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

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文化交流
  • 文化史
  • 近代史
  • 迁徙
  • 知识分子
  • 文化认同
  • 越境
  • 漂泊
  • 历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在越境中发现认同」
  
  穿梭于中国、日本、台湾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国与殖民地、祖国与家乡之间,不断改造身份认同。
  本书跟随他们生命中的流离颠簸,
  从文化脉络中探究属于台湾的离散与漂泊、入境与越境的复杂历史经验。
  
  「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在越境中发现认同」,是本书所讨论的人物的人生经验。这些人物的活动舞台的地理空间,在日本、台湾、中国东北、华北、香港等地,不受一地所侷限。在历史机缘中,他们或是离开台湾然后返回,或者短暂来台客死异乡,或是再度启程,或是在殖民地展开其事业,尔后随着败战遣返母国。各自的人生,虽然不一定交会,但也共同呈现了重层的时代纹理中的某些共性。他们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展开跨境的轨迹,在人生轨迹的移动中,在与各种他者遭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身分认同的多元性。这些在个别人物身上呈现的认同形成的多元路径,镶嵌在近代台湾的重层的历史发展中。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故乡与他乡」、「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在「故乡与他乡」内,分别以横跨战前与战后的文化人张深切与杨基振的人生轨迹,透过他们带有个人性质史料的自传作品与日记,从个体的角度反照时代的变迁。「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则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与陶晶孙的〈淡水河心中〉两个文本在战后台湾的登场,呈现战后台湾的存在,并透过文本流通与意义生产过程突显出历史与文化之纠结。在「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单元中,分别讨论许寿裳战后来台主持台湾省编译馆时,其具体的工作背后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挪用与延续的日治时代的台湾研究业绩。最后在「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则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的阅读与分析,借由施叔青在小说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别、殖民与慾望的交织,以及小说作者的在场与不在场,作为同样有着殖民经验的台湾与之相互参照。
  
专家推荐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施淑(淡江大学名誉教授)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培丰(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廖炳惠(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文学系讲座教授)
  
联合推荐
  
  二十世纪东亚纷扰动盪,穿梭中国、日本、台湾三地的文化人面临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也必须不断改造身分、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作者黄英哲教授旅居日本多年,专治中日文学交流史,对战后台湾的文化转型尤其有精深研究,治学有日本式的细腻认真,又不乏个人丰采,笔下人物的哀乐歌哭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从中看到生命的不得已与韧性;而他处理的时代如此错综复杂,尤其见证其个人历史关怀的深刻与周延。──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英哲


  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台湾‧中国‧日本文化交流史、台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着作专着有《台湾文化再构筑1945-1947的光和影:鲁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1999)、《「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合着有《记忆台湾:与帝国的相克》(日文,2005)、《文本跨界:东亚文化文学研究新尝试》(日文,2008)等。主编有《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2010)、《许寿裳遗稿》(共四卷,2011)等。
 

图书目录

序:漂泊中展开人生,越境中发现认同/王德威

序章

故乡与他乡

第一章  张深切的政治与文学:自传作品所呈现的人生轨迹
一、张深切在日治时期台湾知识分子中之定位
二、关于民族意识之觉醒
三、「台湾自治协会」时期
四、「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时期
五、戏剧活动与政治运动
六、「台湾文艺联盟」时代
七、《中国文艺》时代
八、返台与归隐
九、结语

第二章  杨基振及其时代:从日记看一位台湾知识分子从战前到战后的心理转变
一、杨基振与他的时代
(一)学生时期
(二)满铁时期
(三)华北时期
(四)归台后
二、日记的历史书写
(一)战时华北地区台湾人的交往图谱与生活景象
(二)战争时局的认知情形与战后经济的动荡
(三)日本败战后华北国军、八路军与日本军的角力关系
(四)战后旅居大陆台湾人的财产问题与归台经过
(五)「光复」后的台湾诸般世态:二二八事件前后
三、结语:战前到战后——一位台湾知识分子的心理构造转变

文本越境‧意义再制

第三章 〈藤野先生〉到台湾:战后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码
一、前言
二、鲁迅的台湾传播
三、关于日文杂志《新声》月刊
四、「友好的象征」:节译版的〈藤野先生〉
五、结语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与虚构:陶晶孙小说〈淡水河心中〉显现的战后台湾社会像
一、前言
二、从一件殉情事件谈起
三、台湾时代的陶晶孙(1946-1950)
四、致命的吸引力:当台湾女子邂逅大陆男子
五、战后台湾社会像书写:〈淡水河心中〉
六、结语
附录、陶晶孙〈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

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

第五章  国民性改造的构想:许寿裳与台湾,1946-1948
一、前言
二、许寿裳的赴台
三、许寿裳与台湾省编译馆
四、许寿裳与台湾文化协进会
五、许寿裳与台湾的鲁迅传播
六、结语:许寿裳与台湾大学

第六章  历史断裂中的延续:许寿裳与战后台湾研究的展开
一、前言
二、许寿裳与台湾省编译馆台湾研究组之设立
三、台湾省编译馆台湾研究组的工作内容与成果
四、台湾省编译馆撤废后台湾研究组人员的去向
五、结语

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

第七章  香港文学或是台湾文学: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一、前言
二、异乡客的香港史:城市地图的铭刻
三、「日不落国」的殖民幻影:施叔青的后殖民写作策略
四、文学史的位置:台湾?香港?
五、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漂泊中展开人生,越境中发现认同(摘录)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二十世纪东亚纷扰动荡,中国、日本和台湾的关系尤其错综复杂。1945年8月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台湾经过半世纪日本殖民统治,重回中国怀抱。但台湾的回归只是世纪中期另一波东亚政治史的序曲。国共内战,二二八事件,以及国民党政权撤守台湾必须在更大的历史脉络里理解。从东西冷战到包括美军驻日,从韩战到中共与苏联的分合,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个时代里的中国人——或曰华人——如何找寻定位,因此成爲艰难的挑战。所谓定位,不仅限于国籍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归属,也包括社会关系的重整,文化脉络的清理,以及自我主体的安顿。更重要的,因爲时代动乱,许多人投入流亡、漂泊和越境的境况,做出种种无奈或随机选择。这些选择不再能以简单政治论述归纳,而必须由识者以丰富的史料,有情的眼光做出细腻描述。
  
  《漂泊与越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作者黄英哲教授是旅日多年的知名学者,目前任教爱知大学。黄教授专治中日文学交流史,对战后台湾的文化转型尤其有精深研究。专书《「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堪称台湾史的第一本有关战后文化重建的专着。黄教授根据大量一手资料,探讨战后初期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对教育制度、国语政策、文化传播的种种措施,并思考因此产生的社会反应及政治后果。战后台湾夹处在殖民现代性、民族主义、以及本土情怀之间,确是探讨后殖民现象的重要教材,更不论随之而来的国共内战,以及一九四九年的大分裂。
  
  《「去日本化」「再中国化」》从制度史面观察台湾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文化转型,《漂泊与跨境》则更进一步,扣问置身其间的个人何去何从。当此之际,曾经奔赴祖国的台湾子弟有了不如归去的感叹;三十年代的左翼同路者竟辗转来到国民党最后据点;留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岛上经历一场或去或留的斗争;有待遣返的日本人卑屈地为战后中日关系装点门面。这些文化人的经历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不堪闻问。他们以各种文本——自传或日记,小説、戏剧或杂志——留下珍贵记录。一个甲子之后读来,在在要让读者感叹世事多艰,个人生命的流离颠簸,纸上文章哪里可以道尽?
  
  《漂泊与越境》共分爲四辑,「故乡与他乡」、「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以个案方式描述这段期间文化人的历程。「故乡与他乡」介绍深受五四洗礼的张深切在大陆的启蒙、革命历险,以及战后回归台湾,重起炉灶的过程。与张相对的则是较不知名的杨基振。杨在日本接受教育,之后赴满洲国工作,战后曾滞留华北,最后返台。正因为杨不属于文化圈,他在东北华北所见所闻才更爲弥足珍贵。张杨以台湾人的背景闯荡中国大陆,他们的身分——台湾人,日本人,中国人——每每成爲焦点,也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然而峰回路转,张深切回台后成爲台湾战后话剧电影业的先驱,杨基振更投身台湾民主运动,与自由主义理想共相始终!这样的转折,应是黄教授着墨致敬的所在。
  
  「文本越境‧意义再制」是本书最耐人寻味的部分。黄教授以鲁迅名篇〈藤野先生〉与陶晶孙的日文创作〈淡水河心中〉两个文本,讨论语言翻译、文本流通、与意义生产过程的纠结。终战初期,待遣返日侨发行杂志《新声》,选刊〈藤野先生〉,重新打造日中关系。唯此作以摘录形式发表,文本的删节编辑意外引发如何诠释鲁迅——以及如何诠释鲁迅投射出的中日历史经验——的路线之争。〈淡水河心中〉则是由彼时任职台大医学院的陶晶孙根据一桩殉情案写成。陶在日本成长接受教育,三〇年代曾是左联成员,战后来台,未几因白色恐怖威胁重返日本。〈淡水河心中〉所取材的殉情新闻在五〇年代初轰动一时,陶的改写有意无意间引发官民、族群、性别、语言、媒体重重权力关系运作。战后台湾社会文化的复杂度亦由此可见一斑。
  
  「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的焦点是五四文化人许寿裳。许爲鲁迅挚友,战后应陈仪之邀来台参与文化重建,主持台湾省编译馆。许的任务为「去日本化」、「再中国化」,事实却远较此复杂。许早年留日,深谙日本近代学术成绩,因此在编译馆任内留用日籍学者,延续了日治时期台湾研究传统。除此,许唿应鲁迅精神,将战后重建工程导向鲁迅所谓批判的中国国民性改造,因此与官方意识形态产生嫌隙。许寿裳在一九四八年因他杀而客死异乡,他在台湾的工作也功亏一篑;他所示范的兼容并蓄的精神,求诸今日,反而不可复得。
  
  本文最后一辑「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分析施叔青写于香港回归前的《香港三部曲》。与前三辑相比,本辑在历史时间与文本选择上可能稍显突兀。黄教授的用意应是借此喻比,以香港殖民故事以及作者游离历史、文本内外的立场,对照台湾的殖民经验。香港的故事完而不了,是否正投射台湾的故事也是仍待继续?从殖民到后殖民,千丝万缕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凡此都需要论者以更包容的态度,更细腻的批判方法来面对。
  
  《漂泊与跨境》投射的空间格局极爲繁复。帝国与殖民地,祖国与家乡,国民党与共产党,世界冷战布局与东亚地区嬗变此起彼落。穿梭中国、日本、台湾三地的文化人面临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也必须不断改造身分、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黄教授无意迎合时髦的后殖民、再殖民理论,也不汲汲于转型正义口号。他理解离散与漂泊所带来的创伤,但更认爲这一课题不必局限在控诉或撇清的无尽循环里。在检视历史暴力的同时,他思考「人生实难,大道多歧」的意义,从而理解越是乱世,越有思辨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无论左派还是右派,亲中、亲日还是亲台,都必须从文化脉络中理解并反省自己——与他者——的执着与盲点。用黄教授的话来説,大变动「同时也是文化重组与再生产的时代,从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混杂性,乃至翻译着作的多版本」都带来新难题,也带来新的契机。张深切、杨基振的大陆去来,许寿裳、陶晶孙的台湾经验,无不皆然。

序章(摘录)

黄英哲(本书作者/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晚近,王德威提倡「后遗民」文学论述,指出「台湾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同时接纳了移民与遗民。如果前者体验了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更见证时间的裂变。回归与不归之间,一向存有微妙的紧张性。台湾经验的两难,正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在台湾的历史脉络中,「移民」、「殖民」与「遗民」共同构成了台湾的离散经验。当然,证诸历史,离散并非台湾独有的历史经验,诚如李有成曾指出离散社群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差异性。世界上许多种族都有自己的离散叙事。「离散不只是许多个人与种族的历史经验,也是许多国家与社会长期存在的现实,更是后殖民与全球化时代跨国流动之下的普遍现象。」因此,台湾离散的历史经验,除了具有台湾的地方意义之外,或许也具有了某种世界史的普遍性。
  
  近代历史中的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国际关系的纷争,战争的影响,帝国规模的社会流动,战后复员的地理空间上的国境收缩,与政治上公民身分的复数国民化等因素,扩大了台湾十八世纪以来至今的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台湾地理位置,以及台湾的历史发展机缘,使得其历史充满了各种人群的迁移的故事,南北往来,漂泊东西,离散经验,早就内含于台湾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在全球化成为今日热门的流行语之前,在离散成为当代的文学批评与历史建构的语言之前,人们早就自愿或者被迫参与了各种尺度规模的移动了。
  
  笔者过去曾在《「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一书中,讨论战后台湾在战后初期的政权转移过程中,从原先的日本帝国的殖民地,转变成中华民国的过程中的文化重建政策。然而战后初期台湾的政治变迁与新的文化政策,不单单只是国籍改变、领土重整,以及人民的再民族化而已,制度上的变迁,落实在具体的人民生活中,牵动的是具体的生活上的改变与适应,乃至重新学习的过程。认同的形成或是身分的转变,也留下了种种的疑惑与纠葛。历史中的生活者,在大社会的政治结构变迁中,个人进退出处之际,存在着多方的路径,以及各种离散又回归的人生经验。这也是本书希望能在先前的制度分析之外,进一步透过具体的人物的人生轨迹,越境文本的转译与流通,文化意义的生产与歧异,在场与不在场的参与,探究在二十世纪属于台湾的离散与漂泊、入境与越境的复杂历史经验。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故乡与他乡」、「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
  
  在「故乡与他乡」内,我分别以横跨战前与战后的文化人张深切与杨基振的人生轨迹,透过他们的自传作品与日记这种带有个人性质的史料,从个体的角度反照时代的变迁。出身于殖民地的张深切,1920年代就参与了反殖民的社会运动,以及稍后的重建台湾文化身分的文艺活动,为逃避殖民当局的压迫,远走中国,却也卷入更复杂的战争期的文化政治中。战后返回台湾,更受二二八事件的牵连,最后得以身免,生命晚期重新回复投入文艺创作,成为战后初期的台语电影创作者。在政治活动与文化工作之间的抉择,在台湾与中国南北之间的迁移,竟也与其政治上的活动相次交叠。而透过杨基振的日记,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台籍青年,前往日本受高等教育后,前往满洲与华北发展的路径,以及对于不同人生阶段与遭逢事件的观察与自省。传记与日记的私文书,不单只是我们用以分析张深切与杨基振个人生活经验的史料而已,更是环绕着检视内在自我主体性的近代人的个体,在历史中成立的表征。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历史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而他们又如何在传记与日记的文类中,检视了自己的生活并回应了历史。
  
  「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则是以两个文本在战后台湾的登场,呈现战后台湾的存在在文本流通与意义生产中历史与文化的纠结。其一是鲁迅的名着之一〈藤野先生〉,摘录登载在终战初期待遣返日侨刊行的杂志《新声》,所引发的日侨之间对原先代表中日友好的〈藤野先生〉摘录问题的责难与批评。鲁迅的作品,战前早已被介绍到日本与台湾,但是在1945年战争刚结束之际,此一文本却引发了在台湾的日侨内部关于战争责任问题与未来新历史要如何展开的讨论,在反省战争的同时,却存在了在新历史展开之际,如何面对过去历史问题,似乎仍可见之于今的两种态度――面对真实的过去,即便可能对当下造成困扰也要呈现完整的历史;或者为了建立当下的友好关系,有必要遮蔽令人不愉快的部分历史。鲁迅的文本在战后初期的时间点上,意外地在台湾成为日侨之间关于未来历史的批评素材,辐射了未来的两种新历史的路线。鲁迅文本的越境,与其意义再制,也令人不禁想要进一步思考当代表中日友好符码的文本产生效果之后,台湾的位置何在的延伸问题了。另一文本是由曾经参与左联的陶晶孙,战后来台,任职于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之际,取材社会新闻所创作的日文小说〈淡水河心中〉(中文题为〈淡水河殉情〉)。陶晶孙本身就是一个漂泊的人物,从中国到日本再回到中国,战后来台几年后为躲避白色恐怖的网罗,逃往日本,最后病逝于日本。陶晶孙所取材的男女殉情故事,在1950年代的台湾,引起了从官方媒体到大学校长教授们的种种解释,这些社会贤达们也借题发挥,使之成为国族文化说喻教化故事。陶在小说中设定了代表一般台湾人民间舆论的场所产生的对应版本,巧妙地用小说呈现了当时战后台湾交织的官民、族群、性别、语言之间的不均等权力关系。文本的越境,从社会事件到新闻事件,再到小说文本,竟也有了一重又一重的文本意义的冲突与叠合。呈现出多重意义的小说文本,似乎也与战后台湾社会文化的叠合与葛藤,若合符节,互相唿应。
  
  如果鲁迅的文本〈藤野先生〉曾经在战后台湾初期的日侨中间,引发关于未来可能性的辩论,那么战后系统性地介绍鲁迅,并试图推广鲁迅的精神作为战后台湾文化重建的重要精神内涵的,则不能不进一步讨论鲁迅的好友许寿裳了。在「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的单元中,笔者分别讨论许寿裳战后来台主持台湾省编译馆(以下简称编译馆)时,在具体的工作背后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採用与延续的日治时代的台湾研究业绩。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推动的文化政策,除了「去日本化」、「再中国化」之外,当时负责陈仪政府重要教育文化政策的编译馆长许寿裳的构想,主要是将台湾的战后重建,整体性地纳入鲁迅曾经提倡的中国国民性改造的构想中。因此,许寿裳在战后初期的台湾,也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重要推动者,在许多文化、教育与宣传的场合,皆再三强调鲁迅精神的人道主义与战斗的现实主义。若与等待遣返的日侨的鲁迅文本阅读并置,鲁迅成为战后台湾文化政策的不在场的参与者,呈现多重的意义。虽然战后台湾的文化政策,以再中国化为主要原则,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年曾经留学日本的许寿裳,深知日本近代学术的成绩,在编译馆的工作中,增加了「台湾研究组」,聘用、留用日籍学者,延续了日治时期的知识性与科学性的台湾研究。而此一传统,在1947年中编译馆撤销改编、许寿裳于1948年在家中遭难之后,仍有所延续。
  
  最后在「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则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的阅读与分析,借由施叔青在小说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别、殖民与慾望的交织,以及小说作者的在场与不在场,作为同样有着殖民经验的台湾与之相互参照。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纠葛,即便小说比历史更真实,最终小说家还是远离了。不在场,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到过往历史的繁华或颓圮,甚至说故事的人,都不在了。在人事皆非之后,旧地重游,旧事重提时的不在场状况,或许最终是充满着离散经验的前殖民地,在殖民结束之后的最典型后殖民状况。
  
  台湾的历史,交会在近代资本主义与殖民帝国的扩张中,以及位处于不同国族国家的交涉互动的大小板块之间,在重层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的边界,也因此造就了多线的路径。这些历史中形成的境界线,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实体的、有象征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国境线,与文化身分的认同边界,彼此交错。重层的历史与多重的边界,形成了生活在其中的,拥有跨境能力的社会资本与主观意愿的文化资本的知识人,其生命史展开的多元路径。
  
  穿梭中国、日本、台湾三地的文化人,他们在分裂动盪的时代,或为求学之故,或因政局因素,漂泊异乡,也使原先可能固着的文化产生流动。这些文化人的际遇呈现了近代东亚离散经验。而在这样的大变动时期,却同时也是文化重组与再生产的时代,从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混杂性,乃至翻译着作的多版本均可见一斑。一方面,虽然国民国家的文化政策试图将文化国族主义化,建立文化上的国界以及民族界线。但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路径来看,自愿或他力导致的移动或离散,却也产生打破地域壁垒划分的可能性。东亚城市如上海、北平、大连、重庆、延安、台北、东京,甚至延伸至南洋诸地,无不因为人的迁徙、文本的传译而串联起了一个交混又密集的文化网络。
  
  「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在越境中发现认同」,可以说是本书所讨论的人物的人生经验。这些人物的活动舞台的地理空间,在台湾、满洲国、香港、台北、北平,不受一地所侷限。在以往的台湾历史,或是近代中国史的研究讨论中,也比较少见学者的注目。他们的出身各异,其中有来自台湾的张深切、杨基振,有中国的陶晶孙与许寿裳,也有在台日侨。然后在历史机缘中,他们或是离开台湾然后返回,或者短暂来台客死异乡,或是再度启程,或是在殖民地展开其事业然后终战后遣返母国。各自的人生,虽然不一定有交会,但也共同呈现了重层的时代纹理中的某些共性。他们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展开了跨境的轨迹,前往陌生的地方,发展了事业。他们在越境中发现认同,在人生轨迹的移动中,在与各种他者遭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身分认同的多元性。这些在个别人物身上呈现的认同形成的多元路径,镶嵌在近代台湾的重层的历史发展中。
  

图书试读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与虚构:陶晶孙小说〈淡水河心中〉显现的战后台湾社会像(摘录)
 
三、台湾时代的陶晶孙(1946-1950)
 
本文所讨论的陶晶孙,这位游移中国、日本、台湾的「跨界者」在台湾文学史的书写中可说是被完全遗忘的一位,然而台湾却成为他文学作品中的一页被记录着。陶晶孙,本名陶炽,又名炽孙,笔名晶孙、陶藏、烹斋、冷孤原等,1897年生于江苏无钖,祖父曾任官太平天国,父陶廷枋,曾中秀才。幼时在家乡廷弼小学就读,1906年和姊随父移居日本东京,先后于东京的锦华小学、东京府立第一中学、第一高等学校就读。1919年入学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低郭沫若一级,入学九州帝大后,对文艺热爱日深。1921年春和郭沫若、郁达夫、何畏等人共创同仁志《绿》(グリーン),陶晶孙在第二期发表其日文短篇小说处女作〈木犀〉,郭沫若大为折服,劝陶晶孙译为中文发表,郭沫若在读了中文版后,赞叹:「每个国家的国语有其独特的美,此篇小说的中文版远远不及日文原作特有的深层韵味。」认为陶晶孙的日文表达优于中文。同年7月,陶晶孙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创造社」,提倡「为艺术的艺术」。1923年4月,九州帝大毕业后,转入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教室就读,同时也在医学部生理学教室从事电气生理学实验,课余并组织交响乐团,担任指挥。翌年和郭沫若日籍夫人佐藤をとみ之胞妹佐藤操结婚,并屡屡在《创造季刊》、《洪水》等中国的文学刊物发表短篇小说。1926年,陶晶孙取得医师证书,移居东京,任东京帝大医学部助手,又兼东京帝大附属泉桥慈善医院医师,1927年,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音乐会小曲》,由上海创造社出版,日后被称为是中国最初受到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影响的作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