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种新出土的第一手史料,
勾画战后初期杨逵与中国政权、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来台人士间的对话,
呈现杨逵在争取台湾人自治与重建台湾新文学之际,
面临当局亟欲将台湾全盘中国化时有所选择的立场,
借此填补杨逵研究的罅隙,
并一窥台湾知识菁英在政治与文化双重转型期的精神图像。
战后初期(1945-1949)是台湾历史上最为复杂,社会变动也最为快速的时代。短短四年间,台湾由日本统治转为中国接收,台湾人并因此经历语言转换与政治压迫的双重困境。其间,以日文为书写载体的作家如何坚持其文学志业,如何回应政权递嬗与文化变迁,从战前到战后始终屹立于台湾文坛的杨逵,无疑是观察台湾作家如何面对战后初期的风云变幻时,一位具有指标性的重要人物。
《战后初期杨逵与中国的对话》主要借由相关文献资料的爬梳,从几个层面进行探讨。首先,杨逵从积极组织自己的政治团体,到配合中国政府的接收,以孙文思想与三民主义进行政治启蒙,并参与筹备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的原因。其次,二二八事件期间和中国共产党员蔡孝干有所联系的杨逵,与中共在台地下党的关系。再者,杨逵传播的中国文学包含的作家与作品,所选录创作的内涵与共同特色,以及杨逵引介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之目的。最后是釐清杨逵与大陆来台作家合作交流的思想基础,以及彼此在文学理念与文化立场上的异同。借此呈现战后初期杨逵在争取台湾人自治,与重建台湾新文学之际,面对当局亟欲将台湾全盘中国化时有所选择的立场,以填补战后初期杨逵研究的罅隙,并一窥台湾知识菁英在政治与文化双重转型期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