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附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附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文青
  • 生活
  • 旅行
  • 地图
  • 手绘
  • 文化
  • 城市
  • 台湾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想的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

  那时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没有名字,
  他们相约咖啡店聊天聚会,逛书店,到公园散步,
  身陷理想和现实之间,纠结矛盾,进进退退,
  为未来世世代代的文青,
  预言百年难违的命运…

  一本可以按图索骥、永不过期的历史旅游书,
  从现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标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
  跟着日治时期的文青一窥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绘三市街导览地图,可以按图索骥穿越百年台北城

  一九三○年,台北。

  表面上是摩登男女自由来去的跳舞时代,女性的窈窕身影与红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楼、旋转的霓虹灯下却有闇影。

  罢课、罢工、婚姻自由等改革运动无役不与的艋舺青年,面对警察取缔与日益衰老的父亲容颜,只能罢手回家。想在声色中逃避现实装失忆,一抬眼,却见咖啡馆中前来侍坐的女给,竟是社运场上曾经一同高声抗争的女同志……

  不论是好或是坏,日子都会一直来。一百年前的台湾人,在日本政权笼罩下无可遁逃,过生活除了动手动脚还得动脑袋。即使铭刻着汉人的传统,日治时期台湾的饮食、衣着、读书、听歌、跳舞、爱情、休闲,尽情学习东京和巴黎,出现目不暇给的改头换面,像是剪短头发、开了窗,让绕道日本而来的欧美文明西风吹进身体和家里。

  百年前台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错之下,蚀刻出都市青年独有的复杂矛盾样貌,一言难尽到平淡无奇的困顿与挣扎,至今未曾改变。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对抗霸权,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场革命。

本书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对抗霸权,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场革命,台北文青难违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图索骥、永不过期的历史旅游书,从现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标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跟着日治时期的文青一窥台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给台北的城市身世备忘录。台北向来是一个高度异质的社会,十九世纪末日人开始统治台湾五十年,更是一个值得标示的历史断面,文化、思想冲击加剧,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领域轮番上演。人物殒落,地景凋零,但这些曾经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种面貌,不断重演。

  4.从日治时期台湾小说透视时代的内在情绪,揭露现代化建设表象下的不安、惊疑与时不我予,食、衣、住、行、育、乐等看似寻常的生活切面,其实是一则又一则沈重的预言。

  5.随书附精美手绘三市街导览地图(宽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图索骥穿越百年台北城。

名人推荐

  ◎阿泼、毕恆达、陈柔缙、陈国伟、黄美娥、黄汤姆、顾玉玲


  我们时常会称某些事物很「潮」,代表流行、时尚,有格调,从香港来的语词;近百年前,我们会以「摩登」来形容,是日本外来语所致。但不论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来都是时髦的象征,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会,到书店闲晃,到公园漫步……。本书以「案内帖」这日本汉字表明某个时空,那个文艺茂盛,确认台湾文化主体的时代,却依然可唿应今天。于是,对这群年轻作者群来说,虽是比祖父母之龄还长的过去,但透过田调踏查与访谈,并佐以大量历史资料,以非虚构写作的尝试,仍能进行古今对话。其进行打造老台北的企图,令人佩服。令读者宛如置身当时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们的国族之难。──阿泼(作家)

  在众多的台北城的历史与怀旧写作出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硬是走出一条新路。作者除了使用历史文献之外,借助其所娴熟的众多文学作品、歌词与新闻等文本,以文学之笔调书写,背后又明显有着空间与社会理论的观点。以今观古、以古喻今,眼前的台北城似乎更加地鲜活起来。──毕恆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读完书,我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台大台文所的年轻研究者,探求虚构小说中的真实史地背景,以绝好的文学笔调,剖了心地去了解艺文前辈;不再只是在文句之间,行礼如仪的走步或有看没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时空,此心与彼心的同感,因而写出的台湾历史篇章,更富深蕴,更堪咀嚼。
  第二个印象是读到像「萝莉十年养成计画」这种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语言。或许,历史像远方的一棵树,不同世代观看者站在不同的时间点,看见的树影树相必然不同。我很兴奋看到年轻一代勇于使用自己的语汇和心灵,来观看我们台湾的历史。这次,他们团体展出,将来单飞独奏时,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陈柔缙(作家)

  在台湾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文艺与文化知识青年一直是推动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纪转换的辐凑点上,各种纷至沓来的现代性话语与日常想像,我们看到他们透过怎样重层的新兴介面,转化并完成了重要的在地实践。世界太新,很多事物还没有名字,他们不仅伸出手去触摸,更为未来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了探索世界的时代指纹。──陈国伟(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书是台大台文所两位教师带领同学结合硏究与创作的课程实验佳作,全书以文青之眼与笔,再现日治时代的台北历史丶社会面向与流行文化,其中涵盖层面甚广,不只引介摩登物质文化,同时也刻画了时人对于自我身体慾望和理念梦想的追求。书中援引许多着名文学作家作品,以与历史时空进行巧妙联结,堪称鲜明勾勒日治台北城市的风华与面貌,图文俱佳,充满青春气息,台北顿时年轻起来,是一本会譲人忍不住想要亲近的趣味书。──黄美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文学体制倾斜经年,台湾文学生产多限于个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说亦偏重个人经验范畴。《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是从文学院出发的变革异声,参与非虚构创写工作坊的年轻写作者们,以一年的课堂爬梳史料踏察现场,缴交这份时空侦查报告。十三道切片,重现日治时期台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动人。推荐给所有喜爱历史普及出版与文学创作的读者。──黄汤姆(文字工作者)

  作为非虚构的文史书写,这本书开创了一种运镜流畅、活泼迷人的叙事方式,以文学、新闻、史料描衬时代底色,有限的视框聚焦于都会的知识青年身影,从生活细节中重现百年前的台北流行文化。彼时,恰是殖民治理的现代化建制高峰,皇民化镇压尚未随着军事扩张出现,从中国、日本而来的左翼进步之声,或明或灭地冲击岛内思潮与行动,摆盪在抵抗与顺从之间。百年不远,这本书的选材独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乡、阶级落差,以待来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图。──顾玉玲(社运工作者)
台北,流淌在光阴里的城市密码 一、城市的呼吸与节奏:探寻历史脉络下的生活哲学 本书并非一份指南,而是一封写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台北这座城市的人的情书。我们不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观光地标,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生活哲学与时间沉淀。台北,这座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被塑造和重塑的城市,其独特的韵味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将从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那些细微之处:老城区的砖瓦、街巷间的声响、清晨第一声唤醒城市的叫卖声,以及深夜里仍在闪烁的店面灯火。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共同编织出台北的独特呼吸。我们探究的是,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台北是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其历史的记忆和人文的温度。 二、日常的仪式感:从“吃”与“住”中体悟生活美学 在台北,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仪式。这种仪式感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根植于人们对日常细节的尊重与热爱。我们不会罗列必吃的夜市小吃,而是深入探讨那些支撑起台北味蕾记忆的“隐形菜单”。例如,一碗看似寻常的牛肉面,其汤头的熬制、面条的劲道以及牛肉的选材,背后蕴含着世代传承的手艺与对“完美”的执着。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地方文化与匠人精神的载体。 居住方面,我们关注那些没有被高楼大厦吞噬的老公寓、藏身于巷弄的独立书店、以及那些坚持使用传统材料进行修缮的建筑。探索这些空间,是为了理解台北人如何在这个高密度的都市中,为自己开辟出一方充满个性与宁静的角落。学习如何将现代生活的需求,与老建筑固有的结构和氛围和谐共处,是理解台北生活智慧的关键。 三、文化的原生力量:思想的流动与艺术的萌发 台北的文化土壤异常肥沃,它既吸收了来自海峡两岸的深厚积淀,又积极拥抱全球化的思潮。然而,本书的视角着重于那些“自发性”的文化涌现,而非官方推广的文化项目。 我们将笔触伸向那些独立电影放映室、小剧场的幕后故事、以及城市角落里即兴发生的街头艺术。探讨特定社区如何孕育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次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现象如何反哺城市精神。例如,在某个被遗忘的工厂旧址上,如何诞生出新的创意园区,让旧工业的骨架重新焕发生机。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化创新,往往发生在高墙之外,在那些不被主流市场完全定义的空间里。 四、人的连接:在陌生与熟悉之间穿梭的社交图景 人,是构成城市灵魂的最终要素。台北的社交图景充满了迷人的张力:既有高度的礼貌与克制,又有深层次的共情与热络。我们尝试去理解“台北腔”背后的情感表达,以及公共空间中人们互动的微妙规则。 本书会描绘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所(如清晨的公园、午后的咖啡馆、深夜的便利店)中,台北人如何进行“非正式交流”。我们关注的不是宏大的社会学理论,而是个体之间真实的情感流动与支持网络。了解如何在这座城市里,迅速地从一个“局外人”过渡到一个“参与者”,感受那种既保持独立又乐于分享的社区精神。 五、时间的景观:新旧交织下的永恒追寻 台北是一个不断与时间对话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一瞥日治时期的精致古典建筑,转过街角就面对着极简主义的现代设计。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台北人并非试图抹去过去,而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可塑的、可以与之共舞的元素。 我们通过观察那些坚持使用传统技艺但面向未来的手工艺人,以及那些在老旧建筑中植入现代科技的创新者,来揭示这种“新旧共生”的张力与和谐。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复古或前卫的对决,而是一种成熟的城市智慧——懂得如何让时间成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 结语:留白的美学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的是一种观看台北的“态度”而非“路线图”。我们不提供精确的坐标,而是试图描摹一种心境,一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对城市脉搏的敏感度。我们深信,只有当观察者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些未被过度修饰的角落时,台北那份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独特气质,才会真正向你展开。它不是一座需要被“征服”的城市,而是一段需要被“体验”的旅程。每一个转角,都藏着属于你自己的发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台湾文学工作室


  台湾文学工作室,也可以叫我们「台文工」。

  台文工源于一个写作计画。研究对象是日治时期的台北老巿街,创作技法以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为基准,并具体在「文学研究与写作实践」课程中成形及操练。

  我们作者十三人,几乎都就读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看似文学史研究的正规军,但逐日在文本史料的枪林弹雨中操兵,心思其实也会飘往书本外的现实社会去。

  我们作者十三人,以人文主义空间理论为精神、以日治台北巿街文学史为对象、以当代人可感受的温度为目标,在课间共同学理论、读历史、谈文学,七嘴八舌凝聚出共同有感的题目,复经田野、讨论、改稿、校对、查绘地图、洽购照片等分派任务的合作,在二名授课教师苏硕斌、张文薰从旁排解纷争提点方向,由筹画到完成,前后历时一年半。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们的想像是一座桥。分隔两端那些亲密又陌生的岛国人,历史与文学、事实与虚构、理性与感动、研究与创作,都可以爽朗上桥交谈离别以后的梦想实现了没有、读书是否会寂寞……,以及一百年后大家还牵挂的什么或没什么。

  台湾文学工作室成员简介

  苏硕斌
  原是自慢的台南巿人,而后甘愿成为台北巿民。本来读社会学,后来教台湾文学。研究过都巿、观光、媒介,正在苦思文学涉入社会的方法,想要跳离现代社会,期待后现代的人类的解放。

  张文薰
  员林福佬客,自幼向往都市里疏淡的人际关系,从台中、台北到东京再落脚台北,才发现自以为是的前行,原是沿着帝国边缘遛圈。目前任教于台大台文所,志于日台现代文学、近代思想与文化现象之表述。

  王喆
  一九九○年生,台大台文所硕士,喜欢木栅、超市和王文兴,在移动的卧铺火车中写下这些话,研究兴趣是移动中的民国人物和文学。本书〈第七章:纸醉金迷大稻埕〉作者。

  王萌
  台大台文所硕士班,射手座,B型血,宅,目前心理年龄停留在二十岁,喜欢溏心蛋、拿铁、奶茶,喜欢海、河、湖。泪点奇怪。研究兴趣为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本书〈第九章:艺旦〉作者。

  林月先
  一九九二年生,主修生化,曾任《台大意识报》记者、编辑、社长,认为出版与阅读是一种社会、个人的革命。在前往出版业的路上,意外闯进台文领域。读到十八世纪文学出版与法国革命的关联,觉得日治时期台湾的阅读市场也具有相似的能量。本书〈第五章:阅读台北城〉作者。

  林安琪
  潭子头家厝人。中文系毕业后到大坂打工,被台湾欧吉桑说「你日语讲得比台湾话好」大受打击,开始有意识练习讲台语。听杨翠演讲后决定报考台文所,两年后日文更好了,台语还是不轮转。研究日治时期台湾儿童文化。喜欢伍佰。独立译者是主业,写论文是副业。本书〈第十章:台湾第一个文学少女〉作者。

  林巧棠
  一九八九年生,台大外文系,台大台文所,耕莘青年写作会。曾获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在《女人迷Womany》网站主持专栏「Herstory」。研究台湾现代舞,也读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跳过热舞和国标,擅长爵士舞但最喜欢的还是现代舞。不过,最近更喜欢睡觉。本书〈第六章:摩登时代,大家来跳舞〉作者。

  林冠廷
  美术科班出身,大学念的是平面设计,却在毕业后投入台湾文学研究的怀抱,希望论文生产能够一切顺利。另一个身份为网路插画家,喜欢用漫画对白模拟现实社会。本书〈第八章:吓!满街都是女人啊〉作者。

  周圣凯
  台大台文所讲话第四白烂的人,最近新买了一双高脚木屐,被踩到会很痛,所以聊天的时候不要太靠近他,哥是很危险的。研究领域是日治时期和现代小说,学术目标是在研讨会发表论文时,让教授们笑到从椅子摔下来。本书〈第三章:公园生活〉作者。

  施天音
  台大戏剧研究所在读。属兔,除了上海,台北是呆过最久的地方。不太会拒绝,有意无意中很会记日期,却也期待未来的无限种可能性。好奇移民与全球化问题,倾向研究跨文化和跨边界的作品。本书〈第十一章:台北大舞台〉作者。

  孙中文
  长得像柴犬,人称大柴。不有钱,但身体颇有本钱;习惯每天排满行程,却坚持要步伐从容,拜拜曾求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类的愿望;喜欢读散文,更爱写诗,但研究的是小说。本书〈第二章:台北变装秀〉作者。

  郭瑾烨
  打狗左营人。二○一二年从政治转入台湾文学,研究战后初期台湾广播。同年加入青年乐生联盟,在抗争中学会握麦克风,但本质不擅社交、窘于自我介绍。本书〈第十二章:神仙落难记〉作者。

  熊信渊
  台湾凤山人,高三开始从伊莉讨论区接触台湾地下音乐就一路听到它独立。正在考察台湾的摇滚乐历史。偶尔用笔名熊一苹发表作品。本书〈第一章:时代的声音〉作者。

  廖绍凯
  一九九○年生,就读台大台文所。北漂到台北,喜欢终日到处闲晃、看电影和展览,对空间建筑感兴趣,目前正在写论文。本书〈第十三章:淡水河百年史〉作者。

  颜昀真
  大学是社会学、中国文学专业。业余日文译者与诗人。一身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因偶像杨炽昌的一句〈彩色雨〉:「我已不再索求像我的」,深深着迷于日治时期的诗作,两年前踏入台湾文学领域,目前为广告公司新鲜人。本书〈第四章:来去城内过新生活〉作者。

图书目录

【序一】台北由何处来?
【序二】她将往何处去?
1.时代的声音──台湾流行音乐从这里开始
2.台北变装秀──什么脑袋,穿什么衣服
3.公园生活──现代生活的橱窗,潜藏殖民的骚动与哀愁
4.来去城内过新生活──月色照在三线道,失落的过去,永远的乡愁
5.阅读台北城──书店,「理想」的战场
6.摩登时代,大家来跳舞──思想启蒙了,身体随之解放
7.纸醉金迷大稻埕──台湾最富庶繁华之地,也是民主的温床
8.吓!满街都是女人啊──女性劳动势力崛起,沛然莫之能御
9.艺旦──记一段历史中美丽的偶然
10.台湾第一个文学少女──黄凤姿传奇与日本人眼中的台湾
11.台北大舞台──拼戏拼观众,也拼创意、拼想法
12.神仙落难记──诸神异地而居为求存活,神仙如此,何况凡人
13.淡水河百年史──「河,没有盖子呢!」

图书序言

序一

台北由何处来?


  「现代」若是有声有形,台湾人最初如何表现?唱歌摆动身体、妆扮自己、逛街谈心、买书写诗、梦想未来的自己?这些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当然不是原初就在这里。

  本书十三篇文章看似随机在漫谈日治的地景、文学,其实都是想说明「现代生活」初入台湾的暧昧情形。长长的书名里,有两个特别要强调的关键字:一百年、台北。

  台北是关键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口号,早在一八九五年就已重新排序。艋舺加上大稻埕,人口已是当时台湾最多,丰茂的文化经济,汇聚的文人商贾,台北既是台湾社会的「岛都」,也是日本殖民的「帝都」。现代的台湾史,台北当然责无旁贷。

  一百年也是关键。一九一五不只是个数字,那年夏天,台湾出现殖民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汉人武装抗争──噍吧哖事件。两三个月惨烈交战,最后是总督府镇压逮捕两千人告终。这场看似承接林少猫、罗福星等壮士饱含血泪而反抗的「起义」,诡谲地,再没有后续了。这一回竟是最后的汉人武装抗日事件,从此「日治中期」的台湾就开始政治安定、经济起飞、人口成长……。

  一百年前的台北,传统生活赖着保守的根基在岛都慵躺,现代生活挟着维新体制由帝都闯进。台北人,欢迎或抗拒?欣喜或悲戚?他们不再书写武装抗日的故事,还有没有矛盾?还是不是为难?

  顶上罩着一个无可遁逃的政权的台北人,心知肚明现实世界的他们有手有脚也有脑袋,会直走也会转弯。虽然烙刻着汉人传统文化,但是生活不必然要汉贼不两立地誓死抵抗。所以日治时期台湾的饮食、衣着、读书、听歌、跳舞、爱情、休闲,尽情学习了东京和巴黎,目不暇给地改头换面。就像剪短头发之后开了窗,绕道日本而来的欧美文明西风理所当然地吹进了已然松开的领口。

  但台北人对于现代化,也绝不是卑屈地照单全收。唱歌跳舞的人,虽然学习西方艺理而主张弃绝传统,但从不忘想做台湾人的歌、编台湾人的舞;读书思想的人,虽然引进白话新文学而痛斥汉诗,也一直期盼挖掘台湾人的故事、说台湾人的语言。这就是本书念念不忘的暧昧性,若回到一百年前的台北来追寻,案例真的此起彼落。

  一百年前那些年,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台北社会究竟要走向新或旧或左或右,其实并不太明朗。随意勾起几笔台湾史,一九一四年台湾绅商推动「台湾同化会」邀来日本民权领袖板垣退助,在台北最豪华的铁道饭店举行成立大会,根本不谈武装抗日,甚至期待「被承认为日本国民」的资格。一九一五年,有另一批北台湾的瀛社、吟社、竹社等众多传统诗人在艋舺集会,拱着尊崇汉文传统的击钵联吟,力保中华文化掌握。一九一六年,则有总督府举办「台湾劝业共进会」,在台北巿区推出六万坪会场,开幕一个月就吸引全台湾人口四分之一的八十一万人次参观,街头还有自行车、野球、马拉松比赛,以及变装游行、飞机展示……,文明的物质生活好像刷掉了殖民的悲情了。

  一百年前的全貌,真是一言难尽的模煳难题!所以,面对历史情境砸来的一道道考题,不论台北人或台湾人,答案从来不是蠢蠢的二选一。岛都兼帝都台北,正是极致展现日治台湾混杂生活的典型。

  台北在清末发达的艋舺、大稻埕、城内三个旧巿街,总人口就有十万人,已经超越老府城台南而成为台湾最大的聚落。日治时期的定都,更将台北的都巿文化推到台湾最领先的位置。台北人口在一九○五年已有十六万人,一九一五年约二十二万人,一九二五年约二十八万人,一九三五年约三十八万人,一九四三年约四十七万,稳定集结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七。

  当然,光讲数字看了不会有共感,所以需要文学。台湾人面对着统治者的试炼,以及接下来举世罕见的密集政权更迭的历史情境,在不甘宿命里半推半就,研发出混杂进退、矛盾搭配的生活战术。只是,其中历程所潜藏的隐忍、艰辛、困厄、无奈,实在是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所难以揭露的复杂情愫。

  所以我们需要文学,也庆幸日治台湾有许多精彩的文学。那些神经敏锐的作者有探测时代的触须,钻到台北的正面、侧面、背面在描述着、戳弄着、调侃着,现实的情景有传统步调的裹脚布,有缤纷文明的初体验。一百年前的台北,尴尬与矛盾正是现代生活的原型,那个时代距离我们虽不近,但真的也不远。

苏硕斌

序二

她将往何处去?


  从捷运公馆站下车,穿过曾经铺设铁轨的汀州路,便是台北水源地。

  关于这个地方的身世,史料说,日本领台后的一九○九年,净水场与水池在此建成,新店溪水经过供水系统净化,沿着管线运送到用户家中,从河水、井水到自来水的流动过程,水源地是用水系统现代化的具体座标。

  不过,史料说不出关于水源地的如画景致,以及那些水边、城里的故事。

  故事如果发生在一九二○年代,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对依偎的学生情侣,在当时最时髦的水源地划船约会,远方山色妩媚、近处河水净凉、眼前树荫隐蔽。煞风景的是这位情郎清风,不能忘情拥抱眼前的情人,因为他早被家人许下其他婚配对象桂花。这是出自东京留学生笔下、最早的台湾小说〈她将往何处去〉里的故事——水源地约会结束后,没有爱情基础的婚约双方当事人,就要争取婚姻自主、个人独立。后来桂花毅然擦干被毁婚的伤心泪水,踏出深闺,搭上前往东京留学的船只,立志成为改革台湾社会的新力量。当时梦想的出口在东京,台北只是几个以日本城市生活为蓝图规划出来的地点:圆山公园、北投温泉、水源地,加上年轻人拼了命想逃出的砖瓦窄房。

  不知道学成后的桂花,后来有没有回台?如果有,她可能会在一九三五年「始政四十週年台湾博览会」的辉煌展示中,遇到一个固执老秀才。

  这次的故事是在已经遍地霓虹闪烁、用水干净、搭车四通八达的一九三○年代台北。这些改善生活的政绩,被总督府在新公园、大稻埕、草山设置的会场大肆宣传。连隐居乡下多年的老秀才斗文先生,都经不起招引而来去斗闹热。遗憾的是,这场都市之旅相当狼狈,先是被火车汽笛惊吓尚未回魂,又接着在博览会场受到只懂日文的小子羞辱。而那自己青春象征的老衙门原址,却已经盖起了公共会堂。

  一九三○年代除了博览会,还有另一则值得纪念的大事——台湾人翘首期盼下终于有了自己的报刊,只是刊在报纸上的连载小说却彷彿一记预言〈命运难违〉。家住士林的男主角金池每天搭车进城访友,满腔的热情追来的,却是轻浮奢华如大稻埕重商风气的婚姻。与金池才情外貌都匹配的「万华第一美人」凤莺,却嫁进恶婆婆花心丈夫的家庭。这对才子佳人在台北城内、动物园不断地缘悭一面。当二人在基隆河上的明治桥终于相遇,却并不是互诉衷情,而是刚好都要投河自尽。

  耸立在明治桥彼端的圆山神社,与大稻埕红砖瓦都紧锢着的台湾人的流水年华。改革理想的中挫、往昔同志的变节、恋爱人情的脆弱。这一切的失落与荒谬,如果不想行吟江畔大哭这是哪里,也只能到城内的咖啡馆喝杯苏打水,再往大稻埕餐厅吃台湾菜、叫几个艺旦唱曲解闷。可怎么一抬眼,咖啡馆中前来侍坐的女给,竟是社运场上曾经一同高声抗争的女同志!?这样的邂逅真是〈没落〉的完美演绎了。

  一九四〇年代,另一个走到水边的故事女主角面临命运分歧点。她是艺旦采云,可能与创造她的作家张文环一样来自南部吧。城市擅于提供机会——采云被收养到台北脱离贫家,从此衣食饱暖,甚至还能读书识字,在大稻埕上班交友恋爱。但城市不负责保证幸福,收养她的也同时是骗她卖身、因而毁婚失恋的〈艺妲之家〉。

  当薄雾笼罩的淡水河风中,传来不晓得是日语或是台语发音的「淡水河没有盖呢。」采云想起的,会是来台北前的贫困童年、与恋人共游北投温泉的欢愉、还是干脆效法前辈桂花,奔往远方新世界呢?谈文弄艺的咖啡馆、料理店,加上图书、音符、墨水造就出的文学家也没有提供答案。他们只是穿梭于三市街,以通往海外与生死交界的江水河岸为寄託,以片刻生命撷取历史中的情感留存。城市仍在不同意识型态的执政者手中持续变化,造就历史、也被历史铭刻。但人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参照,在面对河水召唤时不用投身,而是正视所来处、记取望穿春风的过去,面向河口无尽开阔的未来。

  *〈她将往何处去〉、〈没落〉、〈十字路〉、〈秋信〉、〈命运难违〉、〈艺妲之家〉都是日治时期台湾小说的篇名,分别在本书篇章中将被引用出现。

张文薰

图书试读

三、公园生活──现代生活的橱窗,潜藏殖民的骚动与哀愁

通常六点起床、七点到校的新竹公学校训导主任黄旺成,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这天,四点多就早早起来梳洗,匆匆赶赴新竹驿,在四年级以上一百七十名学生慢慢集合完毕后,搭乘六点二十分准时开动的火车北上,展开两天一夜的修学旅行。

修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总督府举办的始政二十週年劝业共进会。不过比起这冠冕堂皇的名义,对一百多名小学生来说,大概出去玩才是真的,尤其是去台北玩。到台北去哪里玩呢?说来有趣,整趟修学旅行,除了劝业共进会之外,只安排了两个行程:圆山公园和台北新公园。

可别小看公园。不只这间新竹公学校,日治时期几乎所有的修学旅行、私人参访,不论台湾人、内地人甚至从更远的海外前来,只要到台北观光,圆山公园和台北新公园,都是观光客绝对不可错过的景点,就好像今天的台北一〇一。

我们可能很难想像,不过是林荫花草的广大空地,究竟有何迷人之处?其实在一百年前,公园的内涵远比现代丰富,公园,可以休闲娱乐,却不只可以休闲娱乐。

圆山公园、动物园,百年前全台出游最热门景点

一八九六年,在台北厅知事桥口文藏提议下,基隆河滨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墓地,被改辟成台湾第一座公园,也就是「圆山公园」。尽管以公园为名,但初期只有权贵官员能享用,并不容许巿民大众公开进出。

日本政府眼里的圆山公园,可不单纯是依山傍河的纳凉地。圆山公园,还是近可仰望神道信仰的神圣空间。如果以公园旁黑瓦飞檐的临济护国禅寺为起点,穿过明治桥,沿着剑潭山麓一级一级石阶朝上,来到终点的台湾神社,正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位阶最高的神社。

一八九七年底,圆山公园终于开放巿民使用。沿着河散步,观赏迎风争放的红白莲花,或是坐在树下乘荫,成为台北人的一件乐事。愈来愈悠哉的公园地带,因而又吸引到了更休闲的设备。

一九一三年底,日本人片山竹五郎率领马戏团「大竹娘曲马团」到台湾表演,途经圆山美景,决定买下坡地,开设了一座私人动物园。一九一四年,片山竹五郎的动物园开始营业,有义大利的孔雀、印度的火食鸟、澳洲的袋鼠等珍奇动物数十只。隔年,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动物园,被台北厅收购,并且扩大规模,于一九一五年改制为公立「圆山动物园」,开放距今刚好一百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百年不退流行”这几个字,充满了自信和历史感,让我很好奇作者究竟如何定义并呈现这种“不退流行”的生活方式。而“文青”这个词,虽然有时会被戏谑,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它最纯粹、最美好的那一面: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还附赠了一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地图,那种手绘的质感,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感。地图上标记的每一个点,都不是那种流水线式的商业打卡地,而是充满个性和历史韵味的店铺,比如一家传承三代的布料店,一家只在特定时间才开门的古董相机店,甚至是一个安静到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却有着最美的光影。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图上的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她不仅描述了店铺的特色,更深入地挖掘了背后的故事。例如,她提到一家独立咖啡馆,不仅仅是介绍了这里的咖啡豆品种和烘焙方式,更讲述了老板如何从一位对咖啡充满热情的上班族,转变为一个用匠心经营自己梦想的创业者。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介绍性文字,而是在跟随作者一同经历她的发现之旅。书里关于“文青生活”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指刻意去追求某种风格,而是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作者鼓励我们去发掘隐藏在城市角落的艺术,去倾听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声音,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文青”的意义,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能够引领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朋友。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百年不退流行”,这几个字勾勒出一种永恒的、穿越时空的魅力,而“文青生活”则预示着一种对品质和审美的追求。打开书页,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台北。她并没有罗列一堆所谓的“必去景点”,而是深入到台北的街巷之中,去发掘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活空间。我尤其赞赏书中附赠的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这份地图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它不是那种冰冷的技术图纸,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手绘作品,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标记,都仿佛凝聚着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地图上标注的店铺,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它们可能是隐藏在老街区里的咖啡馆,可能是充满故事的独立书店,也可能是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店。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写,她不仅仅是介绍这些地方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她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些地方值得你去,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以及在那里你可以获得怎样的独特体验。她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再是一个匆忙的都市,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生活温度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案内帖”,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这个名字,让我一开始就充满了期待,而书中的内容,更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惊喜。作者并没有落入俗套,去介绍那些已经被大家熟知的“文青聚集地”,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台北那些更深处、更“在地”的生活空间。书中的“文青生活”,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艺术的热爱,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城市交流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这份地图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电子地图,而是充满艺术感的纸质地图,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标记,都像是作者用真心一点点绘制出来的。地图上标注的地点,都不是那种人潮汹涌的商业区,而是那些藏匿在老街区里、充满故事的小店。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她会告诉你这家咖啡馆的豆子为什么特别香,这家书店的老板为什么总是在窗边静静地看着街景,这家小小的杂货店里,又收藏着多少承载着回忆的物件。她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些地方,更是在分享她在这个城市里,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诗意。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再是一个冰冷的都市,而是一个充满温度、充满故事的朋友。它教会我,生活的美,不仅仅在于远方的风景,更在于身边的细节。

评分

当我翻开《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这本书时,我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复古的气息所包围。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承诺着一种永恒的、不落俗套的生活方式,而“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更是让我眼前一亮,预示着这本书并非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实践性和探索性。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极其真诚的笔触,带领我走进台北那些不为人知的文青角落。她介绍的不是那些已经被过度消费的“网红”景点,而是真正隐藏在城市深处、充满生活气息和历史沉淀的小店。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份手绘地图,它的每一笔都充满了艺术家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张指引方向的地图,更像是一幅充满故事的画卷,让我忍不住想要去亲手丈量地图上的每一条街道。在正文部分,作者对地图上标记的每一个地点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感染力的介绍。她会告诉你这家咖啡馆的豆子为何如此独特,这家书店的老板为何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这家古董店里又藏着怎样的年代故事。她不仅仅是介绍一个地方,更是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和诗意的能力。她鼓励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打磨出的美好。这本书,让我对台北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繁华,而是看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觉得,台北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被珍藏和传承的“百年不退流行”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案内帖”,我更觉得它是一本“生活诗集”。作者以一种极为个人化、却又极其引人共鸣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台北这座城市里,那些“百年不退流行”的文青生活片段。我特别欣赏她那种不刻意、不造作的叙述风格,她没有强迫你去接受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分享她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引导我们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不退流行”。书中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导航图,而是充满艺术气息的画作,每一个街角,每一个转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地图上标记的店铺,都不是那种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而是真正充满生活气息的在地小店。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点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写,她会告诉你为什么这家店的咖啡特别香,为什么这家书店的老板总是带着一种淡然的微笑,为什么这家手工艺品店的每一个物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她不仅仅是介绍产品,更是分享故事,分享那些隐藏在每一个店铺背后的情感和历史。她鼓励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例如,她会分享如何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找一家露天咖啡馆,静静地享受一杯咖啡的醇厚,或者如何在雨天,钻进一家古老的唱片行,淘一张属于自己的旧唱片。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不退流行”的东西。它教会我,生活的美,不在于多奢华,而在于多真诚。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台北的文青文化很感兴趣,但又不想去那些人山人海的网红打卡点,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如同朋友般的语气,分享了她眼中那些“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方式。她介绍的不仅仅是场所,更是那种氛围,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那种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这份地图的质感非常棒,完全不是那种工业化的印刷品,而是充满了手绘的温度和细节,每一个街区,每一个标记,都仿佛是作者用心绘制的。地图上标记的店铺,都不是那种大家熟知的连锁店,而是真正有特色、有故事的在地小店。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她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些地方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她会告诉你为什么要去,在那里可以获得怎样的体验,以及这些地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她鼓励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比如,她会分享如何在某个午后,找一家有院子的小咖啡馆,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或者如何在傍晚,漫步在一条充满历史气息的老街区,感受时光的沉淀。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而是一个充满惊喜、充满故事的家。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体验这座城市,去发现它隐藏在日常中的诗意。

评分

我最近被这本《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彻底征服了!它的标题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而翻开书页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更是远超我的期待。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介绍的“文青生活”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潮流追逐,而是真正深入到台北这座城市的灵魂之中,挖掘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生活方式。作者用非常真诚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可能是在一家老宅改造的书店里,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的芬芳,伴随着悠扬的爵士乐;也可能是在一个隐匿在巷弄里的手工艺作坊,能看到匠人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每一件作品。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赠的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这份地图的设计非常有艺术感,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标记,都充满了手绘的温度,让人感觉仿佛是和作者一起在探索这座城市。地图上标注的地点,都不是那种游客熙熙攘攘的景点,而是真正能让你感受到台北在地生活气息的地方。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她不仅仅是告诉你这里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里值得去,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她会分享如何在这个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慢节奏”,如何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宁静,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而是一个充满温度、充满故事的朋友。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座城市,去发现它隐藏在日常中的诗意。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本《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简直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落入俗套,没有那些千篇一律的“必去景点”推荐,而是真正地深入挖掘了台北那些“在地”的、充满个性的角落。书中的“文青生活”并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展览或者独立书店,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如何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街区里,找到那些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店铺。比如,她会介绍一家老字号的糕点铺,不仅仅是品尝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记忆和匠心;又或者是一家隐藏在巷弄里的旧书店,里面的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的陈香,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等待被唤醒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附赠的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这份地图的质感非常特别,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工业印刷,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手感,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标记,都像是作者亲手一点点画出来的,充满了温度。地图上标注的地点,都不是那种热门的打卡点,而是真正能让你体验到“在地”生活的地方。作者在正文里,会非常详细地介绍这些地点,她会告诉你为什么这家店值得去,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及在那里可以收获到怎样的体验。她还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城市里“慢下来”的建议,比如如何在一家街角咖啡馆,静静地阅读一本好书,或者如何在夕阳西下时,漫步在一条充满历史气息的老街区。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仅仅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更是一座充满故事和生活气息的宝藏。它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一种更加宁静、更加有深度、更加贴近人心的生活方式。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内帖》时,我首先被它独特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充满复古韵味的手绘风格,预示着这本书将带我进入一个与众不同的台北。果然,书中的内容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并没有选择那些已经被过度曝光的“网红”景点,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正“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图景。她介绍的不仅仅是店铺,更是店铺背后的故事,是那些经营者的热情,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出的独特韵味。我尤其喜欢书中附赠的那份“手绘三市街实战地图”。这份地图的设计,真的非常用心,它不像普通的地图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气息,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地图上标记的地点,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隐藏在城市的角落,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者在正文里,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她会告诉你为什么这家老店的茶点味道独特,为什么这家独立书店的书架上总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什么这家小小的画廊能让你感受到艺术的纯粹。她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这本书,让我觉得台北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故事的城市。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不退流行”,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台北文青生活的新视野。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封面那细腻的手绘地图吸引了,那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涂鸦,而是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度,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着台北老街巷的故事。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就让我沉浸在一种复古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中。作者并非那种高高在上、只是堆砌名词的“专家”,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如同邻家好友般的语气,娓娓道来。她分享的不仅仅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文创园区或独立书店,更多的是那些藏匿在寻常巷陌、稍不留意就会错过的宝藏。例如,她提到的那家开在老宅里的咖啡馆,我之前路过无数次,都只是匆匆一瞥,却不知道里面竟藏着如此精致的糕点和令人沉醉的咖啡香。书里关于如何“慢下来”的建议,更是点醒了我,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常常忽略了生活本身的韵味。她鼓励我们走进一家书店,不仅仅是买书,而是去感受书架的排列,去聆听翻页的沙沙声,去与那些文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她还分享了如何在老街区里寻找那些承载着历史的老物件,如何从它们身上解读出那个年代的生活痕迹。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解锁了台北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我看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教我如何在这个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诗意。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书里的一些小习惯,比如在某个午后,找一家有院子的小店,点一杯茶,带上一本书,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感受时光的流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期待,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座我生活了多年的城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