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
穿梭於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傢鄉之間,不斷改造身份認同。
本書跟隨他們生命中的流離顛簸,
從文化脈絡中探究屬於颱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復雜曆史經驗。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是本書所討論的人物的人生經驗。這些人物的活動舞颱的地理空間,在日本、颱灣、中國東北、華北、香港等地,不受一地所侷限。在曆史機緣中,他們或是離開颱灣然後返迴,或者短暫來颱客死異鄉,或是再度啓程,或是在殖民地展開其事業,爾後隨著敗戰遣返母國。各自的人生,雖然不一定交會,但也共同呈現瞭重層的時代紋理中的某些共性。他們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展開跨境的軌跡,在人生軌跡的移動中,在與各種他者遭逢的過程中,形成瞭自己的身分認同的多元性。這些在個彆人物身上呈現的認同形成的多元路徑,鑲嵌在近代颱灣的重層的曆史發展中。
本書分為四個單元,「故鄉與他鄉」、「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在「故鄉與他鄉」內,分彆以橫跨戰前與戰後的文化人張深切與楊基振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帶有個人性質史料的自傳作品與日記,從個體的角度反照時代的變遷。「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則以魯迅的〈藤野先生〉與陶晶孫的〈淡水河心中〉兩個文本在戰後颱灣的登場,呈現戰後颱灣的存在,並透過文本流通與意義生産過程突顯齣曆史與文化之糾結。在「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單元中,分彆討論許壽裳戰後來颱主持颱灣省編譯館時,其具體的工作背後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挪用與延續的日治時代的颱灣研究業績。最後在「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則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麯》的閱讀與分析,藉由施叔青在小說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彆、殖民與慾望的交織,以及小說作者的在場與不在場,作為同樣有著殖民經驗的颱灣與之相互參照。
專傢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暨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施淑(淡江大學名譽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廖炳惠(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係講座教授)
聯閤推薦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盪,穿梭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文化人麵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也必須不斷改造身分、文化與政治認同的關係。作者黃英哲教授旅居日本多年,專治中日文學交流史,對戰後颱灣的文化轉型尤其有精深研究,治學有日本式的細膩認真,又不乏個人豐采,筆下人物的哀樂歌哭觸動瞭我們,讓我們從中看到生命的不得已與韌性;而他處理的時代如此錯綜復雜,尤其見證其個人曆史關懷的深刻與周延。──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暨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