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门鸭母王朱一贵

内门鸭母王朱一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朝
  • 历史
  • 鸭王
  • 朱一贵
  • 内门
  • 人物传记
  • 地方志
  • 社会风俗
  • 奇人异事
  • 农民起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脱下传奇的外衣,回到历史、诗文上的记录,重新认识鸭母王朱一贵

  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鸭母王朱一贵与杜君英等人,为了对抗贪官污吏,决定起兵号召反清复明。朱一贵从内门起事,一路攻下凤山县城、占领府城,登基称王,最后在诸罗(嘉义)被捕。

  传说朱一贵有皇帝命格,能赶鸭群如军队行进、开金口使鱼干复生,被称为「鸭母王」,而穿戏服登基、即位三日就兵败沟仔尾等故事,更为他的反抗行动增添戏剧色彩。然而,回到历史与文献,朱一贵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至于起事地内门,旧时因地形险恶统治不易,民风剽悍,之后又因文人聚居、设立书院,而有鼎盛文风,同时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气质,如今仍留有许多与朱一贵相关的传说,是当地重要的历史记忆。

  本书结合历史典故与地景的相关介绍,带领读者深入认识「朱一贵事件」与内门地区,是了解朱一贵事件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本书特色

  ◎跳脱传统的记述方式,从历史史料、文学作品,到戏剧传说,完整收录朱一贵事件相关记录。
  ◎结合历史典故与地景介绍,揭开台湾最传奇民变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深入认识「朱一贵事件」,与事件发源地高雄内门。

特别推荐

  ◎晚近的历史学强调:不论是史料或者是历史着作,都必然带着制作者的主观、偏见,和侷限。原来企求充分结合历史之学术研究成果来进行历史教育的理想,也一再受到挑战。谢贵文教授这本有关清代朱一贵事件的书,具体地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一个本土的事例。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吴密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贵文


  一九六八年生于台湾桃园县,自幼迁居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曾任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科长,现任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系(所)专任副教授、台湾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高雄文献》编辑委员、高雄市文化景观、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审议会委员。研究领域为民间信仰、民间文学及地方文史等,着有《红毛港迁村实录——文化篇》、《高雄民间信仰与传说故事论集》、《保生大帝信仰研究》、《林园凤芸宫妈祖海巡》等专书及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并执行科技部、高雄市文化局、历史博物馆、台北保安宫等多项调查研究计画,获选中华民国斐陶斐学会荣誉会员、科技部二○一三、二○一四年度奖励特殊优秀研究人才。

图书目录

总序/开启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页
市长序/寻找城市前进的动力
局长序/奠定文化建设的基石
推荐序/好几个朱一贵事件的历史
自序/看见跨越古今与大小传统的朱一贵

壹、 楔子

贰、 历史文献的朱一贵
一、出身来历 二、「鸭母王」的由来 三、何处养鸭? 四、起事原因 五、起事的组织 六、胜利的征途 七、王朝建立 八、朱杜决裂 九、族群冲突 十、失败的结局 十一、余波与影响

参、 古典诗文的朱一贵
一、 蓝鼎元《平台纪略》与《东征集》 二、蓝鼎元〈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三、陈梦林〈鹿耳门即事八首〉 四、 卓梦采〈避寇鼓山〉 五、赞颂马定国的两首诗作 六、春牛埔英烈的传记与祭文 七、平台三大将领的传记与墓表 八、异事书写 九、清代至日治时期与朱一贵有关的诗作

肆、 民间文学的朱一贵
一、风水宝地 二、养鸭异象 三、起兵三愿与皇帝嘴 四、扮皇帝与三日皇帝 五、早发神箭 六、成王败寇 七、全攻鹿耳门 八、投死路 九、台湾朱一贵歌 十、朱一贵题材的传统戏曲 十一、讲古小说《鸭母寮风云》

伍、 朱一贵事件的起点:内门
一、群山列嶂 二、族群变迁 三、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 四、紫竹生春与七星坠地 五、萃文书院与义民祠 六、宋江阵与总铺师 七、兴安宫与朱一贵文化园区 八、农特产与万能薯

陆、 寻找朱一贵的有关遗迹
一、台南市小南城隍庙 二、林园鸭母王庙 三、杜君英庄 四、杜君英崇祀 五、万丹上帝庙 六、竹田六堆忠义祠 七、鸟松大将庙 八、台南市二府口沈

柒、尾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市长序

寻找城市前进的动力
高雄市长  陈菊


  高雄是个充满热情、创意、活力的现代都会,也是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城市。

  在汉人尚未移民到这块土地时,柴山上即有马卡道族人活动的踪迹,留下「小溪贝冢」的重要遗址。荷据末期,荷军遭郑氏部队击退后,曾在打狗南岸海汕地区集结,而留有「红毛港」的地名。

  明郑时期,郑氏部队插竹为社,斩茅为屋,前镇、后劲、左营、右冲(昌)等地为其军事屯垦区。

  清领时期,清廷在左营兴筑旧城,成为台湾第一座土城、石城,与凤山新城合谱「双城记」。清末打狗开港,郭德刚、史温侯、马雅各、万巴德等人引进西方的宗教、医学与科学,高雄成为台湾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日治时期,随着高雄港筑港工程、纵贯铁路的通车,台湾炼瓦会社打狗工场、浅野水泥株式会社等在此设厂,高雄一跃而为全台的工业重镇,临港的哈玛星也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起点。

  战后时期,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工业在高雄蓬勃发展,加工出口区的设立,吸引大量的就业人口,高雄成为外地移民的新故乡;而生勐有力、勇于挑战的城市性格,也造就其「民主圣地」的称号。

  二○一○年县市合併后,高雄成为全台土地最大,人口居次的都会,三十八个行政区各有特色,有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族群;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贯道等宗教圣地;工、商、农、渔等产业;山、海、河、港等景观,使城市更具有多元的魅力。

  历史不能遗忘,文化必须保存,城市更要勇往直前。我们相信这些先民所走过的历史足迹、求生存过程中所形成风俗习惯、人与土地互动所积淀的文化资产,都是城市前进的动力;唯有更积极去发掘、书写、推广各地的文史,才能找出多元丰美的地方特色,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与历史博物馆所策划的「高雄文史采风」丛书,又有谢贵文教授《内门鸭母王朱一贵》一书出版,为城市的文史建构跨出重要的一步。在此除感谢作者与有关同仁的辛劳外,也期待有更多学者专家投入文史采风的工作,为高雄找到前进的动力。

局长序

奠定文化建设的基石
高雄市文化局长  史哲


  从常民生活出发,保存及活化文化资产,为城市留下动人的历史记忆,是本局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红毛港,一个在荷据时期即存在的渔村聚落,因产业环境变迁与高雄第二港口的开发,而于二○○七年全数迁村殆尽。为保留这个渔村的生活样貌与历史记忆,本局在原址兴建红毛港文化园区,展示当地所遗留的建筑构件与常民文物,并结合游艇推动文化观光,让更多市民及外地游客体验红毛港的昔日风华。

  打狗英国领事馆官邸,位在西子湾山坡上的全台第一座洋楼,它见证打狗开港的历史,也是西方文化进入台湾的指标。本局接管这座古蹟后,重新整修与再利用,并争取及修复山下的高雄州水产试验场(英国领事馆馆舍),以登山步道连结两座古蹟,形成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园区,吸引许多国内外的观光客前来造访,重温东西文化交会的历史情境。

  驳二艺术特区,一个位在港湾的人气景点。本局将承载高雄产业发展的老旧仓库群,转化成年轻、时尚、创意的艺文空间,并结合旧打狗驿所改造的铁道文化园区,重新唤起市民对港湾、盐埕、哈玛星的共同记忆,也使一度没落的老街区再现繁华。

  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资产外,在高雄各地还有许多风俗、信仰、节庆、产业、传统工艺、戏曲等无形文化资产,本局除依文资法加以登录外,也借由货柜艺术节、钢雕艺术节、高雄偶戏节、戏狮甲艺术节、眷村文化节等活动的举办,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并加入艺术与创意的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为发掘与保存更多在地的文化资产,作为高雄市文化建设的基石,本局与历史博物馆策划「高雄文史采风」丛书,本次出版专书《内门鸭母王朱一贵》,也以此持续深化本市的文史工作。未来这套丛书将会结合更多的学者专家,有计画地撰写与出版文史系列专书,让文化建设有源源不绝的养分,在高雄的土地上扎根茁壮。

推荐序

好几个朱一贵事件的历史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吴密察


  晚近因为受到内外交逼而不能不反省的历史学,已经不再如十九世纪那样,对于科学、客观抱持着乐观主义的信仰,改而强调:不论是史料或者是历史着作,都必然带着制作者(即使研究历史的人都被称为「制作者」,可见一般)的主观、偏见、和侷限。同时,原来企求充分结合历史之学术研究成果来进行历史教育的理想,也一再受到挑战。谢贵文教授这本有关清代朱一贵事件的书,具体地为我们上面的说法提供了一个本土的事例。

  稍微涉猎过台湾历史的人,大概会知道清代有个「反清复明」的朱一贵事件。但是,这种反清复明之朱一贵事件的内容,却是二十世纪才成形的。而且,这样的朱一贵事件之历史理解,在晚近大约三十年间的台湾史学术研究里,却是不断地受到挑战而已经难以成立了。但是,它显然还是台湾之学校教育中历史教育的主流内容。

  朱一贵事件发生于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但是在此事件发生后的大约两百年间,我们所据以理解这个事件的最基本根据,其实却是当年镇压这个事件的清朝官方(蓝鼎元)所精心写下来的征伐乱党纪录(《平台纪略》)和当年的公牍汇集(《东征集》),即使事件之后台湾本地的方志也只是大幅度地舜引上述两种具有官方征伐者性质的文献。如果还有什么可以将上述官方文献相对化的,那就是乡野民间所流传、具有传奇色彩,甚至显得荒诞不经的传说了。

  二十世纪初年,连横在「排满兴汉」的意识形态之下,将蓝鼎元《平台纪略》进行了反转性的改写,使得一个具有明确起义目标的「反清复明」叙事,于焉成形,这就是《台湾通史》卷三十的「朱一贵列传」。连横刻意地将朱一贵说成是怀抱着亡国之痛,隐身草泽,伺机起事的有志之士(「朱一贵,少名祖,漳之长泰人,或言郑氏部将也。明亡后,居罗汉内门,饲鸭为生。……性任侠,所往来多故国遗民、草泽壮士,以至奇僧剑客;留宿其家,宰鸭煮酒,痛谭亡国事,每至悲歔不已」)。当然,为了使朱一贵的「反清复明」起义显得型式更加完备,连横还替两百年前的朱一贵写了一篇文词并茂的起义宣言「布告」。由于「排满清汉」、「反清复明」这样的意识形态与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具有相辅相生的关系,因此这样的朱一贵事件叙事就这样扩散开来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比对清代台湾地方志中的朱一贵事件记载,却会发现还是有微妙的差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陆续被历史研究所使用的清朝宫廷档案,也让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当年汇集到皇帝身边的事件相关「情资」,来理解事件的始末和政府的对应。尤其是档案里包含着即使残缺,却是起事者的口述记录的「供词」,就让事件不是只有镇压一方的说词了。当然,我们也不会天真地就认为这些「供词」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表述。也就是说,等了两百年我们终于可以在宫廷档案中多少「听到朱一贵这些乱党的说词」。因此,一九九○年代我在大学讲授台湾史的时候,就特别指定学生针对这些性质不同的史料进行比较。结果,学生也做出了颇有新意的报告。

  相对于官府的文献、起事者的口供,台湾民间所流传的各种各样的传说甚至演绎,就更加地多元、流动了。这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在社会中流传的故事(另一种「历史」)无疑是比目前的学院里研究制作出来的历史,更有社会的普及性。但是如何来理解、分析这些比起文字史料更加复杂的非文字史料和民间所认识的历史,却是一般的学院历史学所难以驾驭,甚至还显得无能为力而自我放弃。

  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柯保安(Paul Cohen)曾经以一九○○年的义和团事件为例,为我们分析了三种义和团的历史,分别是历史学者的义和团(事件)、事件参与者的义和团(经历)、作为事后教训的义和团(神话)。这些事件、经历、神话都呈现了一九○○年的义和团,但它们却是如此的不同。一样的,我们可以制作出几种将近三百年前的朱一贵事件的历史呢?

  或许,就像广告词那样,我们几年前还只听到「斯斯有两种」、但是曾几何时,经过几年,我们竟然一路从「斯斯有三种」、「斯斯有四种」、……地看到这种感冒药的功能区分得更精密细致,朱一贵事件历史的理解是否也是这样地不断精致深入呢。

自序

看见跨越古今与大小传统的朱一贵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系副教授  谢贵文


  朱一贵,台湾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出身卑微,渡海来台谋生,以养鸭为业;因交游广泛、颇富声望,而被推举为领袖,带领群众反抗清廷暴政。他在粤籍领袖杜君英的响应下,短短数十日即攻陷府城,登基为王,成功建立新政权。然而,由于缺乏治理能力,加之内部分裂与族群冲突,开国不及两个月,即在清廷援军围剿下分崩离析,结束他短暂而又不凡的一生。

  鸭母王,一段流传久远的传奇故事。它叙述朱一贵因获得「风水宝地」而发迹,不但可以指挥鸭群排阵,也出现鸭子每日生两个蛋的异象。他发出有违常理的「起兵三愿」,却都能一一实现,註定要成为真命天子。但由于穿戏服草草登基,又选择金、银而弃土、草,终被清廷看破手脚,而成为「三日皇帝」。在清军「全攻鹿耳门」的战略下,他仓皇逃出府城,却又不听军师指示而「投死路」,徒留「鸭母王入沟仔尾,死路一条」的喟叹。

  内门,一个位处高雄边陲的偏乡僻壤。它拥有群山列嶂的地理环境、「七星坠地」的风水宝地,也留有平埔族大杰颠社、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的足迹,更是朱一贵事件的起点,迄今仍可见「鸭母寮」、「客寮」、「国公田」等有关地名,及供奉朱一贵的兴安宫与文化园区。在历史的积淀下,这里展现出多元的文化魅力与地方特色,宋江阵与总铺师成为两大品牌,「罗汉门迎佛祖」也被指定为全国重要民俗,还有朱一贵「皇帝嘴」所封的万能薯等农特产。

  本书以「内门鸭母王朱一贵」为题,即希望能跨越古今与大小传统,探讨历史文献与古典诗文中的朱一贵,以还原历史的真相,看见不同时代的文人对此一事件的记忆与评价;发掘传说、谚语、歌谣、戏曲等民间文学中的「鸭母王」,以了解普罗大众对其人其事的认知、想像与情感;寻找内门及南台湾地区有关朱一贵的遗迹,以呈现历史场景及其现况,供后人凭弔、追忆与文化再造。全书的写作笔法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期能有助于学者的研究开展,也方便一般读者完整认识其多元面貌。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承蒙罗汉门文史寻根工作室陈聪贤老师及内门光兴里林忠顺里长的支持与协助,也获得高雄鸟松大将庙、台南小城隍庙、竹田六堆忠义祠等提供有关资讯,在此深致谢忱。另也要感谢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与历史博物馆的经费支持及有关人员协助,吴密察、戴宝村、戴文锋、李文环、陈坤崙等五位审查委员提供宝贵意见,让本书得以顺利撰写及出版。在朱一贵事件将届满三百週年之际,也期待透过本书能唤起更多人的历史记忆,重新省思其意义与价值。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