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才子施文炳

鹿港才子施文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鹿港
  • 施文炳
  • 台湾史
  • 地方史
  • 人物传记
  • 清代
  • 文化
  • 文学
  • 历史
  • 鹿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潮涨潮平眼界开
潮声淘尽几人才
沙滩日落鸥眠稳
不见飞帆海上来

  三百多年来,鹿港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饶多元,是一座「残垣败壁内多俊秀,贩夫走卒亦解诗书」的古城。

  「鹿港才子」施文炳旧居龙山寺旁,于宗教、民俗、节庆,耳濡目染,体会自是深刻。

  他十五岁,拜入「鹿港四杰」许志呈门下,读汉学、学汉诗。 二十一岁,首次参加鹿港联吟大会比赛,即以〈寻梅〉一诗抡元。他深具鹿港意识,是住典型的知识份子,不仅诗文书画民俗兼备,且精采绝伦,堪称为「鹿港才子」。

本书特色

  首本结合施文炳个人传记及画册的书籍。






《潮起闽江畔:福州近现代文化精英群像》 引言:时代洪流中的文化灯塔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福建省会福州这座历史名城所涌现出的一批杰出文化人物。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更是传统与现代交织中,探寻民族文化出路的中坚力量。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精英个体及其群体活动的细致梳理,勾勒出福州近现代文化生态的复杂面貌、精神追求与独特贡献。我们选取了在教育、文学、艺术、实业救国等多个维度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力求展现他们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坚守文化理想,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地方乃至全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章:近代教育的拓荒者与学风的重塑 福州作为传统闽地重镇,在近代教育转型中扮演了先驱角色。本章将详述一批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儒学教育中走出,积极吸收西方新知,并致力于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学制。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林森(化名,代指一批倡导新式学堂的教育家)在创办地方近代第一批官办或半官办新式学堂中的角色。这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更迭,更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修身治国平天下”转向科学启蒙与国民素质的培养。通过分析他们留下的教学大纲、师范生的培养方略以及与地方士绅的博弈,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家们在资源匮乏和保守势力阻挠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本书细致考量了这些教育家对“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追求。他们如何平衡官方要求与学术前沿,如何引进并翻译西方哲学、科学著作,为福建知识界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石。例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地方大学的早期发展,其师资结构、学科设置都烙印着这些拓荒者的深刻印记。他们的教学实践,直接塑造了随后几十年福建乃至南方地区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气质。 第二章:文学的觉醒与现代叙事的尝试 近代文学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福州文学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的冲击下,迅速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本章重点考察了以陈鼎(化名,代指活跃于“五四”前后的文学社团核心人物)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他们如何运用白话文这一新工具,批判旧社会习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我们不仅分析他们的诗歌、小说创作,更关注他们组织文学团体、创办刊物的实践。这些刊物往往是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承载着文学团体对“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持续讨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州作家在地域文化书写上的独特贡献。他们没有完全抛弃本土资源,而是试图在现代小说结构中融入闽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与民间信仰。这种“根植乡土的现代性”探索,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具有全国意义的同时,也保留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本书将通过文本细读,揭示这种地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第三章:艺术领域的革新与传统审美的继承 在视觉艺术领域,福州同样涌现出推动变革的关键人物。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国画、书法以及早期摄影艺术的发展。 李墨池(化名,代指一位在国画领域有革新探索的画家)及其同辈人,面临着西方油画冲击下的中国画如何“自救”的时代命题。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素描、解剖学等写实技巧,力求增强造型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坚守文人画的笔墨精神,拒绝成为西方艺术的附庸。本书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改良材料、创新构图,将传统水墨语言扩展到表现宏大历史题材或现代都市景观的可能性。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书法领域。在强调实用性的新文化思潮下,书法艺术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战。然而,一些坚守传统的书法大家,通过重建碑学与帖学的对话,强调线条的生命力和个人性情表达,确保了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并未消弭,反而因其独特的民族性,获得了新的精神支撑。 第四章:实业救国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本章关注那些将文化理想落实到具体社会实践的实业家和文化行政管理者。 我们探讨了吴鸿飞(化名,代指一位热衷于文化事业投资的地方绅商)等群体,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积累的财富,资助地方图书馆的建立、博物馆的筹备,以及对民间戏曲、工艺美术的保护与整理工作。这些看似“务实”的行动,实则是对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制度性保障。 例如,在档案、古籍的保护方面,这些文化精英如何与地方政府合作,避免了大量珍贵文献在动荡中散佚。他们对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传播效率,为地方教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载体。 第五章:精神底色:在保守与激进之间的张力 福州近现代文化精英群体的精神面貌极为复杂,他们既有接受西方思潮的开放性,也深受传统士人文化“家国情怀”的约束。 本书通过对他们私人信件、日记的解读,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民族危亡时的焦虑、彷徨与抉择。这种“张力”构成了他们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既需要与时俱进,引进救亡图存的现代知识;又必须在维护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表现出坚韧不拔。本书将探讨这种复杂性如何塑造了他们对政治运动的参与程度、对传统伦理的保留尺度,以及他们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这一核心问题的长期探索。 结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未来回响 本书总结了福州近现代文化精英在教育、文学、艺术和实业等领域所留下的遗产。他们的贡献在于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古老的闽地文化与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他们的探索,不仅丰富了福建的文化史,更为中国近代文化现代化的历程提供了生动的地域样本。通过对这些“先行者”群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精英群体在追求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复杂心路与历史担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文炳(1931~2014)


  字明德、绚晨、鑑修,号幼樵、怡古斋主、梅花书屋主人、梦蟾楼主、无瑕小筑主人。一生致力文化工作,曾举办多次诗人大会,提倡诗风,促进各地诗人与国际间之文化交流。其诗作获奖无数,有「世界诗人」之美名。2005年获得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最佳作词人奖。施文炳诗文书画民俗兼备,可谓现代台湾的「末代传统文人」。2008年出版《台湾末代传统文人——施文炳诗文集》。晚年,深居简出,除关心庆港文化活动及社务外,依然读书、写作不断。2014年病逝,享年八十四岁。

洪惠燕(1947~)

  鹿港人,国立中兴大学中文所毕业。国小教师退休,现为作文、押花、拼布、文蛤艺术讲师。曾获大墩文学奖、绿川文学奖等。着作有《鹿港文人施文炳研究》、《走过童年——洪惠燕押花作品集》、《想飞》押花笔记本、《我爱作文教学光碟》、《我爱作文》及编着《台湾末代传统文人——施文炳诗文集》等。

审订者简介

林明德(1946~)


  台湾高雄市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博士。曾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兼副校长,现任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投入民俗艺术研究三十年,致力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艺术,强调民俗是一切艺术的土壤。着有《台澎金马地区匾联调查研究》(1994)、《文学典范的反思》(1996)、《彰化县饮食文化》(2002)、《阮註定是搬戏的命》(2003)、《台中饮食风华》(2006)、《斟酌雅俗》(2009)、《俗之美》(2010)、《戏海女神龙》(2011)、《小西园偶戏艺术》(2012)、《粧佛艺师--施至辉生命史及其作品图录》(2012)、《剪纸艺术师——李焕章》(2013)。

图书目录

丛书序•追逐一个文化梦想 ╱林明德 002
推荐序•鹿港才子施文炳 ╱林明德 018

第一章︱鹿港人施文炳︱
一、先祖记事 24
二、施文炳小传 27
三、自学成功的传奇人物 37
四、影响施文炳的人士 43
(一)施让甫 43
(二)周定山 46
(三)许志呈 48
(四)王汉英 50
(五)洪宝昆、王友芬、林荆南 52
五、与诗结缘 57
六、诗作获奖纪录 64
七、着作 65

第二章︱施文炳的鹿港意识︱
一、文化发展的倡导 75
(一)元宵灯猜活动 75
(二)「鹿港八景」全国征诗 76
(三)提倡诗词吟唱 81
(四)创立鹿港盆栽学会 86
(五)参与全国民俗才艺活动 88
(六)寻回失落的老台湾──对「台湾民俗村」的投入 89
(七)协助成立施金山文教基金会 97
二、古蹟修护的关照 100
(一)鹿港复兴 古蹟为本 100
(二)古蹟列管 101
(三)古蹟有效维护及利用 104
三、爱乡运动的投入 107
(一)反杜邦运动 107
(二)参与鹿港造镇计画 110
四、结语 113

第三章︱传说鹿港︱
一、关于鹿港迁街的传说 122
二、鹿港龙山寺传奇 133
三、鹿港八景之一:龙山听呗 141
四、七月普渡 143
五、鹿港八景十二胜 181
六、中秋 183
七、鹿港传奇故事 185
八、鹿港虾猿 190
九、广告系列 191
附录:新版鹿港夜谈大纲 193

第四章︱《员峤轻尘集》诗作增补︱
一、诗作 200
二、对联及其他 245
附录:文开诗社学员感恩述怀
一、文炳老师仙逝感赋
许清栋/许圳江/张玉叶/郭淑丽
张丽美/侯美涵/杨境浤/王宜龙
李政志/尤钖辉 254
二、文炳老师仙逝百日感赋 张丽美 256
三、文炳先逝世对年感怀 李政志/尤钖辉 257
四、敬悼文开诗社明德公名誉社长千古祭文
祭文/尤钖辉 257

第五章︱《无暇小筑文存》增补︱
一、忆旧随笔
(一)家世──忆父亲的身教与言教 262
(二)风尘父子行 269
(三)世局风云忆少时 271
(四)深宵随笔 288
(五)忆旧──就学回忆 289
(六)浮生琐记 291
(七)旅菲日记 292
(八)同名之累 293
(九)历史的长河 295
二、序文
【鹿江诗书画学会第七届会员作品专集序】 297
【鹿港天后宫志序】 297
【创建溪州后天宫碑记】 299
【韩长沂先生书画集 跋】 299
三、追悼文、传记
【寄菲律宾施惠民】 302
【故施锦川先生祭文】 303
【故总干事张吉田先生生平事略】 303
【施坤玉老先生生平事略】 306
【洪清先生生平事略】 308
【梁庚辛与少有人知的善行】 310
四、评论
【致曾人口信】 312
【浅谈台语文字化】 314
【蒋氏王朝】 321
【猪肉颂】 322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325
【从游乐区观点看休闲事业的经营管理】 329
【妈祖信仰在台湾】 331
【反杜邦十週年回顾──从鹿港文化渊源看反杜邦运动】 346

第六章︱施文炳的书画︱
一、鹿港的书画 355
二、施文炳学书学画的经过 358
三、施文炳的书画观 363
四、作品赏析 368
五、书画传承 375
六、施文炳书画作品展 378
附录:施文炳先生年表及作品系年 42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鹿港才子施文炳


  二○○八年,彰化学丛书推出施文炳先生诗文集,党魁曾永义院士特别为他心中的「老哥」写了推荐序〈侠士通儒文炳先〉,我则撰写〈台湾末代传统文人〉,并以之作为诗文集的书名。我们都由衷地表示对耆老文炳先的一份敬意。

  那年十月的某一天,我专程到鹿港拜会文炳先,致送新书几册。他谦虚地说:「承蒙副校长看得起,出版拙着,真是愧不敢当呀!」

  「您客气了,这么优质的诗文,早就该出版,好让大家分享了。」我当下如是回应。接着,我们聊鹿港传奇、谈当前社会现象、……。他突然指着老式的电脑说:「我七十岁才开始学打电脑,软体储存了不少的作品,……」「字数够的话,可以考虑出版,如何?」我趁机鼓励并邀稿。他笑着说:「到时再说罢。」一副云淡风轻的神情。

  之后,每隔一些时日,我都会拨个电话问候,并探听书写的进度。「诗文写了不少,鹿港传奇也有些进展,……」他回答带着一份渐入佳境的语气,最后总是一句:「有空来鹿港聚聚。」

  二○一四年三月七日夜晚,我突然接到惠燕的电话:「林教授,我叔叔往生了。」一时惊愕、无语。随即不加思索的嘱咐一定给我讣闻,并赶紧整理文炳先的诗文书画集。

  施文炳先生(1931~2014),字明德,鹿港人。本姓洪,因过继给舅父,改姓施。少时由父亲教读古籍,他谦虚好学,先后受教于鹿港多位名儒,并参与诗社,砥砺诗学。

  一九四七年,他十七岁,写下第一首七言绝句〈夜读自励〉,展露书生的雄心壮志。二十一岁,首次参加鹿港联吟大会比赛,以〈寻梅〉一诗抡元,惊动诗坛。二十三岁,奉父命与陈杰女士结婚。他曾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商人、记者、诗人、书画家、私塾先生,兼擅诗、文、书、画,与民俗艺术。一九五五年,在鹿港联吟,分别以〈扑蝶〉、〈钓月〉、〈竞渡〉抡元,之后全国诗会、鹿港联吟抡元无数,为他戴上汉诗的桂冠。其〈登玉山绝顶〉云:

  浩然天地觅元真,物外浑忘有此身。
  试向沧溟舒远眼,不知人海正扬尘。(三之二)

  以浑厚意象呈现台湾圣山的气概,并寓意高旷的胸怀。一九七三年,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他以七言绝句〈弘扬诗教〉荣获第一名,被冠以世界诗人之美名。他曾致力鹿港元宵灯猜活动,以「鹿港八景」向全国征诗,并亲撰〈鹿港八景介绍文〉、〈鹿港简介〉,使古城成为聚焦的亮点。他建议全国民俗才艺活动,以鹿港固有的多元风土艺文为主题,缔造台湾民俗活动的先例,也打开鹿港的声名。

  一九八一年,他与乡贤共创「文开诗社」,并出任社长,擘划国际诗人联吟大会,这是鹿港首次的国际性文化盛会;一九七九、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年连续主办中华民国诗人联吟大会,羣贤毕至,少长咸集,为古城提高能见度,一时传为佳话。二○○五年,他以〈鹿港怀古〉一诗夺得第十六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最佳作词人奖,这毋宁是对文炳先文学造诣的一种肯定。

  他曾参与鹿港造镇计画,以「鹿港复兴,古蹟为本」的理念,大力促成台湾古蹟列管,并唿吁古蹟的有效维护与利用。一九七三年,他挺身阻止鹿港龙山寺增建钟鼓楼改变台湾三大名剎之首的原貌、参与武庙修建、文昌祠重修。强烈的鹿港意识更让他投入一系列的爱乡运动。一九八六年六月,「反杜邦事件」暴发, 一九八七年三月杜邦公司取消在鹿港设厂计画,这期间,他始终扮演幕后的推手。

  当时李栋樑镇长找他讨论杜邦设厂,并出示美国环境评估数据,他认为鹿港确实有环保的危机,于是为义鬪争,不顾白色恐怖,发出唯一诉求:爱乡无罪。他用文字、行动来支持这个自发性的乡土大爱,针砭当时的「功利社会」与官商的贪婪心态,为台湾环保运动史写下辉煌的一页。

  为了寻回失落的老台湾,他敦请学者专家为顾问,共同擘划「台湾民俗村」,内含历史、民俗、文化、古蹟、教育、游乐与休闲等七大子题,获得鹿港企业家施金山的认同,以六年多的岁月,成功迁建台南麻豆五房古厝、北斗奠安宫、嘉义一条龙、新北投火车站、柳营别墅……等十二栋历史建筑,并抢救全国各地因道路拓宽、房屋改建即将遭遇剷除的百棵百年老树,使有形、无形文化资产聚集民俗村,成为阐述台湾三百年历史的文化橱窗。后来由于经营失败,导致关门。这是一个文化大梦想的幻灭,让他不胜唏嘘。

  二○○三年,文炳先在鹿港社区大学讲授「汉学管窥」,重组文开诗社,推动诗学。二○○八年,彰师大台文所开设「彰化县作家讲座」,敦邀他现身说法,为学生传授台湾汉诗。之外,他仍然关心鹿港传奇、社会怪现象……,形诸诗作,成为当代社会诗,宛如一首首诗史。二○一三年,他为书室写了一幅楹联:「岁月如流水,惜取分阴勤着作;江山洽壮怀,裁来妙句快讴吟。」最能看出他从容临老,自强不息的本色。

  三月二十四日,我亲自参加文炳先的告别式,当场征求他家人的同意,积极整理先生的遗作。他的第一本诗文集,包括汉诗员峤轻尘集五二九首、无暇小筑文存四十八篇,及其他。第二本的编辑理念是展现文炳先的书写全貌,包括:增补诗集一六五首、三十九篇,以及书画一百二十二幅。当中吟咏鹿港的诗篇有三十二首,言为心声,可以想见其性情怀抱。

  文炳先是自学成功的传统文人,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具现代知识分子的新观念。他多才多艺,爱护鹿港关心台湾,坚持文化弘扬诗教重视民俗,而且身体力行,表现亮丽的成果。晚年,他依然心系家事国事天下事,书写不辍,希望能为时代作见证。他有幅墨宝:「今生无悔」,朗畅的态度,是他人生的答案。

  经过一年多的蒐集、整理,我彷彿重新翻阅文炳先的生命史,深深敬佩他那强烈的鹿港意识与多面向的艺文造诣。无庸置疑的,他是古城的典范,称他为「鹿港才子」,当非过誉之论。

林明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鹿港才子施文炳》,真的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许多人物,往往只停留在一些标签化的认知上,例如“才子”、“文人”等等,却很少去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而这本书,则将施文炳塑造成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特别被书中对施文炳求学经历的细致描写所打动。在那个年代,读书求学并非易事,其中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施文炳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他的求学之路,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磨砺。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在寒窗苦读时的孤寂,也能体会到他在考场失意时的沮丧。但最重要的是,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热爱。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从施文炳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长久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从《鹿港才子施文炳》这本书中,我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便是关于“格局”二字。施文炳的人生,虽然有着起起伏伏,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不为一时的得失所困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施文炳在面对困境时的描写,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而是以一种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去迎接挑战。这种“大格局”的胸怀,是他能够成为一代才子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也在反思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是否也能拥有如此的格局?是否能够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施文炳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堂人生的哲学课,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评分

翻开《鹿港才子施文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作者仿佛用一支饱蘸历史墨水的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鹿港这个古老城镇的细致描摹所吸引,不仅仅是那些古老的街巷、庙宇,更深的是其中流淌的人文气息,仿佛能闻到海风带来的盐腥味,听到吴侬软语的交谈声,感受到岁月在这座城池留下的深深烙印。施文炳这个名字,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地有分量,他不仅仅是一个人,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才情。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试图去想象施文炳的少年时代,他的启蒙,他的求学之路,他在怎样的环境里孕育出那份与众不同的才华。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也极为到位,从科举制度的严苛,到文人雅士的交往,再到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态,无不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我仿佛能看到施文炳在考场上挥洒文采的紧张,也能感受到他在友人聚会时的谈笑风生。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历史题材作品所难以企及的。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悟,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愈发浓烈。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久远的时代,和一个不朽的灵魂。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鹿港才子施文炳》中对于鹿港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讲述施文炳个人的故事,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鹿港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甚至是当时流行的戏曲、音乐都有所提及,这些细节的融入,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我仿佛能看到施文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才华在这样的土壤里孕育。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关于鹿港小镇的市井生活描写,那些关于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以及逢年过节的庆祝场面,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施文炳的才华,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气息紧密相连。我感觉作者在讲述施文炳故事的同时,也在为鹿港这座城市谱写一曲赞歌。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写法,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根有据的人物形象。我甚至开始对鹿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亲自去探访一番,感受一下书中所描绘的氛围。

评分

坦白说,初读《鹿港才子施文炳》,我内心是抱着一种探究的心态,想看看这位才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姓名。读到后面,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才子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风骨的深刻探讨。施文炳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在如今这个功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反复咀嚼书中的那些描写,试图去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他是否也曾有过迷茫?是否也曾被现实的困境所压倒?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施文炳的内心世界一层层地剥开,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承受的压力与委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施文炳才华横溢的描绘,不仅仅是诗词歌赋上的造诣,更在于他那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够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灵感。他的人生轨迹,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却也映射出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的普遍困境,他们既要面对科举的压力,又要应对世俗的眼光,同时还要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现实生活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的艺术,贯穿了施文炳的一生,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评分

《鹿港才子施文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品格,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施文炳晚年的描绘所打动。即使年华老去,即使功成名就,他依然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依然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他并没有因为过去的成就而停滞不前,而是继续追求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我感觉施文炳的一生,就像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虽然有高潮,有低谷,但整体都散发着一种淡然与从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渴望了解历史、渴望认识自我的人。

评分

《鹿港才子施文炳》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会觉得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施文炳所处的时代,正是传统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而他本人,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书中对当时社会礼仪、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描绘,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施文炳的“才子”身份的塑造。他不仅仅是考试的优胜者,更是艺术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他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荣誉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对文化的传承上。我感觉这本书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去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这种价值导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

评分

《鹿港才子施文炳》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我时常会在阅读中,将施文炳的经历与当下进行对照。他所面临的困境,他所追求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与我们今天息息相关。书中的那些关于仕途的起伏、关于才华的争议、关于人生的选择,都让我思考良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施文炳性格的刻画,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他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我能够理解他有时会表现出的傲骨,也能体会他偶尔流露出的无奈。这种复杂性,正是人物魅力的所在。我常常在想,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如何选择?我会像施文炳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会向现实妥协?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让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投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与困惑,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鹿港才子施文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便是那股子浓浓的人情味。它不是那种冰冷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温度的叙述。我似乎能感受到施文炳与他的亲友、与他的师长、甚至是与那些萍水相逢之人的互动。那些鲜活的对话,那些细腻的描绘,都让人物活了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施文炳与家人之间情感的刻画,那些细微之处,展现了他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温情。即使身处乱世,即使才华卓绝,他依然有着凡人的情感,有着对家人的牵挂与责任。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怀”的交织,使得施文炳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我常常在想,在那个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年代,施文炳是如何将这几者融为一体的?他是否也曾因为家庭的牵绊而放弃仕途,或者因为家国的命运而牺牲个人的情感?书中的答案,或许并不总是明确的,但正是这种模糊性,才更增添了人物的魅力,让我愿意去反复思考和品味。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十分巧妙,时而恢弘壮阔,时而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者在给你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你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评分

《鹿港才子施文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了文学的想象力和艺术的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显得生动而富有诗意。我常常在阅读中,被那些优美的句子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鹿港,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又或者身处于文人雅士的聚会,聆听着他们的谈笑风生。施文炳的诗词作品,书中也有穿插,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情感的抒发,是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我试着去解读他的诗句,去体会他字里行间的情绪,仿佛能够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施文炳这个人物更加鲜活,他的才华也更加令人信服。我感觉作者并非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用文字构建一个世界,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