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党外青春:党外杂志的故事

我的党外青春:党外杂志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密报。搜查。禁印。焚焰。
  尘埋的记忆,激扬的秘辛,
  属于台湾的,
  最绚丽的青春物语
  
名人推荐
  
  作家林世煜邱振瑞感动推荐
  
  三十几年前,国民党对内控制,还当盛时。我们办党外杂志,好像在佔领区打游击,一站一站快跑前进。採访、拍照、写作、编辑、打字、完稿,到了天将光,火速送厂,制版、校订、调色,上机,印刷、折纸,装钉。流水工序一厂传过一厂,像游击队一村行过一村。第二天深夜,打包完成,趁着夜黑风高,堆叠装车,衔枚疾走,穿街走巷转上高速公路。漆黑的车厢里亮着两只火红的菸头,两个单兵互相掩护,展开纵贯线联勤大作战……。为民兄做为一名民间学者型的藏书家,有他身为书商的丰富资源,更在于他有心有情有意,在国民党的爪牙和网罗当中,抢救福尔摩莎抵抗史料的坚持。——林世煜
  
  作者是资深的书籍流通和出版业者,平时既广泛地阅读,有关遭查禁的各类政论杂志,全被他蒐罗和保存下来,期号刊别齐全几无缺漏,在这方面,可说远远胜过国家级的史料收藏。最重要的是,他是「在场」的观察者。他亲历过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荫谷。有了这两种奇妙的经验基础,其展示的历史图景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尽管台湾已经进入二次的政党轮替,民主的风潮方兴未艾,转型正义做得并不彻底,许多历史罪恶没有受到深切批判和清算,便走向看似幸福和平的民主社会,这终究没能达至历史创伤的超越与克服,顶多只是内伤外癒罢了。若果如此,它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可视为是投向未竟的转型正义的一束亮光。——邱振瑞
  
  呈献在各位读友面前的是,从一九七五年八月《台湾政论》创刊号起,经《夏朝》、《这一代》、《富堡之声》、《长桥》、《八十年代》、《美丽岛》,「美丽岛事件」后由《进步》、《深耕》系列、《关怀》、《政治家》系列、《千秋评论》、《前进》、《自由时代》系列、《新潮流》等,再受到「民主进步党」成立、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后,资讯自由传递的禁忌消失后,才日渐没落,最后只能「休刊」的过程。历代党外前辈们努力争取自由、追求民主的艰辛过程,也已成为「台湾历史」的一部份,更期待有心人士能再进一步涉入这块尚待开拓的领域,一棒接一棒为台湾民主及自由奠下更深远的根基,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廖为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为民

 
  台湾云林县人,现居新北市三崃。逢甲大学合作经济学系毕业。曾任书报社发行经理,出版社行销企划,杂志社发行副理,书报公司总经理,出版社发行人,出版社社长,从事文化工作逾三十年。现在担任「座家」。喜好读书,逛书店,聊天,小酌,沉思。目前仍就相关「党外」查扣与查禁书籍撰述中。

图书目录

推荐序—藏书于民 ◎林世煜
推荐序—党外的青春时代 ◎邱振瑞
自 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引 言—民主的启蒙
 
1.《台湾政论》
2.《夏潮》、《这一代》系列、《富堡之声》
3.《八十年代》与《美丽岛》
4.《今日府会》、《新生代丛刊第一集》、《在野杂志》与《在野评论》
5.《深耕》杂志系列
6.《鼓声》、《春风》、《进步》
7.《长桥杂志》、《政治家》系列
8.《蓬莱岛》系列
9.《八十年代》系列
10.《关怀》杂志
11.《博观》杂志及《博观丛书》
12.《前进》週刊系列
13.《自由时代》系列
14.《新潮流》系列
15.李敖系列
16.其他党外杂志
 
尾声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党外杂志简要年表

图书序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义大利史学家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


  小时候,因为父母在云林乡下小镇开了家书店,看见警察三不五时都会来查扣禁书;稍长之后,眼见党外杂志与书籍,遭到警备总部蛮横无礼的查禁与查扣,甚至连图书馆等都要清查报缴,因而衍生出一个很单纯的想法:「警备总部如此『抄家灭族』式的严禁,那我个人就为台湾社会大众尽一己之力保存一本,给以后的历史留下一些证据。」

  就是这样的想法─让以后的人得以知道党外人士在一九七○~一九八○年代极力争取民主与自由时,他们在精神与物质上为我们承受了多少污蔑与压力,只是为了传承民主与自由的香火。

  大学毕业、服完兵役,为了蒐集的方便与优惠的折扣(批发价),一脚踏入书报社行业,成为销售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必须面对警总文化检核小组人员狰狞的面孔及傲慢的态度,令我更看不惯这些人的嚣张行为,被迫更同情党外。

  一九八○~一九八四年举家北迁之前,我已蒐集了大量的党外杂志与查禁的书籍。在台北,仍然在出版社担任行销业务,更能齐全的购买、阅读及保存。就这样杂志与书由台中北上,待过板桥、内湖区、中正区、文山区、新店、三崃,像家人一样陪我过了三十多年。

  现在呈献在各位读友面前的是,从一九七五年八月《台湾政论》创刊号起,经《夏朝》、《这一代》、《富堡之声》、《长桥》、《八十年代》、《美丽岛》,「美丽岛事件」后由《进步》、《深耕》系列、《关怀》、《政治家》系列、《千秋评论》、《前进》、《自由时代》系列、《新潮流》等,再受到「民主进步党」成立、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后,资讯自由传递的禁忌消失后,才日渐没落,最后只能「休刊」的过程。

  历代党外前辈们努力争取自由、追求民主的艰辛过程,也已成为「台湾历史」的一部份,更期待有心人士能再进一步涉入这块尚待开拓的领域,使党外前辈们的奋斗让更多新生代们有机会了解与体会,一棒接一棒为台湾民主及自由奠下更深远的根基,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回忆从加入书报行销工作行列开始,我蒙受太多友人的力助,让我有机会一点一滴成长,如:引我入行的台中书报社翁天培社长;教我「先做朋友,再做生意」的远流出版公司王荣文发行人;让我更懂得悲天悯人、疼爱地球的《人间杂志》创办人陈映真;赐我机会去实践理念的流通书报行销公司陈克宁董事长;三十多年来陪我一路走过坎坷与逆境而不断鼓励我的信义书局林家成夫妇、翻译名家林宪政、前卫出版社林文钦社长;欧洲联盟研究协会创会理事长张维邦教授夫妇、洪鎌德教授夫妇、黄进藤夫妇、陈文贤教授夫妇、旅日作家黄文雄、作家杨碧川先生,及很多默默助我和家人成长的朋友,您们的爱心,我铭感五内。

  本书的出土,要谢谢邱振瑞的提议与应援,百忙之中又蒙赐序,感激不尽。林世煜和胡慧玲夫妇是我敬重的兄嫂,对我助益甚多,而身为《自由时代》週刊第一和第二位发行人的「提头来见」的勇气,在一九八○年代肃杀气氛中,更为令人敬佩!更谢谢你们的赐序。志峰兄和允晨同仁的帮忙,使得本书顺利出版,感激你们的辛劳。

  最后,谢谢父母生养之恩及耿直、良善的教育,教导我正直、讲理、择善固执的个性,虽无「大发」,但也平安过日,尽本分做台湾国民。更谢谢我家的太座宝玉及一对可爱的子女,他们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另外我的两位妹妹及妹婿,他们在照顾父母上分劳解忧的用心,是我万分感激的。

  谢谢您的耐心阅读完它。

推荐序一

藏书于民 ◎林世煜


  三十几年前,国民党对内控制,还当盛时。我们办党外杂志,好像在佔领区打游击,一站一站快跑前进。採访、拍照、写作、编辑、打字、完稿,到了天将光,火速送厂,制版、校订、调色,上机,印刷、折纸,装钉。流水工序一厂传过一厂,像游击队一村行过一村。第二天深夜,打包完成,趁着夜黑风高,堆叠装车,衔枚疾走,穿街走巷转上高速公路。漆黑的车厢里亮着两只火红的菸头,两个单兵互相掩护,展开纵贯线联勤大作战。

  不能开快车,若被拦下来,就前功尽弃。我们由北而南,桃竹苗,中彰投,云嘉南,一站一站丢包。子夜前抵达的北部县份,有些书店尚未打烊,老板睡眼惺忪相迎,交谈甚欢。夜渐深,路渐南,所到之处,大多铁门深锁。我们静静地泊车,把几叠杂志堆在事先交代的某处,好整以暇地,抽支菸再走。如此这般,一路到南台湾的屏东,从子夜到清晨,天都亮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几处抵抗军的游击基地。像丰原的三民书局,台中书报社,嘉义红豆书局…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台中书报社。印象中是几名热情的青年经营的。他们批发党外杂志,不像做买卖,比较像搞运动。大家互相看一眼,就觉得对味。其中廖兄为民,是最典型的热血份子。他不但卖书卖杂志,进而藏书藏杂志,甚至自己开了出版社。

  所以,得知为民兄写了这本书时,我一点都不讶异。也该他把自己的藏卷清点一下公诸同好的时候了。为民兄做为一名民间学者型的藏书家,有他身为书商的丰富资源,更在于他有心有情有意,在国民党的爪牙和网罗当中,抢救福尔摩莎抵抗史料的坚持。

  为民兄也是昔日彼时代的人物典型,无时无刻目光赤赤在吸收空气中任何反抗威权的讯息。尽可能地,他每一本杂志都读,每一场演讲都听,每一件公案都头头是道。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后,他还可以帮政论杂志校对老照片里出现的人名。每个人他都记得。

  他也记得我写过什么东西干过什么事,而且还留着纸本,真正铁証如山。如今重读,恍如隔世。在国民党即将覆亡的前夕,翻阅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世代亲身经历的血汗抗争,和为民兄等,在人生的薄暮中,更尽一杯,笑看台湾人洗尽百年羞辱,真是不亦快哉。

推荐序二

党外的青春时代 ◎邱振瑞


  时代的变迁总是毫不留情就把受众推向遗忘的深渊,许多黑暗恐怖的历史甚至就此深埋在时间的土层里,很少获得关注和挖掘,更遑论热烈的共鸣了。当话语者面对没有共同的历史经验的世代,他的所有言述都可能被视为草塘里的涟漪。但读者不禁纳闷,现实既是如此,尤其在大众消费当道的时代里,追求美食享乐和日常生活中,出版和撰写被禁书刊的命运又能有什么影响?又有什么价值意义呢?从工具理性来看,在这个时刻印行和写作这样的书籍,必然吃力不讨好,绝对不合成本概念,没有边际效应可言,但从价值理想出发,情况则截然相反。它自然要失去实际的利益,很难博得掌声,但它同时在展现作者不妥协的硬骨,不容青史化成灰的历史学家般的精神。以此角度阅读这本书,或许你将有豁然开阔的发现。

  自从文字和印刷技术的诞生,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独裁政权都仇视这些创造性的发明,害怕这些力量的批判与反制,他们若不能把它收编和敉平,就要展开逮捕行动和查禁销毁的雷厉手段。毋庸置疑,台湾知识出版界同样经历过国民党统治的戒严时期,长期以来没有言论自由,出版品受到新闻局严格的审查箝制,批评或讽刺政府当局的言论,统统被消弭或被迫打成地下刊物。换句话说,国民党政权不断地滥用国家机器围砌成这堵看不见的高墙,把知识人困在其专制下读书,想获取政府动态的民众,只能冒险当秘密的读者。在这样的境况中,其实台湾人民与生活在史达林政权下的苏联人民毫无差异,不许放言高谈,不许百家争鸣,即连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只能悄声或窃窃私语。

  以历史际遇和条件而言,本书的作者自是最符合写作此书的理想人选了。

  作者是资深的书籍流通和出版业者,平时既广泛地阅读,有关遭查禁的各类政论杂志,全被他蒐罗和保存下来,期号刊别齐全几无缺漏,在这方面,远远胜过国家级的史料收藏。最重要的是,他是「在场」的观察者。他亲历过这段黑暗惊心的历史荫谷。有这两种奇妙的经验基础,其展示的历史图景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在我看来,本书的出版有多重的意义。尽管台湾已经进入二次的政党轮替,民主的风潮方兴未艾,可转型正义做得并不彻底。没有深切的批判和历史反省,即走向看似幸福和平的民主社会,终究没能达至历史的超越与克服,顶多只是内伤外癒罢了。而它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可视为未竟的转型正义投向的一束亮光。此外,透过他按编年史的史料铺排和解析,为我们钩沉出当时的政治风云,还原出当年许多为言论自由奋战的斗士们。这些在我们考察现代台湾政治史的同时,都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线索。对于当年被查禁的书刊神奇地变成畅销书热潮的现象感兴趣的读者,同样能得到某些感触和启发。

  如今,这种历史体验已经很难领会,但愿以后不再重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的刊行如同考古学者般的史蹟发掘,再次引领我们的目光,再次提醒我们在以滑玩手机为尚的现代,不要忘记我们在作为秘密读者的年代里,曾经有过为言论自由的微光拚搏而坐牢的时刻。

图书试读

1.《台湾政论》

《台湾政论》是国民党政府一九四九年迁台后,第一本由台湾本土精英创办与主导的政论性杂志,更是以后一系列党外政论的先锋。由于《台湾政论》结合战后新一代精英从事反对运动,所以被视为党外运动的起点。
 
《台湾政论》由康宁祥立委(一九六九年当选台北市议员,一九七二年当选增额立委)于一九七五年请黄信介立委(一九六九年增补选之终身职立委)担任发行人,他自任社长,由前《大学》杂志主持编务的张俊宏任总编辑,姚嘉文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在当年五月向台北市政府新闻处提出登记申请,七月申请通过,八月《台湾政论》正式创刊。后来又加入前礁溪乡长张金策、政治犯黄华任副总编辑。
 
康宁祥在《台湾,打拼—康宁祥回忆录》一书中谈到:
 
《台湾政论》的名称起先不是这样,我向台北市政府新闻处第一次申请的名称是「台湾公论」,希望它将来成为台湾的公共论坛,主管官员联想力很丰富,说「公论」的东洋味太重了,希望我换一个,我换成「台湾正论」,公正的正,还是不被接受,直到改成《台湾政论》才获许可。
 
康宁祥在回忆录中亦提到当时隐身幕后的作者群:
 
林钟雄(台大经济系教授)、蔡政文(台大政治系教授)、苏庆黎(夏潮杂志总编辑)、陈鼓应(台大哲学系教授)、王拓(作家)、黄顺兴(立委)、郭雨新(省议员)、叶荣钟(林献堂秘书)、王诗琅(台湾史前辈)、李庆荣(政治犯)、张化民(政治犯)及年轻一辈的作者。
 
《台湾政论》创刊号出版不到三天,印刷两版全部卖光光,加印至第五版一共五万本。笔者手中保留的是第三版(即中南部到第三版才发行下来)。
 
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之国际地位,是依赖美国军事与经济援助才得以应付中共的压力。但是到一九七○年代,尼克森政府上台后,宣佈将与中共改善外交关系,国府失去美国的保护伞,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联合国大会表决阿尔巴尼亚排我案,结果是: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票反对,十七票弃权而获得通过。中共正式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地位,随后更失去联合国各附属机构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席位。
 
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总统访问中国,并和周恩来总理共同签署〈上海公报〉,支持北京的「一个中国」政策,此举使得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正当性。同时在蒋介石的「汉贼不两立」的外交原则下,只要友邦国与中共建交者,立即与其断交,蒋政权在一九七一—七五年断交四十二国,而只建交东加一国。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