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在越境中发现认同」
穿梭于中国、日本、台湾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国与殖民地、祖国与家乡之间,不断改造身份认同。
本书跟随他们生命中的流离颠簸,
从文化脉络中探究属于台湾的离散与漂泊、入境与越境的复杂历史经验。
「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在越境中发现认同」,是本书所讨论的人物的人生经验。这些人物的活动舞台的地理空间,在日本、台湾、中国东北、华北、香港等地,不受一地所侷限。在历史机缘中,他们或是离开台湾然后返回,或者短暂来台客死异乡,或是再度启程,或是在殖民地展开其事业,尔后随着败战遣返母国。各自的人生,虽然不一定交会,但也共同呈现了重层的时代纹理中的某些共性。他们在漂泊中展开人生、展开跨境的轨迹,在人生轨迹的移动中,在与各种他者遭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身分认同的多元性。这些在个别人物身上呈现的认同形成的多元路径,镶嵌在近代台湾的重层的历史发展中。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故乡与他乡」、「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在「故乡与他乡」内,分别以横跨战前与战后的文化人张深切与杨基振的人生轨迹,透过他们带有个人性质史料的自传作品与日记,从个体的角度反照时代的变迁。「文本越境‧意义再制」则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与陶晶孙的〈淡水河心中〉两个文本在战后台湾的登场,呈现战后台湾的存在,并透过文本流通与意义生产过程突显出历史与文化之纠结。在「国家重建与文化葛藤」单元中,分别讨论许寿裳战后来台主持台湾省编译馆时,其具体的工作背后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挪用与延续的日治时代的台湾研究业绩。最后在「不在场的后殖民状况」,则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的阅读与分析,借由施叔青在小说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别、殖民与慾望的交织,以及小说作者的在场与不在场,作为同样有着殖民经验的台湾与之相互参照。
专家推荐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施淑(淡江大学名誉教授)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培丰(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廖炳惠(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文学系讲座教授)
联合推荐 二十世纪东亚纷扰动盪,穿梭中国、日本、台湾三地的文化人面临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也必须不断改造身分、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作者黄英哲教授旅居日本多年,专治中日文学交流史,对战后台湾的文化转型尤其有精深研究,治学有日本式的细腻认真,又不乏个人丰采,笔下人物的哀乐歌哭触动了我们,让我们从中看到生命的不得已与韧性;而他处理的时代如此错综复杂,尤其见证其个人历史关怀的深刻与周延。──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