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 (两册)

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 (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刘进庆
  • 文选
  • 思想
  • 文化
  • 学术
  • 抵抗
  • 个人经历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知识分子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是刘进庆教授逝世十周年。本书是为纪念刘进庆教授而特意编辑出版的论着文选。本书所收着作,以能够体现刘进庆教授一生「抵抗」与「学问」之轨迹的文章为主。一方面力求反映刘进庆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尽量反映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本书所收刘进庆着作可分三类:(1)刘进庆亲自以汉语书写或汉译的许多论文,(2)此次首次公开发表的刘进庆内部文稿,以及(3)此前从未汉译的数篇论文。由他人所汉译并已发表的刘进庆日语着作,或已收录在《人间台湾政治经济丛刊》等专书中的汉语论文,本书均不收录。

本书特色

  旅日台湾进步学者刘进庆的论着文选,其中包含了了许多尚未公布的手稿。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书《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的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 --- 《史学与现实: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的交织与回响》 作者: 诸位历史学家、社会理论家、文化评论家(特定代表,例如:王明珂、许倬云、余英时等,此处为虚构组合,旨在表明涵盖范围) 卷册设定: 共三卷,精装本,附赠特制文献索引。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一套宏大的思想集成,旨在梳理和剖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巨变、思想碰撞与文化转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心路历程与学术建构。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叙事,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谱系,探讨影响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关键议题。全书的视野横跨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哲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力求呈现一幅气势恢宏、细节丰富的时代图景。 第一卷:传统的回响与现代性的冲撞 本卷着重探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在面对西方现代思潮冲击时所经历的深刻断裂与自我重塑。我们选取了若干重要学者的文本,这些文本清晰地展示了他们如何在继承儒家思想资源的同时,尝试吸收和消化西方的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概念。 其中,对“中国精神”与“西方理性”之间张力的探讨占据了核心位置。通过对清末民初重要期刊和论战文章的梳理,本卷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如何进行理论的抉择与重构。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科举废除后的知识结构变化、新文化运动中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重塑,以及知识群体内部对于激进变革与温和改良的不同立场。这一阶段的文献充满了对“何以为中国之道”的深刻焦虑与探索。 第二卷:宏大叙事下的学术转向与思想辨析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政治格局的剧烈动荡,知识生产的场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卷聚焦于这一时期,探讨宏大叙事如何重塑学术范式,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安放”。 本卷收录了多位学者关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变动及意识形态建构的经典论述。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或民族主义框架内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论尝试。这些文本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更是对学术规范、研究方法和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反思。其中,关于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特定国情下的变异与应用,以及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改造的田野观察与理论构建,构成了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卷也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理论选择上的内在分歧,以及外部环境对学术自由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 第三卷:文化重塑、知识分流与记忆的重构 步入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化浪潮与本土经验的再次交汇,引发了新一轮的思想活力。本卷关注知识界对文化主体性的重申,以及对以往历史叙事的批判性梳理。 重点收录的文稿,展现了学者们如何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后殖民理论等新工具,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关于“民间信仰”、“地方知识”和“非正式权力网络”的研究,在本卷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此外,本卷还探讨了知识记忆的流变,即一代学者如何记录、传承和修正对前代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其中关于“非主流叙事”的发掘,以及对“何为历史真相”的哲学追问,构成了本卷思想深度的体现。本书的收尾部分,通过对数位关键人物的晚期论述分析,试图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在复杂性与多元性中寻求共识的艰难路径。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编纂并非旨在提供单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力求呈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生活最富张力、最引人入胜的侧面。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的精选、校注与比较性呈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时代洪流面前,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在坚守学术良知与应对现实压力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与艰难的抉择。这套文选是理解当代中国思想根源,把握其复杂内在逻辑的必读参考。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变迁的广阔平台,而非局限于某一个体的经验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广度、深度和历史的纵深感,是对一个世纪思想风云的致敬与存档。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进庆(1931-2005)


  台湾着名进步经济学家与中国统一运动参与者,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学系,1972年取得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战后台湾经济分析》是台湾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战后台湾经济的作品。1975年起服务于东京经济大学,并曾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史丹佛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客座。此间曾因积极参与左翼的中国统一运动而遭到台湾当局吊销护照以及日本当局的长期监视,长期无法返台。2001年退休之后,由东京经济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退休后的刘进庆投注全部心力于中国统一运动。2005因病过世。

图书目录

刘进庆文选上卷

许介鳞=忆刘进庆兄的人生哲学
──抵抗与学问(Resistance and Learning) /I
陈仁端=寄予刘进庆文选 /V
曾健民=一页还未翻过去的历史/IX
林启洋=弔 刘进庆学长、同志/XIII
 
编辑凡例 /I
 
六十年代旅日台湾留学生的反政治迫害运动
刘进庆致蒋经国信/3
(1967年11月29日 未公开手稿)
刘进庆致宋越伦信/5
(不早于1968年8月 未公开手稿)
刘颜事件备忘录/7
(1972年8月 《暖流》)
关于陈中统事件 /13
(1972年8月 《暖流》)

七十年代留日台湾学生的政治集结与统独分化
一九七二年有关台湾问题之内外情势的展望 /21
(1972年1月15日 台湾问题研究会成立后首次演讲会)
附录:刘进庆的发言大纲 /24
从个人的经验谈到台连会当前的问题 /26
(1972年12月25日 《台生报》)
 
〔资料I〕刘进庆与台湾问题研究会/30
台湾问题研究会成立沿革/30
(1972年1月15日 《改造》)
台湾问题研究会会刊《改造》第一号节选/32
(1972年1月30日 《改造》)
〔资料II〕台湾问题研究会对于
〔资料II〕岛内外「革新保台」运动的见解/37
国是建议书/38
(1971年12月25日 留日学生五团体)
关于岛内两份「国是」声明的报导/39
(1972年1月30日 《改造》,留日学生五团体)
在日学生团体共同发表〈国是建议书〉/40
(1972年2月27日 留日学生五团体)
 
谈〈国是建议书〉与〈国是诤言〉/41
(1972年3月1日 《改造》,台湾问题研究会)
东西留日同学交流记/42
(1972年3月1日 《改造》,台湾问题研究会)
国民大会与封建性法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3
(1972年4月2日 《改造》,台湾问题研究会)
〔资料III〕台湾问题研究会对于
〔资料III〕东亚各「分断国家」的看法/46
从南北朝鲜的和谈公报
谈台湾问题解决之途径/46
(1972年7月15日 《改造》,台湾问题研究会)
〔资料IV〕刘进庆与保钓运动
钓鱼台列屿问题研究会成立宣言/50
(1972年6月25日 《改造》)

刘进庆与七十年代在日中国统一运动
从台湾杂志看邱永汉/55
(1974年9月 《洪流》)
附录:邱永汉是帝国主义者吗?/60
 
〔资料I〕《洪流》与中国统一促进会/61
《洪流》发刊词/61
(1972年10月)
唿吁:
爱国留日学生联合起来!
成立「中国留日同学会」/62
(1972年10月 本刊同人)
台湾人与祖国/64
(1972年10月 李小东)
现阶段留日学生应有的基本认识/69
(1972年10月 淡水河)
台湾人民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77
(1972年12月 本志评论员)
中国统一促进会会章/79
(1973年 内部文稿)
写在《洪流》复刊之前/83
(1974年9月)
〔资料II〕旅日侨生的大陆见闻/86
汪义正的大陆见闻报告/86
(1973年11月4日 《台生报》)
〔资料III〕回忆70年代在日统运/95
林启洋回忆录(节选)/95
(2007年11月)
从70年代台湾留日学生
反独促统运动谈起(节选)/99
(2001年7月 林启洋)

台湾经济的基本性质
从中枢卫星关系的观点看台湾政治经济的演变和展望/103
(1983年8月10日 香山会议)
附录:刘进庆回忆「香山会议」/125
从历史观点探讨台湾经济成长问题/135
(1987年11月 《台湾学术研究会志》)
附录:发起成立台湾学术研究会趣旨书/153
台湾资本主义性格的探讨与国家权力/154
(1994年3月26日 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
附录: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章程前言/163
台湾资本主义特性与未来走向
──国际比较研究(节录)/164
(1994至1995年 《台湾研究》)
恐怖政治下的搜刮经济与其反动性格/171
(1997年2月23日 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研讨会)
 
两岸经贸交流与台湾前途
台湾的经济结构与一国两制/203
(1986年8月11日 台湾同学会)
两岸政经关系与和平统一/210
(1994年8月2日 第四届海崃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
两岸经贸前进的十年 两岸合作光明的前景
──从台湾经济观点说起/228
(1997年7月29日 第六届海崃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
迈向二十一世纪两岸经贸一体化的展望/242
(1998年8月5日 第七届海崃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
附录: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对经济的影响/258
亚洲经济危机对两岸经济之影响和
两岸经贸协作之启示/267
(1999年7月 第八届海崃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等)
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的影响/278
(1999年7月27日 跨世纪亚洲人民反帝运动国际研讨会)
当前台湾的经济困境与劳动处境及其未来出路/281
(2001年4月 《劳动前线》)
中国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
──两岸经贸一体化动态/292
(2001年7月16日 全球中国和统会新世纪东京大会)
从两岸经贸十年交流看三通政策与台湾经济
──兼谈世贸、三通对劳工的冲击/300
(2002年7月28日 新民主论坛)
 
刘进庆文选下卷

美日帝国主义与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最基本的关键在中美关系/307
(1997年8月25日 开创与前瞻──后九七两岸关系论坛)
台湾民众对「周边」规定的迷惑/312
(1999年3月2日 《朝日新闻》等)
日美安保新指针的霸权本性/315
(1999年7月26日 跨世纪亚洲人民反帝运动国际研讨会)
日美霸权主义的防盾TMD之虚实/328
(1999年7月26日 跨世纪亚洲人民反帝运动国际研讨会)
从亚太经济危机看
经济全球化与美日帝国主义关系
以及亚洲劳动人民之受害/337
(1999年7月27日 跨世纪亚洲人民反帝运动国际研讨会)
 
反独促统运动
台湾新政权上台与两岸关系的反思/341
(2000年8月10日 《海崃评论》)
一个中国的方向才是台湾长荣久安的大道
──给总统当选人陈水扁先生的建言/354
(2000年4月 《海崃评论》)
关于台湾问题/359
(2000年4月5日 日本参议院会馆)
全球华侨历史性爱国主义运动的第三次热潮
──新世纪东京大会「总结报告」/364
(2001年7月17日 全球中国和统会新世纪东京大会)
中美关系的演变和本质
──以台湾问题为中心/371
(2000年9月 《现代中国》)
一国两制与高度自治提法的探讨/392
(2002年5月23日 一国两制与中国统一研讨会)
汪辜会谈十週年座谈会的发言要旨/396
(2003年4月24日 中国驻日大使馆汪辜会谈十周年座谈会)
九二共识的含义与汪辜会谈的意义/399
(2003年6月14日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第2次研究会)
中国‧台湾的政治经济问题之展望/402
(2004年6月16日 早稲田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公开讲座)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台湾研究
台湾问题恳话会、台湾之未来研究会成员名单/409
(2002年7月9日 内部文稿)
附录:关于开展台湾问题研究活动的构想/410
关于建立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的构想/413
(2002年11月 内部文稿)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
筹备成立之邀请函与通知书/415
(2002年11月 内部文稿)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的工作重点/418
(2002年12月3日 内部文稿)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宗旨/419
(2002年12月15日)
附录: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议程表 /420
附录:成立大会的贺信名单 /421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
关于协助台湾抗击SARS疫情的倡议/422
(2003年6月)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2003年度活动报告/425
(2003年12月22日 内部文稿)
 
台湾民意与选情的调查研究
2002年2月28日至3月7日间的调研/431
(2002年4月20日 内部文稿)
2002年7月28日至8月9日间的调研/435
(写作日期未註明 内部文稿)
2003年1月16日至1月23日间的调研/439
(2003年2月8日 内部文稿)
一年来的台湾民情调查之研究报告(序论)
──从两岸关系的观点/442
(2003年3月15日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第一次研究会)
2003年3月27日至4月9日间的调研/448
(2003年5月17日 台湾问题恳话会)
关于台湾公投问题的看法和对策之管见/451
(2003年7月29日 8月2日,内部文稿)
2003年8月28日至9月6日间的调研/456
(2003年10月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2003年10月24日至11月6日间的调研/461
(2003年11月10日 内部文稿)
台湾选举的看法和建言/466
(2004年2月10日 内部文稿)
 
2004年2月29日至3月7日间的调研/476
(不早于2004年3月7日 内部文稿)
附录:考察台湾大选期间访问人士名单/479
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坚决反对台湾「320违法公投」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日本)的声明/482
(2004年3月11日)
台湾大选、公投结果的分析/484
(2004年4月17日 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第5次研究会)
两岸关系与台湾民意之研究(1)/490
(2004年8月3日 第13届海崃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

台湾史与台湾人
敬祈平反之日来到/507
(1995年3月27日 《海崃评论》)
历史悲情与历史认识的自我检讨
──剖析台湾媚日反华分离主义者的奴性史观/508
(1997年12月 《海崃评论》)
序论台湾近代化问题
──晚清洋务近代化与日据殖民近代化之评比/528
(2003年3月29日 夏潮台湾史学术研讨会)
李登辉先生的价值观与政绩之功过/542
(2003年10月25日)
 
鹤望台湾完全光复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562
(2002年10月25日 纪念台湾光复57周年演讲会)
我的抵抗与学问/571
(2003年2月 《东京经大学会志》)
辞世感言/591
(2005年10月23日)
 
刘进庆教授学经历 /593
我们的抵抗与学问──编后记/5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我的抵抗与学问
刘进庆着/曾健民译
 
一、七十岁的总括
 
人生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古稀的大节日。一想起幼年时想像七十岁老人的样子,就自觉到自己竟然已活到今天这样的高寿。回顾过去自己七十年的人生之路到底是什么?在这期间,充满着波折发生无数的事情,真是一言难尽。而且,人一生的评价应该留给后世,自己去总结似乎有点奇怪。虽然如此,作为以研究学问为职业的人,有能力去分析别的事或别的人却无法分析自己,这也是有点奇怪。我试着把自己当做客体,舍弃诸事的表象,归纳出贯穿自己一生的最普遍的单纯的性格规定,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样仔仔细细地思考后,便想出了今天的这个题目。
 
一直把学问当做职业的人,谈谈研究的事也是应该的。但是,「抵抗」到底是什么?首先,它意味着被压抑者对压抑的反抗,以及被支配者对支配的抵抗。对我而言,这个最根本意涵的「抵抗」的意识形态,在无意识中溶入了我的生活,职业甚至研究的道路,以有形或无形的各种形式贯穿了我的一生,从根柢上规定着我的一生。像我这样的生存方式,我尝试用「抵抗」这个用语来总括它。这是使自己也感到惊讶的,七十岁的道路的性格规定。
 
二、战乱时代和出生地的「命运」
 
我是诞生在日本开始发动侵华战争之年的1931年9月,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中部乡下「斗六街」。人生有所谓的「命运」,有人说「运」可以变,那么「命」就不可能变了。说到自己诞生的时代和地方,那是20世纪30年代「战乱的星空」下一个叫做「台湾」的殖民地社会,我是作为一个殖民地人而出生。这个人生被赋予的条件的确是要变也无法变,这也是作为「被支配者」的我的「命」。但是,以个人来说,我是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一点也没有「被支配者」的阴影。
 
父亲从年轻起便从事碾米、肥料和木炭的事业,在他手中赚了大钱成了斗六地方(嘉南平原北方的谷仓地带)的大地主和豪商。我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族,我是有八男五女的十三个兄弟姊妹的第六个男孩。母亲是作为四个异母兄弟的继母,一生在尽力维持多达三百四十人的庞大家族的和气,是一个有大气度且心地善良的女性。我们兄弟个个都有高学历,是一个极为圆满的家庭。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 intellectual freedom。刘进庆先生的“抵抗”,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政治上的对抗,而是一种对一切压抑个体创造力、阻碍思想自由的现象的警惕和反思。他的“学问”,是那种能够滋养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的学问,是那种帮助我们看清世界、认识自我的智慧。我惊叹于他文字的韧性,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蕴含着天然的光泽和质感。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朴素而有力的语言,将思想的火花直白地呈现出来。每读一篇,都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通过文字的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我。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不再随波逐流,而是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评分

初次接触《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我怀着一种好奇又忐忑的心情。好奇,是因为“抵抗”与“学问”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忐忑,是因为我担心这会是一套过于艰深、晦涩的著作。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这份忐忑便被深深的敬意所取代。刘进庆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文”,不如说是“道”的显现。他的“抵抗”,不是对外界的盲目反抗,而是对自我精神的捍卫,是对自由思想的珍视。他所谓的“学问”,也并非是象牙塔里的理论游戏,而是对生活、对时代、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能够将宏大的哲学命题,巧妙地融入日常的观察与体悟之中,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思考。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是我近期读到的一套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书籍。刘进庆先生的“抵抗”,不是狭隘的对抗,而是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守护,是对一切阻碍思想自由的现象的警惕。他鼓励我们保持审慎和质疑,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他的“学问”,则是一种与生活、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问,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也认识自我,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非常欣赏他文字的纯粹与深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他引导我深入思考,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启迪。

评分

这套《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给我带来的,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思想洗礼。刘进庆先生所描绘的“抵抗”,不是张牙舞爪的宣泄,而是内心深处一种不动摇的坚持,一种对自由精神的珍视。他不是要挑战世界,而是要守护好自己的一方净土。而他的“学问”,更是与这种抵抗精神相辅相成,是他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智慧源泉。我沉醉于他文字的沉静力量,没有激烈的言辞,却有着直抵人心的洞察力。每读一篇,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灵魂深处的交流,他引导我去思考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价值的根本问题。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抵抗”的深层含义,也让我看到了“学问”的真正价值。

评分

这套《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简直像一座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验。首先,得说这书的设计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厚实而不失质感,装帧也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值得细细品读的。翻开第一卷,我立刻被刘进庆先生那深邃的目光和文字所吸引。他谈论“抵抗”,并非那种激进的口号式宣泄,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的对既有框架的审视与反思。那种“不为而为”、“守而不攻”的韧性,让我重新思考了“对抗”的多种可能性。他的学问,也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根植于现实的观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锐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的某个观点,仿佛在他构建的思想迷宫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有时候,他的某些论述会让我感到一丝不适,甚至产生强烈的质疑,但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你去独立思考,去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这种“智识的骚动”是我在其他许多书中难以获得的。

评分

翻开《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刘进庆先生的“抵抗”,并非是狭隘的对抗,而是对精神自由的坚守,是对个体思想独立性的维护。他鼓励我们去审视,去质疑,去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随。而他的“学问”,则是一种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境界的学问,它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他文字的真诚与朴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直击人心。阅读他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智者的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抵抗”与“学问”的深刻画卷。每当我感到迷茫时,翻开这套书,总能从中找到力量和启示。

评分

这套《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给我的冲击,远不止是阅读体验的满足,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刘进庆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他谈论“学问”,不是为了炫耀知识的渊博,而是为了探究人生的意义,探究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抵抗”的解读,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坚持,一种对内心原则的守护,一种不屈服于潮流的独立精神。这种抵抗,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润物无声的坚守。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智者与我进行深度对话的场景,他的话语时而如春风化雨,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总能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这套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结构的精巧,两册书的内容相互呼应,既有独立的思想火花,又有整体的逻辑贯穿。我发现,很多在第一卷中提出的问题,在第二卷中得到了更深入的阐述或引申,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感受,让人在每一次重读时都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我对《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刘进庆先生所言的“抵抗”,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妥协,是对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的捍卫。他并不是提倡对抗,而是倡导一种审慎的、有原则的坚持。而他的“学问”,则是这种抵抗精神的坚实支撑,是帮助他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的智慧。我非常喜欢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那么的从容不迫,那么的鞭辟入里。他的文字,没有刺耳的批判,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一种平和而深刻的力量。我常常会停下阅读,回味他所阐述的观点,仿佛在他的思想世界里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套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抵抗,源于内心的坚定;真正的学问,在于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是一部能够让你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著作。刘进庆先生的“抵抗”,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坚持,一种对不合理现象的审慎质疑,一种对个体自由的珍视。他并非鼓吹激进,而是强调理性与独立判断的重要性。而他的“学问”,则是一种生活化的、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学问,它不脱离现实,不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世界,去认识自我。我特别欣赏他文字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强烈的煽动性,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思想所吸引,所折服。阅读这套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他分享的不仅是学识,更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体悟。每当读到他某个观点,我都会陷入沉思,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

这套《刘进庆文选:我的抵抗与学问》(两册)带给我的,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智识冒险。刘进庆先生的“抵抗”,在我看来,是对人类精神独立性的顽强捍卫,是对各种形式的束缚和禁锢的温和而坚定的拒绝。他并非要推翻什么,而是要守护住那片属于个体的精神原野。他的“学问”,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更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抵抗”与“学问”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个体精神成长的完整图景。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刺耳的呐喊,也没有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沉静的力量和深邃的智慧。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真正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引导我思考那些我从未触及过的深层问题,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