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記載的空襲,是美國為首的同盟國飛機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對日本統治下的颱灣與澎湖發動的空中攻擊行動。除瞭由轟炸機群或掛載炸彈的戰鬥機所執行的轟炸(Bombing)任務之外,各型飛機在掃蕩(Sweep)、打擊(Strike)、目標區空中戰鬥巡邏(Target Combat Air Patrol)、夜間騷擾(Heckling)、佈雷 (Mine-laying)、武裝氣象觀測(Armed Weather Reconnaissance)、武裝偵巡(Armed Search and Reconnaissance)等任務中攻擊颱澎地區陸上目標與港口船隻的行動,皆屬於本書涵蓋的範圍。美軍飛機在海上搜索截擊日本航運的任務原則上不在此列,在空襲任務中與日軍飛機交戰的細節也不多作著墨。
本書的記述方式 從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14th Air Force)於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首次轟炸新竹飛行場開始,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為止,美軍對颱灣的空襲相當零星。1944年10月的颱灣沖航空戰期間,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雖然齣動大批艦載機密集攻擊颱灣各地,第20航空隊(20th Air Force)的B-29轟炸機也配閤實施轟炸,但是在10月17日之後,美軍的對颱空襲行動又再度停頓。對於前述兩個階段,本書僅針對空襲發生的日期作記述。
不過從1945(昭和20)年1月3日第38特遣艦隊再度以艦載機大舉攻擊颱灣開始,美軍飛機就幾乎天天空襲颱灣。其間第5航空隊(5th Air Force)從1月中旬開始逐步成為空襲颱灣的主力,另有美國海軍的陸基型飛機在經常性的武裝偵巡任務中,對沿途發現的目標發動攻擊。第5航空隊在7月下旬從菲律賓移防到沖繩,因此暫停空襲颱灣。第13航空隊(13th Air Force)於8月初接手空襲任務,直到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為止。本書對1945年1月到戰爭結束的七個多月期間是以逐日記載的方式編寫,對於沒有任何空襲行動的日期也盡量交待其原委,以完整呈現美軍在戰爭後期空襲颱灣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