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家

台南 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南,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永远的家
继《公东的教堂》感动万千人心之后,范毅舜回到台南,写「家」
透过他的光影与文字,古都的本质,才真正沉淀而出
二○一五年,邀请大家以新的心情
回家

  家园、家国之于一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又如何共同安居其中?

  从遥远的欧陆、后山的台东,终于,范毅舜回到台南,写「家」。
  台南,二十一世纪台湾每一个人心中「家」的理想样貌,如叶石涛所说,「一个适合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过活的地方。」

  范毅舜站在台江岸边,用笔、用镜头,重新召唤出被喧嚣噪音蒙尘的古都,这座四百年前先民冒险渡过黑水沟,「半生憔悴为儿曹」打造的家;也是任凭政权更迭,妈祖娘护佑黎民众生,意志坚定守护的家,我们内心永远的家。

  范毅舜在台南度过童年、飞越叛逆青春,古都文化是一生无法抹灭的陶养,也是他日后不论走到多远,都能永远怀抱自信与笃定的重要原因。

  他站在台江岸边,用笔、用镜头,验证沧海桑田不变的道理,
  在历史与当下之间穿梭,在神祇与自身的观点中转换,在光影中挥洒深情的笔触,
  描摹台南街头巷弄、庙会庆典、常民与神祇之间动人的故事,
  不说大道理,只说最平凡的人情义理,
  这简单的人情义理,只要用心凝视,在「家」里面都可以找到。

  《台南──家》揭示一个我们以为知道、却早以模煳的台南,
  重新擦亮古都的容颜,
  一锤定音。

  装祯说明:本书分为「盒装典藏版」与「平装普及版」。

  【艺术典藏书盒版】

  ‧书盒上手绘天后宫、门神、庙会游行队伍、台南乡亲身影,以烫金、烫黑处理,完美影像立体呈现。

  ‧书盒採用超厚灰纸板,裱以米白进口美术纸,开刀模轧型,露出盒里书封上「家」字,让读者在巨大的宁静之中,走进古都的丰美与绚烂。

  ‧内容收录300余张全新拍摄照片,主题涵盖古蹟、巷弄、庙宇、庆典、农田、台江、市街、乡亲,从不同角度诠释,每翻一张都能强烈感受到巨大的宁静,影像艺术造诣再创巅峰。

  ‧书封採用厚磅进口美术纸。
  
  ‧全书 280页,以高级进口厚磅雪铜纸精印。

  【平装普及版】

  ‧书封、内文与艺术书盒典藏版一致。

本书特色

  1.收录300余张照片,主题涵盖古蹟、巷弄、庙宇、庆典、农田、台江、市街、乡亲,透过镜头凝望家乡,循着前仆后继先民的足迹,走进今日台南人的生活,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回「家」。

  2.如果说《公东的教堂》叩问生而为人的意义,那么《台南──家》探索的是家园、家国之于一个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共同安居其中?

  3.超越城市旅游、个人记忆的框架,重新定义古都,为台南城市书写一锤定音。

名人推荐

  教育界、企业界、艺文界、媒体界知名代表人物盛情推荐:
  小野、王安祈、王明蘅、王浩一、宇文正、朱平、余范英、李清志、李伟文、吴乃德、辛意云、吴继文、何兴中、徐莉玲、夏瑞红、张添堂、张铁志、许毓仁、陈浩、陈蔼玲、杨泽、刘克襄、刘国沧、蔡素芬、谢哲青、简静惠、兰萱、严长寿、龚书章

  异乡人的孩子在看待当年父母因为逃避战祸而定居的他乡时,总是会有一种近乡情怯的忐忑。克服这样复杂的心情,唯有透过更大的拥抱,更深的爱恋和更多的赞美,方能将父母的他乡成为自己的故乡。我有和作者相同的心情,所以我非常了解作者的这番苦心。──小野(作家)

  「爱台湾」爱的到底是什么?每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作者浪迹世界之后,带领读者回故乡寻找童年记忆,也认识幼小生命碰触过的乡亲。认识他们,我们无法不感叹:改变世界的或许是英雄,可是守护世界文明、也引发我们人性善良面的,却是这些「高大而庄严」的小人物。在作者心中,是他们让台湾值得爱。──吴乃德(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张照片即能速写台南,有此能力者不多。更何况以三百张照片,从不同角度诠释。每翻一张都强烈感受到巨大的宁静,透过图像的稳定构成传来。台南真正的本质,彷彿这时才沉殿而出。──刘克襄(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国加州布鲁克摄影学院硕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于美国华府参议院、德国的 Leica艺廊、法国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艺廊、台北的诚品艺廊及新光三越百货公司艺文馆举行摄影个展。

  着名的德国 Leica相机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机公司、瑞典哈苏Hasselblad相机公司、英国的Ilford相纸公司及美国的Kodak软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摄影作品做为产品代言。台湾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数位摄影器材。

  瑞典哈苏专业相机公司更曾推崇他为全球最优秀的150位摄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机发明者──德国Leica相机公司在德国总部举行摄影个展的唯一华人。

  美国会图书馆、参议院、加州布鲁克摄影学院、台北市立美术馆皆收藏有他的摄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体,极具影响力的《华盛顿邮报》、瑞典发行全球的《Hasselblad》摄影杂志、德国的《Leica》摄影杂志、美国的《Kodak影像新闻》都曾以大篇幅专文介绍这位杰出的摄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专业摄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资历也相当丰富,过去数年他已经出版了近五十本图文并茂的着作。在台湾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脉的瑞士人》、《走进一座大教堂》、《法国文化遗产行旅》、《德国文化遗产行旅》、《摄影行游间──旅游摄影的技法与欣赏》、《欧陆教堂巡礼》、《老家人》、《漫步普罗旺斯阳光中》、《悠游山城》、《逐光猎影》、《山丘上的修道院》、《公东的教堂》……等书。

图书目录

序:以一个全新的开放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家乡

第一章:台南,一场流动的盛宴
第二章:人神共乐的盐水蜂炮
第三章:福至充盈的台南人情
第四章:那些天、地、人交织出的庙宇殿堂
第五章:台江四百年

结语:人间处处可为家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以一个全新的开放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家乡


  我出生成长于台南,却第一次拍写台南,我的故乡。

  也许是近庙欺神,昔日,总有更吸引我的主题将我带往远方。为此,我甚至完成了多本连欧陆当地人都不见得了解、关于宗教及文化遗迹的书。然而,当我在他乡、全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生活与工作时,台南景象与不好言传的人文特质却愈来愈清晰。当政治意识型态相倾轧,媒体动辄以颜色来区分板块时,我益发感到「台南」不是他们说的这样。

  我因此起心动念要拍写一本以「台南」为题的书,却未付诸行动。数年前,意外接获台南文化局局长叶泽山先生邀请我执行一本有关台南的摄影集,拍写台南的念头才在我心中酝酿。虽然,这本摄影集最后未付诸实行,但叶局长邀请我任台南驻市艺术家,让我有机会带着专业器材,来凝视我出生成长之地。

  这批影像,品质虽佳,却离我心中的台南仍有段距离。去年,有位同住美东附近、来自台湾的好友拜访我。当他看到我拍的台南影像时,竟感动到不能自已。原来,只要在台湾,甚至台南生活过的人,对那儿的浓郁人情、古老文化,尤其是那能唤起美好记忆的食物竟是如此眷恋,无法割舍。我灵光乍现,何不开始书写我心中的台南?!

  我试写了一篇,传给出版社同仁,出乎意料的,竟收到热烈回响,他们恳请我继续书写。写到第三章,福至充盈的台南人情时,我感到年前拍的影像已跟不上文字书写的力蕴,我决定再度返台南拍照。两个月期间,我天天早出晚归,除了看不尽、拍不完,期间所遇到的人与事,更让我点滴在心头。拍照时,我不只一次感到,若我们能以一个全新的开放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家乡,这个社会将会有多丰富?

  从《公东的教堂》到这本《台南──家》,我不只一次在创作里重申,那一再被漠视,甚至被糟蹋殆尽的 Common Sense!例如,某日,我在民权路城隍庙拍照时,一位友善的读者认出了我,除了向我介绍她就读高中的女儿,还送我一包刚买的脆饼。她说读我的书会让她更爱台湾,我却失笑地回答,从何时起,我们对于自己的成长之地,竟开始有这种爱与不爱的分别心?爱自己的家园理应只是一个最基本的 Common Sense 吧?!

  我当然爱我的故乡,但要我像政客般将它化为口号,成天挂在嘴边,真让我肉麻得说不出口。然而,我希望我对台南的爱能自然铺陈在本书的影像文字中。倘若它能引起读者共鸣,那更是我的荣幸。

  能完成这本书,是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的。首先,我感谢叶泽山局长,未见过我本人,只阅读过我的着作就邀请我拍摄台南的信任。我更感谢屎沟墘客厅厅长蔡宗昇和妻子张芝茹,他们如家人般对我的支持,使得本书顺利完成,没有他们,将不会有这本书。我也要感谢在南一中任教的何兴中老师,谢谢他多次充当司机,带我去看一处处他深爱的所在,并与我分享美食。有这朋友真好!我也感谢视我如弟的陈志良学长,以及带我深入盐水蜂炮的刘道来,他们的付出让我更能体会浓郁的台南人情。

  众多被我猎入镜头,我却无缘亲自一一致谢的乡亲父老,更让我合十感激,他们对台南子弟的厚爱,让我一再地体会到文中阐述的福至充盈、充盈至福的人情喜乐。最后,我感谢台湾索尼公司长期对我的器材支援,本书所有影像以索尼 Alpha a7R 全片幅相机拍摄;民族路上的弘明摄影器材店更要提上一笔,每当我拍摄出状况时,李芳铭经理总能在第一时间给我支援,而他那一群可爱的摄影朋友,带给我很多友谊与快乐。

  台南摄影告一段落,临行前一夜,我趁晚间八点去东门路天主教堂望弥撒前,特意骑着宗昇提供的小摩托车,前往城隍庙、武庙、大天后宫、开基武庙,向城隍老爷,妈祖娘,关老爷一一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护庇,让我这信奉天主教的异教徒在他们管辖的城市里,如此顺利与开心地工作、生活。

  中国人谦逊使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我仍斗胆将此书献给我已不在人世的父母,以及陶冶我的台南。我希望台南除了是我的,更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家」,一座可以引发人心真、善、美、互信、互爱的城市,且让我们一起为这目标献身努力。

  感谢护佑台南众生的地方诸神。感谢天主。阿门!

图书试读

第五章   沧海桑田的台江四百年
 
我喜欢台南,除了她外在的人文资产,内蕴的浓郁人情,更是她结合历史传说的自然风貌。可惜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在地人,竟从未踏入台湾近代历史起源地──古称「台江」的滨海区域。然而,我对这片沿着海岸线的盐分地带,却有着无可名状的眷恋。原来,这一片平坦,甚或低于地平线的辽阔区域,曾吞吐我不少年少时期的惨绿情绪,就像王昶雄先生所写的歌词「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这一片美丽的地方,曾让我看到五彩的春光与青春的美梦。
 
山丘上的傻瓜望见美丽新世界
 
我很讨厌读教科书,学校成绩很差,国中毕业后,吊车尾的考入一所私中,竟还被留级。
 
我从不怀念大学前的求学生涯,然而不免忆想:自己能在那近乎病态的学校待了四年,除了是我追求快乐的狮子座性格,更是这学校,就在古名「台江内海」的大「安南区」边缘。我仍记得,高中课堂上,我大多时候在做白日梦,教科书上更被我画满了连环图画,就连下课短暂十分钟,我都喜欢冲到围墙边,对着墙外、广大的原野及天空发呆:若自己能变成一只飞鸟,远离这些框架、体制,该有多好?
 
说来讽刺,每天上学,我最期待的就是放学后,能坐上与市区反方向的公车,往更偏远的大安南区来。在空荡荡的车上,我贪婪地饱览沿途所见的大小村庄、农田、鱼塭、庙宇,就连空中的云彩、飞鸟,都让我兴奋,至于原野上的炊烟及乡间小径上的陌生人,都激起我少年特有的文艺情怀。也许是与校园诉求全然不同的美丽经验,至今,我对那曾孕育我的教育体制,除了不敢恭维,更持怀疑态度。
 
我不是个不「尊师重道」的冥顽子弟,只是,我觉得这教育体系中的师长与所传述的「道」值得商榷,他们传递的知识,大多只是狭隘的考试内容,离人生大道甚远,甚至全然误导。我若再就这命题继续发挥,读者诸君可能会觉得这与台南及与我要书写的「台江四百年」有何关连?这样说吧:我在书中所有对台南的观感及情感,没有一丝习自学校的教导!
 
且让我与你分享一个难忘的经验,为什么书写这么一个庞大命题,我竟先对与人生信念养成有极大关系的「教育」发难?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