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与她的6个子女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与她的6个子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记
  • 家族史
  • 女性史
  • 社会变迁
  • 中国近现代史
  • 个人回忆
  • 六十年代
  • 文化反思
  • 时代印记
  • 亲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千金小姐到政治寡妇

  她是一个勇于筑梦的人。她的人生因此绚丽精彩,也因此痛彻心扉。

  她出身于山东世家,不顾家里反对谈起师生恋、独自到北京唸大学,随丈夫带领山东子弟走遍大江南北,最后渡海到澎湖,却从此成了「未亡人」,烙下「匪妻」的印记。

  一句台语都不会的山东妈妈,要怎么样带着六个从三岁到十四岁的儿女,在屏东县的万丹乡与潮州镇讨生活?七个人住在茅草小屋,共用一把牙刷;龙卷风过后,孩子们庆幸的不是死里逃生,而是有很多坠落的小鸟能作串烤打牙祭。

  家遭不测,大儿子扬言要去台北杀掉害死爸爸的大官;小儿子只有三岁,天天在家无人照顾;大女儿唸了护校却染上肺结核。面对生活的种种横逆,她仍坚持不掉一滴眼泪。

  这本书虽然悲伤却不郁闷,有笑有泪,还有诸多不可思议的奇蹟遭遇!阅读本书,彷彿进入时光隧道,随着这一家孤儿寡母七个人不同的际遇,一起回顾四周最真实的台湾历史,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与这家人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本书时代背景

  本书背景为白色恐怖首宗,也是牵连人数最多的第一大案,史称「澎湖案」。事端发于1949年国共内战局势逆转,国府计画迁台,山东烟台联中校长张敏之,率2000名学生与其他山东省各地七个联中,共8000名流亡学生追随投奔,原盼迁台继续学业,但因入台管制而暂转澎湖。

  不意军方因内战兵员渐耗,强要接收这群中学生为兵。张校长为了维护学生的受教权挺身抗争,军方竟以莫须有的「匪谍」入罪,他和多名师生被枪决,数千名学生被充军后受尽凌虐,另有一些不知人数、不详姓名的学生被投入海中溺毙。

  张夫人忍辱带着六名子女,走投无路、谋职不易,特务如影随形,尝尽人间疾苦。幸有坚定信仰依靠及仗义之士扶助,最后一家逃离台湾,儿女都奋斗有成,一家幸福圆满。65年后以爱和宽恕追忆往事,感人肺腑。

  本书是一本极具史料价值的口述历史,也是一本真诚信仰的见证集。为一位伟大的母亲与六个儿女,留下动人心弦的画像;也是1949年到1969年台湾白色恐怖最森严的20年里,最真实的历史与励志的传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培苓


  历任民众日报、民间全民电视、公共电视、香港阳光卫视,担任记者、制作人等职务。

  热爱历史,嗜读推理小说。在历史的断简残篇中,抽丝剥茧、归纳整理,很辛苦,但也因之得到极大乐趣。2014年3月在美国见到王培五老师,和同行採访伙伴高丹华、李国寿看着眼前这位诞生于上上个世纪的「活历史」人瑞,心中升起无比的敬畏。敬畏她如此智慧而起坚忍地承受起所有大时代加诸她身上的苦难。在中国历经战乱、在台湾忍受生离死别、在美国饱尝异乡人的漂零,最后,王老师和她的六个子女在新世界平安喜乐地活了下来。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除了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看到历史的流动之外,更希望读者能得到一点「疗癒」。在现实的纷扰中,永远朝着有光的地方前进。

图书目录

序1   血泪编织的大河剧  / 冯贤贤    002
序2   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寃者  / 张彤    005

part 1逃
1她嫁给了三民主义    012
2流亡再流亡    025
3战乱中的小确幸    041
4迢迢归乡路    054
5最后的逃亡    064

part 2 囚
6刺刀下的「志愿」从军    078
7不死心的校长    088
8匪谍是这样造出来的    098
9长子的责任    109

part 3 冤
10 灯塔的下方永远黑暗    118
11 你们逃不掉的!    128
12 在那岛屿的最下方    148
13 苦涩的青春    162

part 4 孀
14 向上挪移的第一步    182
15 小老鼠的观察    189
16 寻觅能停靠的港湾    201
17 一条命五千圆    210
18 被关在高塔里的公主    226

part 5 励
19 偷鸡摸鸭的岁月    238
20 从激昂到冷静    248
21 台大,我来了!    260
22 老鼠捉猫的游戏    275
23 爸爸的骨灰罐    286

part 6 转
24 第二个台大生    296
25 全家上台北    305
26 投奔新大陆    320
27 远离伤心岛    339

part 7 爱
28 终于得到的自由    356
29 神的应许之地    370

出版后记  事就这样成了﹗  / 吴荣斌   385
王培五女士年表   392
引述备註   395
感谢   396

图书序言

《十字架上的校长》推荐序

没有终结不了的暴政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至迟在二○年代起,便生活在恐怖政治之中。四○年代时,国民党退守台湾,把白色恐怖带入本岛,而大陆则全部陷入红色恐怖。中国人像两群分别被围困在铁栅里的羔羊,等待英明领袖的人物,随意生杀凌辱。

  此所说「随意」,意义并不周全,有一则美国的幽默小故事可以为我们说明一切:一间公司的大老板,把人事部主任叫来,吩咐说:「我要你立刻开杰克逊。」

  人事部主任问:「他犯了什么错吗?」 大老板咆哮说:「我怎么知道,那是你的事。」所以,对人事部主任而言,并不是「随意」,他必须刻意的进行他的罗织专业。

  这项小幽默,不过是资本家小儿科的干法,敲碎一个人的饭碗而已。如果是革命家的干法,人事部主任就是特务头子,动作就大了。在台湾,那就是警备司令部和调查局。不论大小政治案件,都要经过人事部一系列有秩序的流程,而且铸成了一定的模式。

  那个被套牢的杰克逊,当然不知道他所犯的罪,特务就必须帮助他制造记忆,于是,每一鞭制造一个记忆,鞭鞭见血,血痕编成「自动招认」的「自白书」,自白书成为白色恐怖中,最重要的致命武器,甚至于是唯一的致命武器。

  一九四九年时在澎湖,山东联合中学总校长张敏之先生,和邹校长以及很多同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绑赴刑场,执行枪决。而特务更进一步的迫害他们的家属。

  当我们看到张夫人带着六个稚龄的子女,站在海边,打算母子同时一跃而下时,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搥胸叹息。那些特务们,并没有要杀她,但是却用无情的手段,逼她们自辱自尽。

  最具有戏剧的一幕,是当时的总统蒋中正,听到这场冤狱时的表现,是那么样的惊讶,并要求给他一份详细的报告。英明的领袖,再一次显出他的英明,因为他给人一分希望。这是大老板倾耳静听杰克逊的朋友们申诉时,所表演的神情。蒋中正在给了张夫人一线希望之后,结局在意料之中。这是恐怖政治中,最难解开的结,大老板不能惩罚丧尽天良的人事部主任。

  山东烟台联中的学生在澎湖被杀,张敏之先生和邹校长以及很多同学的被害,揭开白色恐怖登陆后第一场演出,以后,继之而起的被屠、被囚冤狱,和更多的家属,在蒋家当权下,永远不能昭雪。

  然而,一九八○年代,台湾发生了宁静的风暴,蒋家政权崩溃,白色恐怖结束,一个由人民自己选举的总统——李登辉执政。我们这一代办到了、成就了一项历史上空前的伟业,一个自由时代终于来临,一个母亲不再长夜哭泣的时代终于来临!

  我崇拜张夫人,她用五十年之久的时间,和邪恶奋斗,所付出的痛苦,使人不忍细思,而这正提供了我们一个尊严的榜样,一个战胜巨大邪恶势力的尊严的榜样,她表面上可以低头,但内心却永不屈服!

  五十年之后,张敏之夫人、公子、女公子,重回宝岛,使我们深信,天下没有终结不了的暴政。比较起来,我自己所受的那一点点苦,难又算什么?尤其是,我忽然回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那时看到报上报导:「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你们逃不掉的,昨续鎗决匪谍七名……」「保安部破获匪兵运机构,党羽百余人均一网打尽。」「对叛徒从不宽容!」当时,我竟然全部接受。因为主角张敏之自己承认的罪状,一定是真。想到这里,不禁自己尖叫起来,深感惭愧。

  千斤冤酷出海底,一片丹心争日光!感谢这个时代,祝福所有为争自由、尊严,而奋斗不懈的人!

柏杨
一九九九‧十一‧三十  台北

序1

血泪编织的大河剧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客厅角落听长辈们聊天。他们谈政治,时而隐诲,时而细琐,对于不了解脉络的小孩来说,其实并不真的明白,只感觉大人们口中的政府似乎暗中做了许多坏事。国中某一天,父亲的同事童伯伯突然被捕,一些小心翼翼的营救行动都不起作用。童伯伯后来因匪谍罪名遭处决。他的夫人和子女被限制出境多年,而后移民美国。

  幽默又宽厚的童伯伯,若生为美国人,会是一位文坛健将,爱才的专业编辑,受人尊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是命运让他在台湾连求生都不可得。

  解严后才慢慢知道,长达四十年间发生了数万件的冤假错案,是为白色恐怖。原来我童年听到的离奇叙事,并非零星偶发,而是千万个知识份子的悲剧,无数家庭的苦难。

  澎湖七一三事件,发生于白色恐怖的开端,其惨烈令人心惊。含冤遇害的张敏之校长在一九四九年底辞世,而他的夫人王培五默默吞下苦楚,做了「一甲子的未亡人」。细读张家屈辱求生的故事,思索着张敏之校长和从中国来台湾避难的整个战乱世代的命运,思绪难平。

  张校长因坚持为山东流亡学生争取受教权而被构陷,受尽凌虐后遇难。从小家境富裕的王培五女士低头面对横逆,强悍地抚养六个孩子长大后,坚持将他们陆续送到美国,以摆脱「匪眷」魔咒。

  真是个性决定命运吗?张敏之校长若生在美国,以他的坚毅与热情,投身教育或其他公职,应该可以理想淑世,备受尊敬。王培五女士聪慧果断,何尝不会有个大开大阖的专业生涯?若他们不求闻达,至少可以安做太平公民。但是,他们不幸生在中国,为躲避共产党逃至台湾,竟遭逢「自己人」最残酷的对待。让人置身险境求救无门的岂是个性?是兇狠的统治者和他们的帮兇肆无忌惮地将无数人推向悲惨的命运。

  这些受害者并不是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书中所谬误定义的失败者,他们只是在乱世奋力求生的无辜之人。白色恐怖在解严后仍阴魂不散,因为加害者继续横行于世,而警总仍在许多人心中作祟。张敏之校长去世66年后,张家人终于说出了他们的血泪故事,让历史不被忘记。

  《一甲子的未亡人》是书写时代悲剧的难得之作。作者吕培苓以清雅内敛的笔触,重现张家从中国到台湾以至于美国,一幕又一幕峰回路转的悲喜剧。培苓展现了资深电视记者运用画面经营情境的深厚功力,让我们彷彿亲临现场,看到张家人的泪与笑,爱与恨,和在困厄中寻找阳光的各种丰富的生活细节。

  我们需要这样的书写,来抵抗所有让生命枯萎的谎言与冷漠。希望这本书的问世,不仅能抚慰张敏之校长一家,也能让蒙受白色恐怖戕害的生者与逝者得到一个温暖的拥抱。更期待这血泪编织的故事,让人们觉察,今日我们所享受的自由民主何其珍贵,而转型正义在台湾亟需实现。不为报复,只为让爱与公义高举。

冯贤贤
(资深媒体人、前公共电视总经理)

序2

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寃者


  这是《圣经.诗篇》里一段经文,也是我们一家人的见证。

  母亲在二○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凌晨在睡梦中安祥过世,距父亲蒙寃遇难也有六十五年了。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九年的二十年,寡母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的抚养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是个奇蹟,也印证了《圣经.诗篇》里那段经文「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寃者」。

  一九六八年春天,我希望在出国前择地埋葬父亲的骨灰。母亲与我去阳明山第一公墓购买十二区五号的地,承办人要知道父亲过世的原委,我不知道如何以对,母亲心平气和的讲述父亲被寃枉为匪谍而枪毙的往事。

  那还是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母亲的镇静令我终生难忘,我也从此立定决心要把父母亲的故事广传。

  一九八九年,烟台联中学生王人荣、赵儒生搜集丰富的资料及专文,出版了《烟台联中师生罹难纪要︾,由父亲的同学杭立武先生为封面题字,并在台北擧办了纪念大会。

  父亲遇难前,走过王大哥的牢房对他说︰「我们不行了,你要好自为之」。几十年来,那一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十年后,他又负责出版《张邹校长罹难五十週年》纪念册,请乡长孙运璇先生题字。

  就在一九九九年底,台北灵粮堂举办父亲遇难五十週年纪念礼拜前,我们希望能出版由立委高惠宇起草的一本书,在文经社吴荣斌社长及主编管仁健先生的大力协助下,整理出版了《十字架上的校长》。寃案的故事从此在台湾广为流传。

  几个月后,由「行政院戒严时期不当政治案件补偿基金会」为烟台联中受害有案的师生们正式平反。这个基金会是由谢聪敏、高惠宇、葛雨琴三位立委努力促成的。台币六百万元的补偿金我们捐给烟台二中,兴建了「张敏之教学楼」,请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题字。丁教授的母亲当年在当地毓皇顶中学毕业。

  民进党执政时期,为纪念解严二十周年友人高丹华、杨长镇为我们在澎湖擧办了山东流亡学生纪念会,更在二○○八年立了纪念碑。

  二○一三年,我们与文经社讨论出第二本书,决定以母亲在台湾艰苦的二十年为主轴。请媒体朋友吕培苓执笔。

  二○一四年春天,我邀请高丹华,吕培苓及摄影师李国寿来美国参加母亲的生日聚会。他们与我们六个兄弟姐妹分别交谈,搜集资料。大哥张彬用英文写了一本还没机会出版的回忆录,"Year of the Rat",有他幼年经历的详细精彩故事。

  特别感谢吕小姐努力着书,管先生大力协助,为这书起名《一甲子的未亡人》。以及高丹华与张茂桂协助审阅,还有诸多提供资料与接受採访的当事人。

  我诚挚希望这本书能为那些人生有苦难的人提供安慰,更盼望神眷顾我们一家孤儿寡母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世人归向怜悯人的神。就像《圣经.约翰福音》上所说:「耶稣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张 彤
(王培五老师三儿子)

楔子

白色恐怖第一大案〈澎湖案〉中的奇女子


  1.    这一家人因一家之主的张敏之校长,为维护8000位学生的受教权,反对强征学生充军,而惨遭政府以莫须有的首宗「匪谍」罪名枪决,台湾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其对国家社会的自由民主有着长期具大的影响。本书是台湾岛上人民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缩影。

  2.    1999年12月10日,张敏之校长殉难五十周年前夕,张校长夫人王培五女士借由口述回忆录《十字架上的校长》,首揭过去从不敢说、不能说的秘密,引发全国性的媒体舆论及社会大众关注,政府终不得不面对,而旋以恢复名誉、平反,并获得戒严时期不当审判条例最高赔偿600万元,及在澎湖设立纪念碑等迟来的正义弥补。

  3.    但有很多《十字架上的校长》的读者更想了解的是:这家人后来是怎么活过来的?本书即是此问的真实解答。2014年6月24日,头脑清晰的王培五女士安息主怀,享年106岁。临终前一年,她与六名子女接受前公视记者吕培苓(本书作者)的访谈,并採访当时其他受难学生与相关人士近百人,将这一家人在台湾十多年来的悲欢离合,写成了这本《一甲子的未亡人》。本书经史学家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张茂桂审定,资深媒体人前公视总经理冯贤贤写序推荐,符合史实又具可读性。

  4.    王培五女士历经中国动盪离乱和台湾白色恐怖,终于在屏东的万丹与潮州栖身。6个孤儿成为支持她继续求生的动力,这也是上帝留给她最沉重的负担和最珍贵的礼物。在任何危疑患难中,她从未失去对信仰的信心,带着六个孩子跨越仇恨与埋怨,先后考上台大,出国留学,最后为父亲平反,可以当作真实感人的励志书,也可做为教导爱与宽恕的亲子教养书。

  5.    澎湖案的故事由于涉及八千位知识青年,在台湾与海外都流传甚广,公视、东森电视都曾拍摄纪录片。《一甲子的未亡人》出版后,必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图书试读

匪谍 是怎样做成的    

王鼎钧  


我在一九四九年五月踏上台湾宝岛,七月,澎湖即发生「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冤案,那是对我的当头棒喝,也是对所有的外省人一个下马威。当年中共席卷大陆,人心浮动,蒋介石总统自称「我无死所」,国民政府能在台湾立定脚跟,靠两件大案杀开一条血路, 一件「二二八」事件慑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烟台联合中学冤案慑伏了外省人,就这个意义来说,两案可以相提并论。

烟台联中冤案尤其使山东人痛苦,历经五○年代、六○年代进入七○年代,山东人一律「失语」,和本省人之于「二二八」相同。我的弟弟和妹妹都是那「八千子弟」中的一个分子,我们也从不忍拿这段历史做谈话的材料。有一位山东籍的小说家对我说过,他几次想把冤案经过写成小说,只是念及「身家性命」无法落笔,「每一次想起来就觉得自己很无耻。」他的心情也是我的心情。

编剧家赵琦彬曾是澎湖上岸的流亡学生,他去世后,编剧家张文祥写文章悼念,谈到当年在澎湖被迫入伍,常有同学半夜失踪,「早晨起床时只见鞋子」,那些都是强迫入伍后不甘心认命的学生,班长半夜把他装进麻袋丢进大海。这是我最早读到的记述。小说家张放也是澎湖留下的活口,他的中篇小说〈海兮〉以山东流亡学生在澎湖的遭遇为背景,奔放沉痛,「除了人名地名」以外,意到笔到,我很佩服。然后我读到周绍贤〈澎湖冤案始末〉、傅维宁〈一桩待雪的冤案〉、李春序〈傅文沉冤待雪读后〉,直到〈烟台联中师生罹难纪要〉、张敏之夫人回忆录〈十字架上的校长〉,连人名地名都齐备了。

可怜往事从头说:内战后期,国军节节败退,山东流亡学生一万多人奔到广州,山东省政府主席秦德纯出面交涉,把这些青年交给澎湖防卫司令李振清收容。当时约定,让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继续读书,十七岁以上的孩子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天下有事投入战场,天下无事升班升学。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在台湾澎湖当家作主的陈诚都批准这样安排。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