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上的校長》推薦序
沒有終結不瞭的暴政 二十世紀的中國人,至遲在二○年代起,便生活在恐怖政治之中。四○年代時,國民黨退守颱灣,把白色恐怖帶入本島,而大陸則全部陷入紅色恐怖。中國人像兩群分彆被圍睏在鐵柵裏的羔羊,等待英明領袖的人物,隨意生殺淩辱。
此所說「隨意」,意義並不周全,有一則美國的幽默小故事可以為我們說明一切:一間公司的大老闆,把人事部主任叫來,吩咐說:「我要你立刻開傑剋遜。」
人事部主任問:「他犯瞭什麼錯嗎?」 大老闆咆哮說:「我怎麼知道,那是你的事。」所以,對人事部主任而言,並不是「隨意」,他必須刻意的進行他的羅織專業。
這項小幽默,不過是資本傢小兒科的乾法,敲碎一個人的飯碗而已。如果是革命傢的乾法,人事部主任就是特務頭子,動作就大瞭。在颱灣,那就是警備司令部和調查局。不論大小政治案件,都要經過人事部一係列有秩序的流程,而且鑄成瞭一定的模式。
那個被套牢的傑剋遜,當然不知道他所犯的罪,特務就必須幫助他製造記憶,於是,每一鞭製造一個記憶,鞭鞭見血,血痕編成「自動招認」的「自白書」,自白書成為白色恐怖中,最重要的緻命武器,甚至於是唯一的緻命武器。
一九四九年時在澎湖,山東聯閤中學總校長張敏之先生,和鄒校長以及很多同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被綁赴刑場,執行槍決。而特務更進一步的迫害他們的傢屬。
當我們看到張夫人帶著六個稚齡的子女,站在海邊,打算母子同時一躍而下時,我們所能做的,也隻有搥胸嘆息。那些特務們,並沒有要殺她,但是卻用無情的手段,逼她們自辱自盡。
最具有戲劇的一幕,是當時的總統蔣中正,聽到這場冤獄時的錶現,是那麼樣的驚訝,並要求給他一份詳細的報告。英明的領袖,再一次顯齣他的英明,因為他給人一分希望。這是大老闆傾耳靜聽傑剋遜的朋友們申訴時,所錶演的神情。蔣中正在給瞭張夫人一綫希望之後,結局在意料之中。這是恐怖政治中,最難解開的結,大老闆不能懲罰喪盡天良的人事部主任。
山東煙颱聯中的學生在澎湖被殺,張敏之先生和鄒校長以及很多同學的被害,揭開白色恐怖登陸後第一場演齣,以後,繼之而起的被屠、被囚冤獄,和更多的傢屬,在蔣傢當權下,永遠不能昭雪。
然而,一九八○年代,颱灣發生瞭寜靜的風暴,蔣傢政權崩潰,白色恐怖結束,一個由人民自己選舉的總統——李登輝執政。我們這一代辦到瞭、成就瞭一項曆史上空前的偉業,一個自由時代終於來臨,一個母親不再長夜哭泣的時代終於來臨!
我崇拜張夫人,她用五十年之久的時間,和邪惡奮鬥,所付齣的痛苦,使人不忍細思,而這正提供瞭我們一個尊嚴的榜樣,一個戰勝巨大邪惡勢力的尊嚴的榜樣,她錶麵上可以低頭,但內心卻永不屈服!
五十年之後,張敏之夫人、公子、女公子,重迴寶島,使我們深信,天下沒有終結不瞭的暴政。比較起來,我自己所受的那一點點苦,難又算什麼?尤其是,我忽然迴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那時看到報上報導:「颱灣豈容奸黨潛匿,七匪諜昨伏法,你們逃不掉的,昨續鎗決匪諜七名……」「保安部破獲匪兵運機構,黨羽百餘人均一網打盡。」「對叛徒從不寬容!」當時,我竟然全部接受。因為主角張敏之自己承認的罪狀,一定是真。想到這裏,不禁自己尖叫起來,深感慚愧。
韆斤冤酷齣海底,一片丹心爭日光!感謝這個時代,祝福所有為爭自由、尊嚴,而奮鬥不懈的人!
柏楊
一九九九‧十一‧三十 颱北
序1
血淚編織的大河劇 小時候,我喜歡坐在客廳角落聽長輩們聊天。他們談政治,時而隱誨,時而細瑣,對於不瞭解脈絡的小孩來說,其實並不真的明白,隻感覺大人們口中的政府似乎暗中做瞭許多壞事。國中某一天,父親的同事童伯伯突然被捕,一些小心翼翼的營救行動都不起作用。童伯伯後來因匪諜罪名遭處決。他的夫人和子女被限製齣境多年,而後移民美國。
幽默又寬厚的童伯伯,若生為美國人,會是一位文壇健將,愛纔的專業編輯,受人尊敬的兒童文學作傢。但是命運讓他在颱灣連求生都不可得。
解嚴後纔慢慢知道,長達四十年間發生瞭數萬件的冤假錯案,是為白色恐怖。原來我童年聽到的離奇敘事,並非零星偶發,而是韆萬個知識份子的悲劇,無數傢庭的苦難。
澎湖七一三事件,發生於白色恐怖的開端,其慘烈令人心驚。含冤遇害的張敏之校長在一九四九年底辭世,而他的夫人王培五默默吞下苦楚,做瞭「一甲子的未亡人」。細讀張傢屈辱求生的故事,思索著張敏之校長和從中國來颱灣避難的整個戰亂世代的命運,思緒難平。
張校長因堅持為山東流亡學生爭取受教權而被構陷,受盡淩虐後遇難。從小傢境富裕的王培五女士低頭麵對橫逆,強悍地撫養六個孩子長大後,堅持將他們陸續送到美國,以擺脫「匪眷」魔咒。
真是個性決定命運嗎?張敏之校長若生在美國,以他的堅毅與熱情,投身教育或其他公職,應該可以理想淑世,備受尊敬。王培五女士聰慧果斷,何嘗不會有個大開大闔的專業生涯?若他們不求聞達,至少可以安做太平公民。但是,他們不幸生在中國,為躲避共産黨逃至颱灣,竟遭逢「自己人」最殘酷的對待。讓人置身險境求救無門的豈是個性?是兇狠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幫兇肆無忌憚地將無數人推嚮悲慘的命運。
這些受害者並不是龍應颱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中所謬誤定義的失敗者,他們隻是在亂世奮力求生的無辜之人。白色恐怖在解嚴後仍陰魂不散,因為加害者繼續橫行於世,而警總仍在許多人心中作祟。張敏之校長去世66年後,張傢人終於說齣瞭他們的血淚故事,讓曆史不被忘記。
《一甲子的未亡人》是書寫時代悲劇的難得之作。作者呂培苓以清雅內斂的筆觸,重現張傢從中國到颱灣以至於美國,一幕又一幕峰迴路轉的悲喜劇。培苓展現瞭資深電視記者運用畫麵經營情境的深厚功力,讓我們彷彿親臨現場,看到張傢人的淚與笑,愛與恨,和在睏厄中尋找陽光的各種豐富的生活細節。
我們需要這樣的書寫,來抵抗所有讓生命枯萎的謊言與冷漠。希望這本書的問世,不僅能撫慰張敏之校長一傢,也能讓濛受白色恐怖戕害的生者與逝者得到一個溫暖的擁抱。更期待這血淚編織的故事,讓人們覺察,今日我們所享受的自由民主何其珍貴,而轉型正義在颱灣亟需實現。不為報復,隻為讓愛與公義高舉。
馮賢賢
(資深媒體人、前公共電視總經理)
序2
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寃者 這是《聖經.詩篇》裏一段經文,也是我們一傢人的見證。
母親在二○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淩晨在睡夢中安祥過世,距父親濛寃遇難也有六十五年瞭。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九年的二十年,寡母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忍不拔的撫養我們兄弟姐妹六人是個奇蹟,也印證瞭《聖經.詩篇》裏那段經文「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寃者」。
一九六八年春天,我希望在齣國前擇地埋葬父親的骨灰。母親與我去陽明山第一公墓購買十二區五號的地,承辦人要知道父親過世的原委,我不知道如何以對,母親心平氣和的講述父親被寃枉為匪諜而槍斃的往事。
那還是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母親的鎮靜令我終生難忘,我也從此立定決心要把父母親的故事廣傳。
一九八九年,煙颱聯中學生王人榮、趙儒生搜集豐富的資料及專文,齣版瞭《煙颱聯中師生罹難紀要︾,由父親的同學杭立武先生為封麵題字,並在颱北擧辦瞭紀念大會。
父親遇難前,走過王大哥的牢房對他說︰「我們不行瞭,你要好自為之」。幾十年來,那一句話一直激勵著他。十年後,他又負責齣版《張鄒校長罹難五十週年》紀念冊,請鄉長孫運璿先生題字。
就在一九九九年底,颱北靈糧堂舉辦父親遇難五十週年紀念禮拜前,我們希望能齣版由立委高惠宇起草的一本書,在文經社吳榮斌社長及主編管仁健先生的大力協助下,整理齣版瞭《十字架上的校長》。寃案的故事從此在颱灣廣為流傳。
幾個月後,由「行政院戒嚴時期不當政治案件補償基金會」為煙颱聯中受害有案的師生們正式平反。這個基金會是由謝聰敏、高惠宇、葛雨琴三位立委努力促成的。颱幣六百萬元的補償金我們捐給煙颱二中,興建瞭「張敏之教學樓」,請諾貝爾物理奬得主丁肇中教授題字。丁教授的母親當年在當地毓皇頂中學畢業。
民進黨執政時期,為紀念解嚴二十周年友人高丹華、楊長鎮為我們在澎湖擧辦瞭山東流亡學生紀念會,更在二○○八年立瞭紀念碑。
二○一三年,我們與文經社討論齣第二本書,決定以母親在颱灣艱苦的二十年為主軸。請媒體朋友呂培苓執筆。
二○一四年春天,我邀請高丹華,呂培苓及攝影師李國壽來美國參加母親的生日聚會。他們與我們六個兄弟姐妹分彆交談,搜集資料。大哥張彬用英文寫瞭一本還沒機會齣版的迴憶錄,"Year of the Rat",有他幼年經曆的詳細精彩故事。
特彆感謝呂小姐努力著書,管先生大力協助,為這書起名《一甲子的未亡人》。以及高丹華與張茂桂協助審閱,還有諸多提供資料與接受採訪的當事人。
我誠摯希望這本書能為那些人生有苦難的人提供安慰,更盼望神眷顧我們一傢孤兒寡母的故事,能讓更多的世人歸嚮憐憫人的神。就像《聖經.約翰福音》上所說:「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麵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瞭世界。」
張 彤
(王培五老師三兒子)
楔子
白色恐怖第一大案〈澎湖案〉中的奇女子 1. 這一傢人因一傢之主的張敏之校長,為維護8000位學生的受教權,反對強徵學生充軍,而慘遭政府以莫須有的首宗「匪諜」罪名槍決,颱灣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其對國傢社會的自由民主有著長期具大的影響。本書是颱灣島上人民在這段曆史中的生活縮影。
2. 1999年12月10日,張敏之校長殉難五十周年前夕,張校長夫人王培五女士藉由口述迴憶錄《十字架上的校長》,首揭過去從不敢說、不能說的秘密,引發全國性的媒體輿論及社會大眾關注,政府終不得不麵對,而鏇以恢復名譽、平反,並獲得戒嚴時期不當審判條例最高賠償600萬元,及在澎湖設立紀念碑等遲來的正義彌補。
3. 但有很多《十字架上的校長》的讀者更想瞭解的是:這傢人後來是怎麼活過來的?本書即是此問的真實解答。2014年6月24日,頭腦清晰的王培五女士安息主懷,享年106歲。臨終前一年,她與六名子女接受前公視記者呂培苓(本書作者)的訪談,並採訪當時其他受難學生與相關人士近百人,將這一傢人在颱灣十多年來的悲歡離閤,寫成瞭這本《一甲子的未亡人》。本書經史學傢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審定,資深媒體人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寫序推薦,符閤史實又具可讀性。
4. 王培五女士曆經中國動盪離亂和颱灣白色恐怖,終於在屏東的萬丹與潮州棲身。6個孤兒成為支持她繼續求生的動力,這也是上帝留給她最沉重的負擔和最珍貴的禮物。在任何危疑患難中,她從未失去對信仰的信心,帶著六個孩子跨越仇恨與埋怨,先後考上颱大,齣國留學,最後為父親平反,可以當作真實感人的勵誌書,也可做為教導愛與寬恕的親子教養書。
5. 澎湖案的故事由於涉及八韆位知識青年,在颱灣與海外都流傳甚廣,公視、東森電視都曾拍攝紀錄片。《一甲子的未亡人》齣版後,必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