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忆往:经济部商务人员甘苦谈

驻外忆往:经济部商务人员甘苦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外交
  • 经济
  • 商务
  • 海外生活
  • 职业
  • 台湾
  • 经济部
  • 见闻
  • 职场甘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集结了我国多位驻外商务人员的回忆,由他们亲自阐述身历其境的甘苦谈,让这些劳苦功高的商务人员,能够把甘苦谈写下来,留下历史纪录,让社会了解驻外商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驻外人员的牺牲与成就,并为这群卓越的驻外商务人员致上最高的敬意,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才能为台湾缔造辉煌的经济成就。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黄翠娟


  黄翠娟,台师大硕士毕业。1988年进入媒体圈迄今,先在「大华晚报」主跑经济部,同年4月进入「中华日报」服务,经历财经、科技及医药等路线,现任「中华日报」台北新闻中心採访主任。着有:《放射线耆宿》张遵、徐剑耀及杨建芳教授特辑,《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书共同作者,编纂《经贸尖兵 两岸舵手──江丙坤董事长八秩华诞祝寿文集》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拓展经贸和促进外交的第一线尖兵
【作者序】回首来时路──谈驻外商务人事制度的草创  江丙坤
【编者序】《驻外忆往──经济部商务人员甘苦谈》编后感 黄翠娟
【第一章】披荆斩棘 立足台湾(1970以前)
绕着地球跑六国四大洲的岁月    江迺良
一个驻韩国商务人员的告白    姚鸿成
偶然跳入五行中    卓宗舜
驻外的工作经验及生活写照    曾连丰
在台湾复学和服务公职追忆    鲁炳炎
忆往一二事    张荣熙

【第二章】菁英商务 经贸扎根(1971~1975)
命运註定和马来民族打交道    杜乃济
驻外经验及感想    林义夫
酸甜苦辣的美好回忆    孙中岳
关山失路,萍水他乡三十载    程哲国
暮然回首四十载    林灿辉
人生旅程第三个转捩点──南非    江丙坤
感恩的心    陈瑞隆
驻外一家亲    魏可铭
我们在巴黎建立了欧陆第一个经贸据点    潘家声
频繁的中美经贸谘商    潘家声

【第三章】将士用命 迎向国际(1976~1980)
潇洒走一回    刘志英
从一而终的偶然    谢发达
驻外生涯的美艳与哀愁    王振福
公职惠我三十年    林圣忠
黄埔一期驻外甘苦    李金镒
甘苦驻外快意驰骋人生    邓振中
人回故里‧家在他方    沈建一
驻外──无所欲、无所畏惧    陈聪洁
美国萌芽、菲律宾开花、越南结果、台北收获    刘  逖
包罗万象的驻外工作    林明礼

【第四章】自由浪潮 引进外资(1981~1985)
「兔小屋」等二、三事忆往    余吉政
中南美洲走一回    邱泉兴
推荐函之憾事    陈植
从无冕王到驻外商务人员    邱柏青
大智若愚驻外快乐行    李卫群
临江仙    徐大衞
贸易谈判重人才培养    康世申
德国忆往    汪威錞

【第五章】贸易摩擦 折冲樽俎(1986~1989)
美梦成真的外派时光    沈张进
躬逢其盛    瞿大文
驻外梦回录    杨天晞
人生另一条跑道    陈荣骧
驻外工作分享    卓士昭
我的日内瓦印象    杨珍妮
驻美与驻越综忆    黄志鹏
驻外修行利人利己    何元圭
荷兰生活及工作杂感    童本中
驻外似水年华,勐回首已白头    王廷骅


【第六章】跨国结盟 忍辱负重(1990~1995)
三个巴黎任所    陈光丕
漫谈驻韩点滴    颜国瑞
公私经验谈    王剑平
生死瞬间历经数次    陈永干
良心驻外广结善缘    史美振
女性外派巾帼不让须眉    杨玉燕
派驻洛杉矶片羽    吴文雅
驻外难以杜门面壁    樊隽白

【第七章】接踵挑战 世界新局(1996以后)
人生旅程中之奇幻经验    孙良辅
派外生活杂笔    何坤松
驻马来西亚点滴    范良栋
调适转型自我成长的贤内助    邓松棠
台湾阿信部长的大胆尝试──驻外外星人的告白    颜平和
沙国风情所见所闻    陈伯彰
念狮城点滴  忆驻星往事    卢文祥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拓展经贸和促进外交的第一线尖兵
中华民国前副总统 萧万长


  经济部从一九七一年开始自行办理驻外人员第一次甄试,由于系自行办理,并未获得考试院的认证,因此录取人员无法受到公务人员的保障。一九七五及一九七六年,我在国际贸易局担任第四组组长任内,主管贸易推广和驻外单位业务,曾向时任局长的汪彝定先生建议,经济部不要在考选体制外自行招考驻外人员,而应比照外交部,改由考试院统一举办国家特考。此一建议获得汪局长採纳,并由经济部报请考试院同意后,从一九七七年开始,改由考试院举办驻外经济商务人员乙种特考,招考经济部驻外人员。此后,经济部驻外人员的性质和地位与外交部驻外人员完全相同,只是其功能较侧重在经贸方面。此一变革开启了政府推动对外经贸工作的新篇章,而历届招考的驻外经济商务人员也不负众望,成功地扮演了我国拓展对外经贸和促进实质外交第一线尖兵的角色。

  对驻外经济商务人员而言,能被纳入国家文官考试体制,固然是一种公务人员生涯的保障,但同时也必须要接受制度的约束和交付的使命。其次,经济部实施驻外人员国内外和驻区间定期轮调制度,可使驻外人员累积国内经验人脉,加强协调联系能力,一旦派赴国外工作时,也可获得国内各单位充分有力的后援。早期经济部驻外人员虽尚未受到外交部统一指挥的约束,但是经济部与外交部和其他单位驻外人员负有的使命是一致的,也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权益,为民众解决问题。一九七一年代以还,我外交处境日益困难,对外关系的拓展是以经贸为主轴,且驻外人员大多被派往无邦交国家服务,推动工作的环境自然较为艰辛,但由于经贸事务的性质较为灵活、领域较为宽阔,且较容易做出成绩,因此绝大多数驻外人员的工作态度都相当积极勤奋,其工作绩效也获得各界普遍的肯定。

  如今过了四十年,经济部驻外经济商务体系不断地有新血加入,也培养锻鍊出不少优秀杰出的人才,其中有很多人一直待在经贸系统内,在国外或国内的职务上工作直到退休,还有一些人在事业中途转往其他单位服务,依循不同的管道逐步升迁;但是大家无论是在哪一个岗位上,都同样地替国家做了很多的事。我在这一段时间历任贸易局长、经济部长、经建会主委、立法委员、行政院长和副总统等职,常有机会前往国外进行访问或出席双边和国际会议,也经常会碰到经济部驻外的老同事,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同心齐力,为国家打拚的不懈精神和坚忍毅力。经济部驻外人员多年来殚精竭虑、折冲樽俎,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双边经贸关系、解决各项贸易争端,以及争取各国支持我加入国际经贸组织,对于提升我国际经贸地位和扩展我国际空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成果得来不易;这其中有很多人默默耕耘、牺牲奉献,当然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和祕辛。

  早年第一批经济部驻外人员现在大多已自公职退休,在老同事江丙坤董事长的热情邀约下,把他们在驻外工作期间的甘苦经验记录下来,汇集成这一本《驻外忆往》文集。各驻外人员在不同期间派驻不同国家,他们所接触的不只是经济、产业、贸易和国际经贸组织、区域经济协定等专业层面的课题,同时也会遭遇驻在国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冲击,乃至于面临子女教育和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困难。他们凭借着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从不同的时空和角度切入,所写出来的文章,平实诚恳地表达了他们亲身的经历和真挚的感想,足供各位资深驻外人员怀旧忆往,以及后进驻外同仁工作和生活的参考,也可让一般社会大众略窥驻外生涯的各个面向,增进对驻外人员的了解和关注。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江董事长号召各驻外人员踊跃供稿、精心策划、编辑成册、无私分享的苦心和善意,以及他过去多年来协助建立经济部驻外人员制度和规范的贡献。

【作者序】

回首来时路──谈驻外商务人事制度的草创
江丙坤


  我是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在当时我驻日大使馆经参处打工。从一九六七年成为正式编制人员算起,担任商务人员工作也有十六年之久,其中有八年担任主管职务,充分体认驻外商务人员工作的甘苦,也了解驻外商务人员的需求。同时,也因为驻日十三年期间,有八年是在经参处服务,主要工作是陪同国内长官考察日本政经制度和政策,对日本重视制度与资料的保存有深刻体认,因此,在一九八二年奉调返国于经济部服务时,基于使命感与责任感,我投入相当多的心血在各项典章制度的建立,包括驻外商务人员人事制度。

  第一项制度的创举是订定:「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工作项目表」。该制度要求各驻外单位,应依工作项目表及标准作业流程,积极展开工作,按时提报工作绩效给主管机关。工作项目概分为下列几类,包括:一、增进双边经贸关系;二、争取双向投资及技术合作;三、拓展市场、蒐集商情;四、驻外行政业务等四大类。各类业务都有细部的工作项目及具体内容,也列出承办单位及对应的国内主管机关和函报成果流程,让驻外商务人员了解自己的工作职掌、作业流程。同时,还要求经济部驻外单位与外贸协会驻外单位做出明确的分工,原则上两单位的驻点尽可能不要重复设置,如因业务需要,必须同时设立时,两者间任务分工需明确。而这种分工,在工作项目表也有明确规定,因为外贸协会驻外单位也适用工作项目表。

  第二个变革是经济部驻外商务机构的整併,取消原来外贸协会委由经济部驻外商务机构兼办外贸协会业务及支援经费的作法。因为经济部驻外商务机构之功能本来就包括贸易推广、商情蒐集的工作。同样道理,外贸协会驻外单位也须肩负经济部驻外机构的任务。

  第三个制度面的兴革是订定统一考核办法,并在经济部设置驻外商务机构统一督导考核小组;「办法」要求各驻外单位均负有相同的工作职责,并按其地区及业务特性,根据工作项目表的类别订定工作优先顺序及工作比重,报请经济部核定后实施,比如说:驻美国首府华盛顿应着重于台美经贸关系维护与协商,驻纽约则侧重于投资及贸易机会开发。年终时,由经济部邀集统一督导小组成员,包括国贸局、投资处及贸协等单位,依各驻外单位年度表现和成果,按不同类别分别评分,再依比重核计总分,以此作为各驻外单位绩效考评的依据。

  第四个改革是驻外商务机构组织名称的整合。往昔,囿于国际政治现实和情势,驻外单位的名称各有不同。除有邦交国成立有大使馆经济参事处外,无邦交国家则因地制宜弹性命名,如北美事务协调会经济组、亚东关系协会经济组是配合外交部的组织;有些不易成立经贸据点的国家,如在法国、英国,则以公司名义过渡,「远东贸易中心」是当时最普遍被使用的名称。不仅如此,经济部属各机关也有自己的驻外单位,如投资业务处在纽约、东京等地设有四个据点。为统合业务,我决定整併经济部辖下的几个驻外机构,首先将投资处四个据点纳入驻外商务机构。同时,配合外交部编制,把各个驻外商务机构渐次整合纳编,成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下之经济组。

  第五是驻外商务人员员额编制的调整扩编及轮调制度的建立。由于当时台湾经济快速成长,驻外商务工作对象、业务范围遽增,乃于一九九○年十二月呈报行政院同意,将商务人员编制员额从二四○人增加为四九六人。再者,对商务秘书员额改採总额控管制。当时驻外编制有经济参事、商务专员、经济专员及秘书等不同职级,秘书再视年资深浅有一秘、二秘及三秘之分,依照旧制秘书员额是一层一层卡死的,即使三秘可以升等二秘,但如无员额职缺就无法提升。为此,我向人事行政局交涉,争取比照外交部只做商务秘书总员额控管,突破一秘、二秘及三秘的受限于各级员额限制。换言之,以后只要年资已到,符合资格,三等秘书即可自动升级二秘,二秘也可升一秘,以鼓舞外派人员士气。另外,商务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各级驻外人员最为伤神的事,为解决驻外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决定建立轮调制度,规定驻外任期一任三年,最多二任,期满前半年,由经济部人事单位发问卷征询意愿,商务人员可以提出返国、留任或是调往他国的要求。如决定返国,调回时期尽量配合小孩学校学期,回国工作两年后,可另要求再外放。届时经济部人事及业务主管部门会视个人意愿,再看工作表现,以为通盘调派考量。

  提到驻外商务机构的整併,不得不提到一个长久的争议,即经济部与外交部对于外馆统一指挥权责各有立场与看法。外交部期望比照日本制度,所有驻外人员,不论商务、新闻、教育,一律由外交部统一调度、考核及指挥。而我认为,驻外商务机构的主管机关是在经济部,只有经济部最了解驻外人员的表现,如果照外交部统一指挥事权想法,驻外商务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外交部对外馆统一指挥的构想,第一次是在一九八九年时提出,但遭到当时经济部长陈履安反提建议:有邦交国家的由外交部统一指挥,无邦交国由经济部统一指挥。由于当时有邦交国比无邦交国少很多,外交部遂知难而退;一直到一九九一年,郝柏村先生担任行政院长,萧万长先生担任经济部长,我担任政务次长时,外交部次长房金炎再提统一指挥案,我记得还劳烦行政院郝院长亲自主持协调会议。会中,我以过去外派南非经验向郝院长报告。我向郝院长说统一指挥最重要的是人与制度。从人来说,我在南非时馆长是杨西崑大使,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杨大使很尊重每个单位业务的特性,不分单位都是一家人,结果大家都很尊敬他,也口服心服接受他的领导;第二,制度上来说,外馆其实就是小内阁,驻外的代表或大使代表行政院,经济参事是代表经济部,也有人代表国防部、教育部及新闻局等,每个人都有它的主管机关,我们听从大使,因为大使是国家代表、是行政院的代表,不是外交部的代表。在国内各部会首长听命于院长,但各部会有权责业务,也有独立的预算,外馆也是一样有主管业务,也有分配预算。当时预算是由经济部会计处依驻外单位的业务量编列预算需求,送预算表给外交部,由外交部统一编列商务单位经费,科目独立,每月核拨经费则由经济部会计处列表送外交部,由外交部拨给外馆,外馆馆长再按经济部分配金额核拨给商务单位,各单位对于预算使用有充分自主权,同时直接向经济部行文报销。我向郝院长说明时强调,外派馆长的心胸攸关统一指挥能否落实。像杨大使,心胸大,以心带人,尊重各部会外派单位,自然外馆像一个大家庭,这才是真正的统一指挥,何况现在的制度已达到统一指挥之目的,不必再做调整,后来郝院长完全接受我的意见,外交部建议未被採纳。

  不过,二○○○年之后,驻外的局面完全改观,经费一律由馆长掌握,请客要钱要向馆长申请,动用车子也要申请(过去经济部驻外单位主管都有配公务车),如此,很多时候会失掉经贸拓展的先机,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

  驻外商务人员的甘苦,我是身历其境,亲身感受。这份工作是良心业务,可以整天清闲悠哉,也可以每天舟车劳顿席不暇暖。所以在经济部服务期间,我对于驻外制度的建立及权利维护用心很深。一九九四年五月,我在经济部时要求国贸局编纂了经济部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发展史,但那是静态的,现在很多商务人员都已退休,我希望劳苦功高的商务人员,能够把甘苦谈写下来,留下历史纪录,让社会了解驻外商务工作的重要性,驻外人员的牺牲与成就,这是我为什么要积极着手邀稿编辑发行这本书的初衷。

  最后,我必须向这群卓越的驻外商务人员表达我最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和奉献,才能为台湾缔造辉煌的经济成就。

【编者序】

《驻外忆往──经济部商务人员甘苦谈》编后感
黄翠娟


  在一个经济部驻外商务离退老同事聚会的场合,与会者忆及过往驻外时的美好时光,总是有说不完的经验谈,为此,在江丙坤董事长策划与发起,促成《驻外忆往──经济部商务人员甘苦谈》这本书的问世。

  于编纂本书时,江董事长特别提及假如能够将派驻外地时的各种生活点滴、趣闻轶事等汇聚成篇,供作寄情回味往事或后进驻外同仁借镜,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特由江董事长具名发函,邀请现任驻外商务人员及退休老同事们,就派驻外地时的酸甜苦辣惠赐文稿。

  担任过经济部商务人员者众,于发出邀稿函件后,获得热烈的回响,来稿十分踊跃,回收到的文稿逾六十篇。由于邀稿内容跨及半世纪,编辑团队遂依照来稿者第一次外派年分列七章。分别是:一九七○年以前的「披荆斩棘 立足台湾」、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的「菁英商务 经贸扎根」、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的「将士用命 迎向国际」、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的「自由浪潮 引进外资」、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年的「贸易摩擦 折冲樽俎」、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五年的「跨国结盟 忍辱负重」及一九九六年后的「接踵挑战 世界新局」。

  从发出邀请函,接获第一篇文稿,乃至于文章稿件大批涌入,编辑团队无不兢兢业业唯恐有任何闪失。编辑群很荣幸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先阅读,尤其是驻外商务菁英文笔极佳,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真人真事至情至性,文章读来如行云流水般畅快,彷似身历其境场景重温。从工作面到家庭生活大小事,一篇篇动容的生命历程,满载驻外商务人员岁月的痕迹,更是骨血纠结的个人小自传。

  特别是这五十多年来,国际经济情势变动快速,中国大陆全力围堵孤立,我驻外商务工作环境益形艰辛,驻外人员有时要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战争、政变等突发事件,既要躲飞弹、更要闪子弹,再者,随着国际经贸进入合纵连横新局势,驻外商务人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及推动商务工作的难度,在国际间是无人能出其左右的。外派经贸人员点点滴滴纪录当年外贸环境,无异是见证大时代下台湾经贸起飞实录。

  至于本书的分工,由三三会秘书长、台经院副院长郭励诚先生通贯全局,居中协调本书出版,编辑团队成员包括:「中华日报」採访主任黄翠娟小姐、三三会秘书处主任陈丽安小姐、三三会骆昱丞先生,而封面设计及美编委由资深美编萧彦伶小姐,付梓出版及铺货上架由商讯文化协助办理。

  在整理文稿过程,从各章节的标题,文稿分类篇章,作者小档案,乃至于书本页数控管,都颇费思量。编辑在下班后继续埋首于键盘文字中,由于收到的总字数逾二十万字,如何留下最有意义的那一段,绝对是难以取舍的大工程。陈丽安小姐本身有固定的三三会会务需处理,但她位居收件窗口重要位置,对于部分来稿,还要重新誊稿,有些文稿逾万字,真是辛苦她了,而骆昱丞先生负责校对事宜;还要感谢经济部部长室机要秘书张文雄先生等在先期邀稿的协助。

  受制于本书篇幅及出版时间的压力,对于未及收录于本书文稿者,致以万分歉意,日后再择机选择适合方式刊录,这是编辑团队迫于现实的遗珠之憾。这本书能够付梓出版,要感谢的人太多了,除了感谢经济部商务人员共襄盛举投稿外,也要对赞助本书经费者致以十二万分谢意。

  外派工作有其特殊性与时代性,外界看到的尽是驻外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风光面,实务却是如人饮水点滴在心头,这些血泪交织文章汇编成书后,无异提供你我从不同角度不同面向来观察西装外套下驻外商务人员的真情至性。

  文后谨献上编辑团队最诚挚的祝福与赞叹──感谢经济部驻外商务人员,台湾经贸有您们在第一线打拚,真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