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附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附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想的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

  那时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没有名字,
  他们相约咖啡店聊天聚会,逛书店,到公园散步,
  身陷理想和现实之间,纠结矛盾,进进退退,
  为未来世世代代的文青,
  预言百年难违的命运…

  一本可以按图索骥、永不过期的历史旅游书,
  从现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标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
  跟着日治时期的文青一窥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绘三市街导览地图,可以按图索骥穿越百年台北城

  一九三○年,台北。

  表面上是摩登男女自由来去的跳舞时代,女性的窈窕身影与红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楼、旋转的霓虹灯下却有闇影。

  罢课、罢工、婚姻自由等改革运动无役不与的艋舺青年,面对警察取缔与日益衰老的父亲容颜,只能罢手回家。想在声色中逃避现实装失忆,一抬眼,却见咖啡馆中前来侍坐的女给,竟是社运场上曾经一同高声抗争的女同志……

  不论是好或是坏,日子都会一直来。一百年前的台湾人,在日本政权笼罩下无可遁逃,过生活除了动手动脚还得动脑袋。即使铭刻着汉人的传统,日治时期台湾的饮食、衣着、读书、听歌、跳舞、爱情、休闲,尽情学习东京和巴黎,出现目不暇给的改头换面,像是剪短头发、开了窗,让绕道日本而来的欧美文明西风吹进身体和家里。

  百年前台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错之下,蚀刻出都市青年独有的复杂矛盾样貌,一言难尽到平淡无奇的困顿与挣扎,至今未曾改变。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对抗霸权,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场革命。

本书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对抗霸权,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场革命,台北文青难违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图索骥、永不过期的历史旅游书,从现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标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跟着日治时期的文青一窥台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给台北的城市身世备忘录。台北向来是一个高度异质的社会,十九世纪末日人开始统治台湾五十年,更是一个值得标示的历史断面,文化、思想冲击加剧,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领域轮番上演。人物殒落,地景凋零,但这些曾经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种面貌,不断重演。

  4.从日治时期台湾小说透视时代的内在情绪,揭露现代化建设表象下的不安、惊疑与时不我予,食、衣、住、行、育、乐等看似寻常的生活切面,其实是一则又一则沈重的预言。

  5.随书附精美手绘三市街导览地图(宽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图索骥穿越百年台北城。

名人推荐

  ◎阿泼、毕恆达、陈柔缙、陈国伟、黄美娥、黄汤姆、顾玉玲


  我们时常会称某些事物很「潮」,代表流行、时尚,有格调,从香港来的语词;近百年前,我们会以「摩登」来形容,是日本外来语所致。但不论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来都是时髦的象征,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会,到书店闲晃,到公园漫步……。本书以「案内帖」这日本汉字表明某个时空,那个文艺茂盛,确认台湾文化主体的时代,却依然可唿应今天。于是,对这群年轻作者群来说,虽是比祖父母之龄还长的过去,但透过田调踏查与访谈,并佐以大量历史资料,以非虚构写作的尝试,仍能进行古今对话。其进行打造老台北的企图,令人佩服。令读者宛如置身当时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们的国族之难。──阿泼(作家)

  在众多的台北城的历史与怀旧写作出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硬是走出一条新路。作者除了使用历史文献之外,借助其所娴熟的众多文学作品、歌词与新闻等文本,以文学之笔调书写,背后又明显有着空间与社会理论的观点。以今观古、以古喻今,眼前的台北城似乎更加地鲜活起来。──毕恆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读完书,我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台大台文所的年轻研究者,探求虚构小说中的真实史地背景,以绝好的文学笔调,剖了心地去了解艺文前辈;不再只是在文句之间,行礼如仪的走步或有看没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时空,此心与彼心的同感,因而写出的台湾历史篇章,更富深蕴,更堪咀嚼。
  第二个印象是读到像「萝莉十年养成计画」这种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语言。或许,历史像远方的一棵树,不同世代观看者站在不同的时间点,看见的树影树相必然不同。我很兴奋看到年轻一代勇于使用自己的语汇和心灵,来观看我们台湾的历史。这次,他们团体展出,将来单飞独奏时,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陈柔缙(作家)

  在台湾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文艺与文化知识青年一直是推动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纪转换的辐凑点上,各种纷至沓来的现代性话语与日常想像,我们看到他们透过怎样重层的新兴介面,转化并完成了重要的在地实践。世界太新,很多事物还没有名字,他们不仅伸出手去触摸,更为未来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了探索世界的时代指纹。──陈国伟(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书是台大台文所两位教师带领同学结合硏究与创作的课程实验佳作,全书以文青之眼与笔,再现日治时代的台北历史丶社会面向与流行文化,其中涵盖层面甚广,不只引介摩登物质文化,同时也刻画了时人对于自我身体慾望和理念梦想的追求。书中援引许多着名文学作家作品,以与历史时空进行巧妙联结,堪称鲜明勾勒日治台北城市的风华与面貌,图文俱佳,充满青春气息,台北顿时年轻起来,是一本会譲人忍不住想要亲近的趣味书。──黄美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文学体制倾斜经年,台湾文学生产多限于个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说亦偏重个人经验范畴。《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是从文学院出发的变革异声,参与非虚构创写工作坊的年轻写作者们,以一年的课堂爬梳史料踏察现场,缴交这份时空侦查报告。十三道切片,重现日治时期台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动人。推荐给所有喜爱历史普及出版与文学创作的读者。──黄汤姆(文字工作者)

  作为非虚构的文史书写,这本书开创了一种运镜流畅、活泼迷人的叙事方式,以文学、新闻、史料描衬时代底色,有限的视框聚焦于都会的知识青年身影,从生活细节中重现百年前的台北流行文化。彼时,恰是殖民治理的现代化建制高峰,皇民化镇压尚未随着军事扩张出现,从中国、日本而来的左翼进步之声,或明或灭地冲击岛内思潮与行动,摆盪在抵抗与顺从之间。百年不远,这本书的选材独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乡、阶级落差,以待来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图。──顾玉玲(社运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台湾文学工作室


  台湾文学工作室,也可以叫我们「台文工」。

  台文工源于一个写作计画。研究对象是日治时期的台北老巿街,创作技法以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为基准,并具体在「文学研究与写作实践」课程中成形及操练。

  我们作者十三人,几乎都就读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看似文学史研究的正规军,但逐日在文本史料的枪林弹雨中操兵,心思其实也会飘往书本外的现实社会去。

  我们作者十三人,以人文主义空间理论为精神、以日治台北巿街文学史为对象、以当代人可感受的温度为目标,在课间共同学理论、读历史、谈文学,七嘴八舌凝聚出共同有感的题目,复经田野、讨论、改稿、校对、查绘地图、洽购照片等分派任务的合作,在二名授课教师苏硕斌、张文薰从旁排解纷争提点方向,由筹画到完成,前后历时一年半。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们的想像是一座桥。分隔两端那些亲密又陌生的岛国人,历史与文学、事实与虚构、理性与感动、研究与创作,都可以爽朗上桥交谈离别以后的梦想实现了没有、读书是否会寂寞……,以及一百年后大家还牵挂的什么或没什么。

  台湾文学工作室成员简介

  苏硕斌
  原是自慢的台南巿人,而后甘愿成为台北巿民。本来读社会学,后来教台湾文学。研究过都巿、观光、媒介,正在苦思文学涉入社会的方法,想要跳离现代社会,期待后现代的人类的解放。

  张文薰
  员林福佬客,自幼向往都市里疏淡的人际关系,从台中、台北到东京再落脚台北,才发现自以为是的前行,原是沿着帝国边缘遛圈。目前任教于台大台文所,志于日台现代文学、近代思想与文化现象之表述。

  王喆
  一九九○年生,台大台文所硕士,喜欢木栅、超市和王文兴,在移动的卧铺火车中写下这些话,研究兴趣是移动中的民国人物和文学。本书〈第七章:纸醉金迷大稻埕〉作者。

  王萌
  台大台文所硕士班,射手座,B型血,宅,目前心理年龄停留在二十岁,喜欢溏心蛋、拿铁、奶茶,喜欢海、河、湖。泪点奇怪。研究兴趣为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本书〈第九章:艺旦〉作者。

  林月先
  一九九二年生,主修生化,曾任《台大意识报》记者、编辑、社长,认为出版与阅读是一种社会、个人的革命。在前往出版业的路上,意外闯进台文领域。读到十八世纪文学出版与法国革命的关联,觉得日治时期台湾的阅读市场也具有相似的能量。本书〈第五章:阅读台北城〉作者。

  林安琪
  潭子头家厝人。中文系毕业后到大坂打工,被台湾欧吉桑说「你日语讲得比台湾话好」大受打击,开始有意识练习讲台语。听杨翠演讲后决定报考台文所,两年后日文更好了,台语还是不轮转。研究日治时期台湾儿童文化。喜欢伍佰。独立译者是主业,写论文是副业。本书〈第十章:台湾第一个文学少女〉作者。

  林巧棠
  一九八九年生,台大外文系,台大台文所,耕莘青年写作会。曾获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在《女人迷Womany》网站主持专栏「Herstory」。研究台湾现代舞,也读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跳过热舞和国标,擅长爵士舞但最喜欢的还是现代舞。不过,最近更喜欢睡觉。本书〈第六章:摩登时代,大家来跳舞〉作者。

  林冠廷
  美术科班出身,大学念的是平面设计,却在毕业后投入台湾文学研究的怀抱,希望论文生产能够一切顺利。另一个身份为网路插画家,喜欢用漫画对白模拟现实社会。本书〈第八章:吓!满街都是女人啊〉作者。

  周圣凯
  台大台文所讲话第四白烂的人,最近新买了一双高脚木屐,被踩到会很痛,所以聊天的时候不要太靠近他,哥是很危险的。研究领域是日治时期和现代小说,学术目标是在研讨会发表论文时,让教授们笑到从椅子摔下来。本书〈第三章:公园生活〉作者。

  施天音
  台大戏剧研究所在读。属兔,除了上海,台北是呆过最久的地方。不太会拒绝,有意无意中很会记日期,却也期待未来的无限种可能性。好奇移民与全球化问题,倾向研究跨文化和跨边界的作品。本书〈第十一章:台北大舞台〉作者。

  孙中文
  长得像柴犬,人称大柴。不有钱,但身体颇有本钱;习惯每天排满行程,却坚持要步伐从容,拜拜曾求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类的愿望;喜欢读散文,更爱写诗,但研究的是小说。本书〈第二章:台北变装秀〉作者。

  郭瑾烨
  打狗左营人。二○一二年从政治转入台湾文学,研究战后初期台湾广播。同年加入青年乐生联盟,在抗争中学会握麦克风,但本质不擅社交、窘于自我介绍。本书〈第十二章:神仙落难记〉作者。

  熊信渊
  台湾凤山人,高三开始从伊莉讨论区接触台湾地下音乐就一路听到它独立。正在考察台湾的摇滚乐历史。偶尔用笔名熊一苹发表作品。本书〈第一章:时代的声音〉作者。

  廖绍凯
  一九九○年生,就读台大台文所。北漂到台北,喜欢终日到处闲晃、看电影和展览,对空间建筑感兴趣,目前正在写论文。本书〈第十三章:淡水河百年史〉作者。

  颜昀真
  大学是社会学、中国文学专业。业余日文译者与诗人。一身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因偶像杨炽昌的一句〈彩色雨〉:「我已不再索求像我的」,深深着迷于日治时期的诗作,两年前踏入台湾文学领域,目前为广告公司新鲜人。本书〈第四章:来去城内过新生活〉作者。

图书目录

【序一】台北由何处来?
【序二】她将往何处去?
1.时代的声音──台湾流行音乐从这里开始
2.台北变装秀──什么脑袋,穿什么衣服
3.公园生活──现代生活的橱窗,潜藏殖民的骚动与哀愁
4.来去城内过新生活──月色照在三线道,失落的过去,永远的乡愁
5.阅读台北城──书店,「理想」的战场
6.摩登时代,大家来跳舞──思想启蒙了,身体随之解放
7.纸醉金迷大稻埕──台湾最富庶繁华之地,也是民主的温床
8.吓!满街都是女人啊──女性劳动势力崛起,沛然莫之能御
9.艺旦──记一段历史中美丽的偶然
10.台湾第一个文学少女──黄凤姿传奇与日本人眼中的台湾
11.台北大舞台──拼戏拼观众,也拼创意、拼想法
12.神仙落难记──诸神异地而居为求存活,神仙如此,何况凡人
13.淡水河百年史──「河,没有盖子呢!」

图书序言

三、公园生活──现代生活的橱窗,潜藏殖民的骚动与哀愁

通常六点起床、七点到校的新竹公学校训导主任黄旺成,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这天,四点多就早早起来梳洗,匆匆赶赴新竹驿,在四年级以上一百七十名学生慢慢集合完毕后,搭乘六点二十分准时开动的火车北上,展开两天一夜的修学旅行。

修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总督府举办的始政二十週年劝业共进会。不过比起这冠冕堂皇的名义,对一百多名小学生来说,大概出去玩才是真的,尤其是去台北玩。到台北去哪里玩呢?说来有趣,整趟修学旅行,除了劝业共进会之外,只安排了两个行程:圆山公园和台北新公园。

可别小看公园。不只这间新竹公学校,日治时期几乎所有的修学旅行、私人参访,不论台湾人、内地人甚至从更远的海外前来,只要到台北观光,圆山公园和台北新公园,都是观光客绝对不可错过的景点,就好像今天的台北一〇一。

我们可能很难想像,不过是林荫花草的广大空地,究竟有何迷人之处?其实在一百年前,公园的内涵远比现代丰富,公园,可以休闲娱乐,却不只可以休闲娱乐。

圆山公园、动物园,百年前全台出游最热门景点

一八九六年,在台北厅知事桥口文藏提议下,基隆河滨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墓地,被改辟成台湾第一座公园,也就是「圆山公园」。尽管以公园为名,但初期只有权贵官员能享用,并不容许巿民大众公开进出。

日本政府眼里的圆山公园,可不单纯是依山傍河的纳凉地。圆山公园,还是近可仰望神道信仰的神圣空间。如果以公园旁黑瓦飞檐的临济护国禅寺为起点,穿过明治桥,沿着剑潭山麓一级一级石阶朝上,来到终点的台湾神社,正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位阶最高的神社。

一八九七年底,圆山公园终于开放巿民使用。沿着河散步,观赏迎风争放的红白莲花,或是坐在树下乘荫,成为台北人的一件乐事。愈来愈悠哉的公园地带,因而又吸引到了更休闲的设备。

一九一三年底,日本人片山竹五郎率领马戏团「大竹娘曲马团」到台湾表演,途经圆山美景,决定买下坡地,开设了一座私人动物园。一九一四年,片山竹五郎的动物园开始营业,有义大利的孔雀、印度的火食鸟、澳洲的袋鼠等珍奇动物数十只。隔年,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动物园,被台北厅收购,并且扩大规模,于一九一五年改制为公立「圆山动物园」,开放距今刚好一百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