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多種新齣土的第一手史料,
勾畫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政權、中國現代文學、中國來颱人士間的對話,
呈現楊逵在爭取颱灣人自治與重建颱灣新文學之際,
麵臨當局亟欲將颱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
藉此填補楊逵研究的罅隙,
並一窺颱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像。
戰後初期(1945-1949)是颱灣曆史上最為復雜,社會變動也最為快速的時代。短短四年間,颱灣由日本統治轉為中國接收,颱灣人並因此經曆語言轉換與政治壓迫的雙重睏境。其間,以日文為書寫載體的作傢如何堅持其文學誌業,如何迴應政權遞嬗與文化變遷,從戰前到戰後始終屹立於颱灣文壇的楊逵,無疑是觀察颱灣作傢如何麵對戰後初期的風雲變幻時,一位具有指標性的重要人物。
《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主要藉由相關文獻資料的爬梳,從幾個層麵進行探討。首先,楊逵從積極組織自己的政治團體,到配閤中國政府的接收,以孫文思想與三民主義進行政治啓濛,並參與籌備中國國民黨颱中市黨部的原因。其次,二二八事件期間和中國共産黨員蔡孝乾有所聯係的楊逵,與中共在颱地下黨的關係。再者,楊逵傳播的中國文學包含的作傢與作品,所選錄創作的內涵與共同特色,以及楊逵引介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之目的。最後是釐清楊逵與大陸來颱作傢閤作交流的思想基礎,以及彼此在文學理念與文化立場上的異同。藉此呈現戰後初期楊逵在爭取颱灣人自治,與重建颱灣新文學之際,麵對當局亟欲將颱灣全盤中國化時有所選擇的立場,以填補戰後初期楊逵研究的罅隙,並一窺颱灣知識菁英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轉型期的精神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