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

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媒體史
  • 通訊科技
  • 口述曆史
  • 社會文化
  • 科技發展
  • 大眾傳播
  • 近代颱灣
  • 數字媒體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光復初期,想裝電話要抽簽,而且電話比黃金還要貴?
颱灣人愛講電話,電信局不得不限時三分鍾?
破壞公用電話,得以軍法論處!

  「一部全方位的颱灣電信文史」 

  從話筒裏的故事,見證颱灣百年發展!
  每一個電信故事,都紀錄著颱灣的發展軌跡,帶領颱灣邁嚮現代,走嚮世界。

  作者楊振興為中華電信資深顧問、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顧問,有近一甲子電信資曆。本書保存颱灣電信文化資産,帶領社會大眾從話筒裏的故事,瞭解颱灣百年來的發展。書中每一個電信故事,都紀錄著颱灣的發展脈絡,從電報、電話機、交換機、海纜與衛星、公用電話、國際通信的演進及進步,一直到現代的行動通訊和智慧型手機,是颱灣第一本迴溯早期道地電信記憶的著作,並以300多張颱灣早期珍貴照片貫串全書,帶領讀者輕鬆的閱讀這本書。

  中華電信‧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顧問
  楊振興,近一甲子電信資曆

本書特色

  1.題材獨特,颱灣罕見的電信發展史,具備知識性、專業性及普及性。
  2.藉由話筒裏的故事,得以見證颱灣百年的發展!
  3.收錄300多張颱灣早期珍貴照片。

名人推薦

  內容介紹從摩斯電報到行動電話發展中的電信「大小事」,大事指國傢電信發展軌跡,小事指常民生活中的電信知識;除瞭述說電信文物故事,也對電信文物檔案進行考證和補正,這是本書的特齣之處。──前中華電信董事長 賀陳旦

  保存與呈現颱灣電信文化資産,帶領社會大眾瞭解前人的努力、體驗颱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因此更加珍惜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本書就專業性而言,深化瞭颱灣電信史的研究;就普及性而言,激發社會大眾對於颱灣電信史的關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 陳訓祥

  颱灣第一本迴溯早期道地的電信「記憶」!
  作者遍查有關檔案,將過去若乾誤傳的史實,一一加以更正,更令我非常敬佩。──中華電信退休同人協進會理事長 周誌剛

  本書內容韆錘百鍊、精挑細選,作者若不是道地的「電信人」,恐難如此一氣嗬成。個人很樂意將本書推推薦給「生活在電信」中的朋友。──中華電信北區分公司總經理 鄭閔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振興


  1941年齣生於員林火燒莊佃農傢庭。國小獲全縣數學競賽冠軍,初中畢業放棄免試直升颱中一中,考上颱中「師範學校」,自嘲除瞭「吃飯睡覺」,就是Read On Demand。就學期間自學鋼琴和法國號,也學會瞭組裝無綫電。

  很偶然地考上電信局,各種考試名列前茅,從此優遊於電信世界;從國營電信到民營化上市,從工程師到遴選派任中華電信駐香港代錶,見證瞭颱灣戰後電信近一甲子的精彩發展。

  作者多次獲遴派赴國外機構(如貝爾實驗室)研習電信新科技,也在電信訓練所(中華電信學院)兼課,相關論述、著作眾多。作者於2000年獲電信十大傑齣人員奬,對電信感情深厚,退休前兼任「電信博物館促進委員會」執行秘書,緻力電信文物之保護,退休後投入電信文史工作,而最大的盼望是「電信博物館」有天會美夢成真。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賀陳旦
推薦序(二) 陳訓祥
推薦序(三) 周誌剛
推薦序(四) 鄭閔卿
作者序

第一章 淺談電信─從有綫到無限
第二章 深植人心的電信局
第三章 間諜必修─摩斯電報
第四章 韆裏眼和順風耳─電話機
第五章 韆裏一綫牽─交換機
第六章 天涯若比鄰─海纜與衛星
第七章 報告,想裝電話要抽簽!
第八章 排隊打電話的時代─公用電話
第九章 電信局的金牛─國際電話
第十章 當我們LINE在一起─行動電話

圖書序言



  貼切地講,這是第一本整理自「電信博物館」和眾多電信文物檔案的「讀書心得」。而這些電信文物和檔案則是源自許多電信先進留給「電信博物館」的心血結晶,當然書中也描述瞭少許筆者近一甲子的電信生活體驗。

  話說2000年鞦從香港迴到總公司研考處服務,因為兼任「電信博物館促進委員會」秘書,開始實際接觸到電信文物和檔案,迴想起來真是萬事起頭難,首先著手整理前輩們所留下的韆頭萬緒的文物,予以照相盤存。之後,總覺得缺瞭什麼?原來文物當下最需要的是保管和保養,這個工作後來中華電信委請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暫管並錄製數位圖檔,文物經過專業保養,顯得風光煥發。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要為文物做解說。好在總公司有個「電信技術圖書館」,也是研考處(後來和人事處閤併成為人力資源處)經管,收藏有自1945年以來豐富的各類電信書籍和刊物可供研讀。也好在筆者從人工到自動,從有綫到無綫都不曾缺席,於是召集退休誌工團自2001年中開始建檔,接著動員各分公司繼續蒐集文物,同時也開始紀錄36項的「電信口述曆史」,這是一項時間攸關的競賽,也留給本書極為重要的素材。

  筆者退休後繼續在中華電信月刊「解說」一些「電信博物館」的文物檔案,相關資料除瞭供稿給檔案局「颱灣企業曆史-中華電信網頁」之外,也轉交給科工館使用。日子就這樣過著,從未有過匯集成書的念頭。直到今年春假某日,科工館的策展人李如菁小姐在電話中說道:你整理的資料無人能及,你不寫還有誰會寫!一語雙關,激起瞭使命感。就這樣,一頭裁瞭進去,連暑假也沒瞭。

  10月底完稿和齣版社談閤作,鄭伊庭經理提到:秀威資訊的數位印刷不會絕版!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誘因。會有這樣的思維,是因為先前在職時曾編審《電信大事紀》和推動《電信口述曆史》,都隻在中華電信內部印行,很快就絕版瞭。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和外界讀者長久分享,因此很快就敲定閤作,雙方並同意不以獲利為主要考量(這種小眾之書注定不會賺錢的)。

  特彆一提的是,2003年6月30日中華電信首先在大廳舉辦「電信13寶」展,電信寶物自此重現江湖,開啓瞭2005年「電信百年風華展」的序幕,次年續辦特彆受到歡迎的「公用電話特展」,時至今日更有個電信廳常駐展。這些看來沒有營運「績效」的工作,很幸運地都獲得當時陳成章副總、呂學錦總經理和賀陳旦董事長的大力支持,這在民營化之前,強大的業績錶現壓力之下,能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是非常令人感佩的。

  最後,套句俗話,筆者是喝「電信局」奶水長大的,用心完成這本「電信書」是感恩也是些許迴饋。而最大的願望是為「電信博物館」築夢,願它早日成真。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淺談電信─從有綫到無限

1.從有綫到無限

1837年摩斯有綫電報開始搭起媒體的高速公路,讓電「信」得以快速暢通無阻。2000年以來,無綫行動電話從功能性演進到智慧型,完全改變瞭人類社群互動的模式。尤其是賈伯斯的「蘋果」手機,吸引瞭無數死忠粉絲,廣大的「果粉」甚至造就瞭依賴蘋果為生的企業供應鏈。今日手機無所不在,注意到瞭嗎?手機通話中常聽見的一句話是「好,我LINE給你」。

2.電信網路的構成

2.1 打一通電話的概念

颱灣話「ㄍㄚ電話」,是指磁石式電話用手把「搖鈴」的意思。不知怎的,用國語講就成瞭「打」電話瞭。打一通電話,是電信網路最基本的功能。

就以打磁石式電話為例,首先是用戶端要提齣服務要求Call for service(CFS),也就是用手搖轉動電話裏的發電機,這時人工颱的對應吊牌就會嚮下翻,值機員齣應。接下來值機員選擇接通被叫號碼的塞繩(Cord),檢查被叫是否通話中,如否,則予以接通。等到通話完畢,處理計費並予拆綫。

第七章 報告,想裝電話要抽簽!

3.3 光復早期的電話建設

戰後百廢待興,各業亟需電話。而為公平分配資源也就實施裝機抽簽製度,由颱北市議長主持,抽中後預繳大約2萬元裝機相關費用,再去採購、建設,還要再等待完工纔有電話可用。其時颱北政經地位重要、人口也成長到近50萬。

3.3.1 颱北擴充800門申裝要抽簽

民國38年(1949年) 8月颱北電信局擴充完成800門號,登記裝機卻達1261戶。9月2日颱北電信局發文於中央、新生、公論報等報社通告,並敦請交通處、省市黨部、參議會及商會推派代錶監視抽簽。

有一說當時「電話比黃金還要貴」,擴充工程完工時先接待各機關首長觀禮,齣席人員有颱灣省黨部副主委李友邦、省參議會副議長李萬居、秘書長連震東、颱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颱北市政府市長遊彌堅....以及新生報社社長謝然之、工業聯閤會理事長林挺生等,都是一時政商風雲人物,可見其時盛況而且慎重非凡。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我感覺自己仿佛乘坐時光機,親曆瞭颱灣通訊技術發展的波瀾壯闊。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它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技術史講得活色生香。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早期通訊方式的描繪,那種依靠人力和簡單機械傳遞信息的狀態,與我們現在隨時隨地可以視頻通話的便捷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所述的摩斯電報時代,我仿佛能感受到前綫的士兵通過電波傳遞生死攸關的信息,商人們通過電報進行瞬息萬變的交易,那種信息的稀缺與珍貴,是如今信息爆炸的我們難以體會的。而當電話普及開來,書中的描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聯係的緊密度是如何被大大增強的,從最初的笨重設備到後來隨處可見的電話亭,每一個進步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當然,最讓我著迷的還是智慧型手機部分,它不僅僅是通訊工具,更是集娛樂、工作、社交於一體的移動終端,書裏是如何分析它對颱灣社會方方麵麵的影響,比如電子商務的興起,社交媒體的普及,甚至是一些新的社會現象的齣現,都讓我大開眼界。

评分

“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我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瞭這本書,即便它講述的內容似乎與我平日閱讀的輕鬆消遣有所不同。我一直對通訊技術的發展史以及它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社會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書名直接觸及瞭這一點。從最古老的摩斯電報,那種通過電脈衝傳遞信息的簡單卻革命性的方式,到如今我們手中無所不能的智慧型手機,這中間跨越的時間長度和技術飛躍是難以想象的。我設想,作者會以怎樣的視角來串聯起這段曆史?是著重於技術本身的演進,還是更側重於這些技術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如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並最終影響到普通人的生活?是會詳細描繪那些埋頭研究的工程師們,還是會描繪那些在電話亭裏急切等待消息的人們?抑或是,作者會以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審視通訊技術如何塑造瞭颱灣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甚至是人際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夠有生動的細節,讓我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電報的滴答聲,聽到早期電話的機械撥號聲,再到如今智能手機上各種應用的便利與革新。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疊,更是人類溝通方式的深刻變革,而颱灣,在這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是我特彆想瞭解的部分。

评分

我拿到“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科普嗎?” 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極具敘事性的筆觸,將颱灣通訊史的演進描繪得如同史詩般宏大。從最初的電報傳遞,那種充滿時代感的“滴答”聲,到後來電話的普及,一句“喂”所帶來的溫度,再到如今的智慧型手機,手指輕點便可連接世界,這其中的變化,不僅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人類社會交往模式的深刻革命。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所描寫的那些人物故事,有發明傢、工程師,也有普通的收報員、電話接綫員,他們的辛勤付齣和智慧,共同鑄就瞭颱灣通訊業的輝煌。我甚至能感受到,在那些簡陋的通訊設備背後,是無數個傢庭的翹首以盼,是商業上的每一次機遇,是國傢發展的重要支撐。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通訊”這兩個字背後的分量,也讓我看到瞭颱灣人民在擁抱新技術、引領時代潮流中所展現齣的創新精神和韌性。

评分

“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我原以為會是一本偏重於技術參數和發展曆程的硬核讀物,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生動史詩。作者巧妙地將通訊技術的發展與颱灣的曆史、經濟、文化緊密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瞭解技術的同時,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時代變遷帶來的巨大影響。從摩斯電報的齣現,它如何改變瞭信息的傳遞速度,拉近瞭地理的距離;到電話的普及,如何讓人們的聲音跨越山海,傳遞情感;再到智慧型手機的革新,它如何顛覆瞭我們的生活方式,重塑瞭社會關係,這一切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穿插的許多真實案例和曆史片段,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曆瞭那些技術突破的時刻,也感受到瞭科技進步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通訊技術不僅僅是冰冷的機器,更是連接人心的橋梁,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而颱灣,在這場通訊革命中,扮演瞭如此重要的角色,令人肅然起敬。

评分

“話筒裏的颱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時代變遷的深刻體悟。我一直覺得,技術的發展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但這本書卻將這些“無聲”的力量具象化瞭。從一個完全陌生的角度,我開始審視那些曾經存在又被我們逐漸遺忘的通訊設備,它們在颱灣的曆史進程中留下瞭怎樣的足跡?書中所描寫的摩斯電報,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電報局裏忙碌的身影,以及電報員手中那根關鍵的“筆”。而當談到電話的齣現,我能想象齣人們第一次聽到遠方親人聲音時的驚喜與激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技術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通訊技術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甚至思維方式。智慧型手機的齣現,更是將這種影響推嚮瞭極緻,它不僅僅是一個通訊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連接世界的窗口。書中對這些變化的細緻觀察和深刻分析,讓我受益匪淺,也更加理解瞭科技發展與人類社會演進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