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北
  • 文青
  • 生活
  • 旅行
  • 地圖
  • 手繪
  • 文化
  • 城市
  • 颱灣
  • 美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理想的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年難違的命運…

  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曆史旅遊書,
  從現存老的颱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迴到曆史現場,
  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颱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颱北城

  一九三○年,颱北。

  錶麵上是摩登男女自由來去的跳舞時代,女性的窈窕身影與紅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樓、鏇轉的霓虹燈下卻有闇影。

  罷課、罷工、婚姻自由等改革運動無役不與的艋舺青年,麵對警察取締與日益衰老的父親容顔,隻能罷手迴傢。想在聲色中逃避現實裝失憶,一抬眼,卻見咖啡館中前來侍坐的女給,竟是社運場上曾經一同高聲抗爭的女同誌……

  不論是好或是壞,日子都會一直來。一百年前的颱灣人,在日本政權籠罩下無可遁逃,過生活除瞭動手動腳還得動腦袋。即使銘刻著漢人的傳統,日治時期颱灣的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閑,盡情學習東京和巴黎,齣現目不暇給的改頭換麵,像是剪短頭發、開瞭窗,讓繞道日本而來的歐美文明西風吹進身體和傢裏。

  百年前颱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錯之下,蝕刻齣都市青年獨有的復雜矛盾樣貌,一言難盡到平淡無奇的睏頓與掙紮,至今未曾改變。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

本書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颱北文青難違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曆史旅遊書,從現存老的颱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迴到曆史現場,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颱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給颱北的城市身世備忘錄。颱北嚮來是一個高度異質的社會,十九世紀末日人開始統治颱灣五十年,更是一個值得標示的曆史斷麵,文化、思想衝擊加劇,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領域輪番上演。人物殞落,地景凋零,但這些曾經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種麵貌,不斷重演。

  4.從日治時期颱灣小說透視時代的內在情緒,揭露現代化建設錶象下的不安、驚疑與時不我予,食、衣、住、行、育、樂等看似尋常的生活切麵,其實是一則又一則瀋重的預言。

  5.隨書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寬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颱北城。

名人推薦

  ◎阿潑、畢恆達、陳柔縉、陳國偉、黃美娥、黃湯姆、顧玉玲


  我們時常會稱某些事物很「潮」,代錶流行、時尚,有格調,從香港來的語詞;近百年前,我們會以「摩登」來形容,是日本外來語所緻。但不論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來都是時髦的象徵,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會,到書店閑晃,到公園漫步……。本書以「案內帖」這日本漢字錶明某個時空,那個文藝茂盛,確認颱灣文化主體的時代,卻依然可呼應今天。於是,對這群年輕作者群來說,雖是比祖父母之齡還長的過去,但透過田調踏查與訪談,並佐以大量曆史資料,以非虛構寫作的嘗試,仍能進行古今對話。其進行打造老颱北的企圖,令人佩服。令讀者宛如置身當時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們的國族之難。──阿潑(作傢)

  在眾多的颱北城的曆史與懷舊寫作齣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硬是走齣一條新路。作者除瞭使用曆史文獻之外,藉助其所嫻熟的眾多文學作品、歌詞與新聞等文本,以文學之筆調書寫,背後又明顯有著空間與社會理論的觀點。以今觀古、以古喻今,眼前的颱北城似乎更加地鮮活起來。──畢恆達(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讀完書,我有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颱大颱文所的年輕研究者,探求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史地背景,以絕好的文學筆調,剖瞭心地去瞭解藝文前輩;不再隻是在文句之間,行禮如儀的走步或有看沒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時空,此心與彼心的同感,因而寫齣的颱灣曆史篇章,更富深蘊,更堪咀嚼。
  第二個印象是讀到像「蘿莉十年養成計畫」這種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語言。或許,曆史像遠方的一棵樹,不同世代觀看者站在不同的時間點,看見的樹影樹相必然不同。我很興奮看到年輕一代勇於使用自己的語匯和心靈,來觀看我們颱灣的曆史。這次,他們團體展齣,將來單飛獨奏時,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陳柔縉(作傢)

  在颱灣近百年的發展曆程中,文藝與文化知識青年一直是推動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轉換的輻湊點上,各種紛至遝來的現代性話語與日常想像,我們看到他們透過怎樣重層的新興介麵,轉化並完成瞭重要的在地實踐。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他們不僅伸齣手去觸摸,更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瞭探索世界的時代指紋。──陳國偉(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颱大颱文所兩位教師帶領同學結閤硏究與創作的課程實驗佳作,全書以文青之眼與筆,再現日治時代的颱北曆史丶社會麵嚮與流行文化,其中涵蓋層麵甚廣,不隻引介摩登物質文化,同時也刻畫瞭時人對於自我身體慾望和理念夢想的追求。書中援引許多著名文學作傢作品,以與曆史時空進行巧妙聯結,堪稱鮮明勾勒日治颱北城市的風華與麵貌,圖文俱佳,充滿青春氣息,颱北頓時年輕起來,是一本會譲人忍不住想要親近的趣味書。──黃美娥(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文學體製傾斜經年,颱灣文學生産多限於個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說亦偏重個人經驗範疇。《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是從文學院齣發的變革異聲,參與非虛構創寫工作坊的年輕寫作者們,以一年的課堂爬梳史料踏察現場,繳交這份時空偵查報告。十三道切片,重現日治時期颱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動人。推薦給所有喜愛曆史普及齣版與文學創作的讀者。──黃湯姆(文字工作者)

  作為非虛構的文史書寫,這本書開創瞭一種運鏡流暢、活潑迷人的敘事方式,以文學、新聞、史料描襯時代底色,有限的視框聚焦於都會的知識青年身影,從生活細節中重現百年前的颱北流行文化。彼時,恰是殖民治理的現代化建製高峰,皇民化鎮壓尚未隨著軍事擴張齣現,從中國、日本而來的左翼進步之聲,或明或滅地衝擊島內思潮與行動,擺盪在抵抗與順從之間。百年不遠,這本書的選材獨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鄉、階級落差,以待來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圖。──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颱灣文學工作室


  颱灣文學工作室,也可以叫我們「颱文工」。

  颱文工源於一個寫作計畫。研究對象是日治時期的颱北老巿街,創作技法以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為基準,並具體在「文學研究與寫作實踐」課程中成形及操練。

  我們作者十三人,幾乎都就讀颱灣大學颱灣文學所。看似文學史研究的正規軍,但逐日在文本史料的槍林彈雨中操兵,心思其實也會飄往書本外的現實社會去。

  我們作者十三人,以人文主義空間理論為精神、以日治颱北巿街文學史為對象、以當代人可感受的溫度為目標,在課間共同學理論、讀曆史、談文學,七嘴八舌凝聚齣共同有感的題目,復經田野、討論、改稿、校對、查繪地圖、洽購照片等分派任務的閤作,在二名授課教師蘇碩斌、張文薰從旁排解紛爭提點方嚮,由籌畫到完成,前後曆時一年半。

  對於這樣一本書,我們的想像是一座橋。分隔兩端那些親密又陌生的島國人,曆史與文學、事實與虛構、理性與感動、研究與創作,都可以爽朗上橋交談離彆以後的夢想實現瞭沒有、讀書是否會寂寞……,以及一百年後大傢還牽掛的什麼或沒什麼。

  颱灣文學工作室成員簡介

  蘇碩斌
  原是自慢的颱南巿人,而後甘願成為颱北巿民。本來讀社會學,後來教颱灣文學。研究過都巿、觀光、媒介,正在苦思文學涉入社會的方法,想要跳離現代社會,期待後現代的人類的解放。

  張文薰
  員林福佬客,自幼嚮往都市裏疏淡的人際關係,從颱中、颱北到東京再落腳颱北,纔發現自以為是的前行,原是沿著帝國邊緣遛圈。目前任教於颱大颱文所,誌於日颱現代文學、近代思想與文化現象之錶述。

  王喆
  一九九○年生,颱大颱文所碩士,喜歡木柵、超市和王文興,在移動的臥鋪火車中寫下這些話,研究興趣是移動中的民國人物和文學。本書〈第七章:紙醉金迷大稻埕〉作者。

  王萌
  颱大颱文所碩士班,射手座,B型血,宅,目前心理年齡停留在二十歲,喜歡溏心蛋、拿鐵、奶茶,喜歡海、河、湖。淚點奇怪。研究興趣為戰後初期颱灣文學。本書〈第九章:藝旦〉作者。

  林月先
  一九九二年生,主修生化,曾任《颱大意識報》記者、編輯、社長,認為齣版與閱讀是一種社會、個人的革命。在前往齣版業的路上,意外闖進颱文領域。讀到十八世紀文學齣版與法國革命的關聯,覺得日治時期颱灣的閱讀市場也具有相似的能量。本書〈第五章:閱讀颱北城〉作者。

  林安琪
  潭子頭傢厝人。中文係畢業後到大阪打工,被颱灣歐吉桑說「你日語講得比颱灣話好」大受打擊,開始有意識練習講颱語。聽楊翠演講後決定報考颱文所,兩年後日文更好瞭,颱語還是不輪轉。研究日治時期颱灣兒童文化。喜歡伍佰。獨立譯者是主業,寫論文是副業。本書〈第十章:颱灣第一個文學少女〉作者。

  林巧棠
  一九八九年生,颱大外文係,颱大颱文所,耕莘青年寫作會。曾獲時報文學奬散文首奬。在《女人迷Womany》網站主持專欄「Herstory」。研究颱灣現代舞,也讀女性文學和女性主義。跳過熱舞和國標,擅長爵士舞但最喜歡的還是現代舞。不過,最近更喜歡睡覺。本書〈第六章:摩登時代,大傢來跳舞〉作者。

  林冠廷
  美術科班齣身,大學念的是平麵設計,卻在畢業後投入颱灣文學研究的懷抱,希望論文生産能夠一切順利。另一個身份為網路插畫傢,喜歡用漫畫對白模擬現實社會。本書〈第八章:嚇!滿街都是女人啊〉作者。

  周聖凱
  颱大颱文所講話第四白爛的人,最近新買瞭一雙高腳木屐,被踩到會很痛,所以聊天的時候不要太靠近他,哥是很危險的。研究領域是日治時期和現代小說,學術目標是在研討會發錶論文時,讓教授們笑到從椅子摔下來。本書〈第三章:公園生活〉作者。

  施天音
  颱大戲劇研究所在讀。屬兔,除瞭上海,颱北是呆過最久的地方。不太會拒絕,有意無意中很會記日期,卻也期待未來的無限種可能性。好奇移民與全球化問題,傾嚮研究跨文化和跨邊界的作品。本書〈第十一章:颱北大舞颱〉作者。

  孫中文
  長得像柴犬,人稱大柴。不有錢,但身體頗有本錢;習慣每天排滿行程,卻堅持要步伐從容,拜拜曾求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一類的願望;喜歡讀散文,更愛寫詩,但研究的是小說。本書〈第二章:颱北變裝秀〉作者。

  郭瑾燁
  打狗左營人。二○一二年從政治轉入颱灣文學,研究戰後初期颱灣廣播。同年加入青年樂生聯盟,在抗爭中學會握麥剋風,但本質不擅社交、窘於自我介紹。本書〈第十二章:神仙落難記〉作者。

  熊信淵
  颱灣鳳山人,高三開始從伊莉討論區接觸颱灣地下音樂就一路聽到它獨立。正在考察颱灣的搖滾樂曆史。偶爾用筆名熊一蘋發錶作品。本書〈第一章:時代的聲音〉作者。

  廖紹凱
  一九九○年生,就讀颱大颱文所。北漂到颱北,喜歡終日到處閑晃、看電影和展覽,對空間建築感興趣,目前正在寫論文。本書〈第十三章:淡水河百年史〉作者。

  顔昀真
  大學是社會學、中國文學專業。業餘日文譯者與詩人。一身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因偶像楊熾昌的一句〈彩色雨〉:「我已不再索求像我的」,深深著迷於日治時期的詩作,兩年前踏入颱灣文學領域,目前為廣告公司新鮮人。本書〈第四章:來去城內過新生活〉作者。

圖書目錄

【序一】颱北由何處來?
【序二】她將往何處去?
1.時代的聲音──颱灣流行音樂從這裏開始
2.颱北變裝秀──什麼腦袋,穿什麼衣服
3.公園生活──現代生活的櫥窗,潛藏殖民的騷動與哀愁
4.來去城內過新生活──月色照在三綫道,失落的過去,永遠的鄉愁
5.閱讀颱北城──書店,「理想」的戰場
6.摩登時代,大傢來跳舞──思想啓濛瞭,身體隨之解放
7.紙醉金迷大稻埕──颱灣最富庶繁華之地,也是民主的溫床
8.嚇!滿街都是女人啊──女性勞動勢力崛起,沛然莫之能禦
9.藝旦──記一段曆史中美麗的偶然
10.颱灣第一個文學少女──黃鳳姿傳奇與日本人眼中的颱灣
11.颱北大舞颱──拼戲拼觀眾,也拼創意、拼想法
12.神仙落難記──諸神異地而居為求存活,神仙如此,何況凡人
13.淡水河百年史──「河,沒有蓋子呢!」

圖書序言

序一

颱北由何處來?


  「現代」若是有聲有形,颱灣人最初如何錶現?唱歌擺動身體、妝扮自己、逛街談心、買書寫詩、夢想未來的自己?這些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當然不是原初就在這裏。

  本書十三篇文章看似隨機在漫談日治的地景、文學,其實都是想說明「現代生活」初入颱灣的曖昧情形。長長的書名裏,有兩個特彆要強調的關鍵字:一百年、颱北。

  颱北是關鍵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口號,早在一八九五年就已重新排序。艋舺加上大稻埕,人口已是當時颱灣最多,豐茂的文化經濟,匯聚的文人商賈,颱北既是颱灣社會的「島都」,也是日本殖民的「帝都」。現代的颱灣史,颱北當然責無旁貸。

  一百年也是關鍵。一九一五不隻是個數字,那年夏天,颱灣齣現殖民二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漢人武裝抗爭──噍吧哖事件。兩三個月慘烈交戰,最後是總督府鎮壓逮捕兩韆人告終。這場看似承接林少貓、羅福星等壯士飽含血淚而反抗的「起義」,詭譎地,再沒有後續瞭。這一迴竟是最後的漢人武裝抗日事件,從此「日治中期」的颱灣就開始政治安定、經濟起飛、人口成長……。

  一百年前的颱北,傳統生活賴著保守的根基在島都慵躺,現代生活挾著維新體製由帝都闖進。颱北人,歡迎或抗拒?欣喜或悲戚?他們不再書寫武裝抗日的故事,還有沒有矛盾?還是不是為難?

  頂上罩著一個無可遁逃的政權的颱北人,心知肚明現實世界的他們有手有腳也有腦袋,會直走也會轉彎。雖然烙刻著漢人傳統文化,但是生活不必然要漢賊不兩立地誓死抵抗。所以日治時期颱灣的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閑,盡情學習瞭東京和巴黎,目不暇給地改頭換麵。就像剪短頭發之後開瞭窗,繞道日本而來的歐美文明西風理所當然地吹進瞭已然鬆開的領口。

  但颱北人對於現代化,也絕不是卑屈地照單全收。唱歌跳舞的人,雖然學習西方藝理而主張棄絕傳統,但從不忘想做颱灣人的歌、編颱灣人的舞;讀書思想的人,雖然引進白話新文學而痛斥漢詩,也一直期盼挖掘颱灣人的故事、說颱灣人的語言。這就是本書念念不忘的曖昧性,若迴到一百年前的颱北來追尋,案例真的此起彼落。

  一百年前那些年,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颱北社會究竟要走嚮新或舊或左或右,其實並不太明朗。隨意勾起幾筆颱灣史,一九一四年颱灣紳商推動「颱灣同化會」邀來日本民權領袖闆垣退助,在颱北最豪華的鐵道飯店舉行成立大會,根本不談武裝抗日,甚至期待「被承認為日本國民」的資格。一九一五年,有另一批北颱灣的瀛社、吟社、竹社等眾多傳統詩人在艋舺集會,拱著尊崇漢文傳統的擊鉢聯吟,力保中華文化掌握。一九一六年,則有總督府舉辦「颱灣勸業共進會」,在颱北巿區推齣六萬坪會場,開幕一個月就吸引全颱灣人口四分之一的八十一萬人次參觀,街頭還有自行車、野球、馬拉鬆比賽,以及變裝遊行、飛機展示……,文明的物質生活好像刷掉瞭殖民的悲情瞭。

  一百年前的全貌,真是一言難盡的模糊難題!所以,麵對曆史情境砸來的一道道考題,不論颱北人或颱灣人,答案從來不是蠢蠢的二選一。島都兼帝都颱北,正是極緻展現日治颱灣混雜生活的典型。

  颱北在清末發達的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個舊巿街,總人口就有十萬人,已經超越老府城颱南而成為颱灣最大的聚落。日治時期的定都,更將颱北的都巿文化推到颱灣最領先的位置。颱北人口在一九○五年已有十六萬人,一九一五年約二十二萬人,一九二五年約二十八萬人,一九三五年約三十八萬人,一九四三年約四十七萬,穩定集結颱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七。

  當然,光講數字看瞭不會有共感,所以需要文學。颱灣人麵對著統治者的試煉,以及接下來舉世罕見的密集政權更迭的曆史情境,在不甘宿命裏半推半就,研發齣混雜進退、矛盾搭配的生活戰術。隻是,其中曆程所潛藏的隱忍、艱辛、睏厄、無奈,實在是各種社會科學研究所難以揭露的復雜情愫。

  所以我們需要文學,也慶幸日治颱灣有許多精彩的文學。那些神經敏銳的作者有探測時代的觸須,鑽到颱北的正麵、側麵、背麵在描述著、戳弄著、調侃著,現實的情景有傳統步調的裹腳布,有繽紛文明的初體驗。一百年前的颱北,尷尬與矛盾正是現代生活的原型,那個時代距離我們雖不近,但真的也不遠。

蘇碩斌

序二

她將往何處去?


  從捷運公館站下車,穿過曾經鋪設鐵軌的汀州路,便是颱北水源地。

  關於這個地方的身世,史料說,日本領颱後的一九○九年,淨水場與水池在此建成,新店溪水經過供水係統淨化,沿著管綫運送到用戶傢中,從河水、井水到自來水的流動過程,水源地是用水係統現代化的具體座標。

  不過,史料說不齣關於水源地的如畫景緻,以及那些水邊、城裏的故事。

  故事如果發生在一九二○年代,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對依偎的學生情侶,在當時最時髦的水源地劃船約會,遠方山色嫵媚、近處河水淨涼、眼前樹蔭隱蔽。煞風景的是這位情郎清風,不能忘情擁抱眼前的情人,因為他早被傢人許下其他婚配對象桂花。這是齣自東京留學生筆下、最早的颱灣小說〈她將往何處去〉裏的故事——水源地約會結束後,沒有愛情基礎的婚約雙方當事人,就要爭取婚姻自主、個人獨立。後來桂花毅然擦乾被毀婚的傷心淚水,踏齣深閨,搭上前往東京留學的船隻,立誌成為改革颱灣社會的新力量。當時夢想的齣口在東京,颱北隻是幾個以日本城市生活為藍圖規劃齣來的地點:圓山公園、北投溫泉、水源地,加上年輕人拼瞭命想逃齣的磚瓦窄房。

  不知道學成後的桂花,後來有沒有迴颱?如果有,她可能會在一九三五年「始政四十週年颱灣博覽會」的輝煌展示中,遇到一個固執老秀纔。

  這次的故事是在已經遍地霓虹閃爍、用水乾淨、搭車四通八達的一九三○年代颱北。這些改善生活的政績,被總督府在新公園、大稻埕、草山設置的會場大肆宣傳。連隱居鄉下多年的老秀纔鬥文先生,都經不起招引而來去鬥鬧熱。遺憾的是,這場都市之旅相當狼狽,先是被火車汽笛驚嚇尚未迴魂,又接著在博覽會場受到隻懂日文的小子羞辱。而那自己青春象徵的老衙門原址,卻已經蓋起瞭公共會堂。

  一九三○年代除瞭博覽會,還有另一則值得紀念的大事——颱灣人翹首期盼下終於有瞭自己的報刊,隻是刊在報紙上的連載小說卻彷彿一記預言〈命運難違〉。傢住士林的男主角金池每天搭車進城訪友,滿腔的熱情追來的,卻是輕浮奢華如大稻埕重商風氣的婚姻。與金池纔情外貌都匹配的「萬華第一美人」鳳鶯,卻嫁進惡婆婆花心丈夫的傢庭。這對纔子佳人在颱北城內、動物園不斷地緣慳一麵。當二人在基隆河上的明治橋終於相遇,卻並不是互訴衷情,而是剛好都要投河自盡。

  聳立在明治橋彼端的圓山神社,與大稻埕紅磚瓦都緊錮著的颱灣人的流水年華。改革理想的中挫、往昔同誌的變節、戀愛人情的脆弱。這一切的失落與荒謬,如果不想行吟江畔大哭這是哪裏,也隻能到城內的咖啡館喝杯蘇打水,再往大稻埕餐廳吃颱灣菜、叫幾個藝旦唱麯解悶。可怎麼一抬眼,咖啡館中前來侍坐的女給,竟是社運場上曾經一同高聲抗爭的女同誌!?這樣的邂逅真是〈沒落〉的完美演繹瞭。

  一九四〇年代,另一個走到水邊的故事女主角麵臨命運分歧點。她是藝旦采雲,可能與創造她的作傢張文環一樣來自南部吧。城市擅於提供機會——采雲被收養到颱北脫離貧傢,從此衣食飽暖,甚至還能讀書識字,在大稻埕上班交友戀愛。但城市不負責保證幸福,收養她的也同時是騙她賣身、因而毀婚失戀的〈藝妲之傢〉。

  當薄霧籠罩的淡水河風中,傳來不曉得是日語或是颱語發音的「淡水河沒有蓋呢。」采雲想起的,會是來颱北前的貧睏童年、與戀人共遊北投溫泉的歡愉、還是乾脆效法前輩桂花,奔往遠方新世界呢?談文弄藝的咖啡館、料理店,加上圖書、音符、墨水造就齣的文學傢也沒有提供答案。他們隻是穿梭於三市街,以通往海外與生死交界的江水河岸為寄託,以片刻生命擷取曆史中的情感留存。城市仍在不同意識型態的執政者手中持續變化,造就曆史、也被曆史銘刻。但人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參照,在麵對河水召喚時不用投身,而是正視所來處、記取望穿春風的過去,麵嚮河口無盡開闊的未來。

  *〈她將往何處去〉、〈沒落〉、〈十字路〉、〈鞦信〉、〈命運難違〉、〈藝妲之傢〉都是日治時期颱灣小說的篇名,分彆在本書篇章中將被引用齣現。

張文薰

圖書試讀

三、公園生活──現代生活的櫥窗,潛藏殖民的騷動與哀愁

通常六點起床、七點到校的新竹公學校訓導主任黃旺成,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這天,四點多就早早起來梳洗,匆匆趕赴新竹驛,在四年級以上一百七十名學生慢慢集閤完畢後,搭乘六點二十分準時開動的火車北上,展開兩天一夜的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參觀總督府舉辦的始政二十週年勸業共進會。不過比起這冠冕堂皇的名義,對一百多名小學生來說,大概齣去玩纔是真的,尤其是去颱北玩。到颱北去哪裏玩呢?說來有趣,整趟修學旅行,除瞭勸業共進會之外,隻安排瞭兩個行程:圓山公園和颱北新公園。

可彆小看公園。不隻這間新竹公學校,日治時期幾乎所有的修學旅行、私人參訪,不論颱灣人、內地人甚至從更遠的海外前來,隻要到颱北觀光,圓山公園和颱北新公園,都是觀光客絕對不可錯過的景點,就好像今天的颱北一〇一。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不過是林蔭花草的廣大空地,究竟有何迷人之處?其實在一百年前,公園的內涵遠比現代豐富,公園,可以休閑娛樂,卻不隻可以休閑娛樂。

圓山公園、動物園,百年前全颱齣遊最熱門景點

一八九六年,在颱北廳知事橋口文藏提議下,基隆河濱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墓地,被改闢成颱灣第一座公園,也就是「圓山公園」。盡管以公園為名,但初期隻有權貴官員能享用,並不容許巿民大眾公開進齣。

日本政府眼裏的圓山公園,可不單純是依山傍河的納涼地。圓山公園,還是近可仰望神道信仰的神聖空間。如果以公園旁黑瓦飛簷的臨濟護國禪寺為起點,穿過明治橋,沿著劍潭山麓一級一級石階朝上,來到終點的颱灣神社,正是日本統治颱灣時期位階最高的神社。

一八九七年底,圓山公園終於開放巿民使用。沿著河散步,觀賞迎風爭放的紅白蓮花,或是坐在樹下乘蔭,成為颱北人的一件樂事。愈來愈悠哉的公園地帶,因而又吸引到瞭更休閑的設備。

一九一三年底,日本人片山竹五郎率領馬戲團「大竹娘麯馬團」到颱灣錶演,途經圓山美景,決定買下坡地,開設瞭一座私人動物園。一九一四年,片山竹五郎的動物園開始營業,有義大利的孔雀、印度的火食鳥、澳洲的袋鼠等珍奇動物數十隻。隔年,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動物園,被颱北廳收購,並且擴大規模,於一九一五年改製為公立「圓山動物園」,開放距今剛好一百年。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