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疗伤+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纪录片珍藏版)

止痛疗伤+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纪录片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白崇禧
  • 二二八事件
  • 台湾历史
  • 纪录片
  • 历史人物
  • 军事
  • 政治
  • 回忆录
  • 传记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二八事件被淹没的一段历史
疗伤止痛 × 关键十六天

  白崇禧将军来台最新史料、採访纪实
  与历史纪录片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 日,国防部长白崇禧奉命来台,在二二八事件后全岛民众惶恐不安的时候,宣慰人心,查明真相,至四月二日完成任务,返回南京,前后 共计十六日。文学巨擘白先勇有感于二二八事件逐渐平反之际,这段历史仍被刻意掩盖与遗忘,于是邀请历史学者廖彦博考察史料、採访二二八事件见证人与受难者家属,试图还原白崇禧将军来台宣慰的十六天关键历史,写下《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一书。

  关键历史影像化

  历史纪录片《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亦由白先勇教授监制、採访,廖彦博撰写脚本,与马克吐温国际影像合作,费时两年拍摄而成,力图透过影像还原历史的真相。本片由白先勇教授现身主持,娓娓道来白将军十六天来台行程的过程和原委,追寻白崇禧将军来台始末,也採访当年在白将军令下获救的二二八受难者,从往昔被忽略处着手,多有前人未发之创见。《止痛疗伤》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关键十六天》纪录片传达影像的直观震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制作阵容

  监制:白先勇
  制作人:汪怡昕
  导演:熊迺兴
  企划编剧:廖彦博
  旁白:樊光耀
  题字:董阳孜
  出品:马克吐温国际影像有限公司
  片长:50mins

  【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近代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散。目前对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发起,到三月上旬这一段时间。然而对于「白崇禧来台宣慰」这段历史,却仍然没有专门、详尽的讨论。

  ◎白崇禧如何成为来台宣慰的人选?
  ◎这十六天当中,白崇禧作了什么决定?发生了什么作用?
  ◎前后期间遭受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挠?
  ◎对于「二二八」事件的发展与善后,还有往后的台湾,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国防部长白崇禧上将奉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之命,带领十余名随员,由南京飞抵台北松山机场。他所承担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后,全岛六百万颗惶恐震惧的心灵;他要查明的,是台湾军政当局千方百计想要隐瞒的真相;他所面临的,是躁动不安的局面,和纷乱如麻的善后处置。

  从三月十七日飞抵台北,到四月二日返回南京覆命,总共十六天的时间,白崇禧将军以沉着的态度,明晰的智慧,悲悯的胸襟,为遭受「二二八」重创的台湾民众止痛疗伤。他在重重掣肘之中,查明台湾军政高层滥施捕杀的真相,并拯救了众多民众的性命。

  这是一段被隐藏淹没多年的故事,也是台湾近代历史上不可不知的关键十六天。

  收录二二八见证人、受难家属最新访谈史料

  本书是白崇禧将军之子──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共同寻访耆老,蒐集湮没史料,还原关键十六天的史实真相。本书抱持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纪录,重建白崇禧奉命来台宣慰的前因后果,尽量以每个小时作为单位,近距离观察这平抚伤痛的关键十六天。

  本书附录除了完整收录与白崇禧宣慰台湾相关的函电、讲词,一字不易,全文照录之外;为弥补官方档案之不足,更收进白先勇教授与「二二八」见证人萧锦文、受难家属杨照等人的六篇口述访谈,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读者来自民间社会庶民记忆的不同观察角度。
止痛疗伤:历史的回响与心灵的重建 一、 战争阴影下的台湾:从希望到幻灭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战后台湾社会从日本殖民统治过渡到国民政府治理的复杂历程。随着日本战败,台湾民众怀着回归祖国的热切期盼,迎接了“光复”的到来。然而,最初的欢欣鼓舞很快被接踵而至的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和文化隔阂所取代。 我们细致描绘了战后初期台湾社会物资匮乏、黑市猖獗的混乱局面。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带来了期望中的行政体系,但也带来了许多不适应当地社会结构和文化习惯的管理方式。精英阶层的权力更迭、地方势力的失落,以及经济政策的失误,迅速累积了社会矛盾。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回忆,呈现了当时台湾底层民众在生存压力下的挣扎与不满。这种累积的压抑与失望,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深刻的伏笔。我们重点探讨了知识分子和本土精英群体在这一转型期的复杂心态——他们既希望新的政权能带来更好的治理,又对接收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方向感到忧虑。 二、 冲突的爆发:二二八事件的深层动因与过程 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还原了二二八事件爆发前夕的社会氛围。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长期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我们详细梳理了导火索——查缉私烟事件,分析了这一事件如何迅速升级,成为民众对长期积压不满的总宣泄口。 我们力求还原事件发生时,不同社会阶层和族群的反应。从台北的学运开始,事态如何迅速蔓延至全岛,以及地方士绅、学生团体、退役军警(警察)和民众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书中特别强调了信息传递的失真与谣言的扩散,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局部冲突扩大为全岛性的动荡。 在事件的初期,民众曾尝试与政府进行对话和谈判,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本书详述了这些尝试的努力与最终的破裂,指出沟通渠道的堵塞和信息的不对称是如何导致局势不可逆转地滑向暴力的深渊。 三、 血腥镇压与创伤的烙印 本书不回避记录了国民政府军队进入台湾后所实施的残酷镇压行动。通过对幸存者证词的交叉比对和历史档案的分析,我们重构了清乡、逮捕和处决的血腥过程。重点关注了当时军队的行动逻辑、目标群体(尤其是被视为“捣乱分子”的知识分子和学生领袖)以及镇压的范围和烈度。 “大清洗”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台湾社会,造成了大量无辜生命的损失和无数家庭的破碎。这种公开的暴力行为,不仅是对反抗者的惩罚,更是对全体民众的强力威慑。书中分析了这种威慑如何在后续的“白色恐怖”时期,转化为一种深刻的自我审查和噤声文化,影响了台湾社会长达数十年。 四、 创伤的代际传递与记忆的重构 二二八事件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冲突,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创伤。本书探讨了事件对幸存者及其后代产生的长远影响——“失语的家族”、“被隐藏的真相”以及“代际创伤”如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了台湾社会的发展轨迹。 我们考察了在威权统治时期,关于二二八的记忆是如何被压抑、扭曲甚至禁止公开讨论的。这种官方叙事下的“遗忘”,在家庭内部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和难以言说的痛苦。 随着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对二二八的记忆开始“浮出水面”。本书分析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社会对该事件的重新认识和探讨过程。包括受难者家属的平反运动、官方的道歉与赔偿工作,以及历史学界、文学界和艺术界对这段历史的多元化书写。 五、 疗愈之路:和解与历史的未来 “止痛疗伤”的核心议题在于,一个社会如何面对自己最黑暗的历史片段,并从中寻求真正的和解。本书总结了台湾社会在真相公布、责任认定和制度改革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我们探讨了“和解”的复杂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的裁决,更需要社会层面上的理解、同情与相互承认。探讨了不同群体(如受难者家属、军警人员后代、新旧台湾人)在面对共同历史时,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集体记忆。 最终,本书旨在说明,对历史创伤的直面,是社会走向成熟与稳定重建的基础。通过对二二八事件的全面审视,我们得以理解当代台湾社会某些特质的根源,并反思如何在历史的教训中,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正义的未来。这本书是一份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警示,强调了言论自由、人权保障和建立透明公正的政治体制的极端重要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先勇


  民国二十六年生,广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毕业,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

  白先勇为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于南宁、桂林,民国三十三年逃难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曾移居南京、上海、汉口、广州。民国三十八年迁居香港,民国四十一年来台与父母团聚。民国五十二年赴美留学、定居,民国五十四年获硕士学位,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中国语言文学,民国八十三年退休。民国八十六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图书馆成立「白先勇资料特藏室」,收录一生作品的各国译本、相关资料与手稿。

  白先勇是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戏剧家,着作极丰,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两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关于白先勇文学创作的研究,两岸均不断有学者投入,人数众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学经典化现象。

  近年投入爱滋防治的公益活动和崑曲艺术的复兴事业,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巡回两岸、美国、欧洲,获得广大回响。从「现代文学传灯人」,成为「传统戏曲传教士」。目前致力撰写父亲白崇禧的传记,民国一○一年出版画传《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在两岸三地与欧美汉学界,都受到重视,并引起广大回响。

廖彦博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硕士,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班。曾经参与国史馆《二二八事件辞典》条目撰写,目前同时从事翻译与着述。

  着有《蒋氏家族生活秘史》、《三国和你想得不一样》、《爱新觉罗.玄烨》、《一本就懂中国史》等;译有《大清帝国的衰亡》、《中国将称霸21世纪吗?》、《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OK正传》、《惊悚大师希区考克:重返惊魂记》、《鲈鳗变律师》等书。

图书目录

【序】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事件
【口述访谈】
【史料选辑】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伤痛之一:派系倾轧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八月,日本战败,十月,仍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台湾。仅仅一年四个月之后,「二二八」事件爆发。首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1883-1950),以及来台接收的国民党各派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

陈仪,字公洽,又字公侠,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期毕业,曾经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军工署署长、行政院祕书长等职务。陈仪留日,娶日本妻子,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起,担任台湾对岸的福建省主席,主持省政前后长达十年,更曾在民国二十四年,渡海来台,参加日本台湾总督府举办的「始政四十年记念台湾博览会」,对日治时期台湾的情形有了解,这种种条件,加上他本身的运作,终于使他成为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后的首任台湾行政长官。

以国民党内的派系而论,陈仪属于「政学系」成员。政学系是由前北洋政府官僚、学者出身的政治人物组成的松散同盟,没有严格的组织或领导人物,但是他们大多娴熟政务,政治手段也颇为高明,所以很得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重用。抗战胜利以后,政学系人物一举囊括了两大胜利果实——东北与台湾,因此遭到党内其他派系的嫉视。

国民党内的其他派系,例如以党务系统为大本营的「CC系」(领导人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以军队、各地警备司令部为重心的黄埔系(中央军校前期毕业生)、以及在青年学生里发展组织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重要领导人物为书记长陈诚、干事会处长蒋经国),此时也纷纷进入台湾。三青团到台时间最早,吸收了许多心向祖国的台湾青年,等到以「CC系」为主的台湾省党部成立时,发现政治地盘已大半被占,就和三青团处处对立。另外,随着「CC系」和黄埔系进入台湾的,还有隶属国民党的情报组织「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以及由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的国防部保密局(简称「军统」)。这些派系,各有盘算,和陈仪以原来福建省政府班底组成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并不是同一回事;再加上内地来台人员和台湾本地菁英也有结盟、对抗关系,使得情况更为复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关键十六天”的部分,激发了我对事件时间线和细节的极大好奇。历史事件往往是在一系列的节点上发生转折,而“关键十六天”的提法,让我联想到可能是某个特定时期内,一系列的决策、冲突或事件密集发生,最终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后果。我会很想知道,这十六天究竟是哪十六天?它们是如何被界定为“关键”的?在这段时间里,白崇禧将军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是否曾身处风暴中心,参与了关键的决策过程?书中是否会通过日记、回忆录、政府文件等一手资料,详细梳理这十六天的具体进程,包括人物的活动、言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我尤其期待看到,白崇禧将军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人物,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二二八事件的。他的立场、他的考量、他的行动,是否与官方记载一致?有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被揭示出来?“止痛疗伤”这个词,在这样紧张的历史叙述中显得尤为突出,它是否暗示了事件的发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关键十六天”的走向,或是对这种创伤的应对方式,是理解后续“疗伤”过程的关键?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白崇禧将军的个人经历与二二八事件的宏大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更具故事性和可读性的方式来呈现这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

评分

“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这个组合,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张力。白崇禧将军在我脑海中一直是民国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军事统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而二二八事件,则是台湾历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伤痕。当这两者被放在一起,我立刻会想到,这本书或许是在试图揭示这位国民党高层在那个动荡时期,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民众冲突,究竟持有怎样的态度和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白崇禧将军是如何理解二二八事件的?他的决策背后,是基于怎样的判断和考量?书中会不会出现一些关于他的私人信件、内部谈话记录,甚至是与其他关键人物的私下交流,来勾勒出他更为真实、立体的一面?“止痛疗伤”四个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基调和目的产生了联想。它是否在尝试着为那段历史寻找和解的可能,或者是在反思如何才能真正抚平历史留下的创伤?“纪录片珍藏版”的字样,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意味着书中可能不仅仅是文字,还可能包含丰富的史料照片、文献复印件,甚至是通过文字还原纪录片中的场景和人物访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更能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年代的复杂与纠结,以及那些为历史进程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们,他们所经历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

我一直对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尤其是其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止痛疗伤+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关键十六天”这个概念,立刻让我联想到事件可能有一个非常集中的爆发期,在这段时间里,事态发展极其迅速且具有决定性。我会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梳理这十六天的具体时间线,以及在这期间,白崇禧将军的所作所为。他当时在台湾的地位如何?他是否直接参与了二二八事件的处置?他的决策和行动,对于事件的走向和后来的“疗伤”进程,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止痛疗伤”的说法,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探讨角度产生了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事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关键十六天”的应对方式,或是后续的某些举措,是理解如何“止痛疗伤”的关键?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能够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当事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像白崇禧将军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纪录片珍藏版”的后缀,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视觉材料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一样,用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字,将我带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让我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二二八事件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留下的深远影响。

评分

“止痛疗伤”这个词组,与“二二八”联系在一起,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可能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和疗愈历史的伤痛。二二八事件作为台湾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敏感且痛苦的记忆,长期以来都笼罩在一种压抑和回避的氛围中。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实,更能触及事件背后的情感创伤,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实现真正的“疗伤”。白崇禧将军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他的视角或许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官方叙述的解读。我想知道,他本人对于二二八事件的看法是怎样的?他是否曾试图去“止痛疗伤”?如果是,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书中是否会涉及他个人的反思和感悟?“纪录片珍藏版”的后缀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纪录片通常以画面和声音来呈现历史,往往比纯文字叙述更能打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书籍,而是能够通过某种形式,比如配以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或者通过文字将纪录片中的人物访谈、现场还原等内容呈现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对于二二八事件的各种解读一直层出不穷,我希望这本书能为这场“疗伤”提供一种新的、更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很长,但光是“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好奇。我一直对国民党在台湾的历史进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风云人物。白崇禧将军,作为一位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经历与二二八事件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切入点。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白崇禧将军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所思所想,他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仅仅从书名来看,我很好奇“关键十六天”具体是指哪十六天,这十六天里发生了什么足以被单独拎出来作为“关键”?是某种重要的会议,还是某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当年的秘密电报、私人信件,或者是重要人物的访谈记录?我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非常看重,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白崇禧将军的个人命运和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它能为我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一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