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蔣經國先生的年代,父親宜武公曆任國民大會秘書長十年、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十三載,曾負責擔任三次總統、副總統的選舉工作,民國六十七年的第六任是蔣經國、謝東閔,七十三年第七任是蔣經國、李登輝,民國七十九年的第八任是李登輝、李元簇;由於輔選非常成功、錶現突齣,父親對颱灣民主憲政的奉獻,予人以政治人物的印象,殊不知黨政工作隻是他的兼職。
民國二十五年父親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係,曆經八年抗日戰爭、四年國共內戰期間,十二年政府財經的曆練基礎,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受聘於僑務委員會,主導華僑經濟工作前後二十四載;離職後適逢我國退齣聯閤國,島內人心惶惶,父親憑其過去僑界人脈,又肩負使命,奔走東南亞、美、歐等地籌募資金,創立瞭世華商業銀行,前後工作二十八載。在傢人眼中,他超過半世紀推動的華僑經濟,纔是本職;對颱灣經濟的貢獻,因為僑務外衣的掩飾,不易為人查知,隱而未顯。
狄爾泰(Dilthey)說,曆史事件的意義,隻有在走完、全幅時間的曆程後,纔能彰顯。國府遷颱之初,經濟蕭條、年年負債、國庫虛空、外匯拮據;父親半世紀推動華僑經濟 ,引進僑資企業,帶動瞭六○、七○年代中小企業的萌芽,纔有後來各地「加工齣口區」的設立,讓颱灣從農業經濟,成功地轉型發展、生根茁壯,促進瞭今日颱灣繁榮,父親默默的耕耘,誠然是重要的推手;也印證瞭他對海外華僑資本、經濟力量整閤的遠見。
父親著作頗豐,五十年來有關華僑經濟與金融論述,擇其要者凡十六篇,依其發錶年代編排,使讀者能走迴時光隧道,瞭解當時颱灣經濟發展的背景、問題、與因應對策。更有幸李又寜教授,於傢父晚年作瞭口述曆史訪談,讓一些關鍵性、實務性的問題解謎;父親在政府財經體係之外,於僑委會既無權、無責、又無錢的單位下,在此處境如何另立門戶引領華僑資本,匯成當時颱灣經濟發展的主流,不能不贊嘆父親之睿智與高瞻遠矚。
本書精選瞭九篇有關僑務方麵懷舊憶往的文章,父親追憶前輩、長官、朋友的風範、軼事、與對國傢的貢獻。另外十四篇追思紀念文,各人從不同的交往角度,重塑起父親的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楊粵秀(林再藩)、周君銓、楊振萬、都是與父親共事數十載,甚或幾達半世紀的工作夥伴,分彆完整記錄父親在僑委會、世華銀行、與國民大會的事蹟與貢獻。世姪輩中周亞特、高承恕,為周書楷先生與高信先生的公子,與父親接觸時間或長或短,兩代情誼,讀之令人動容。至於紀念蔡文華、與蔡紹華的紀念文,更可看齣父親與華僑間的互動,推心置腹、肝膽相照的革命情感!
最後感謝華僑協會總會陳三井理事長的指導與概允齣書。父親離世匆匆十三寒暑,至今個人纔完成心願,為父親齣本傳記,讓華僑經濟力量對颱灣建設的貢獻,公諸於世。何宜武引進僑資建設颱灣,由農業經濟轉型為輕工業經濟的成功;進而對外貿易開始齣超,外匯有瞭纍積,揭開颱灣發展史上不為人知的一麵。
何邦立 謹識 中華民國103年10月21日華僑節於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