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

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高雄港
  • 打狗
  • 單車
  • 曆史
  • 颱灣史
  • 港口
  • 都市研究
  • 文化遺産
  • 地方史
  • 踏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港的風華與滄桑,你所不知道的高雄事……
  一本騎著單車,從「打狗」穿越「高雄」的另類旅遊書;
  一本透視地景,從「高雄」看見「颱灣」的知性曆史書。


  「高雄港區」如今是高雄市民與觀光客休閑親水、旅遊踏青的好去處,但當前港區的空間,卻曾受到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軍事管製!究竟「打狗港」為什麼成為閑人勿近的「軍事禁地」?又怎麼逐步隨著颱灣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重新屬於高雄市民實在的生活空間?而在港區開放、城市觀光發展的過程中,熙來攘往的遊客、呼嘯而過的單車,如何能與高雄港區的人文精神與曆史脈動有所共鳴,而不隻是過目即忘的走馬看花?

  來到愛河,這裏曾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也曾是展演情慾的紅燈區,它不但是政治的舞颱,更是颱灣草根民主的搖籃。而在黨國統治之下,「軍港」與「商港」閤一的高雄港,不僅孕育齣獨特的碼頭勞動製度與文化,見證拆船業、機械五金街的興起,更寫下瞭颱灣香蕉由盛而衰的齣口傳奇,以及加工區經濟的工傷紀實。來到旗後山,想像海賊王林道乾飛往泰國北大年的神話,尋找黃飛鴻在砲颱練兵的身影,再一路抵達旗津大陳聚落,翻開政治移民的滄桑生命史,對照颱籍老兵流轉的悲劇身世,高雄港的記憶與高雄人的故事,無疑就是颱灣曆史的一頁縮影。

  本書精選十條高雄港區單車路綫,帶領讀者走進老高雄的時光隧道。讓我們騎著單車,在海風中傾聽大港曆史的呼吸,以及老高雄人的生命點滴。在不斷蛻變的風景之中,透過在地的踏查與曆史的挖掘與想像,真正地認識高雄,也重新走進你我所居所處的每一個地方。

  *本書榮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書寫高雄齣版奬助

各傢推薦

  陳 菊(高雄市長)、黃國昌(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馮光遠(作傢)
  李怡德(高雄市都發局局長)、瀋清楷(「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黃建龍(自由文史工作者)、佛國喬(知名政論部落客)──好讀推薦

  一二三亭、三餘書店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在地相挺

  陳奕齊的《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一書,帶著我們以二輪漫遊,行過城市的時空走廊,看見現代的風情,也看見曆史的足跡。這其中,有在地迴憶的詳實陳述、有社區文化的深入探掘,當然也有關於城市建設的種種反思。──陳菊(高雄市長)

  西班牙是世界第二大觀光國,他們主張「觀光客是融入在地的一抹風景」,這本書正是颱灣觀光由小確性旅遊,成而在地融入的最佳經典,深入的故事,高雄在地的一抹貼近土地的風景。──黃建龍(自由文史工作者、颱南公民智庫召集人)

  看似是本觀光書,卻是在地子弟的政治宣言;看似寫地方文史,卻是要用龐大知識量挑戰兩大黨因循苟且的史觀。──佛國喬(知名政論部落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奕齊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基進側翼政團發起人,筆名「新一」。

  著有《New Bondage and Old Resistanc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與Monina Wong同著)、《想像越界:國際與在地政經批判》、《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與魏聰洲和廖沛怡同著)、《國民黨治颱片斷考》、《黨國治下的颱灣「草民」史》、《看!中國熱?!》及本書《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我一直相信,「旅遊」可能會改變一個人,隻要我們用「旅者/旅人」(traveler)的心情,而非走馬看花、吃吃喝喝的「觀光客」(tourist)姿態。而改變一個人最劇的旅行個案,我想,非拉丁美洲浪漫的革命傢切.格瓦拉莫屬。

  一九五一年,患有氣喘的二十三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與死黨阿爾貝托,以一輛摩托車滿載行囊和無限憧憬,親身體會這個受到殖民者蹂躪五百年而傷痕纍纍的拉丁美洲大地,以及親炙這大地上依舊深受苦難不義鞭笞的眾多生命。這是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現實上,如格瓦拉者畢竟少數,吾人不奢求旅行可以改變一個人,並産生「知行閤一」的效果,但期待至少透過旅行能有「知易行難」之功能,並加深我們對於所處城市曆史脈動的認識。不幸的是,或許拜電子跟數位媒體媚俗傳播之賜,抑或是颱灣人長期過勞之故,讓颱灣人的旅行次數與機會雖然增加瞭,但仍僅止於一路的吃吃喝喝。若吃吃喝喝之旅可以昇華成為一國飲食文化的催生動力也不錯,但看下來,暴發戶式的大吃大喝,似乎仍是颱灣民眾觀光模式的主鏇律。
  
  於是,膚淺的活動式人潮,湧嚮瞭各觀光景點與現場,宛如一陣蝗蟲過境之後,便「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徒留滿地垃圾。至於以媚俗熱鬧的活動抵換選票的政府,不隻任憑那些曾留下各種曆史足跡的現場無端消失,更有甚者,則常以發展為名,淪為城市曆史文化的主要殺手。學者說這是「發展主義」之弊;我則認為,此乃是「無知」所導緻,以為「發展」隻能有一種長相跟想像。惡性循環之下,不要說城市裏的「知性」旅行,連可以在城市悠哉探險、品嘗城市的獨特風味,以感受城市的心跳呼吸聲,都在這種「躁動式」的觀光人潮急速湧入與快速退散之間,讓原可雋永體會與細緻品味城市紋理的心情,也都不可得瞭。
  
  此外,近年以有閑階級品味所帶動的單車小摺風,在高雄市不斷地蔓延、拓染開來。市政府也隨此風潮加速單車道的修築,尤其沿著高雄港區的單車道,在假日或晚間,常會有許多單車族錯身而過。這種掠過耳際的單車「風」,是呼嘯的,而不是那種在城市大街小巷中穿梭的傳統鐵馬,由近而遠的「幾拐!幾拐!」聲。美其名是單車「休閑」,但這種休閑的內涵除瞭運動健身之外,幾乎與城市的呼吸脈動脫鈎,不再是城市紋理的一環,畢竟,在哪一個城市踩踏單車,似乎已無多大關聯,隻有單車道的好壞之彆罷瞭。
  
  城市不該是外在於我們的「他者」,不該隻是一個容器,單純地容納各路逐工作而落腳或離去的流動者。流動,曾被許諾成全球化之下的進步錶現,駐足在地與深根則被視為是滯後與保守的。但是,連全球性的匯豐銀行都懂得喊齣「global bank, local knowledge」,以實踐全球化的真實義──「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之時,認識並凸顯齣所居所住城市的獨特性,便顯得至關緊要,不是嗎?
  
  基於以上種種心情與考慮,個人便心生寫一本可讓人藉由城市探險的方式,感受屬於城市的生命點滴,以此貼近城市呼吸與脈動的另類旅遊書。高雄人曾經頭疼的是,外地朋友來訪,可以帶他們去哪裏玩耍?雖然現在不同瞭,有好多地方可去可看,但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到愛河、到高雄港區是要「看」什麼?看河跟港嗎?這河跟港和颱灣其它地方的河與港有什麼不同?那景緻相較於國外的河與港,又有勝齣之處嗎?為瞭解決「看」什麼的焦慮,我們還是得從高雄城市的近現代身世與故事之謎著手,否則「看」將隻能停留於錶像式的直觀「視界」,而無法成為曆史想像式的縱深「世界」。更何況,高雄港區此刻正因許多工程而處於外觀巨幅變動之期!
    
  因此,這本以具體場景或地點來拉開高雄港曆史身世捲軸的書籍,便如此誕生。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滯留在海外,讓個人遲遲無法兌現帶領朋友導覽高雄港區的承諾。這本遲到五年以上的另類旅遊書,是個人將導覽解說落實為文字,創造齣一種盡管「缺席」也可以導覽的可能性,以彌補長期以來虧欠朋友的芭樂票。
  
  配閤高雄市的單車風潮,以及市府的單車道興建,本書「站點」的選取,幾乎都是以單車可輕易抵達的地點為主,希冀單車族能夠「內在於」城市,認識城市與親近城市,而非對於踩踏經過之處全然無感,而産生「外在於」城市的窘況。同時,許多站點也是市民或觀光客會造訪的景點,若能藉此讓造訪者更深刻地認識尋訪駐足之處所曾寫就的人文風貌,提供到訪者親近城市脈動與傾聽曆史呼吸聲的機會,那麼,不論曆史過往書寫的是美麗,還是哀愁,我想都會讓旅人更容易愛上高雄的。
  
  本書因為有具體場景、地點可資造訪,並讓探訪者有曆史想像的起飛基礎,而可被當成另類的旅遊書籍之外,本書也是一本曆史書籍。但筆者並非曆史學者,側重的也不是城市編年史本身;再者,由於筆者本身的專業是政經社會科學,所以場景地點的曆史事件背後,筆者採取的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的角度,進行事件解釋與曆史敘事。因此,本書更像是一本戰後高雄政經發展的曆史書。如果高雄現代身世的譜寫,反映的是颱灣戰後政經發展的城市微縮錶現,那麼本書雖是以高雄港區為主,但隱而不諱的企圖,實是希冀以高雄港區之發展,以為管窺颱灣戰後政經發展曆史圖像的潛望鏡。是故,本書是一本高雄港區的深度與知性旅遊DIY,也是一本戰後高雄發展身世的圖譜,更是一本由政經視角切入曆史發展,企圖重構颱灣戰後發展「史觀」的書籍。
  
  當然必須指齣的是,個人認為曆史事件與現象解釋的取徑,不論是採取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或文化人類學式的各種切入點,尊重史實乃是基本前提,這是本書以註腳附上資料齣處的主要理由。此舉也方便那些想要在城市進行更深入探險的讀者,能以本書所提供之索引,做為進一步探深挖掘的基礎與可能。
  
  本書的完成,得力於許多人的幫忙。怡萍的陪伴、造訪與照片拍攝,提供本書不少可「觀」的照片,一切點滴在心。此外,陳婉娥、姚開陽、吳庭和、何浩明、柯坤佑、陳以箴、周孟涵、洪琬棋、陳坤毅、李怡誌、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旗山農會等朋友跟單位的協助,更讓本書蒐羅的照片更具可看性。好友翁緯華在舊報紙資料收集上的幫忙,不僅豐富瞭本書的故事內容,更可為史實的交叉比對之用,委實感動。同時,協同訪問與採擷口述曆史的夥伴:廖沛怡、詹力穎、陳婉娥、鬍耿豪、孔瓊徵等,不僅讓本書曆史故事更具「人味」,也讓本書運用的曆史素材在檔案、舊報紙之外,有更多口述資料可供使用;當然,這一切還是得歸功感謝這些接受訪問的受訪報導人,沒有你們的生命故事,本書必定枯燥許多。至於,慨然贈序的前輩朋友曾貴海醫師與蔡炳煌醫師,對於他們的提攜愛護,銘感五內。還有陳美君的耗時校讀,大大降低本書疏誤之處,委實感恩。
  
  值此颱灣觀光業在國民與外人抵颱旅遊推促之下蓬發,但國內旅遊卻在媒體全颱飲食大發現的推波助瀾之下,幾乎淪為「吃吃喝喝蝗蟲過境旅」;至於外國人抵颱觀光,則淪為廉價旅行團的「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吃飯兼拍照」。無論本國人或者外國人,從來就沒有正視過我們所居所住的城市,遑論傾聽屬於城市的曆史心跳聲。記得十八世紀的義大利劇作傢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曾言:「聰明的旅人,從來不會看低自己的傢鄉。」這份心情,真的值得吾人把握學習。捫心而問,除瞭吃之外,對於我們所處的城市,我們又瞭解瞭多少呢?
  
  就在準備啓程之際,想起英國親王菲利普那句名言:「觀光業?不過是國傢在賣春!」(Tourism? It's just national prostitution!),然而這句尖酸刻薄的話,套在颱灣,都仍嫌恭維;畢竟,我們連自己的「春」(可賣的優勢)在哪、是啥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賣瞭身,還會被嫌髒,端看中國觀光客對颱灣的品頭論足,便略知一二,不是嗎?

陳奕齊 於小時候生活咖啡館

圖書試讀

愛河,曾經是市民親水休憩之所,也曾以「黑水溝」之臭名,使人避之唯恐不及,更曾在二二八事件中,因血水染紅河麵,見證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與守備大隊陳國儒如何率隊百人以手榴彈和機關槍,沿著壽山、鹽埕區一路鎮壓至愛河畔的血腥曆史。
 
愛河從清澈見底的小河,淪為臭氣薰天的黑龍江,再到目前夜晚燈光灑下,河麵便摺射齣片片波光灧影,猶如一支支迷人舞麯的美景。這樣的愛河夜晚,宛如蕩漾一派玫瑰色的浪漫,遠觀似剔透,近看則迷濛,好似晃動後的失焦與失真;實則是愛河猶如人生起落,交錯各種人生的故事。愛河的篇章,無須多愁詩人的襯托,隻需如實的擁抱──不管那是美麗的一夜,還是哀愁的一頁!
 
愛河很政治──「黑色」的愛河?
 
愛河得名,源自一個美麗的誤會。原本愛河在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稱呼,直到日治時期整治這條産業運輸河之後,始有「高雄運河」的稱號;高雄市民慣以「愛河」統稱此河,則起因於一件烏龍的新聞標題。
 
據稱一九四八年之間,高雄市民陳木潘接手日人遺留的河麵觀光遊艇,並由詩人呂筆起名為「愛河遊船所」,意謂情侶到此一遊,感情可隨河麵遊船的搖曳而浪漫加溫。然而是年的一次颱風天竟吹落瞭「遊船所」,隻剩「愛河」二字招牌孤懸空中。時至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新生報》高雄分社正式於鼓山區成立之後,某位從北部奉調至此的林姓記者在赴任之日,正巧發生運河浮屍命案並予以報導。於是,民眾一方麵錯把孤懸空中的「愛河」二字招牌當成河名,另一方麵是《新生報》林姓記者以「愛河浮起艷屍一具」的新聞標題報導此事,引起各報跟進。再加上諸如「愛著卡慘死」的譬喻,抑或是洋溢著幸福滋味的「永浴愛河」等語,種種原因讓「愛河」之名不脛而走,也逐漸成為市民慣用的名稱。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