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浮生往事:一名中科院退休员工对过去的回顾

忆浮生往事:一名中科院退休员工对过去的回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中科院
  • 退休
  • 人生感悟
  • 时代变迁
  • 个人经历
  • 科学
  • 历史
  • 北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第一篇中,作者简单地描绘他记忆里早年北方农村社会的落后景象,其中包括人、事、物。在这一篇末,他特别记述当年他是怎样因为学校师长的一个错误判断而离开家乡,直到五十年后才重返故里。这个遭遇,充分地展现出人世的沧桑。

  第二篇写的是作者在流亡学校的生活。从北方流亡到湖南省之后,在当地过了半年多困苦不堪的日子,结果走投无路去当兵。然后又逃跑。这一段时间,充满戏剧性和危险性。作者认为他能保性命,从其中走过来,是平生最幸运的一件事。

  第三篇所记是作者经由一位同乡介绍,加入海军陆战队,去了海南岛,一年后撤退来到台湾。在很偶然的一次机缘之下,作者开始自修读书。因为当时的生活很苦,许多同辈年轻朋友变得意志消沉,但作者因为自修有成,时时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四篇的内容是作者在空军服务的经过。他在这段时间里读完大学,又考取研究所。读研究所时,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勉强念了一段时间。正当忧愁没有希望的时候,政府突然改变了政策,不但让作者顺利念完研究所,还被保送出国留学。

  第五篇写的是作者留学美国时,选错了论文指导教授,害他差一点没拿到博士学位。后来因为有贵人相助,结果还是拿到了。这一段故事,真可供天下所有想修读博士学位的人作参考。

  最后一篇写作者留美返国后,在中山科学研究院服务二十五年的经过。作者就他当年知晓的一些琐事,用客观的记叙方式,拿来说一说。〝白头宫女,话天宝遗事〞,说这些话虽不见得会使人人愉悦,但对于以后要做同类工作者,或许有些参考价值。这也正是作者撰写此篇的目的。
浮沉之间: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印记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回忆录,它试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勾勒出一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与命运流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投身于国家科研事业的普通人,他的职业生涯与人生的重要阶段,恰好与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变迁同频共振。 这是一段关于“选择”与“坚守”的叙事。在那个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个体命运往往与时代的主旋律紧密相连。作者以冷静而克制的笔触,详尽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集体目标与个人抱负之间进行艰难平衡的过程。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建树,也没有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直接评判,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生活片段、工作场景和人际交往,展现出那个特定群体特有的生活哲学和内心世界。 第一部分:熔炉初铸——理想与启蒙的年代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主人公求学和初入职场的阶段。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不确定性的时期。大学校园是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年轻的学子们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朴素理想,吸收着新旧思潮的洗礼。作者细致地再现了当时的学习环境——简朴的宿舍、堆满油墨味的讲义、深夜里台灯下争论不休的身影。 进入科研机构后,生活节奏陡然加快。这里是国家意志的延伸,充满了目标明确但资源匮乏的挑战。作者详细描述了早期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光荣并存的复杂体验: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依靠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钻研,攻克技术难关;团队内部的协作模式,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基于共同使命而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近乎宗教般对科学真理的敬畏。 第二部分:风雨如晦——时代的转向与个体的调整 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轨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这部分内容侧重于个体在巨大社会动荡面前的适应与挣扎。 书中描绘了许多在变局中被迫中断或转向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人员在生活与政治压力下的精神状态。作者没有渲染过度的悲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视角,记录了人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期待,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新的立足点。例如,关于家庭生活的描摹,展现了在外部环境不稳时,家庭如何成为最坚实的避风港,以及夫妻、代际之间如何在沉默中相互支持。对人际关系的剖析也尤为深刻,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关系微妙地发生了变化,凸显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第三部分:回望与沉淀——转型期的职业生涯 进入改革开放的浪潮,科研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的逻辑开始渗透到原有的体系之中。主人公的职业生涯也进入了成熟期,他们需要应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思维转换,以及与国际前沿科学接轨的紧迫感。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在职业转型期的内心冲突:是坚守传统的研究模式,还是拥抱更具商业价值的应用科学?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科研经费的争取、国际交流的经历,以及对“成果转化”这一新概念的理解与实践。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在科研管理岗位上的经历,展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面对新事物时,既有审慎的保留,也有积极的学习意愿。 第四部分:余晖与传承——退休后的思考 退休并非终点,而是进入了另一个观察和梳理的阶段。晚年的生活节奏放缓,为更深入的回顾提供了空间。作者将笔触转向了对过去几十年的梳理与反思。 这部分内容聚焦于“传承”的主题。主人公开始审视自己对子女一代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家庭内部,向年轻一代传递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国家事业的朴素情怀。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时间、记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哲学思考。退休生活中的琐碎乐趣,例如对园艺的热爱、阅读的习惯,以及与老友重聚时的点滴回忆,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底色。 全书以一种沉稳、克制的叙事风格,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特定群体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交织点。它是一部关于“在历史中行走的人”的故事,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秩序与尊严,关于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奉献与牺牲,以及最终,那些沉淀下来的、真正值得铭记的生命印记。这不是一部喧哗之作,而是一份在岁月中打磨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年代侧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又予


  孙又予1932年生。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博士。曾任中山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三十余年。着有微波电路学、漫说超导体等书。目前正撰写一本浅近有趣味的数学小书:群和群的妙用。

图书目录

自 序    3
第一篇 故乡风物旧时情    15
我的家庭    15
高粱、小麦、大豆    16
牛耕田、驴推磨    17
地窖与地屋    19
记一位乡绅    20
奇人董二叔    21
没有宗教的地方    22
受儒家文化影响    23
我的启蒙教育    24
进私塾读书    26
遭逢一次兵燹    27
插班小学五年级    28
住多义沟上学    29
一个震撼消息    30
误判害我五十年    31
第二篇 懵懂少年天南行    33
离开家乡    33
南下瓜洲    34
到南京去玩    36
继续南行    37
四联中二分校    39
后悔离开家乡    41
抬煤的日子    41
师生都长疥疮    42
决定回家乡    42
走投无路去做兵    43
打屁股打到流血    45
冒险逃亡    45
哥哥找回弟弟    47
逃离军队再回笼    48
第三篇 走过艰苦崎岖路    51
海上生乡思    51
抵达榆林港    52
士兵的水准    53
榆林港多鱼    54
羡慕两兄弟    54
部队移驻三亚    55
可怜的伤兵    56
记蒋献瑞连长    56
交警部队投共    58
读三民主义    58
读革命诗文选    59
撤退到台湾    60
在弹雨中穿过    61
得金又失金    62
渡过惊涛骇浪    63
终于到达台湾    64
做公文收发工作    64
迷上几何学    65
陆战队变装甲兵    66
读范氏大代数    66
自修物理和化学    67
我的罩门是英文    68
收听英语教学    69
报考国防医学院    70
听大官讲演    71
新庄地区今昔    71
移驻到湖口    73
报考空军机校    74
又和同学们连络上    75
第四篇 又遇难关几多重    77
进空军预校    77
没有学到什么    78
到机校受训    79
宋载镇教官    80
教官水准不一    81
钦佩茹素者    82
关于宗教信仰    83
机校毕业去看同学    84
往服务单位报到    84
飞机失事死伤重    85
西方公司    86
领到高中毕业证书    87
想去报考大学    88
条件不合不准报考    89
调回冈山服务    90
一种错误的观念    91
又见飞机失事    91
忙里偷闲读洋书    93
大家都想考留美    94
错过一次机会    94
老友来访    95
读胡适文存    96
喜读新诗    99
差一分被开除    100
记刘祥云上尉    101
许多人不愿退伍    103
获准报考大学    103
仓促准备考试    104
考得很烂    106
侥倖上榜    106
离情依依    107
没有我想像的严格    107
轻松读完大学    108
几位老师的素描    108
转到电机系    110
寄回一封家书    111
出国热潮    111
遵仁出国学习    112
记刘一三先生    113
不准念研究所    114
南北奔波    115
政府改变了政策    116
第五篇 留美方知世道险    117
积极培训人才    117
都想进中科院    118
人才不易寻觅    119
涂去不良纪录    119
可以出国了    120
进华盛顿大学    121
先到市区观光    122
修读博士的指导老师    123
选错了指导教授    125
去伊利诺大学访友    125
通过博士资格考    126
对指导教授很失望    127
自己寻找论文题目    127
看到简体字    128
半途更换学校    130
到达麦迪生    131
遇到一位好老师    132
再考博士资格考    133
在威大的悠闲时光    134
遇到一件糗事    134
去圣母大学参观    135
台湾退出联合国    136
导师不让我毕业    136
暗中发表我的论文    137
去纽约旅游    137
中国城对华尔街    139
开了一次同学会    139
感觉没有希望了    140
重回华大喜出望外    141
找到代理指导教授    142
导师不让我毕业的原因    143
论文自己打字    144
考过博士考    145
感谢张慎四教授    146
到芝加哥去玩    146
启程归国    147
游迪士尼乐园    148
第六篇 太平无事日月长    151
简要的记述    151
组织和军队类似    152
统一的薪给制度    153
电子研究所    155
到元件组工作    156
在院外兼课    157
着作审查    159
做仪器组长    160
人员进用靠关系    162
一位无往不利的主任    163
一位扶摇直上的组长    164
尽心为长官服务    167
採购仪具无限制    168
黄代院长    170
从安全处到政战部    171
差一点当了雷达组长    173
做官应以和为贵    175
诚实是最上策    176
任图书馆长    177
图书馆的自动化    179
参加品保去台中工作    180
关于IDF战机    182
名实不符的祭拜    184
一种特殊的文化    185
记唐君铂院长    187
飞弹专家离职    188
品保的政战室    189
一位老好人主官    190
待遇不合理难以变更    194
艰苦的时段    195
记汪昌瑶博士    196
听蒋纬国演讲    197
砲兵阵地爆炸案    199
老李并非不是人才    200
补税的风波    202
快快乐乐二十五年    204
一个愿望没有完成    205
友情难忘    20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忆浮生往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份个人传记,更是一部时代的缩影,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人生感悟,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岁月痕迹的世界。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更体会到了平凡人生中蕴含的伟大力量。合上书本,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启迪,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人生、对历史、对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去细细品读。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中科院这样高精尖的研究机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那些光鲜亮丽的头衔和荣誉。然而,作者却始终将焦点放在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上,以及与同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他笔下的科研生活,更多的是严谨的求证、无尽的探索,以及在一次次失败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对事业的热爱,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追求。这种精神,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往事如烟,却又历历在目”这句话的含义。作者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曾经的片段,那些模糊的记忆,重新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去描绘辉煌,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他的人生故事。每一次的回顾,都像是一次回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人生的沉淀。我尤其被他对于一些小人物的描绘所打动,那些在科研机构中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在他的笔下同样闪耀着光芒。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作者的人生经历,虽然是属于他个人的,但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人生的无常,对于亲情的珍贵,都有着深刻的体悟。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而是以一种更加成熟和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这种坦诚和真实,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录。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和、内敛的笔触,缓缓地展开了他的人生画卷。字里行间,没有夸张的辞藻,也没有激昂的陈述,但却处处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对曾经陪伴他走过人生旅程的那些人,深深的眷恋。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在科研工作中的点滴细节,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极其微小的瞬间,在他的笔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位退休科研人员的回忆,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时代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身影,也让我们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

这本《忆浮生往事:一名中科院退休员工对过去的回顾》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温润而悠长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当时,我被它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书名所吸引,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智慧。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读回忆录的人,因为我认为,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比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作者来自于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知识密集、学科繁多的机构时,我更加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貌,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中国科学发展的浪潮中,默默耕耘,奉献自己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作者的叙事方式。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回忆穿插在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之中。这种“过去”与“现在”的交织,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更加立体和丰富。他常常会在回忆某一件往事时,引申出现下的感悟,或者在讲述当下的生活时,追溯到过往的经历。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阅读过程更加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让读者能够跟随他的思绪,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中遨游。同时,这种方式也体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他能够坦然面对过去的种种,并将它们转化为滋养当下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过去的回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对人生、对社会、对科学的深刻洞察,让我受益匪浅。我惊叹于他能够将如此复杂的人生经历,用如此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自己的成就,而是更多地聚焦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同事们,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家人。这种谦逊而真诚的态度,让我更加愿意去倾听他的故事,去体会他的人生智慧。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醇厚的底蕴和回甘。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还在于它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作者的成长和工作经历,恰好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相重叠。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科研机构是如何艰苦创业,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朴素和纯粹。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来之不易。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其实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位科研工作者对过往岁月的真挚回顾,希望从中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科研历程,体会那些为了科学事业而付出的艰辛与荣耀。另一方面,我也担心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专业,或者过于平淡,毕竟,退休员工的回顾,很可能更多的是个人的生活点滴,而我更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悟。然而,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开始想象,这位中科院的退休员工,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又有着怎样深刻的思考?他笔下的“浮生往事”,又会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或是细水长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