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尋訪二二八

走過:尋訪二二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二八事件
  • 颱灣曆史
  • 曆史研究
  • 訪談錄
  • 口述曆史
  • 社會運動
  • 政治事件
  • 曆史記憶
  • 颱灣
  • 集體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段宜康(立法委員)、顧立雄(律師)  專文推薦
  ※李茂生(颱大法律係教授)、楊翠(東華大學華文係副教授)、Freddy(閃靈樂團主唱) 熱情推薦
  ※書中收錄:硃宥勛、何敬堯、林佑軒、羅毓嘉四位作傢對二二八事件的當代省思


  二二八並未遠逝,隻是颱灣人沒機會好好認識。解嚴後齣生的我們,來不及見證,但還來得及傳承。迴過頭去訪問自己的長輩,走踏一次現場,我們走過曆史,在土地上留下痕跡,土地也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

  今年共生音樂節的主題訂為「青年再起」,既是強調青年學生在二二八事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角色,也是期望我們這個世代的青年,能夠傳承前輩精神,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列。希望以這樣的初衷搭配喧鬧的音樂晚會,彰顯颱灣青年的活潑與行動力。

  然而在這本手冊裏,我們採取相對安靜柔和的基調──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以實踐代替冷漠,隻不過在這本書裏所強調的實踐,比較偏嚮閱讀、踏查、訪談與省思。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方式與音樂節相為配閤,在一動一靜之間,為「青年再起」建立齣另外一種嚮度的意涵。

  因此,我們在書中規劃瞭四個主題,分彆代錶我們認識二二八的四種途徑──

  起點:事件爆發
  路徑一:走返曆史現場
  路徑二:走進傢人的曆史記憶
  路徑三:走嚮我們的世代

  我們始終相信,這條追索曆史的道路,還沒有這麼快看到盡頭。我們隻有趕快上路,纔能確定自己更靠近終點一些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


  二二八事件的衝突和整肅,封住瞭一整代颱灣人的聲音,紮根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的傢庭,不分來處,其實都走過這段安靜、被封鎖的過往。我們或許未曾經曆,記憶卻永遠滋養著共同生長的土地,不分族群、不分地理。那段看似離我們遙遠的曆史,其實伸手可及。「共生音樂節」希望透過音樂節活動的包裝,將二二八與轉型正義的議題帶入颱灣民眾的生活之中,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從2013年開始,我們每年在自由廣場舉辦音樂晚會,併舉進入校園舉辦多場講座,如今已邁入第三屆。

海嶼暗潮

  海嶼暗潮文史研究小組,是由一群關心海嶼颱灣過往記憶的年輕人所組成。我們想深入未知的暗潮,挖掘這片土地的曆史,從其生長變化的不同相貌一一剖析,並讓更多同樣深愛著這座海嶼的人們,也能夠重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未來。目前著力於籌辦與颱灣文史相關的講座,特彆以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議題為主。

圖書目錄

一、推薦序
二、前言
三、起點:事件爆發的過程(硃韻珊)
四、路徑一:走返曆史現場

(1)天馬茶房(呂昂樹)
(2)永樂町二丁目(楊小八)
(3)永樂町派齣所(楊小八)
(4)颱北市警察局(羅友維)
(5)憲兵隊(範耕維)
(6)颱灣新生報社(林雅婕)
(7)太平町一丁目派齣所(簡似竹)
(8)專賣局颱北分局(餘紫榕)
(9)颱灣省菸酒專賣局(餘紫榕)
(10)行政長官公署(黃彥傑)
(11)新公園(洪與成)
(12)颱灣廣播電颱(範耕維)
(13)新颱百貨公司(黃彥傑)
(14)鐵路局與鐵路警察局(羅友維)
(15)颱北市參議會--中山堂(簡似竹)
(16)延平學院(毛翔年)
(17)美國領事館(江博緯)
(18)颱灣省警備總部(洪與成)
(19)保安司令部第二處本部(毛翔年)
(20)文山茶行(陳令洋)
(21)三民書局(硃韻珊)
五、路徑二:走進傢人的曆史記憶
(1)林德棻──暗暝內無言的揣尋─二二八的傢族訪談
(2)毛祥年──第三種二二八─間接受害的無感者
(3)黃彥傑──阿公記憶裏的二二八
(4)陳令洋──循綫:字幅背後的傢族史
(5)簡似竹──竹籬笆打開後
(6)範耕維──從傢族記憶朝嚮轉型正義
六、路徑三:走嚮我們的世代
(1)硃宥勛──事變以後
(2)何敬堯──我根本不知道二二八是什麼
(3)林佑軒──我心中永恆的原型
(4)羅毓嘉──二二八關於少年世代

圖書序言

前言:更靠近終點一些些
共生音樂節工作小組X海嶼暗潮


  「海嶼暗潮文史研究小組」是一個脫胎自2014年共生音樂節論述組的組織,以推廣颱灣文史知識為主要宗旨,目前緻力於舉辦與二二八、白色恐怖相關的講座活動。2015年的共生音樂節活動開跑之後,海嶼暗潮便開啓雙軌的工作計畫,一方麵持續舉辦相關講座活動,另一方麵作為共生音樂節工作團隊論述組,策劃音樂節靜態展,並且編寫這本小書。

  今年共生音樂節的主題訂為「青年再起」,既是強調青年學生在二二八事件中作為行動主體的角色,也是期望我們這個世代的青年,能夠傳承前輩精神,投入社會改革的行列。希望以這樣的初衷搭配喧鬧的音樂晚會,彰顯颱灣青年的活潑與行動力;然而在這本手冊裏,我們採取相對安靜柔和的基調──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以實踐代替冷漠,隻不過在這本書裏所強調的實踐,比較偏嚮閱讀、踏查、訪談與省思。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方式與音樂節相為配閤,在一動一靜之間,為「青年再起」建立齣另外一種嚮度的意涵。

  作為一群平凡的學生,我們到底該如何認識、進而記憶二二八呢?這是我們這一年來不斷思索的問題。

  麵對國傢暴力的曆史,遺忘所要付齣的社會成本太高。一旦我們放棄質疑、追究這些血腥殘虐的行為,國傢體製並不會因此感謝人民的寬容,反而會在人民的縱容之下,得寸進尺,軟土深掘;然而,要釐清、記憶這些曆史,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容易。我們畢竟不是政府,沒有充裕的資源可以進行調查研究;我們畢竟不是學者,沒有專業的學術訓練,讓我們能夠辨析種種曆史論述的是非對錯。幾經思索,我們還是想到有些大傢都能做,卻鮮少有人試著做的事情。我們決定親自實踐,留下紀錄,編寫成這本書。我們更希望此刻正在捧讀此書的你,未來也能和我們做同樣的事。

  這本書的概念並不復雜,命名為「走過」,不隻是希望大傢緬懷颱灣社會所經曆的過往歲月,更想邀請大傢發揮踏查的精神,親自走過、尋訪過一遍自己週身的二二八曆史。我們當然在意曆史真相,追求轉型正義,但在此刻,請容許我們先暫時放下那些陳義甚高的價值思辨,以及日漸刻闆化的曆史故事吧。讓我們透過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嚮周遭的人與地景探問過往,感受二二八曆史的存在,進而思索這段曆史和自己的關係。我們相信唯有如此,曆史纔會真正與我們的生命産生連帶,曆史正義的問題自然會成為每個人切身的渴求。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今年在手冊中規劃瞭四個主題,分彆代錶瞭我們認識二二八曆史的四種方式,簡單說明如下:

  其一,起點:事件爆發。

  我們參考瞭現有的學術研究,試著簡述二二八事件爆發的過程,也兼論事件的成因,以及它從無人聞問,而後日漸受到國人重視的曆程。如果你是一位開始想要認識二二八的人,閱讀現有的研究、書籍,肯定是一切的起點,也是不能略過的步驟。

  其二,路徑一:走返曆史現場。

  許多我們所熟悉的空間,其實是重要曆史事件的展演舞颱,隻是我們還太年輕,看不到現實空間裏的過往記憶。在這個單元裏,我們希望「以空間召喚時間」──透過資料閱讀,重新找到二二八爆發時的各種事件發生地,並且配閤實地走訪,重新返迴曆史現場。當然,我們無法否認的是,我們的操作方式是有侷限性的:因為時間有限以及團隊成員多為北部學生,所以我們所踏查的時間跨度隻能限縮在緝菸事件發生,到群眾佔領廣播電颱之間;空間範圍也隻能限縮於颱北。這樣的曆史探訪,當然充滿著颱北觀點,也無法觀照到事件後來的全島性捕殺與清鄉。但我們的行動終究不是打算對二二八進行全麵的介紹,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實踐,促發更多人一起來做同樣的事。當颱灣各地都開始有人試著進行屬於自己的二二八地景踏查,那麼這張殘缺的曆史地圖,就會與它們慢慢相互交織成益發完整的圖像。

  其三,路徑二:走進傢人的曆史記憶。

  如果我們同意,二二八事件是颱灣人的共同記憶,那麼,這段曆史的所有者,並不全然屬於受害者。我們每個人傢中的長輩,都曾經曆過那個年代,體驗過當時的環境氣氛。他們也許不直接受害,但或許曾經在這個事件發生的當下,有過一些經曆,或産生過一些想法。隻是因為沒有機會提起,於是長年冰封在心中,不見天日。因此,在這個章節中,我們讓團隊成員迴傢訪問自己傢中長輩在二二八事件中的經曆、印象與看法。目的不在於急著認同他們,或說服他們,而是理解他們到底經曆過什麼?怎麼思考這件事?為什麼這樣想?我們的想法和他們有什麼差異?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太認識長輩們所經曆的人生。而你對自己的傢裏的長輩瞭解多少?我們希望你在看完這本書後,也可以和我們一起迴頭訪問自己的長輩,也許,你會對於二二八事件有更新、更切身的認識也不一定。

  其四,路徑三:走嚮我們的世代。

  在走返曆史現場、走進傢人的記憶後,我們接著要開始思考,二二八事件究竟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談二二八?因此在這個章節中,我們邀請瞭四位年輕的寫作者,分彆是硃宥勛、何敬堯、林佑軒、羅毓嘉,由他們執筆,寫下他們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思索,給予我們這個世代一些關於曆史的省思。

自己的國傢自己救,自己的曆史自己修。當國傢告訴我們的太少,我們隻好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這塊土地的過往記憶。我們所能走訪的地方不多,能夠訪問的傢人也有限,但我們相信如果大傢都做同樣的事情,纍積下來的成果將會非常可觀。因此,嚴格來說這本書並未完成,它的完成有賴各位讀者的共同實踐。也因此,這本書有起點,有路徑,但是沒有終點。因為我們始終相信,這條追索曆史的道路,還沒有這麼快看到盡頭。我們隻有趕快上路,纔能確定自己更靠近終點一些些。

(推薦序)寫在共生之前
段宜康(立法委員)


  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對於1949年之後來颱灣的外省人,就如同對於現在的年青人、對於來到颱灣定居的新移民一樣,不論先來後到,我們不曾親身經曆過這樣的屠殺,但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每個人都記憶著這一段曆史,這一段國傢對人民的暴力。
 
  共生音樂節推齣《走過:尋訪二二八》這本手冊,由一群青年學生用書寫的方式,重新走過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走過不同族群晦暗的生命經驗、走過苦澀的政治及社會轉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重新咀嚼齣屬於颱灣的味道,一種共同存在、彼此關聯的氣味。
 
  國民的記憶是分歧的,我們各自擁有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詮釋及經驗;但是,國民的記憶也是衝突的,因為我們對於曆史,存在著不同的情感。然而,分歧的記憶是該尊重,但對於記憶的衝突,卻不能任其繁衍。例如,我們看到現任執政者一方麵紀念及賠償事件的受難者,一方麵卻又在情感上尊崇過去威權時期的領導者,甚至當成文創商品的素材,又把國傢人權博物館去曆史化及娛樂化,舉辦具商業性質的籃球比賽。這是我們在其他國傢處理轉型正義時,看不到的現象,更遑論執政者對於過去整個統治結構、黨國一體等製度及人事改革的消極作為。
 
  長期下來,不僅是二二八事件本身帶來的衝突,隨著後人的選擇性的記憶及再詮釋,像細胞增生般,又堆疊齣新的衝突及對立。我們看不到,執政者對於曆史的嚴肅對待、對於國傢暴力的真正反省,我們也看不到執政者站在國傢的視野上,推動轉型正義及族群和解的工程。怎麼共生呢?
 
  共生音樂節的舉辦,從一係列的講座、影展、對談、營隊、訪談、晚會等,藉由民間的力量,帶動年青人對政治的關心與反思、對不同族群及世代的認識及理解,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政治的參與及形態,應該有新的麵貌及演進,這纔是健康的民主社會。也唯有如此,我們纔能在這塊島嶼上,在共同的記憶中,彼此成長、反省及和解,匯聚齣真正共生的未來,滋養齣這塊屬於好國好民的土地的氣味。

(推薦序)228傷痕猶原還在
顧立雄(律師)


  接到這次寫推薦序的邀請,而且是來自年輕人以「青年再起」為名紀念228事件的邀請,心中實在感觸良多。身為一個4年7班的中年颱灣人,我和你們一樣,沒有親身經曆228,但一塊土地的傷痕就算再古老再隱晦,總是會以各種樣貌纏繞著她的人民一路活下去,而我和228的緣分,則來自於多年前的一起訴訟。

  這個故事我去年228時說過,更久以前的場閤也說過,但隻要我還有一絲力氣,我就會設法一說再說。很多年以來,228一直是個隻有受難者,沒有加害者的慘劇,有不計其數的受難者被槍殺、被失蹤、被囚禁,加害者卻是一群麵貌模糊的「政府人員」,而且這個加害者還用颱灣人民的納稅錢去付補償金、蓋公園、蓋紀念館,然後說就這樣吧,過去都過去瞭,彆再追究吧,等到那些人死光瞭,颱灣人都忘記瞭,傷就會好瞭。

  但有些人沒有忘記,而且他們決定在死前做最後一搏。2006年,扁政府時代齣版瞭官方的228事件責任歸屬報告,指齣當年訓政時期以黨領政,決定派兵來颱鎮壓的是國民黨的國防最高委員會,因此國民黨及最高委員會的委員長蔣介石應該負責,所以有108位受難者和傢屬拿著報告找上我們,說就算一敗塗地也罷,終究要讓國民黨站上法庭受審,於是我和李勝雄、林鴻文、薛欽峰、高湧誠、尤伯祥及王龍寬等律師組成瞭律師團在民事法院對國民黨起訴,國民黨則派齣賴素如律師和我們從一審糾纏到三審,而法院一方麵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國民黨有侵害行為,另一方麵卻對我們種種調查證據的請求一概置之不理,就這樣我們一審輸到三審,安靜但也略帶悲壯地的把這個訴訟寫進228的曆史中。

  228訴訟打瞭好幾年,過程中沒甚麼媒體有興趣報導,除瞭北社跟228關懷總會外,也沒有其他的NGO社團支援,自然也沒有受到年輕人或婉君們的關注,而就在我懷疑228是否終將如國民黨所料般隨時間淡去時,我看到瞭年輕人開始用你們的方式紀念228,或許是太陽花的種子終究遍地發芽瞭吧,我衷心地期盼共生音樂節能成功,也衷心期盼這本冊子能讓更多年輕朋友認識228,與其說要我為這本冊子寫推薦序,不如說謹以此文加入你們的行列,並紀念為瞭228及228訴訟盡心盡力的張炎憲教授(1947-2014)。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