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从蟾蜍山到龟山的书写之路 这本书写的时间断断续续长达15年之久,对我的人生而言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因为,我是自从在桃园龟山中央警察大学担任专任教职以来,我似乎注定就要从事台湾治安史的专题研究,尤其是受到学校教学环境的影响,我在通识教育中心所开设的课程,也一直都是围绕着与这一有关的主题。所以,2010年2月我有了《台湾治安制度史─警察与政治经济的对话》一书的出版,接着2012年8月我又有了《台湾治安史研究─警察与政经体制关系的演变》的第二本书出版。
细说这两本书的诞生,从许多发表过论文的重新检视,到整理付印的完成过程,我每次几乎都有似被剥掉一层皮的感觉。因为从书的取名,就可以预知书里内容的可能枯燥乏味,说自我安慰的话,是学术专业领域,是教学与研究心得。因此每一次要汇集出书,我都要再三鼓起很大的勇气,在与出版社洽谈的时候,自己总会考虑市场销售数量有限的问题,于是我就会浮现要打退堂鼓的念头。可是又想,这书里的内容都是自己累积到了一个阶段的作品,如果不把它整理印出来,又总觉自己的研究工作进度好像停滞不前。为了让自己永保不断向前的动力,最后还是决定出版,好让自己能继续往前走,去探索新的研究主题。
我就是在这样极复杂与矛盾的心境下,自己一步一步缓缓慢行,走得既孤芳又自赏,我才一路走出自己陆续出版有关「台湾治安史研究」的途径来。我曾在我出版《台湾治安史研究─警察与政经体制关系的演变》的自序中提到,我的撰写与出版《台湾治安史》三阶段。第一阶段出版《台湾治安制度史─警察与政治经济的对话》,我将其列为【台湾治安史文集之1】;第二阶段出版《台湾治安史研究─警察与政经体制关系的演变》,我将其列为【台湾治安史文集之2】;第三阶段则是本书的出版,我将其列为【台湾治安史文集之3】。然而,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也将随着本书的出版暂时画下休止符。
虽然我曾自勉将来能写出一本比较通俗版《台湾治安史》或完成青年时期梦想《台湾政治经济思想史》,但是我深知没有团队支持,想要独立完成会将是一件极具艰难的目标,自己必须具备很坚强的意志力、体力、财力才能胜任完成。未来或许条件许可,採取先以【台湾治安史文集之4】、【台湾治安史文集之5】的方式来接续出版,才不会给自己和出版社带来精神上和财政上的太大压力。
我由衷的感谢兰台出版社卢瑞琴社长,她不计盈亏的为我出版有关「台湾治安史研究」的这三本书。不止于此,兰台已先后为我出版的专书,还包括「文创产业与管理类」的《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2007)、《台湾经济发展史》(2009)、《台湾创意产业与策略管理》(2009),和《文创产业与城市行销》(2013)等四本,乃至于计画出版比较软性的「专栏杂文与网路类」书,如《名人文化纪事─广播文集》、《文创漫谈─专栏文集》和《拙耕园琐记-脸书文集》
等。
回首来时路,我在2000年2月由于受到个人生涯转折和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而改换工作;2004年7月我因为家庭因素,全家搬离温州街的温州公园旁公寓,住进位在万隆蟾蜍山旁的新家,从此我得才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小书房。细数这些年来出版的书籍,几乎都是在这一段期间,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慢慢敲打电脑键盘的书写下来。如果又遇到自己一时无法排解的难题,我都会利用从万隆蟾蜍山的住家,在搭车前往桃园龟山校园的途中,闭目思索、再思索而得以解惑,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能点滴在自己心头。
尤其是在撰写《警察与国家发展:台湾治安史的结构与变迁》的过程中,虽然我已有台湾治安史研究文集之1和之2的书写基础,但是还会有一些争议性论点存在,特别是牵涉到史观的个人看法时,往往更让我陷入长考与苦思。
因此,在第一章绪论,我特别针对台湾治安史结构与变迁的特质,提出「相互主体性」与「历史整合性」的新思维,主要强调台湾是由一个移民社会所发展形成的国家。
因此,我接受只要曾经居住在台湾这一块土地上,无论是原住民族、汉族(闽南人、客家人)、荷兰人、日本人,或是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的所谓外省人,以及现在正快速增加中的新移民,都可以透过「相互主体性」与「历史整合性」的庶民史观,予以应有的人权尊重与公平对待。
所以,我将第二章原住民时期治安史的结构与变迁定位为民会治安;第三章荷兰、西班牙时期定位为商社治安;第四章郑治时期定位为军屯治安;第五章清治时期定位为移垦治安;第六章日治时期定位为殖民治安;第七章与第八章分别将中华民国治安史定位为戒严治安与解严治安;第九章结论是台湾已逐渐走上法治治安的阶段。
上述这些论述或许尚不完全成熟,或许也还存在部分症结,都有待时间和新资料的检验与印证,但这些需要进一步釐清的争议性观点,都是研究者自己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借此,我谨以本书向孕育我的这块土地与人民致上敬意。因为有你们我才得以成长。在这领域的研究,我要特别对考试委员、台大政治系萧全政教授,和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管理学院院长章光明教授致上敬意,这一路走来如果没有他们两位的鼓励,我的台湾治安史研究这一系列三本书,是无法顺利如愿来完成的。
最后,我要感谢这么多年来学校所提供我教学与研究的环境,和师生同仁的相互砥励。尤其我要对特别厚爱我的长官,表示虔诚的感恩之意,他们有过要安排我接任行政上的主管职务,他们也都能包容和成全我要专心致力于教学与研究的心愿。他们在我人生旅程的这段学术研究途中,增添了不少光彩的历史记忆。
陈添寿 谨识
2015年6月25日初稿于警察大学诚园,
7月20日修于万隆安溪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