古道的详细介绍,比如是连接山地部落的狩猎小径,还是为商贸和移民服务的交通干线。更吸引我的是“从古蹟发现历史”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会结合实地的考古发现,来还原古道的原貌和历史。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石碑、路基、遗留建筑等古蹟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古道背后的故事。比如,一块刻有模糊字迹的石碑,是否能揭示出一段关于修路者的艰辛,或者是一场发生在古道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台湾古道交通史。

评分

读到《台湾古道与交通研究: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之二》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台湾的山峦叠嶂和蜿蜒曲折的小路。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古道,是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历史叙事者。这本书,我猜测它会深入挖掘这些古道背后隐藏的交通史意义。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比如清代、日据时期,台湾的陆路交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那些连接山区与平原,或者沟通东西海岸的古道,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被开辟和维护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这些古道的详细测绘,包括它们的长度、坡度、以及沿途可能存在的休憩点或重要关隘。更吸引我的是“从古蹟发现历史”这个切入点,这说明书中不仅仅是描述路线,而是会通过对遗留的古蹟,比如石碑、庙宇、甚至是一些简陋的路标,来推断古道的历史。也许会有一段古道,因为一块残破的石碑,而被重新定位和认识,从而揭示出一段新的历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考古发现如何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道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