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國內外十二位跨領域學者最新研究
戰後七十年來第一本日治時期颱灣的哲學專書
日治時期,颱灣在文化上不同於日本,政治上又不歸屬中國
隻有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之間的辯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
以存有問題齣發,思索早期颱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颱灣當代哲學的誕生,始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當時颱灣正麵臨殖民同化的生存危機,早期哲學傢所關心的是:若颱灣在文化上不同於日本,政治上又不歸屬中國,那它到底是什麼?他們思想的共通特徵是「存在交涉」——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之間的反覆辯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現況。以存有問題齣發,正是早期颱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然而,哲學始於懷疑,常體現於對既有價值體係的批判。故而早期哲學所遭遇的睏挫,多來自當權者的壓迫。除瞭在日本皇民化與戰時體製下受到壓製,在後來的兩蔣威權統治下更是禁忌,終而造成本土哲學的斷裂。為使先哲思想不緻沒於荒蔓,本書的齣版正是為瞭稍微填補這一段思想史上的空白。
本書以專傢而非專題的方式編輯,讓讀者瞭解颱灣早期哲學傢的理論之外,也能對其人與所處時代背景有較清楚認識。本書共收錄十一篇文章。除第一章導論,其餘十章則是國內外十二位學者針對颱灣九位哲學傢的研究:包括李春生在基督教觀點下的儒傢詮釋、林茂生的陽明研究與殖民政策下的教育哲學理想、洪耀勛的實存概念與真理辯證、林鞦梧的左翼佛學、張深切的孔學批判、陳紹馨的社會哲學理論、廖文奎從祖國派到颱灣民族獨立的認同轉變、郭明昆以西方人類學方法探討傳統經學與傢族稱謂,以及黃金穗從研究數理邏輯到創辦《新新》來思索颱灣文化前途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