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二八事件
  • 颱灣曆史
  • 曆史研究
  • 華北輿論
  • 民國曆史
  • 政治事件
  • 曆史檔案
  • 社會運動
  • 颱灣研究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47年華北颱灣人眼中的二二八事件
收錄中國東北、華北地區颱灣人二二八相關珍貴資料
 
  本書原於1947年4月20日在中國北平齣版,由颱灣省旅平同鄉會、天津市颱灣同鄉會、旅平同學會所編成共48頁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共分成七部分,分彆是一、二.二八前夜的颱灣;二、社論.評論;三、善後.處理;四、外國人眼中的二.二八;五、學生.教授和二.二八;六、雜品;七、二.二八大慘案日記。
 
  文章取材多來自上海《文匯報》,北平《平明日報》、《世界日報》等當時華北、華中所刊行之報刊;大學新聞有《清華周刋》與《燕京新聞》;期刊有《北平太平洋月刊》、《觀察週刊》。此外另有收錄1947年3月12日由颱灣旅平同鄉會等華北同鄉會所共同發錶的〈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胞書〉、〈颱胞在華北及東北二.二八慘案發生後的活動經過〉、〈聯閤招待外國記者概況〉、〈緻蔣主席白部長電〉、〈由颱灣寄到北平一封信〉、〈北大輿論〉等獨一無二且極為珍貴的文章資料。
 
  本書校註者許毓良為颱灣少數對中國所藏相關颱灣史料認識最多的學者之一,常年鑽研下,整理瞭當時中國發行的期刊雜誌中論及颱灣的輿論並加以說明註解,來做為延伸閱讀,精闢地解析身在「異鄉」的颱灣人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看法與評論,增加瞭本書的可讀性與鮮為人知的「另類颱灣史」。
 
專文推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名傢見證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溫振華(長榮大學颱灣研究所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毓良


  1971年齣生,新北市中和區人。

  現為天主教輔仁大學進修部曆史係副教授,纍計發錶期刊、會議論文五十餘篇。

  雖然從小對曆史已有興趣,但踏入颱灣史研究可說從研究生時代纔開始。前後二本專著,均在北京齣版─《清代颱灣的海防》(2003)、《清代颱灣軍事與社會》(2008)。本書是校註者在颱灣齣版界的第一本,亦是從清代颱灣史研究,跨入戰後颱灣史研究的第一本。

圖書目錄

中研院颱史所許雪姬教授 推薦序
導論
發刊詞
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胞書
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學書

壹、
A PROCLAMATION OF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FORMOSAN RESIDENTS ON THEFEBRUARY 28th. 1947. TRAGEDY.
颱胞在華北及東北二•二八大慘案發生後的活動經過概述
聯閤招待外國記者概況
緻 蔣主席白部長電

貳、二.二八前夜的颱灣
三月一日上海文匯報  春天到瞭 颱灣百病齊發 鬍 夫
三月八日觀察週刊  隨時可以發生暴動的颱灣局麵  
由颱灣寄到北平一封信
三月十一日北平平明日報  「算」颱灣的「命」
三月十一日瀋陽新報  颱灣憲治的解剖  楊庭杏〔杏庭〕
三月八日北平世界日報  颱灣人的悲哀  薛綏之
三月四日上海文匯報  颱灣最近物價的漲風   鳳炎
四月一日北平世界日報  颱變前因與後果  薛綏之
三月十四日北平經世日報  颱灣事件的前因與後果
三月十四日北平經世日報  颱灣行署一年多的苛政  激起瞭颱灣人民的憤怒
四月七日北平太平洋月刊  介紹颱灣  王慰曾
三月十二日北平太平洋月刊  颱灣在殺聲震撼中  小記者
三月廿九日觀察週刊  颱灣事件的分析
三月廿七日上海文匯報  颱灣勞働訓導營   金頴

參、社論.評論
三月九日北平平明日報  颱灣騷動的善後
三月九日北平華北日報  評颱灣二二八事件
三月十一日天津大公報  論颱灣事件善後
三月十一日北平經世日報  誤天下蒼生者皆此輩也
三月十一日上海文匯報  趕快解決颱灣事件
三月十一日天津民國日報  解決颱變的方針
三月十四日天津大公報  再論颱灣事件
三月十五日北平平明日報  再論颱灣事件的善後
三月十二日天津益世報  唯明者察焉!
三月十六日上海文匯報  颱灣問題的癥結
三月十五日北平經世日報  罷免陳儀以寗颱灣
颱灣變亂的教訓           齊思和
三月二十二日上海文匯報   宣慰誰?誰偏狹
三月廿二日觀察週刊   颱灣民變真象鈎沉        純青
三月廿二日觀察週刊   論颱灣的動亂  吳世昌
三月廿四日北平紀事報   颱灣的茶會   麯廠

肆、善後•處理  
颱變善後問題意見書
三月二十八日天津大公報  為颱灣善後進一言
三月二十六日上海文匯報  編者的話  颱灣善後
三月十八日天津大公報   論處理颱灣事  柯颱山
三月廿一日天津大公報   颱灣善後問題  方鞦葦

伍、外國人眼中的二•二八  
REFOMS〔REFORMS〕 FOR TAIWAN
『颱灣醜事』 美報竟主張託管
美報評論 颱灣事件

陸、學生•教授和二•二八   
教授答學生的意見  
學生新聞
清華週刊  北大全體颱省同學沉痛伸訴故鄉慘況
燕京新聞  反對官僚屠殺颱胞  北大颱籍同學呼籲懲辦兇手
燕京新聞  學生小論壇   反對武力鎮壓  立即刷新颱政
清華週刊專訪  張奚若 先生縱談時局:「颱灣事件」
清華週刊  時事綜閤報導「颱灣事件」 讓我們揭穿虛假
燕京新聞  官僚統治下颱胞生活苦  政府應力求改善,武力是壓不住的
清華週刊  看颱灣  朝陽學院 :海嘯壁報
北大輿論

柒、雜品
北平「雪風」第一期  哀颱民  有序
四月一日北平「雪風」第一期  故都二次政治攻勢中   再寫梁鞦水老人  木耳

捌、
三月十九日上海文匯報   颱灣十小時   記者
三月八日颱灣新生報   處委會闡明事件真相•嚮中外廣播處理大綱
二•二八大慘案日誌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的研究

許雪姬
 
  一、珍貴性的史料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簡稱《颱灣二.二八大慘案》)一書(小冊子)於1947年4月20日在北平齣版,這是由颱灣省旅平同鄉會、天津市颱灣同鄉會、颱灣省旅平同學會所編成,共48頁。除發刊詞說明他們編此書的目的是,遠在平、津對故鄉颱灣發生二二八大慘案,無法身援,隻有聲援,但對祖國同胞正義的聲援有必要讓颱灣同胞知悉。這本小冊子在他們熱心編排下,分成七部分,分彆是一、二.二八前夜的颱灣,二、社論.評論,三、善後.處理,四、外國人眼中的二.二八,五、學生.教授和二.二八;六、雜品,七、二.二八大慘案日記,大半文章取材自以下報刊:上海《文匯報》,北平《平明日報》、《世界日報》、《經世日報》、《華北日報》(中宣部機關報)、《北平紀事報》、《天津大公報》、《瀋陽新報》、《颱灣新生報》、"China Weekly Review”;大學新聞有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周刊》、燕京大學《燕京新聞》;期刊有《北平太平洋月刊》、《觀察週刊》。此外較為珍貴的是在1947年3月12日由颱灣旅平同鄉會、長春颱灣同鄉會、颱灣省旅青同鄉會、天津市颱灣同鄉會、瀋陽颱灣省同鄉會、颱灣省旅平同學會共同發錶的〈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胞書〉、颱灣旅平同學會發錶的〈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學書〉,以及〈颱胞在華北及東北二.二八慘案發生後的活動經過〉、〈聯閤招待外國記者概況〉、〈緻蔣主席白部長電〉、〈由颱灣寄到北平一封信〉、〈北大輿論〉,這些篇和上述引自報刊的文章、評論不同,是獨一無二的,最為珍貴。
 
  二、編者王碧光與颱灣旅平同學會

  上述所謂「長春颱灣同鄉會」、「瀋陽颱灣同鄉會」是自東北長春、瀋陽在北京待機欲返颱的颱人,不久他們都迴鄉,較少再參加在北平同鄉會的聲援活動。由平津同鄉、同學會所編的這本小冊子,主要是颱灣旅平同學會做為主乾蒐集相關材料,由「學生、教授和二.二八」訪問北京大學6個教授:馮承植、閻傢駟、費青、許德珩、硃光潛、楊人楩可知。旅平同學會的會員王宏(原名王康緒)指齣本書由王碧光編輯。王碧光,是旅平同鄉會第二屆理事和第三屆常務理事。他在聲援二二八活動中是主要的骨乾,執筆寫〈告同胞書〉,沿途散發並訪問報社,《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與《二.二八週年誌》(後敘),都是他編的。王宏的說法,就是要導齣北平同學會是在舊颱共詹以昌的「指導下」進行聲援二.二八的行動。詹以昌當時化名「曾明如」,是王宏的錶姨父。 本書頁11(第119頁),劍鞦,〈由颱灣寄到北平一封信〉,就是寄給「碧光兄」。由於有地下黨的關係,因此3月10日印〈告颱灣同胞書〉時,有署名沒有日期,3月12日加印時,徵得長春、瀋陽、青島颱灣同鄉會的贊同而予署名。〈告同胞書〉,加瞭「蔣主席萬歲」,做為掩護;在本書中亦未暴露曾明如的角色;而3月11日延安廣播發錶〈颱灣自治運動〉的社論,也未收入。這本書的齣版費,是由住天津的張鞦海嚮天津鄉親募來的。

  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旅平同學會。該會1946年4月14日成立,參加成立大會的有颱籍大學生15名左右,召集人是北大的鄞石城(澎湖人), 當時成立的目的在幫助颱灣同學維護權益,便於和各自就讀的院校打交道,如對在颱、在日學校學曆的說明。當日選鄞為會長、王宏為副會長,但並未嚮當局登記。1946年10月鄞石城迴颱,另方麵這年年底颱灣省公費生到北大就讀,就由王宏齣麵在傢開一次歡迎茶話會,曾明如聞訊,也來講話,這些公費生成為同學會的主力,到二.二八時會員近20名。到北大就讀的公費生,依1946年11月6日的分發名單,這13個入北京大學者的科彆、姓名如下:

  文科: 尤寬仁、許溢悟(筆者的四叔)、呂青銘、張天成、王猜林
  法科:陳威博(楊威理)、郭炤烈
  工科:郭祥燦、黃厚年
  農科:蘇瑞鵬、林元芳、廖天朗、吳寅生
  至於其他3人的確定名單,則是就讀於華北學院的劉嘉武、王宏與陳魁元。此外還有黃紹周、張輝南、林恩威(北京大學應用化學係)、林東波(北京大學機械係)、邱傢溥(北京朝陽大學)、洪伯仁(北京大學政治係)、袁柏偉(北京中國大學)、李明德(不詳就讀學校)、郭清海(北京中國大學政治經濟係)。
 
  三、書的內容

  由於北京、天津在華北,未若當時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上海資訊較為充足,而上海的颱灣省政治建設協會上海分會、颱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閩颱建設協進會上海分會、京滬同鄉會、上海颱灣同學會、颱灣革新協會等六個團體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組織「颱灣二‧二八慘案後援會」。他們離首都近,一有個風吹草動就往中央去請願、召開記者招待會,給中央政府和颱灣行政長官公署壓力不小。反之,北京的颱灣人團體要瞭解二二八事件的相關資訊,是由上海《文匯報》而來,而北平要看到來自上海的《文匯報》要兩三天, 而上海的報紙最早刊登二二八的都在3月1日, 因此本書也收錄瞭3月1日的《文匯報》。如果如前述,本冊子為王碧光所編,那編書中的原則是什麼?可以歸納為以下數點:
   
  (一)較少刊登各界對颱人引起二二八事件的抨擊記事:本書在4月20日齣版,亦即在颱灣二二八事件尚未解嚴時已齣刊,其發行的對象是颱灣人讀者,尤其是在颱灣的颱灣人。因此本書旨在介紹「祖國同胞正義的聲援,使他們的熱誠的言論通過這本小冊子去深深的刻在親愛的我們的兄弟姊妹之心上,⋯⋯」,因此對於「其中雖然不免有一小部份沒有洞察事實,存下瞭一種狹窄的先入偏見」,如對二二八事件中颱人的不理性行為、三十二條要求展開抨擊的相關新聞,一律未選入。亦即3月8日颱人提齣32條/42條要求、整編21師登陸基隆後,部分報紙開始不再同情颱人,以颱人叛亂為責,甚至刊齣未經證實的颱灣人種種對付外省人殘忍之暴行,如上海《商報》在3月23日刊登作者「子絲」的〈颱亂曆險記〉:「聞被打死之外省人屍首均拋在螢橋之下,或塞於陰溝洞內,復興幼稚園內之小學生,亦被打死,有一孕婦,被人踐踏其腹,緻小孩流産,大小均死。」這些颱人兇狠的罪行以及行兇之人,並未在颱灣的報紙和政府正式的公文書齣現。蘇瑤崇教授在〈謊言建構下二二八事件鎮壓之正當性:從大溪中學校女教員案」論起〉,一文所談的案件與此類似,做好因颱人叛亂,故有鎮壓正當性的理由。由於有如上情形,本小冊子有可能誤導讀者,以為所有的中國大陸人都同情颱灣人的「叛亂」。
   
  (二)引用重要的報紙資料部分:上述資料已經復刻、被選用。近來復刻的報紙不少,如本小冊引用的《大公報》、《文匯報》、《申報》(有網路版)、《颱灣新生報》、《民報》等都是,李祖基在編《「二.二八」事件報刊資料匯編》, 也用瞭《文匯報》、《大公報》的「特稿」。本冊子所收的報刊,有關上述二報,並非全麵引用,因此要進一步使用復刻本纔周全。至於本冊被選用而在彆的刊物齣現的,以鄧孔昭1981年編的《二.二八起義資料集》為例,就選用〈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胞書〉、〈為颱灣二.二八大慘案敬告全國同學書〉、梁鞦水,〈哀颱民〉等,這是本冊獨傢而被引用。至於本冊引自報刊亦為鄧書所引用的有以下數篇:〈春天到瞭颱灣百病齊發〉、〈隨時可以發生暴動的颱灣局麵〉、〈颱灣十小時〉、〈美國人眼中的二二八〉。
   
  (三)除同鄉會的公開發言外,也引用瞭兩篇颱灣人的著作:一是楊庭杏[杏庭],〈颱灣憲治的解剖〉。本文旨在說明颱灣人成為現代法治公民已有40年,中央及當地的行政當局隻要注意公民、國文、曆史、地理的教育,放入三民主義及中國精神教育即可,因日本對颱的奴化教育未必完全成功。他為瞭告訴「中國官民與當地公教人員因不明瞭真相而惹起的糾紛不鮮」,故特地撰文將颱灣過去的政治實情加以介紹。他認為治理颱灣要抱持以下四個態度:1、不可以勝利者的態度來歧視劣敗者而君臨的態度,更不能以徵服者的地位來藐視颱胞,若以不懂中國語言文字,而誤認為劣等人民,且以高壓的官僚作風施政,必然地會引起莫大的反動力;2、必須先確立人纔主義的質能製度,方可收效;3、必須絕對確立廉潔政治,方可生效;4、必須以平等去待遇他們。這些中肯的言論,刊登在3月11日的《瀋陽新報》。那麼作者楊杏庭是誰?楊(1898-1987)是梧棲人,後改名楊逸舟。颱中師範、日本東京文理大學畢業,1940年赴中國謀職,1941年任汪記政權國立編譯館編譯官,1942年任浙江省主席傅式說秘書,後至浙江大學任祕書兼心理學教授。戰後失業,1946年任南京市教育局督學,1947年6月任內政委員,奉命撰《颱灣之今昔》,8月奉內政部長張厲生之命返颱視察,暗中調查民情,9月迴南京撰成「颱灣視察報告書」,1948年12月底迴颱,1953年赴日,不再迴颱。著有《颱灣と蔣介石—二.二八民變を中心に》(東京:株式會社三一書房,1970),乃奉命迴颱視察所蒐集或耳聞的資料為依據所寫,為研究二二八重要的參考史料。另一篇則是颱灣重建協會理事長柯颱山,〈論處理颱灣事〉,3月18日發錶於天津《大公報》。對於颱灣的善後,他主張1、中樞緩派軍隊,2、根據憲法颱灣立即實施省自治。為瞭怕各界有疑慮還特彆說明,颱灣的自治不是新疆的高度自治,也不是西藏、濛古各旗的自治,而是依憲法所賦予的省自治。事實上,32條追求的是颱人治颱的高度自治,不過為瞭不引起各界疑慮減少中央對颱灣追求自治的壓迫不得不如此說。柯颱山目前已100多歲,2015年7月經由其長女柯華葳教授將其珍藏個人的相關資料,交由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進行數位化,這批資料的價值可和楊肇嘉的「六然居典藏颱灣史料」有關颱灣重建協會分會的相關資料等量齊觀。
   
  (四)由於採分類編定,因此在時間上並非由近而遠:由於分類,因此在閱讀時必須考慮時間的先後。比如3月19日上海《文匯報》刊齣的〈颱灣十小時〉,卻編在「雜品」,且在很後麵纔齣現。
   
  (五)北大的颱灣學生是主要的供稿者:由6個教授的迴答,可知他們問的問題是1、颱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各界的觀感如何?事件發生的原因為何?是否如中央社報導「颱胞排斥外省人」所緻?2、二.二八事件處委會提齣的32條要求是否閤理?3、北平同學會應該如何做纔能引起各界對此事的關心?4、對政府派兵到颱鎮壓,有何看法?5、二二八事件如何善後?
 
  四、延伸閱讀

  要瞭解二.二八時北平同鄉會、同學會的活動,光讀這本小冊是不足的。至少還要再看1946年2月15日在北平創刊的《新颱灣》,這是颱灣省旅平同鄉會的機關刊物,而該會在1945年9月9日成立,當時有500多人參加。由於戰後在中國的颱灣人有大麻煩,一是以懲治漢奸條例來治颱人之罪,在北平逮捕一些颱人,更兼政府於1946年1月14日發佈「關於朝鮮及颱灣人産業處理辦法」,依該辦法,凡是颱灣人的私産,得用處理局依照行政院處理敵僞産業辦法之規定,先行接收保管及運用,除非提齣確實籍貫,證明並未擔任日軍特務,或憑藉日人勢力,淩害本國人民,或幫同日人逃避物資;或並無其他罪行者,經證明確實無誤,私産經行政院核定後,纔能予以發還。此一辦法最引起颱人反感,北平同鄉為上述兩事決定發行《新颱灣》為喉舌刊物。也因為在北平颱人的水平高,因而纔有能力辦雜誌。本誌的第二期在1946年2月28日發行,第三期發行於4月1日,第四期發行於5月1日,前後4期。《新颱灣》第四期刊登瞭1946年4月14日〈颱灣省旅平同學成立總會記錄〉,所謂會長、副會長與各部人員名單,和王宏(王康緒)說的有極大的落差。該學會也在同期刊登〈颱灣省旅平同學會的使命〉,指齣其目的「誌在相互砥礪學術思想,以為颱省與內地各省文化交流之橋樑,並謀解決學生本身之問題,使各得專心研讀以備將來得於貢獻國傢社會耳。」
   
  除瞭本冊子之前齣版的《新颱灣》外,1948年3月28日,颱灣省旅平同鄉會、天津市颱灣同鄉會再編印瞭《二二八週年誌》(簡稱《週年誌》),本刊唐羽已有專文介紹, 但該文作者似未見過《颱灣二.二八大慘案》,因此未能上溯說明,一年後齣版的《週年誌》,和前者有何不同。《週年誌》分成八項,分彆是1、痛憶二、二八;2、二、二八殉難烈士追悼會概況;3、祭文;4、輓聯;5、二、二八事變犧牲者名單(一少部分);6、名人感想;7、國立北京大學教授訪問記;8、報、雜誌轉載。其編排方式和《颱灣二.二八大慘案》類似,仍齣自王碧光之手。《週年誌》的發刊,在鑒於大慘案經過一年後,對死亡者必須予以追悼,對颱灣的政治仍需改善,因此呼籲「實行中央諾言,實施颱灣地方自治,省縣市長民選,撤消公賣局,開放日産耕地!保障颱胞的最低生活,讓每一個颱胞都要有飯吃。」

  在二二八殉難烈士追悼會中,主席(當時旅平同鄉會會長梁永祿)緻詞後,有颱灣旅平同鄉會、天津市颱灣同鄉會、颱灣旅平同學會、颱灣革新同誌會的祭文,接著是事件中殉難的宜蘭中學教師趙桐之父趙鴻年緻詞,其弟也隨後緻詞;又有另一殉難之延平大學教授徐徵,其友林光翟緻辭,最後由武訓中學教務主任、校長緻詞。輓聯則除四大會外,還有由張東蓀、梁鞦水一起具名、颱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理事長張邦傑具名,及由長春颱灣省同鄉會、颱灣省旅青同鄉會、瀋陽颱灣省同鄉會閤送的。至於二二八犧牲者名單自然不夠完備,而且包括被捕者;亦有人名的常見錯字,如王添燈[燈]、許鞦綜[粽]、吳鴻棋[麒]、吳金練[鍊]、郭章樞[垣]、陳忻[炘]、黃阿純[統]。名人感想則有燕京大學教授張東蓀等5人的看法,至於北大教授許德珩、費青、楊人梗(楩)、聞傢駟繼《颱灣二.二八大慘案》後再度發言,《週年誌》則又增加王鐵崖、吳之椿、周炳琳、馮至、賀麟、蔡樞衡、樊弘等教授。自報章雜誌轉載文章,是《新颱灣》、《颱灣二.二八大慘案》以來的常套做法,《週年誌》也不例外。此次的內容固然與二二八有關,但重要的是反對颱灣給美國託管,如李純青以「阿山」的資格寫的〈提醒一個錯誤〉,刊於1947年10月25日的《公論報》上;另一篇則是1948年3月6日《北平日報》的社評〈颱灣「易長」與「託管」之謠〉。另一篇引自1947年4月20日《新旗》15期,由穆德所撰〈我們應當怎樣看颱灣事件!〉最為重要,似為左翼人士的言論。其重要論點有二:
   
  1、 「我們應當把颱灣人底反抗看做殖民地反帝國主義運動,現在尚在進行的殘酷迫害看做帝國主義對於殖民地的迫害。颱灣和中國的關係是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關係。颱灣的鬥爭,應當看做同印尼、越南、緬甸、菲律濱等地正在進行的鬥爭一樣的。」
   
  2、 「我們當把此次颱灣事件看做一個革命,與大陸各地進行的種種反對政府的運動—如上海攤販事件,勸工大樓血案,諸城市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工人經濟罷工,農民反對徵兵、徵糧甚至各地進行的內戰,—都不同。」
   
  亦即二二八不是和曆代民變一樣是「官逼民反」,而是殖民地反帝國主義運動、是革命。如此明晰地對二二八事件定位,誠屬不易。更重要的是作者主張颱灣人有自決的權利。
 
  五、前衛重刊《颱灣二.二八大慘案》的意義
   
  本次前衛齣版社在許毓良教授的推介、導讀下要重刊並重排這本48頁的小冊子,在我看來相當有意義。這是要瞭解二二八當時東北、華北颱灣人少數珍貴的資料之一。許教授可能是颱灣少數對中國所藏相關颱灣史料認識最多的學者之一,觀其著作如《颱灣在民國(1945-1949)—以大陸期刊、雜誌報導所做的研究》可窺其一斑。觀此冊稿上所加的註解,多半利用當時大陸發行的期刊雜誌而論及颱灣的加以說明,做為延伸閱讀,以增加此冊的可讀性。
   
  本書並未就原本原樣掃瞄重刊,而是按篇重新打字,這就要費更多的時間做校對,所以雜誌中不同字體大小、及編排的格式,重刊本就無法一一呈現,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尤其是將齣版雜誌的名字、期號放在最頂端,而非放置在題名後。由於是重刊,因此除瞭要慎重校對外,對於文中某些錯誤,必須一一指齣,避免以訛傳訛,如陳儀當時兼「颱灣警備司令」就可在後訂正為「颱灣省警備總司令」,又比如說延平北路事件「殺傷小孩一人」,並無其事;〈颱灣憲治的解剖〉一文為楊「杏庭」所撰,應予訂正;〈誤天下蒼生者皆此輩〉此文將颱灣省黨部主委的名字誤為「林」(李)翼中,而"Reforms For Taiwan”,也因此錯而將之譯為Lin Chi-chung(又將「翼」誤讀為「冀」,故譯成「chi」);王添燈,都當成「燈」;梁鞦水的〈哀颱民〉,有一句「已酋寇降伏」,應為「乙酉」(1945年);陳「碧」笙寫成「璧」;在《日誌》中3月2日「嚴一鶴」應為「周一鶚」、趙「蓮初」應為「連芳」;又3月5日的記事似應為3月6日之事;3月11日劉「兩」卿,應為「雨」;3月22日,葉「春」木應為「鞦」;3月22日,蘇「秦策」應為「泰楷」,上述之誤一定要修改;更遑論打錯字必須校齣。另一可商榷之事則為頁37(第265頁),有「續接第39頁(第271頁)」有關〈教授答學生意見〉「因時間關係移排於此」,應使之歸位,纔能突顯重刊本的意義。
   
  上述指齣的這些錯誤,是當時供稿的中央社等通訊社供稿錯誤所緻,因為上海的報刊亦齣現同樣的錯誤。
 
  六、我何以答應寫序
   
  許毓良教授在7月底將這部小冊子的重刊本寄給我,要我寫序,而且限定2,000字。我在5月纔剛忙完《保密局颱灣站二二八史料匯編》的編輯工作,接著續編六然居主人(楊肇嘉)典藏的颱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與二二八文書,以及有關二二八的剪報資料4冊,預計2016年上半年齣版,實在抽不齣時間寫序。但因這本冊子和《二二八週年誌》都在楊肇嘉的「六然居典藏颱灣史料」之中,兩本都品相良好,因此我在編完最難編的二二八報紙剪貼資料後,乃先處理二二八史料,得以將北平颱灣同鄉會、颱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留下來的資料加以比較,並比較他們在戰後以及二二八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大體而言,他們戰後丶工作的重點有三:
   
  1、協助華北、華中的颱人返鄉:由於戰後由陸軍發齣的消息,並不歡迎颱人留在大陸,因此大半颱人都決定返鄉,但陳儀並不積極幫助颱人返 ,而華北、東北離颱又遠,颱人由東北、華北迴颱,不得不嚮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求援,並集中到北京、上海,因此在北京、上海成為颱人返颱的集中地,為瞭等船的颱人,北京、上海同鄉會必須張羅食、宿,交涉補助與船期。
   
  2、被中央政府依「關於朝鮮及颱灣人産業處理辦法」沒收的産業展開交涉。這部分颱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留下瞭一些材料。 吃到嘴裏的肉怎會容易吐齣?取迴財産不僅曠日時久,往往要不迴,以緻要迴颱的颱人,比被遣返的日人情況還要狼狽。
   
  3、依「懲治漢奸條例」在京滬、平津被捕的知名颱灣人必須援救。當年北京有江文也等人已如上述,上海有闆橋林傢的林勤、陳杏村、蔡壽郎、梁廷清等19名。楊肇嘉本人也在1946年9月25日被捕,入獄37天,1946年11月1日獲交保,1947年9月纔獲不起訴處分。
   
  至於上海、北京同鄉會,兩者間的不同點在於,上海同鄉會的人數多於北京,且以商人為多,更有派係糾紛,即上海颱灣同鄉會(1945年11月10日成立)會長選舉有楊肇嘉與李偉光之爭,楊肇嘉雖在理事長選舉中勝齣,但因被左翼份子所迫無法進行業務,而由李偉光(屬左翼)在1946、1947年都擔任旅滬颱灣同鄉會會長;楊肇嘉轉而齣任颱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1946年2月18日成立)理事長。由於上海到南京近,因此在上海的颱灣人、福建人的團體常聯閤起來,為陳儀在颱的腐敗統治,而到南京中央政府及其他單位請願,並舉行記者招待會,尤其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對陳儀造成很大的壓力,而陳儀也必欲去楊肇嘉而後快,楊因而被捕。
   
  在北京的同鄉會沒有地利之便,無法到南京去抗議,隻能集會、開記者會,來反對陳儀的暴政。不過華北、東北是在中國大陸颱灣人中水準最高的,誠如秦賢次所言:「文化水準最高的為華北及東北。除瞭商人之外,在華北及東北的颱灣人中,工程、技術人員、醫生、文人、專傢學者、政府官吏等佔有相當的比例。以終戰前夕的北京大學來講,其中颱灣人擔任教授講師的,就不下十二、三位之多,這也是為什麼戰後初期,大陸各主要地點均有颱灣同鄉會的組織,而單獨僅北平一地的同鄉會有能力發行刊物,為地位不明的颱灣同胞爭取權益。」不過,旅京滬颱灣七團體二二八慘案聯閤後援會在1947年4月22日印發〈颱灣大慘案報告書〉(18頁),以及《颱灣事變之真相》(27頁),亦未比平津颱胞遜色。而楊肇嘉為上海地區的颱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與二二八事件留下的文書、剪報資料,其原手史料的數量相當多,甚至還保留瞭「天津市颱灣同鄉會印發公開信」(二封),也保留瞭〈颱灣旅滬同鄉會電文〉、〈呈文〉,為後代留下極為珍貴的史料。
   
  我個人對戰後上海的颱灣人團體、行動,藉由〈六然居典藏—颱灣重建協會與二二八事件文書〉而有所瞭解,也曾為文敘之;對日治時期在平津一帶的颱灣人活動,雖亦曾撰文;但對戰後平津颱灣同鄉的情況理解較少,更何況〈六然居典藏颱灣史料〉中有《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二二八週年誌》,以及上述天津市颱灣同鄉會的公開信,為瞭補強對平津颱灣同鄉會、同學會的瞭解,因此在2015年3月到上海訪問北平颱灣同學會的要角王康緒(王宏),就其就讀的華北學院、參加的北平颱灣同學會、二二八的情況請教,承濛91歲的他接受訪問,並緻贈其所寫的〈我所經曆的平津颱胞對"二.二八"起義的聲援鬥爭〉與〈耄耋迴顧〉兩文對我的研究幫助甚大,特此謝謝他。
 
  七、結語

  在我所指導的39篇博碩士論文中,以戰後颱灣為研究主題的幾乎沒有,如果說一個指導教授希望他的研究主題得有學生接棒,在這個角度上我是有所遺憾的,不過我的學生們各自有其發揮的主題,也是我所欣慰的。許毓良、陳韻竹在清代軍事史上的傳承,可謂最為直接。我原未料到我的戰後颱灣史,許毓良也有所發揮,並且要編輯相關史料以嘉惠研究者,不僅如此,還加瞭大量的註,展示其對戰後颱灣史研究的力道。我既欣喜於他的努力與貢獻,復想預告今年年底,這本重排的小冊子將以原刊本的型式齣版,故寫瞭這篇不算短的序。

2015.08.23於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

  附記: 為瞭讓本書更為精確,我曾前後校對兩次,最後一次在2016年2月6日,是日颱灣南部發生六.四級大地震。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窺見一段被曆史洪流所遮蔽的、來自遙遠華北地區的聲響。我過去一直認為,對於像二二八事件這樣的重大曆史節點,其輿論焦點必然集中在事件發生地,或者是在國傢權力中心。然而,這本書卻以其獨特的選材,顛覆瞭我的這一認知,將我的目光引嚮瞭與颱灣遠隔韆裏的華北大地,展現瞭那裏的人們是如何接收、解讀並最終形成對二二八慘案看法的。 書中收錄的華北報刊評論,就像一幅幅當年留下的珍貴曆史剪影,它們共同勾勒齣瞭一幅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從北方視角傳來的復雜圖景。我讀到瞭許多充滿義憤的評論,它們毫不掩飾地譴責國民政府在颱灣采取的暴力手段,認為這是對無辜民眾的血腥鎮壓。這些文字,不僅傳達瞭當時人們的憤怒情緒,更揭示瞭部分媒體對政治公正和人權的基本訴求。 令我尤其動容的是,書中不少文章都將二二八事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民族敘事框架下進行討論。它們反復強調“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理念,呼籲兩岸同胞應團結一緻,共同應對曆史的挑戰。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懷,在當時的華北輿論中占據瞭相當重要的位置,並深刻影響瞭人們對颱灣局勢的判斷。 然而,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懷,也並非總是純粹的。在一些評論中,我也看到瞭對颱灣地區可能齣現的“分裂傾嚮”的警惕,以及對如何有效維護國傢統一的深切焦慮。這種復雜的心態,恰恰反映瞭當時中國政治環境的敏感性,以及人們在維護國傢統一問題上的高度警覺。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也有不少評論,在分析二二八事件時,展現瞭相當的深度和前瞻性。它們不滿足於對事件本身的描述,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根源,如物價飛漲、民生艱難等方麵,來探究衝突爆發的原因。這種對事件根源的探尋,讓我看到瞭當時一些媒體的理性與深刻。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記憶,從來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都會産生不同的解讀。華北地區的輿論,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它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瞭另一條重要的綫索。 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對國民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方式的批評。這些文章,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齣瞭政府的失誤和不足。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公開齣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它們反映瞭社會對政府問責的呼聲。 讀這本書,就像與過去的思考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既有曆史的局限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洞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側麵”,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同樣重要且充滿細節的視角。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選材和視角,為我們展現瞭在海峽兩岸之外,中國大陸的華北地區,是如何看待和討論颱灣二二八這一曆史悲劇的。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潮。

评分

讀罷《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我深感曆史的脈絡並非如教科書般單一,而是充滿瞭各種交織的聲音與復雜的解讀。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目光投嚮瞭與颱灣地理上相隔甚遠的華北地區,展現瞭在那片土地上,人們對二二八這一曆史事件是如何感知、如何評論的。這本身就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一個特定區域內的社會思潮是如何被激發和形成的。 從書中收錄的各色報刊評論中,我看到瞭對事件性質的多種判斷。有的直接譴責國民政府的暴行,認為這是對無辜民眾的屠殺;有的則試圖從中剖析更深層的社會矛盾,如經濟壓迫、政治腐敗以及族群隔閡,認為二二八事件是這些矛盾總爆發的體現。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即使在信息相對滯後的年代,一些知識分子也並未停止對事件本質的追問。 我尤其留意到,許多評論都自覺不自覺地將二二八事件置於“中國”這個更大的國傢框架之下進行討論。其中,強調“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以及對維護國傢統一的呼籲,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切,是理解當時華北輿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種關懷也並非沒有復雜性,它有時伴隨著對颱灣內部某些“分裂傾嚮”的警惕,以及對“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關係的擔憂。 書中一些評論的措辭,在今天看來,或許顯得有些激烈,甚至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正是這些鮮活的文字,最能反映齣當時社會情緒的激蕩。例如,對於國民政府處理此次事件的方式,一些報刊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評,認為其手段粗暴,決策失誤,進一步激化瞭矛盾,造成瞭無法挽迴的損失。這些尖銳的批評,反映瞭公眾對政府問責的期待。 讓我深思的是,書中某些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事件,但通過對新聞報道的梳理和分析,已經對事件的起因和經過,提齣瞭相當有見地的看法。它們在努力還原事實的同時,也試圖去預測事件的走嚮以及可能産生的長遠影響。這種超越時空的觀察和思考,是曆史研究的寶貴財富。 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瞭不同媒體在報道和評論同一事件時的差異。有的偏重於揭露真相,有的則更側重於維護某種政治立場。這種多元的呈現,恰恰構成瞭曆史的豐富性。它提醒我們,在閱讀任何曆史材料時,都應保持批判性思維,去辨析其背後的意圖和傾嚮。 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對事件的社會經濟根源的探討。一些文章,詳細描述瞭當時颱灣的經濟狀況,如物價飛漲、民生凋敝等,並將這些因素與事件的爆發聯係起來。這種深入的分析,避免瞭將事件簡單地歸結為政治衝突,而是看到瞭更廣泛的社會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讀這本書,就像與過去的思考者進行對話。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既有曆史的局限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洞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側麵”,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同樣重要且充滿細節的視角。 總的來說,《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不僅梳理瞭華北地區對二二八事件的輿論反應,更通過這些聲音,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復雜多元的思想圖景,以及人們在麵對重大曆史事件時,是如何進行思考、判斷和錶達的。

评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我一直以為,曆史事件的討論,總是圍繞著事件本身發生的地點,或者是在國傢高層的決策圈內。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將我的視野引嚮瞭遙遠的華北大地,讓我看到瞭,在那個信息傳遞並不暢通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接收、解讀,並最終對颱灣二二八慘案形成自己的看法。 書中的篇章,就像當年華北報刊留下的珍貴印記,它們共同描繪瞭一幅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從北方視角傳來的復雜圖景。我讀到瞭一些評論,字裏行間充滿瞭對颱灣同胞遭受苦難的同情,同時也對國民政府在此事件中的錶現,進行瞭嚴厲的批評。這些聲音,不僅僅是情緒的宣泄,更是對事件背後政治失誤和社會矛盾的深刻剖析。 令我尤為印象深刻的是,許多評論都自覺不自覺地將二二八事件置於“中國”這個更為廣闊的國傢框架下進行審視。它們反復強調“血脈相連”的同胞情誼,並呼籲海峽兩岸的同胞要團結一緻,共同應對挑戰。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切,是理解當時華北輿論的關鍵因素。 當然,這種關切也並非總是單一的。在一些評論中,我也看到瞭對颱灣可能齣現的“分裂傾嚮”的擔憂,以及對如何維護國傢統一的深切焦慮。這種復雜的心態,恰恰反映瞭當時中國政治環境的敏感性,以及人們在維護國傢統一問題上的高度警覺。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也收錄瞭一些對二二八事件的分析,展現瞭相當的深度和前瞻性。它們不滿足於對事件本身的描述,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根源,如物價飛漲、民生艱難等方麵,來探究衝突爆發的原因。這種對事件根源的探尋,讓我看到瞭當時一些媒體的理性與深刻。 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記憶,從來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都會産生不同的解讀。華北地區的輿論,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它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瞭另一條重要的綫索。 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對國民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方式的批評。這些文章,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齣瞭政府的失誤和不足。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公開齣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它們反映瞭社會對政府問責的呼聲。 讀這本書,就像與過去的思考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既有曆史的局限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洞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側麵”,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同樣重要且充滿細節的視角。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選材和視角,為我們展現瞭在海峽兩岸之外,中國大陸的華北地區,是如何看待和討論颱灣二二八這一曆史悲劇的。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潮。

评分

讀完《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麵透視鏡,照見瞭在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聲音,以及這些聲音在遙遠的華北地區,如何被感知、被討論。我原以為,二二八事件的討論更多地集中在颱灣本地,或者是以大陸官方的角度來呈現,但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展現瞭華北地區媒體和知識分子對這一事件的復雜迴應。 從書中的片段來看,當時的一些報刊雜誌,哪怕遠隔韆山萬水,也敏銳地捕捉到瞭遠方傳來的悲劇信息。他們並非直接的親曆者,也缺乏第一手的資料,但憑藉著對中國命運的共同關切,以及對任何可能損害國傢統一和民族利益事件的警惕,對二二八事件的報道和評論,就如同在平靜的湖麵上投下一顆顆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我注意到,書中收錄的有些評論,盡管措辭可能有些激烈,但也反映瞭當時普遍存在的對社會穩定和國傢秩序的擔憂。他們試圖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去預判事件的走嚮,以及其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報刊的立場和側重點也呈現齣明顯的差異。有些刊物更側重於事件的起因,試圖剖析其深層原因,比如國民政府的施政失誤,或者社會矛盾的激化。而另一些則更關注事件的後果,強調維護國傢統一的重要性,並對可能的分裂傾嚮錶示擔憂。這種多元化的聲音,恰恰是曆史真實性的體現。它告訴我們,即便是麵對同一件大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場和認知下,也會産生不同的解讀。這種解讀,本身就是曆史的一部分,是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聽到當時華北的知識分子們,在茶館裏、在書齋中,為這些遠方的消息爭論不休。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筆觸,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深沉憂慮。書中的一些社論,更是直指時弊,對國民政府的統治方式提齣瞭尖銳的批評,這讓我感到十分震撼。它錶明,即便在那個信息並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的思考並沒有被局限,對正義和公道的追求,也從未停歇。 我特彆想提一下書中關於“同胞情誼”的論述。很多評論都在強調,颱灣與大陸同胞本是血脈相連,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是大傢都不願看到的。這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情感共鳴,在當時的華北輿論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當然,這種情誼的錶達,也夾雜著一些對“本省人”與“外省人”群體劃分的憂慮,以及對少數煽動分裂言論的警惕。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到瞭在國傢民族的宏大敘事下,個體的情感和立場是如何被勾勒和錶達的。 有些評論,則顯得更為冷靜和理性。他們試圖從更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入手,分析導緻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根源,而不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比如,對當時颱灣的經濟狀況,民生疾苦的描述,以及這些因素如何成為社會矛盾的催化劑。這種分析,讓我意識到,任何曆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我也不得不提及,書中某些言論,雖然齣發點是好的,但其認識和判斷,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難免有些片麵,甚至是帶有時代局限性。這正是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它讓我們看到,過去的觀點和認知,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這本書,就如同一個時間膠囊,將那些曾經的思緒、曾經的爭論,原原本本地呈現在我們麵前,供我們迴顧和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所收錄的“華北輿論”,其覆蓋的媒體範圍和代錶性,雖然已經很可觀,但我相信,如果能有更廣泛的地域和更深入的群體聲音,那將更能構成一個完整而立體的圖景。當然,這已經是作者在現有條件下,盡力搜集和呈現的成果,其價值依然不容忽視。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在遙遠的北方,人們是如何關注和解讀颱灣的這段苦難曆史的。 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保持當年那種對社會事件的深度關注和理性分析?當代的媒體,是更容易製造情緒,還是更能促進理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對比參照。它讓我們反思,媒體在社會事件的傳播和解讀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段曆史,更是通過記錄,展現瞭曆史的多重維度。它讓我們看到,同一事件,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引發怎樣的迴響,又會激蕩齣怎樣的思想火花。這本書,對於理解二二八事件,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史,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评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本對於曆史事件討論的認知模式。我過去總覺得,某一個曆史事件的輿論,主要應該集中在事件發生的地理區域,或者是在國傢最高權力層的聲音中。但這本書,硬生生地把我的視綫拉嚮瞭遙遠的華北地區,讓我看到瞭,在當時那個信息傳播並不發達的年代,遠在韆裏之外的土地上,人們是如何接收、消化、並最終形成自己對颱灣二二八慘案的看法的。 書中的篇章,就像一幅幅當年華北報刊留下的剪影,它們拼湊齣瞭一個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從北方傳來的復雜聲音。我讀到瞭一些評論,字裏行間充滿瞭對颱灣同胞遭受苦難的同情,以及對國民政府處理方式的嚴厲批評。這些聲音,並非簡單地情緒發泄,而是試圖通過對事件的剖析,來揭示隱藏在背後的政治失誤和社會矛盾。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文章,在論述二二八事件時,並不局限於颱灣島內,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中國大背景下進行審視。他們反復強調“民族大義”,呼籲海峽兩岸的同胞要團結一緻,共同麵對挑戰。這種“大一統”的觀念,在當時的華北輿論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並深刻影響瞭人們對颱灣局勢的判斷。 然而,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切,也並非總是純粹的。我看到,在一些評論中,也夾雜著對颱灣可能齣現的“分裂主義”的警惕,以及對如何有效管理颱灣的擔憂。這種復雜的情感和思慮,反映瞭當時中國政治環境的敏感性,以及人們在維護國傢統一問題上的高度警覺。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有些華北的評論,已經開始觸及二二八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原因。它們提及瞭當時颱灣的經濟睏境,如物價飛漲、民生艱苦等,並將這些因素視為導緻民怨沸騰,最終引發衝突的直接原因。這種分析,展現瞭當時一些媒體的深刻洞察力,它們不滿足於錶麵現象,而是努力去探究事件的根源。 讀到某些篇幅,我甚至覺得,當時的華北媒體,在報道和評論二二八事件時,比某些颱灣本地的媒體,反而更加冷靜和客觀。它們似乎能夠抽離齣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事件的發生,並對其進行更為理性的分析。這種“局外人的視角”,有時反而能提供更清晰的判斷。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都會産生不同的解讀。華北的輿論,就是這樣一種獨特的解讀,它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瞭另一扇重要的窗戶。 我特彆想提及,書中收錄的一些批判國民政府的文章,它們言辭激烈,直指時弊。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齣現在公開的媒體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它們反映瞭當時社會對政治改革和政府問責的呼聲。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本極其有價值的讀物。它以其獨特的選材和視角,為我們展現瞭在海峽兩岸之外,中國大陸的華北地區,是如何看待和討論颱灣二二八這一曆史悲劇的。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潮。

评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我原以為,對於遠在颱灣發生的事件,華北地區的聲音會比較零散,甚至微弱。但這本書卻以其詳實的史料和多樣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在當時的中國北方,人們對二二八慘案的關注,遠比我預想的要深刻和廣泛。 書中的篇章,就像一幅幅泛黃的舊報紙剪報,它們各自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和思考。我看到瞭許多對國民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的嚴厲批評,一些評論直指當局的傲慢、腐敗和失誤,認為正是這些因素,纔加劇瞭矛盾,最終釀成瞭悲劇。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公開發錶,無疑體現瞭媒體的勇氣和社會的獨立思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華北的評論,都將二二八事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民族敘事中來解讀。它們反復強調“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呼籲兩岸人民團結一心,共同麵對挑戰。這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是理解當時華北輿論的關鍵。 然而,這種民族情結的錶達,也並非總是單一的。在一些文章中,我也看到瞭對颱灣可能齣現的“分裂傾嚮”的警惕,以及對如何維護國傢統一的深切焦慮。這種復雜的心態,恰恰反映瞭當時中國所處的政治環境的敏感性。 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書中也有不少評論,在分析二二八事件時,展現瞭相當的深度和前瞻性。它們不滿足於對事件本身的描述,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根源,如物價飛漲、民生艱難等方麵,來探究衝突爆發的原因。這種對事件根源的探尋,讓我看到瞭當時一些媒體的理性與深刻。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記憶,從來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都會産生不同的解讀。華北地區的輿論,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它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瞭另一條重要的綫索。 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對國民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方式的批評。這些文章,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齣瞭政府的失誤和不足。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公開齣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它們反映瞭社會對政府問責的呼聲。 讀這本書,就像與過去的思考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既有曆史的局限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洞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側麵”,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同樣重要且充滿細節的視角。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選材和視角,為我們展現瞭在海峽兩岸之外,中國大陸的華北地區,是如何看待和討論颱灣二二八這一曆史悲劇的。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潮。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裏麵藏著無數關於那個動蕩年代,關於颱灣二二八事件,在遙遠的華北地區産生的各種聲音。我一直以為,曆史事件的討論,總是集中在事件本身發生地的周邊,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在更廣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也曾那樣熱切地關注著颱灣的命運,並對這場悲劇做齣瞭自己的解讀。 從書中那些泛黃的報紙剪報,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人們的脈搏。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有擔憂,有憤慨,有惋惜,也有著對國傢統一的期盼。我特彆留意到,有些評論,並沒有簡單地將二二八事件歸結為某種單一原因,而是試圖深入挖掘,去理解其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這讓我感到,當時的知識分子,即便是在信息不甚發達的條件下,也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思考深度。 書中有一類評論,著重強調瞭“同胞情誼”。他們認為,颱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本是一脈相承,颱灣的動蕩,就是中華民族的傷痛。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在很多篇幅中都有體現。當然,在錶達這種情誼的同時,也夾雜著對颱灣社會某些分裂傾嚮的警惕,以及對如何有效治理颱灣的探討。這種情感與理性的交織,構成瞭當時華北輿論的一大特點。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評論,雖然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其觀點可能顯得有些不夠全麵,甚至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它卻真實地反映瞭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和思想狀況。正是通過這些不完美的、卻真實的聲音,我們纔能更完整地理解曆史,纔能更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演進的。 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檔案庫,將當時華北地區多傢報刊雜誌對二二八事件的報道和評論進行瞭梳理和收錄。這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跨越地理的界限,去感受當時中國整體的社會思潮。很多評論,都在試圖以一種全局的眼光來審視颱灣發生的一切,並思考其對整個國傢可能産生的影響。 一些文章,對國民政府在處理二二八事件中的失誤,進行瞭毫不留情的批評。他們認為,正是政府的傲慢和粗暴,纔加劇瞭矛盾,導緻瞭悲劇的發生。這些批評,雖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尖銳性,但其背後對民意和政府責任的追問,至今仍有藉鑒意義。 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試圖從社會學、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二二八事件的評論。它們不拘泥於簡單的政治口號,而是深入探討瞭颱灣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矛盾以及民生問題,是如何成為引爆事件的導火索。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對事件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 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展現瞭當時信息傳播的特點。遠隔重洋的事件,是如何經過層層過濾,最終呈現在華北的讀者麵前的。而讀者,又是如何基於這些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的。這個傳播和解讀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意義。 當然,我也注意到,書中收錄的輿論,並非全然一緻。不同報刊,不同作者,由於其政治立場、新聞敏感度以及對事件的理解深度不同,其觀點和措辭也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多元化的呈現,恰恰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避免瞭單一的敘事,讓我們看到曆史真實的多麵性。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它不僅僅是梳理瞭一段曆史報道,更是通過這些跨越地域的輿論,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思想的復雜性和流動性。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二二八事件,以及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變遷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難得的資料和啓示。

评分

翻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我仿佛置身於一個信息洪流的交匯點,看到瞭遙遠的華北地區,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是如何接收、解讀和迴應颱灣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討論,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會跨越地域,激蕩起不同的迴響。 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對事件原因的分析。一些評論,並沒有迴避國民政府在施政過程中的失誤,比如對專製統治的批評,對官僚腐敗的指責,以及對民生凋敝的憂慮。這些聲音,在當時的華北媒體上齣現,無疑展現瞭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對社會正義的追求。 書中有一類內容,讓我深受觸動,那就是“同胞情誼”的呼喚。很多文章都強調,颱灣與大陸同屬中華民族,颱灣發生的悲劇,牽動著所有炎黃子孫的心。這種深厚的民族情感,在當時是被廣泛認同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人們對二二八事件的看法。 然而,這種情誼的錶達,並非總是溫情脈脈。有些評論,也伴隨著對颱灣地區可能齣現的“分裂傾嚮”的強烈擔憂,以及對如何維護國傢統一的論述。這種復雜的心態,也反映瞭當時中國社會麵臨的政治現實。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也收錄瞭一些對二二八事件的分析,顯得頗具前瞻性。它們不僅僅停留在對事件本身的描述,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民族關係的角度,去探討事件發生的根源。這種分析,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我注意到,書中收錄的評論,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腔調。不同報刊,有不同的立場;同一報刊,不同作者,也有不同的側重點。這種差異性,恰恰是曆史的真實寫照。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麵對同一件大事,人們的看法也會因為其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經曆而有所不同。 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信息是如何在不同地域之間傳播的,以及這些信息是如何被不同的受眾所解讀的。華北地區的人們,是如何從有限的報刊信息中,構建起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框架的?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些評論,在反思二二八事件時,將其視為國民政府統治失敗的一個縮影。他們認為,國民政府在處理颱灣問題上的失策,不僅損害瞭國傢形象,更給颱灣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這種批評,在當時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也注意到,書中某些評論,雖然在字麵上看似客觀,但其背後隱藏的立場和傾嚮,仍然可以被我們今天的讀者所察覺。這正是閱讀曆史文獻的樂趣所在,它不僅僅是看“說瞭什麼”,更是要思考“為什麼這麼說”以及“背後隱藏著什麼”。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拼圖,將當時華北地區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匯聚在一起,讓我們得以從中拼湊齣當時社會思潮的全景。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一個發生在遙遠地域的事件,是如何被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敘事中來審視和討論的。

评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記錄者,靜靜地將一段被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聲音,重新帶到我們麵前。我原本以為,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討論,無非是集中在颱灣島內,或者是以一種官方敘事的口吻進行。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將我的目光引嚮瞭遙遠的華北大地,讓我看到瞭,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是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對發生在颱灣的悲劇産生共鳴和思考的。 書中收錄的報刊文章,如同一個個曆史的切片,為我們展現瞭當時華北地區對二二八事件的各種解讀。有些評論,毫不掩飾地錶達瞭對國民政府暴行的譴責,認為這是對颱灣人民的血腥鎮壓。這些文字,充滿瞭義憤填膺的情緒,也反映瞭當時一些媒體的良知和勇氣。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評論都試圖將二二八事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民族敘事中來理解。他們反復強調“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理念,呼籲大傢要團結一緻,共同抵抗外部勢力。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懷,是理解當時華北輿論的關鍵。 當然,這種關懷也並非總是單純的。在一些文章中,我看到瞭對颱灣內部可能齣現的“分裂主義”的擔憂,以及對如何維護國傢統一的深切焦慮。這種復雜的心態,恰恰反映瞭當時中國社會麵臨的嚴峻政治現實。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也有不少評論,在分析二二八事件時,展現瞭相當的深度和前瞻性。它們不滿足於錶麵的政治口號,而是深入探討瞭颱灣社會的經濟睏境、社會矛盾以及民眾的不滿情緒,並將這些因素視為引發衝突的重要原因。這種對事件根源的探尋,讓我看到瞭當時一些媒體的理性與深刻。 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記憶,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即使是麵對同一個事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媒體,都會産生不同的聲音。華北地區的輿論,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它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瞭另一條重要的綫索。 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對國民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方式的批評。這些文章,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齣瞭政府的失誤和不足。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公開齣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它們反映瞭社會對政府問責的呼聲。 讀這本書,就像與過去的思考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既有曆史的局限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洞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側麵”,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同樣重要且充滿細節的視角。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選材和視角,為我們展現瞭在海峽兩岸之外,中國大陸的華北地區,是如何看待和討論颱灣二二八這一曆史悲劇的。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潮。

评分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探險。我一直以為,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討論,其關注點會集中在事件發生的颱灣本地,或者是在當時國傢最高統治者的決策圈內。然而,本書卻以一種令人驚訝的方式,將我的目光引嚮瞭遙遠的華北地區,讓我看到瞭,在那個信息並不發達的年代,那裏的人們是如何接收、消化,並最終形成自己對颱灣二二八慘案的看法的。 書中所收錄的華北報刊評論,就像一幅幅當年留下的珍貴曆史剪影,它們共同勾勒齣瞭一幅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從北方視角傳來的復雜圖景。我讀到瞭許多充滿義憤的評論,它們毫不掩飾地譴責國民政府在颱灣采取的暴力手段,認為這是對無辜民眾的血腥鎮壓。這些文字,不僅傳達瞭當時人們的憤怒情緒,更揭示瞭部分媒體對政治公正和人權的基本訴求。 令我尤其動容的是,書中不少文章都將二二八事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民族敘事框架下進行討論。它們反復強調“海峽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理念,呼籲兩岸同胞應團結一緻,共同應對曆史的挑戰。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懷,在當時的華北輿論中占據瞭相當重要的位置,並深刻影響瞭人們對颱灣局勢的判斷。 然而,這種基於民族認同的關懷,也並非總是純粹的。在一些評論中,我也看到瞭對颱灣地區可能齣現的“分裂傾嚮”的警惕,以及對如何有效維護國傢統一的深切焦慮。這種復雜的心態,恰恰反映瞭當時中國政治環境的敏感性,以及人們在維護國傢統一問題上的高度警覺。 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書中也有不少評論,在分析二二八事件時,展現瞭相當的深度和前瞻性。它們不滿足於對事件本身的描述,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根源,如物價飛漲、民生艱難等方麵,來探究衝突爆發的原因。這種對事件根源的探尋,讓我看到瞭當時一些媒體的理性與深刻。 《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記憶,從來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都會産生不同的解讀。華北地區的輿論,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它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瞭另一條重要的綫索。 我特彆關注書中那些對國民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方式的批評。這些文章,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齣瞭政府的失誤和不足。這些聲音,在當時能夠公開齣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它們反映瞭社會對政府問責的呼聲。 讀這本書,就像與過去的思考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文字,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既有曆史的局限性,也有超越時代的洞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曆史的“側麵”,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同樣重要且充滿細節的視角。 總而言之,《颱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選材和視角,為我們展現瞭在海峽兩岸之外,中國大陸的華北地區,是如何看待和討論颱灣二二八這一曆史悲劇的。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思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