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一座对峙年代中维系台湾命运的小岛。
曾经,它被战争阴影与军事管制所重重包围。
而岛上的居民,如何看待亲身经历的每一次事件?
本书以历史、政治、社会、人类学的多重角度,
从民众的视野,重新检视金门历史中不为人知的面向。 2001年9月,作者因911事件爆发、返国航班停飞而滞留金门,却意外让他对这座曾历经冷战氛围与国共对峙的小岛产称兴趣,进而展开追寻金门历史的旅程。
1949年以降,金门在各方媒体的宣传下,被赋予地区与世界事务枢纽的意义。它成为亚洲广大遭奴役民众的自由灯塔,也是未来争取自由的战争跳板;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的对抗象征,也是冷战中自由世界力阻共产红潮的标竿;甚至被视为人类进步的历程。小小的金门,呈现出一幅冷战时代的缩影。但这样的战地英雄形象,就是代表着历史真实、或是金门人所认知的金门样貌吗?
本书透过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利用口述访谈、官方文献,观察身处军事戒严体制下的金门社会,深入剖析金门如何在冷战的地缘政治中被赋予意义;又如何形成举凡老鼠尾巴、女人身体、乃至于篮球都被纳入军事管制之下、并与现代性的口号挂勾的社会;以及这些经历与官方教育,是如何深深影响着金门人看待自己的角度,甚至持续到解严后的现在。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强的地缘政治化
1949年后的十年间,金门经历三次重大的直接军事对峙:最初是1949年的古宁头战役,然后是1954年的九三砲战,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战。在整个1950年代,金门岛正逐渐被地缘政治化,军事化的体系也于此时开始建立。身处第一线的金门居民如何看待这三起事件。
第二部分 军事化与地缘政治化的变迁过程
1960年代初期,全球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金门的军事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量的驻军是蒋介石为了迫使美国防卫金门而做的决策。金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斗争的一部分。在这些冲突中,金门的政治意义产生什么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为金门当地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第三部分 冷战时期的生活
第三部分探讨1960年代到 1980年代冷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面向,并且把焦点放在金门居民对战地政务委员会的感受,以及金门居民如何与战地政务委员会协调。显示「军事化的毛细管」如何与战场无关的广泛社会制度连结起来。可视为冷战较大社会与文化比较史研究的一环。
第四部分 去军事化与后军事化
1980年代初期,国民党透过彰显对岸共党威胁,以巩固国际支持的做法得不到回应,金门军事化的主要政治目的已转变为唿吁台湾大众关注来自对岸的威胁,并借此将国民党持续的威权统治合理化、正当化。因此,导致去军事化的关键主要不是两岸关系,而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内政治变迁。
名家推荐: 江柏炜(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主任)
余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李仁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
林玮嫔(台湾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文学院副院长)
张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戚常卉(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所长)
陈翠莲(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杨肃献(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士杰(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按笔划顺序排列)
哈佛大学东亚系宋怡明教授是英文世界中第一个系统撰述金门地方史的学者。但是,他不止在写「金门地方史」,而是将一个地方研究放在地缘政治、军事化、与现代化的视角中来考察。他从美苏冷战、中台对峙的脉络来审视金门地方社会被改变。一方面,他告诉我们从1949~92年间,金门如何因国际情势的巨变而突然被一个军事化的乌托邦现代主义所治理。另一方面,他也细致地探讨了金门社会内部如何因应、妥协以及与之对抗。最后,宋教授告诉我们金门研究的各种意义:例如,它如何能够映照台湾、指出蒋介石治理台湾与毛泽东统治中国的相似之处、并提供一个与世界其他高度军事化社会做比较的案例。宋教授的研究方式使得金门研究不再是一个台湾边陲岛屿的个案,相反的,在他的笔下,金门标志着冷战的时代性且寓意深远。──林玮嫔(台湾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文学院副院长)
近二十年来,在冷战国际关系史或社会文化转向的冷战史研究中,台湾无论作为被研究的对象或者研究的主体,大抵都是缺席的。金门在1950年代两次砲战时曾引起全球的关注,之后就没入历史的洪流中;很多西方冷战通史的书甚至不再提起当年曾让全球摒息的台海危机,遑论冷战对金门与其居民的影响。本书例外地聚焦于这个地方与议题,用专书来分析了冷战对金门各方面的影响,认为金门的发展可以与其他处于类似状态的地方比较。本书可深化我们对冷战与两岸现状发展过程的理解,确实是本值得阅读与深思的着作。──张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世纪下半叶,金门列岛在国共对抗与全球冷战格局中,实施38年的「战地政务」体制,经历了全方位的军事化。全球冷战如何影响金门社会?金门民众如何因应意外降临的军事体制?本书以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结合档案史料与田野访谈,从军事化、地缘政治化、现代化与战地记忆等视角,诉说金门民众的前线经验,剖析冷战阴影下金门的社会与文化转变。这是一本杰出的金门史研究,更是一部独特的冷战社会史,宋怡明教授以独到的观察与深刻的论析,将金门史研究推上世界史学的前端,让平凡的金门跃上大学出版社的橱窗。──杨肃献(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对1949年底败退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而言,金门是与「中共政权」交锋的前线,「战地」也长期是金门的定位。在冷战史研究日渐受到重视之下,金门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场域。
而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力作《前线岛屿──冷战下的金门》,则是最受瞩目的学术专着。透过大量口述历史的回忆,贯穿全书,并与档案、研究成果参照,在时序上呈现从古宁头战役到当代金门的演变,注意到制度的演变,更着重于人民生活的历史。目前国内关注的「白色恐怖」、「军妓」议题,本书也在历史时空脉络下加以呈现。加上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整体而言,是认识冷战时期金门历史的佳作。──薛化元(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