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

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抗战胜利七十週年,特别发行南怀瑾先生对《去大后方》纪录片与抗日历史的珍贵谈话!

  ◎2003年杨麟先生筹备拍摄《去大后方》纪录片,南师对此事与抗日历史的谈话记录。
  ◎内容除了南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经历外,颇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在轻松的回忆言谈中,更不时流露出南式的幽默,令人莞薾。
 
  被南师称为「民族孝子」的杨麟先生筹备拍摄《去大后方》向南师请益,随后即制成纪录片,于电视台多次播放,2004年南师于《去大后方》纪录片前言的谈话一併附录于后。
 
  现今历史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人攻击芦沟桥为抗战开始,但事实上,近代日本侵略中国至少要从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开始,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进军沈阳,占据整个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造成东北青年组织义勇军对日作战,或转往南方图谋反攻,也是抗日的开始。
 
  经历过抗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经历,南怀瑾先生因有机缘接触到许多大历史中的人和事,因此虽然仅只是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却能让大家对那段期间的中国历史增加一些不同角度的认识。譬如南先生在书中提到:
 
  .中国这一百年当中,有三个半可怜人,半个可怜人是孙中山,三个可怜人,第一个是袁世凯,第二是蒋介石,第三是毛泽东。
  .杜月笙批评蒋介石两句话,很有道理,这话拿来批评别人也一样。他说:「蒋委员长不行啊!民主没有度量,独裁没有胆量」。
  .能够发挥抗战精神的是三部小说:《三国演义》《精忠岳传》《水浒传》,一般人都是受这几部小说的影响,并不是儒家的大道理。抗战能够打下来,全民是靠这几部小说的思想精神所支持的。
  .中国实际上不是北伐而统一,是用谋略成功的统一,是用五十万银大洋买过来半个中国。
  .抗日圣战一开始宣佈「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须全民奋起,不惜牺牲焦土抗战」,这句名言是怎么写出来的?
  .第一个获知日本要打美国珍珠港的是当时中国军统局戴雨农?通知美国后,美国人听了哈哈大笑?今天美国CIA的特务组织,是受中国戴雨农这方面工作的影响?
 
  今年(2015)适逢抗战胜利七十週年之际,特检出南师谈话纪录印行,为历史多留一笔见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南怀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四处奔波,化育无数。出版有儒、释、道等各家五十多种着述,以其独到的方式,引领新世代的人们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让读者更乐于了解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图书目录

前言╱刘雨虹
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南怀瑾先生讲
关于题目
丰臣秀吉就打中国
有骨气的人
我的浙江同乡
高宗武的事
三个半可怜人
发挥抗战精神的三部小说
军阀遍地
他爱黄埔
悲惨的逃难
少将满街走  上校多如狗
爷爷上八路
真假冯庸
低调俱乐部与焦土抗战
中日和谈的故事
抗战前全民备战
美国CIA与戴笠
中日孤儿都救助
西安事变之谜
灌县灵巖山的聚会
杨府的各路人马
蒋介石与张学良
《指月录》与屠宰业
附录:《去大后方》记录片前言╱南怀瑾先生

图书序言

面对历史
 
我认识杨麟的祖父,是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跟杨麟家已是三代的交情。我在上海时,杨麟提出这个意见,我除了赞成以外,也答应把我所知道的资料提供给他作参考。他的动机跟我们是一样的,撇开政治、党派关系,撇开人我是非的意见,以自己亲身所经历、所见、所闻,讲一个公平现实的历史情况。
 
其实要这样做,是很难的。抗战到现在经过了五六十年了,我们中国的历史经历这么大的转变,可说是几千年来的一个大变化。由于这个大转变,许多历史真实的事相都没有了。我跟杨麟曾经提过的,要嘛在各省、各县,乃至国民党所保留在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或国内有些地方图书馆,把百年来旧的报纸、刊物(假定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坏、烧毁的话)可以零零碎碎集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
 
记得十年前(一九九三年),大陆一般人所称的左派首长,由邓力群先生他们领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想要编写一本真正历史,由推翻满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他们为这事开了一个会,想公平的讲述这段历史的经过。这件事情,曾在国外发行的一本《九十年代》的刊物登过。后来推出王震先生作名誉会长。王震先生大家知道的,是中共平定西北很有功劳的名将,不过,很奇怪的,把我也推为名誉会长了。因为他们希望对两党比较都有交情的人士参与,能很客观的编写一本历史。
 
这个不相干,我提这个事的意思是,真的要对历史有个公平讲法是非常难的。老一辈的人差不多都过世了,尤其亲身经历,对各党各派藕断丝连有一点交情,真知道内容变化的人,并不多了。所以看了杨麟先生拿来的,这部历史电视纪录片的纲要,我就愈感觉这件事情的困难。因为这个构想,必须要有当时新闻纪录的画面,但是抗战的新闻纪录片太少,参与的人物也太少,杨麟现在都七十多了,他当时由祖父带着一路走向大后方,也没有录影片子。因此我给杨麟提议,最近我看到的一部电影,你们要写剧本可以参考一下。那是根据顾维钧先生的回忆录,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历史镜头,中间有新闻纪录片。那么,现在杨麟想要做这样一个大题目,是很难的,尤其是像杨麟,像我,所知道的,只是西南半个中国这一边,至于华北、西北、东北这方面的原始资料,就更欠缺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