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上最有梗的台湾史

台湾史上最有梗的台湾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湾历史
  • 历史
  • 文化
  • 台湾文化
  • 趣味历史
  • 轻松读史
  • 台湾
  • 史学
  • 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数不清的鸟事蠢事搞笑事伤心事正经事,
想更了解台湾、更珍惜我们所居住的地方,
不如就从本书开始,一起对台湾史动真感情吧!

  超有梗内容+超有才插画+超有料文献,
  藏书界竹野内丰 暨 活水来册房主人(暨 台湾历史王、知识王、八卦王)浑身功力集结!

  ■这么巧!明朝一实施海禁政策,大家就全跑来台湾了?
  ■这么潮!三百年前的原住民就会写洋文?!
  ■这么威!中日台都说国姓爷郑成功是超级无敌民族英雄?
  ■这么鲁!清朝时,来台开垦竟然是鲁蛇限定?
  ■这么神!林家三少林献堂一病,竟病出日治时期海外留学生运动?

  这本书不是让你快速读通台湾史的。
  而是读了能马上假装比别人更懂的特效药(喂)。

  当你拿起市面上关于台湾史的书,是否挡不住排山倒海而来的睡意?

  试试这本吧!

  这也许不是一本适合拿来引用写论文的书,只是一本台湾老故事的搞笑历史散文,那些教科书不写、史籍论述不说的事,却拥有更多感动人心的能量。

  它们在各种文献中所留下的吉光片羽,交织成了这幅动人的台湾史绘卷。

名人推荐

  陈柔缙∣作家
  石芳瑜∣永乐座二手书店负责人
  涂丰恩∣「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主编
  谢金鱼∣「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共同创办人
  郑立|《民国无双》《光辉岁月1988》历史游戏制作人
  马雅人|PTT资深乡民、脸书粉丝团「马雅国驻台办事处」负责人
  水精灵|PTT八卦版科普作家
  名为变态的神父|PTT资深乡民
  真感情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震南

  自幼跟随藏书专家逡巡旧书店、追随传统诗人参加联吟大会、长随台语学者研究台文、尾随文史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以上四位老师都是同一人:黄哲永先生(也是作者之父,真是巧到不行)。因此打小便过着在旧籍旧事旧时旧地中打滚的诡异童年,对于这些老故事算是略懂略懂。长大之后误入歧途沉迷于网路,经营脸书粉丝专页「活水来册房」,目前已是全球最多人按赞之华语旧书书话粉丝团(趁这纪录还没被打破前多讲几次)。

  台湾师范大学台文所毕,着作有《读册识台湾》(自印)、《取书包上学校:台湾传统启蒙教材》(论文)、《台湾汉语传统文学书目新编》(与吴福助教授合编)等。

  网路乡民尊为台湾历史王、知识王、八卦王、藏书王、蠹鱼王、脏话王等褒贬不一之封号数十种。
 
  脸书粉丝专页「活水来册房」:www.facebook.com/ngtsinlam/
  脸书粉丝专页「今天的社会课 没有极限」:www.facebook.com/lpesociology/
 
绘者简介

壮兔

  英国雪菲尔大学文创管理系毕业,钻研网路漫画。但发现自己不擅于管理文创,比较喜欢当被管理的人。平时作品大多是为小朋友说故事时所画。另一方面,也画不出让人觉得很厉害的风格,因此画风天马行空,走自以为幽默的路线。目前不断自由创作中。

图书目录

作者说    这不是一本关于台湾史的教科书──这样说可能比较好
第1章    原始人: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啊?
第2章    来了来了,歪果人轻轻地从地球另一端爬过来了
第3章    建国灯塔复兴舵手反攻希望民族英雄郑成功
第4章    信不信由你清朝统治台湾最久
第5章    现代化就像转大人,有点尴尬害羞但不能回头了
第6章    日出东方唯我不败
第7章    还没成为历史的历史
作者又说 最后一个故事──这本书如何诞生

图书序言

乡民推荐

好书,不读吗?
马雅人


  作者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在PTT上自称「藏书界竹野内丰」,借此走跳于世。他的网路文章每每展现其深厚的台湾乡土文化底子,尤其是在台语文研究、各类文史资料的蒐集方面,都让乡民大开眼界。同时,文中的幽默感也深受乡民朋友的欢迎。

  这次竹野内桑的《台湾史上最有梗的台湾史》,与一般冷冰冰的史学专业书籍不同。不但融入许多台语谚语、自身田野调查与蒐罗文献的经验,深具趣味性,除了能增 加孩童阅读兴趣,书中还运用了许多「乡民哏」,家长也能够有所共鸣,一同了解台湾史。乡民之中卧虎藏龙,有些同样为人父母,相信看到书中的「乡民哏」必会 会心一笑。这本书是一本既趣味,又富有知识性的书籍,相信很适合拿来「防御」家中宝贝不断追问的攻势!

(本文作者为PTT资深乡民、脸书粉丝团「马雅国驻台办事处」负责人)

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水精灵


  「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犹记这是高中国文第四册第一课〈台湾通史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想要弄懂关于「婆娑之洋、美 丽之岛」的二三事,只不过,多年以后,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每当问起这座蕞尔小岛的历史足迹,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三不一没有」(不清楚、不知道、不要问 我与没有教)。

  后来因缘际会之下,读到这本《台湾史上最有梗的台湾史》时, 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块土生土长的大地,如同天外飞来一盘彗星炒饭,赏了我饥渴的内心一顿粗饱。作者以贴近年轻世代的用语,佐以PTT乡民哏,通篇趣味横生、引人入胜,说是史普书籍中的神作也不为过。

  「八十七分!不能再多了!」这是作为同样身为乡民的我,将U质好文量化之后所能给出的评价。我妈还问我为什么跪着看咧!

(本文作者为PTT八卦版科普作家)

人人都应该要有不同的意见
名为变态的神父


  书写台湾史是困难的事情,我想原因就在,镜子里面有「人声」。

  照着镜子,你会发现,除了青天白日、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就没有其他的了,重要的那一页被撕去,大肚王国、滨田弥兵卫、大甲西社事件,卓介卓雾亚生愤怒地把番刀插在地上,汉人知事说他们必须缴米粮,才能出去捕鹿。

  活水来册房,就像是这把刀一样,他代表的意义是「我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声还没被听见,有些故事还没有被遗忘,化作只言片语散布在各个角落,只是,有些人想让你觉得,这不太重要而已。

  你应该也要有不同的意见。

  我和这位Brother所在的地方,台大PTT实业坊,正是这样「不同意见」的所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勇于探索这块土地的种种,化作独特的语言表达,那不意味着,我们的诠释全是对的,但至少,我们可以慢慢地,拼凑出真实的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曾说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
我们的远古在哪?就在这天尽海飞之地,天尽海飞之地之人哪,不管你赞同或反对,现在的台湾人,就是推动历史的人。

(本文作者为PTT资深乡民)

图书试读

作者说 这不是一本关于台湾史的教科书──这样说可能比较好
 
这当然不是一本台湾史的教科书。我甚至不希望这本书在书店里被塞到「史普」这一区。(等等,不然要放在哪?食谱区吗?)准确地说,我希望把这本书定位成:一本偶尔会提到台湾老故事的搞笑散文。要比拟的话,大概就像是宅女小红不以胯下为主题,改聊台湾的事情那样吧。(如果你看到这里发现怎么跟想像不一样根本买错书了,还是请你不要退书好吗,我会收不到版税的~)(有必要讲这么明吗?)
 
託近年选举之福,这边说那边「皇民」,这边说那边「汉奸」,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搞得台湾人必须在明天投票之前先把上世纪的往事釐清。在爸妈抱着头抱怨「选举选成这样我都不会教小孩了」之余,对教育的好处是,这样的气氛让台湾人比以前更关心这块土地的过往。于是「史普」(历史普及)书籍比以前更畅销,种类也愈显多元:有为哈日族编的、有为文青编的、有为青少年编的、有为儿童编的、有为怀旧者编的、有为骂特定政党编的(喂)……但是,看来看去,我发现有一个族群,他们极度缺乏台湾史的知识,但他们偏偏该是亟需补习台湾史的人。他们,就是家有小五学生的家长。
 
大约近十年来,国小五年级的社会课程开始教「台湾史地」,成为国小三、四、五、六年级的社会课中,最难读的一年。没错,比六年级社会更难,相较之下,六年级社会比较像是生活课。而今日小五学生的家长,平均年龄大约四十岁,出生于一九七○年代,童年在戒严时期度过,学生时代都在背湘赣铁路和九一八事变,从课本上所获的台湾史知识,基本上几近于零。
 
读到这里,你可能点头如捣蒜,哽咽着说:「对!对!我就是这样!小孩拿着考卷问我什么是《自由中国》,我真的答不出来……(掩面痛哭,不能自已)……感谢你写了这本书,来拯救我们这种人!」别误会了,这本书不是用来让你「N小时读懂台湾史」的。这种「轻台湾史」的书非常多,如果你有需求、有兴趣,早就去读了不是吗?
 
这本书不是让你快速读通台湾史的。想要能够回答小孩的台湾史疑问,还不如直接拿小孩的社会课本来读呢!这本书其实是用来让你读了,能马上假装比孩子更懂的特效药。
 
「爸,你知道台湾在几万年前就住人了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也许能找到点乐子”的心态。毕竟,“最有梗”这个词,自带一种轻松、戏谑的滤镜。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一种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给吸引住了。作者在处理那些在教科书里显得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意。他没有选择直接罗列时间线和人物关系,而是通过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人物的个性、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描述某个朝代的更迭时,他并没有只聚焦于战争的胜败,而是着重描绘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焦虑、百姓的无奈,甚至是宫廷里的流言蜚语。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让冰冷的史料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安。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幽默感”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答案。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中那些严肃、沉重的部分,但他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丝黑色幽默,或者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来化解沉重感,从而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例如,在描述某个时期发生的荒谬事件时,他不会进行道德批判,而是用一种“哎呀,那时候的人们可真会玩”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多重维度。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又有点狡黠的朋友聊天。他不会一本正经地给你灌输知识,而是用一种轻松诙谐的语调,将他所了解的一切娓娓道来。他会在某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突然冒出一句“开个玩笑”,或者在某个令人唏摸的转折处,发出一声“哎呀,真是让人无语”。这种游刃有余的叙事方式,让我在捧腹大笑之余,也对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历史,而是仿佛参与其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境与抉择。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可以说是相当有限的,充其量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多彩的台湾历史世界的大门。作者在介绍历史事件时,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他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或者不解。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像是拼图的一块,最终能够组合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台湾历史画卷。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零散地记忆一些碎片信息,而是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历史在我心中都是一副严肃、沉闷的面孔,需要我费尽心思去记忆那些晦涩难懂的年代和名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运用了大量的 contemporary slang(当代俚语)和 witty analogies(巧妙的比喻),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拉近到我们身边。他会把某个历史人物的决策比作现代人做的一个“草率决定”,或者将某个政治斗争描述成一场“办公室政治的终极对决”。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不仅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对历史事件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本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台湾历史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梳理台湾历史脉络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关于台湾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军事事件的堆砌,而是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描述某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他会穿插介绍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节庆活动,甚至是大家私下里喜欢谈论的话题。这种“大历史”与“小生活”的结合,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一位“史学界的段子手”。他能够将那些通常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理解的历史背景,用一两句话就点破关键,而且还带着一股子“不按套路出牌”的幽默感。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被他的某个神来之笔逗得哈哈大笑,然后又会因为他提出的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到位,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与人性弱点,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台湾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历史”的教材。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仿佛时刻都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智上的交流。他会抛出一个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他会揭示一个看似简单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让读者去探究;他甚至会时不时地“调戏”一下读者,让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作者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构建自己对台湾历史的认知体系。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爱上”历史的书,一本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知道”历史,更能“理解”历史的书。这本书做到了。作者在梳理台湾历史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会在讲述某个政治决策时,分析当时执政者的考量,以及可能面临的反对声音;在描述某个社会变革时,会探讨其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具体改变。这种深度的剖析,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一个对历史不太感冒的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历史著作,但往往因为内容过于专业或者叙述方式过于枯燥而半途而废。但是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就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旁白和生动的画面感。作者在文字运用上非常讲究,他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用一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来勾勒历史的走向。这种“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