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

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涉外关系
  • 外交史
  • 两岸关系
  • 国际关系
  • 历史
  • 政治
  • 台湾研究
  • 中华民国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与亚洲大陆之间一衣带水,位处东亚的南北辐奏之地,在航运技术尚未发达的年代,一直以来都是人流、物流的转运中心。即使对陆地国家而言,台湾亦不过是遥远的蕞尔小岛,无足可取,但对海权国家而言,却是稀世珍宝。

  台湾的历史进程在邻近日本的江户时期与西欧的大航海时代,揭开序幕。无论是日本模式「生产革命」的思惟,抑或是西欧模式「产业革命」之实践,对台湾社会的文明发展而言,二者皆富涵举足轻重的意义。

  即使国际情势诡谲多变,但多数时候台湾社会仍处于承平状态,有惊无险。台湾海崃之于台湾而言,扮演防火墙的角色;而坐落在海崃中心的澎湖群岛,更是重要的门户锁钥。因此,四百年来外力对台湾有所企图时,首要之务莫过于攻略澎湖。换言之,在台湾海崃与澎湖群岛的庇荫下,台湾成为人们想像中的「蓬莱仙岛」。

  在过去的四百年期间,历经荷西时期、东宁王国、大清帝国、日本帝国,以及中华民国等不同国祚的治理,台湾社会换过五面国旗,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台湾社会的重要特质。如今重新审视台湾涉外关系史,剖析台湾社会的活力来源,势必能为坊间的文化创意注入新元素,开启新视野。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不涉及《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内容的图书简介。以下是针对一部假设的、专注于“明清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社会文化变迁与知识生产”的学术专著的详细简介: --- 书名:镜鉴与流变:明清之际江南士绅的身份重塑、知识网络与地方治理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明清易代之际至清中叶,以富庶的江南地区为核心,考察该地士人群体的复杂社会角色、身份认同的内在张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知识生产与地方治理实践,适应并重塑了王朝更迭带来的巨大冲击。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精英史叙事,关注士人阶层内部的分化与流动,探讨了“士”这一身份在传统儒家道德理想与日益世俗化的社会经济现实之间的拉锯与整合过程。 第一部分:士的边界与重塑——社会结构中的身份认同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明清时期江南士人的基本构成,澄清了“士绅”(gentry)与“士人”(scholar)之间的流变关系。重点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内卷化”现象如何影响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以及乡绅阶层如何通过对地方资源的垄断(如土地、水利、宗族事务)来巩固其社会权威,即便他们并未在中央官僚体系中获得高位。 我们仔细考察了地域性认同的构建。江南士人在面对“天下”与“地方”的张力时,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文化自觉。例如,对苏常松嘉诸府文化的强调,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北方官僚文化的“江南气派”。这种文化上的自我肯定,成为他们在政治失意时维持精神独立的基石。同时,本书探讨了“清初遗民”身份的复杂性。对于那些坚持明代气节的士人,他们的遗民身份既是一种道德光环,也成为一种被官方谨慎对待的政治资本。如何从“遗民”转变为“顺民”或“良善的士绅”,是许多家庭需要经历的代际传承与价值重估。 第二部分:知识的场域与生产——书斋、书院与民间智识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士人社会存在的核心。本书关注了明清时期江南知识生产的“场域转移”。传统上依赖于官学和中央的知识体系,在明清之际开始向更为多元化的空间扩展。 我们详细分析了私家藏书楼在知识保存与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这些藏书楼不仅是物质性的收藏地,更是士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品评版本、构建小圈子知识社群的中心。通过对特定藏书家(如钱谦益、项元汴等)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收藏、注释和刻印,确立自己在学派中的话语权。 此外,地方性书院的复兴与转型也是重点。清代官方对书院的控制趋严,使得书院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承担了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和培养合格地方管理人才的责任。本书对比了理学(如朱熹学)在书院中的僵化与士人对“汉学”(实证学问)的转向。实证学问的兴起并非简单的学术偏好,而是士人试图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格物致知”的可靠路径,也是对空疏的宋明心学的一种间接反思。 第三部分:治理的艺术与实践——士绅在地方的权力运作 士绅的权力实践是其社会身份得以维持的物质基础。本书将研究的焦点置于士绅如何介入地方公共事务,并使之成为巩固其社会资本的有效工具。 重点案例包括: 1. 水利与赈灾: 在江南这一水系复杂的地区,对河道、堤坝的维护是生死攸关之事。士绅组织民间力量参与水利工程,既履行了儒家“兼济天下”的义务,也确立了他们在物质资源调配上的绝对领导地位。清代特定的“义仓”制度,也成为士绅进行慈善权力运作的典范。 2. 宗族与法律: 随着国家权力下移的局限性,宗族组织成为维系地方稳定的重要力量。本书考察了士绅如何运用族规、家训来规范族内成员的行为,并在处理轻微民事纠纷时,扮演了事实上的“微型法庭”角色,从而在不直接挑战官方律令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地方社会的深度管理。 3. 赋税与国家: 士绅是国家税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他们利用其对地方民情和赋税细节的掌握,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斡旋,既需承担向国家保举稳定赋税的压力,也需代表地方对繁苛的税收进行申辩或缓冲,这种“双重代理人”的角色,构成了清代基层治理的微妙平衡。 【核心论点】 本书认为,明清之际的江南士人,并非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通过对科举、学术、地方治理这三个核心领域的实践,不断地在“传统理想”与“现实操作”之间进行“技术性调适”的行动者。他们的身份重塑,是理解清代社会稳定性与知识结构变迁的关键切入点。本书试图揭示,士人在知识生产中的参与,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贡献,更是其社会政治合法性得以延续的必要手段。 【本书价值】 本书资料翔实,采用社会史、文化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不仅为历史学界提供了对江南士绅阶层更细致、更具动态性的理解,也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精英群体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权力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明清士人生活图景,展示了他们在剧变时代如何以其独特的知识和权威,编织起地方社会的韧性网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呈蓉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比较文化学研究人文科学博士(1993);学术专长为日本对外关系史、日治时期台湾史。现为淡江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兼系所主任。曾获取2003年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亚洲女性研究者支援奖助金,并担任过台湾历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为台北淡江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代表着作有《近现代史のなかの日本と中国(合着)》(1992)、《前近代日本对外方针之研究》(1998)、《Island in the Stream ~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合着)》(2000)、《台北县史料汇编~淡水篇》(2001)、《台湾史(合着)》(2003)、《桦山资纪苏澳行》(2004)、《近代国家的摸索与觉醒~日本与台湾文明开化的进程》(2005)、《近代台湾的医疗卫生~从「安平追想曲」到「国家卫生原理」(莎士比亚版)》(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2006)、《皇民化社会的时代(莎士比亚版)》(2007)、《日本史》(2008)、《皇民化社会的时代(五南版)》(2010)、《水野遵—一个台湾未来的擘画者》(2011)等。

图书目录

导 读 大航海时期以前的台湾 005

第一篇 大航海时期的台湾:日、荷、西之于台湾的角力 009

第二篇 清廷与东宁政权之间的倾轧 019

第三篇 清廷治下的台湾 023

第一章 英国对台湾之觊觎:鸦片战争与台湾 024
第二章 美国的台湾思考与觊觎 028
第三章 日本对台湾之觊觎:牡丹社事件与台湾出兵 036
第四章 法国对台湾之觊觎:清法战争与台湾 056

第四篇 日治时期的台湾 061
第一章 明治初期,日本朝野之于台湾的探勘与侦查(1872-1895) 062
第二章 甲午战争与乙未割台 067
第三章 厦门事件与台湾 075
第四章 日俄战争与台湾 079
第五章 近代台湾之于东亚的定位 081
第六章 欧洲战争与台湾 094
第七章 南进政策与台湾 107

第五篇 中华民国政府时期的台湾 127
第一章 「八‧一五独立运动」与美国的分离运动 129
第二章 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与台湾 131
第三章 旧金山对日讲和会议与台湾 137
第四章 战后列强对台政策之演变 142
第五章 弹性外交、务实外交与全民外交的时代 193
第六章 美中会谈与台湾 240

附录 249
附录 1 《新建设》所收录之台湾人的言论与记事一览 250
附录 2 《新建设》中的女性相关议题一览 256
附录 3 「国民外交」的思考源流 259
附录 4 美国政府的台湾关系法(原文) 270
附录 5 年表 281
附录 6 延伸阅读 28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五章 弹性外交、务实外交与全民外交的时代

第一节 1970年代国际孤立下的弹性外交


伴随西方阵营试图打破铁幕开始与中国接近,1970年代台湾社会的对外关系乃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如前述,1971年10月25日,在情非得已下,中华民国政府正式让出了联合国席次。接着,从翌年(1972)9月中日断交开始,直到1978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片面宣佈中止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马太效应运作下,一连串的试炼迎面而来。自1971年以来,全世界与台湾有官方邦谊关系之国家仅剩二十余国。换言之,从1970年代开始,台湾倍尝被国际社会孤立的苦涩滋味,并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困境。

此时,透过民间团体的力量打开外交之门,而试与国际对话,则成为其后政府努力的目标。以前述的「世界道德重整会(MRA)」为例,该会在台湾的各大学成立道德重整社团,并透过道德重整会活动,包括组织合唱团,借由歌声向世界发出来自台湾社会的声音。从1976年开始到1980年代中叶的十年间,全台有二十余个大学道德重整社团,唯自1986年以后,伴随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这些社团乃逐渐式微。而1970年代的台湾,除了面临国际政治环境的险峻局势外,更受到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冲击。而随着国际外交走向孤立,过去以发展农业与轻工业而赚取外汇之社会经济,今后将会面临何种局面?为了未雨绸缪起见,当时的台湾省主席谢东闵乃于1972年提出「客厅即工厂」的概念,鼓励以家庭代工,增加国民所得,拓展外销。此外,政府亦苦思其他因应之道,而于1973年起採行扩大公共建设之策略,推动十项基本建设之六年计画,当时称之为「十大建设」。

于是,1970年代台湾社会国民平均所得乃从1971年的四百零七美194|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元,逐步增加至1979年的一千八百六十九美元;而对外贸易之金额,更从1971年的四十四亿美元,逐步增加至1979年的三百亿美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充满好奇。书名所蕴含的“概说”二字,让我预感这将是一本视野宏大、内容详实的著作,能够帮助我全面了解台湾的对外交往史。我特别关注书中能否对台湾在战后初期,如何在美国的援助下,逐渐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并积极参与到反共阵营中的历史进行详尽的描述。我希望书中不仅能罗列事件,更能深入分析这些外交行动背后的战略考量、利益纠葛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关于台湾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政治联盟,以及它如何在复杂的区域格局中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篇章。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论述,展现出台湾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些演变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这些历史进程的多元视角和深入洞察,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理解台湾近代史的一部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沉静而又富有知识感的风格,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这个书名,预示着它将带领我深入探索台湾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互动。我尤其关注书中能否细致地描绘,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台湾如何在美国的战略支撑下,不仅在军事上构筑了坚固的防线,更在经济上建立起“台湾奇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其对外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台湾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平衡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以及如何与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有效的经济与政治合作。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不仅呈现历史事件的脉络,更能剖析这些事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例如,关于台湾在“以华制华”政策下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其经济实力,在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中寻求更大的发言权,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如此全面且富有深度的解读,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理解台湾近代史的必读之作。

评分

《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对台湾近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及时的礼物。我之所以被它吸引,是因为我一直认为,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对其涉外关系的深入考察。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从清末时期,台湾就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的一些初步的、带有被动色彩的对外接触,以及这些接触是如何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伏笔。紧接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台湾是如何在美国的庇护和援助下,在冷战的大背景下,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外交体系,并积极参与到国际政治的较量中。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台湾在这一时期,如何平衡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盟友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大陆的政治压力和国际孤立。我期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能够通过鲜活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出当时决策者的战略智慧,以及台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是如何艰难求存并寻求发展的。例如,关于台湾在“以美制苏”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利用经济援助来换取政治支持,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内容。

评分

拿到《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之后,我怀着一种非常期待的心情,翻开了它。书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相信这会是一本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书。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台湾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如何处理与亚洲各国,特别是与曾经的宗主国日本,以及新兴的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在不同时期,台湾的外交政策是如何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而调整的,以及这些调整是如何影响台湾的经济发展、安全保障,乃至社会文化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美援时代”的结束、台湾退出联合国后的外交困境,以及后续“务实外交”的探索等,都有深入的分析。我期待书中不仅能呈现历史事件,更能解读事件背后的逻辑,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这些博弈是如何影响台湾的命运的。例如,关于台湾如何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新的定位,以及如何处理与一些与自身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建立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如此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那它无疑将成为我理解台湾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

评分

《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其对外交往方面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历史,与其说是孤立发展的,不如说是被全球大格局所塑造和影响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讲述,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在何种国际背景下,台湾能够获得美国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其独特的国际地位。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台湾是如何在全球冷战的洪流中,扮演其特殊的角色,并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进行复杂的互动。我期待书中不仅是陈述历史事实,更能挖掘出这些互动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经济利益的交换、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例如,关于台湾如何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尊严和空间,以及如何处理与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深入了解的方面。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如此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那它将是我理解台湾近代史的一本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入的学术探索。我一直对台湾如何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定位自己,以及它如何与世界各国进行互动充满好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在国民政府迁台初期,台湾如何在美国的强力援助下,在国际上确立其“反共前哨”的地位。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台湾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 navigating,比如与日本、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期望书中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能深入解读这些互动背后的战略考量、利益博弈,以及当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例如,关于台湾如何利用其经济实力,在国际社会中争取空间,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大陆的政治压力,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如此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它将极大地加深我对台湾近代史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沉静而略带复古的色调,配合上清晰的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对台湾历史,尤其是那些不常被提及的“涉外”层面的好奇心。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这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脉络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二战后,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台湾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弈有深入的探讨。毕竟,台湾的国际地位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植于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中。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分析决策背后的考量,不同国家和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得失,以及这些外交活动是如何塑造了今日台湾的格局。例如,关于“中美断交”前后,台湾如何积极寻求新的国际盟友,以及在经济和军事上如何进行战略调整,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章节。我设想书中会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档案分析,展现出当时决策者们的智慧与挣扎,以及普通民众在这一历史洪流中的感受。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台湾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的各种角力进行详细阐述,这无疑是台湾战后外交史上最艰涩的一段篇章。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台湾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

《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这本书,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深度。我一直对台湾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位置感到好奇,特别是它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中,努力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自清末以来,台湾与列强之间,特别是与日本、美国等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变。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台湾如何在美国的强力支持下,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反共的军事和政治联盟之中。我期待书中不仅能呈现事件的经过,更能揭示决策者们的战略思维、利益权衡,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微妙互动。例如,关于台湾如何在冷战时期,利用其战略地位,与美国进行复杂的“伙伴关系”,以及如何在国际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外交突破,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内容。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如此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它将极大地拓展我对台湾近代史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简洁而富有历史感的风格,让我对《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历史,特别是其近代以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错综复杂的对外关系所塑造的。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为我揭示,在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台湾是如何在美国的强大支持下,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国际地位,并在全球反共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台湾在不同时期,如何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进行外交、经济和军事上的互动。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够深入分析这些互动背后的原因,例如经济利益的驱动、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我尤其想看到书中对于台湾退出联合国后,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务实外交”等策略,在国际社会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详细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那么它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台湾如何在国际舞台上 navigating 自身的复杂处境,以及这些涉外关系是如何塑造了今日台湾的面貌。

评分

刚拿到《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的时候,我被它的书名所吸引,那种“概说”的字眼,预示着这本书会以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台湾的对外交往历史,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很大程度上是被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所塑造的,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揭示这一核心逻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的对外联系进行梳理,比如在经济、文化,甚至是一些早期带有政治色彩的交流方面。然后,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战后初期,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台湾如何在美国的援助下逐渐站稳脚跟,以及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政治互动。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不只是简单地描述事件,而是能深入分析这些互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经济利益的驱动、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例如,关于台湾在“反共联盟”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生存空间,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多元视角,并对当时的决策进行细致的解读,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台湾并非一个孤立发展的实体,而是深度融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并对世界格局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