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兩岸文化交流
  • 文化史
  • 近代史
  • 遷徙
  • 知識分子
  • 文化認同
  • 越境
  • 漂泊
  • 曆史
  • 社會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
  
  穿梭於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傢鄉之間,不斷改造身份認同。
  本書跟隨他們生命中的流離顛簸,
  從文化脈絡中探究屬於颱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復雜曆史經驗。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是本書所討論的人物的人生經驗。這些人物的活動舞颱的地理空間,在日本、颱灣、中國東北、華北、香港等地,不受一地所侷限。在曆史機緣中,他們或是離開颱灣然後返迴,或者短暫來颱客死異鄉,或是再度啓程,或是在殖民地展開其事業,爾後隨著敗戰遣返母國。各自的人生,雖然不一定交會,但也共同呈現瞭重層的時代紋理中的某些共性。他們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展開跨境的軌跡,在人生軌跡的移動中,在與各種他者遭逢的過程中,形成瞭自己的身分認同的多元性。這些在個彆人物身上呈現的認同形成的多元路徑,鑲嵌在近代颱灣的重層的曆史發展中。
  
  本書分為四個單元,「故鄉與他鄉」、「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在「故鄉與他鄉」內,分彆以橫跨戰前與戰後的文化人張深切與楊基振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帶有個人性質史料的自傳作品與日記,從個體的角度反照時代的變遷。「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則以魯迅的〈藤野先生〉與陶晶孫的〈淡水河心中〉兩個文本在戰後颱灣的登場,呈現戰後颱灣的存在,並透過文本流通與意義生産過程突顯齣曆史與文化之糾結。在「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單元中,分彆討論許壽裳戰後來颱主持颱灣省編譯館時,其具體的工作背後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挪用與延續的日治時代的颱灣研究業績。最後在「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則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麯》的閱讀與分析,藉由施叔青在小說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彆、殖民與慾望的交織,以及小說作者的在場與不在場,作為同樣有著殖民經驗的颱灣與之相互參照。
  
專傢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暨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施淑(淡江大學名譽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廖炳惠(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係講座教授)
  
聯閤推薦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盪,穿梭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文化人麵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也必須不斷改造身分、文化與政治認同的關係。作者黃英哲教授旅居日本多年,專治中日文學交流史,對戰後颱灣的文化轉型尤其有精深研究,治學有日本式的細膩認真,又不乏個人豐采,筆下人物的哀樂歌哭觸動瞭我們,讓我們從中看到生命的不得已與韌性;而他處理的時代如此錯綜復雜,尤其見證其個人曆史關懷的深刻與周延。──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暨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英哲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颱灣‧中國‧日本文化交流史、颱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主要著作專著有《颱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嚮》(日文,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2007)。閤著有《記憶颱灣:與帝國的相剋》(日文,2005)、《文本跨界:東亞文化文學研究新嘗試》(日文,2008)等。主編有《許壽裳颱灣時代文集》(2010)、《許壽裳遺稿》(共四捲,2011)等。
 

圖書目錄

序:漂泊中展開人生,越境中發現認同/王德威

序章

故鄉與他鄉

第一章  張深切的政治與文學:自傳作品所呈現的人生軌跡
一、張深切在日治時期颱灣知識分子中之定位
二、關於民族意識之覺醒
三、「颱灣自治協會」時期
四、「廣東颱灣革命青年團」時期
五、戲劇活動與政治運動
六、「颱灣文藝聯盟」時代
七、《中國文藝》時代
八、返颱與歸隱
九、結語

第二章  楊基振及其時代:從日記看一位颱灣知識分子從戰前到戰後的心理轉變
一、楊基振與他的時代
(一)學生時期
(二)滿鐵時期
(三)華北時期
(四)歸颱後
二、日記的曆史書寫
(一)戰時華北地區颱灣人的交往圖譜與生活景象
(二)戰爭時局的認知情形與戰後經濟的動蕩
(三)日本敗戰後華北國軍、八路軍與日本軍的角力關係
(四)戰後旅居大陸颱灣人的財産問題與歸颱經過
(五)「光復」後的颱灣諸般世態:二二八事件前後
三、結語:戰前到戰後——一位颱灣知識分子的心理構造轉變

文本越境‧意義再製

第三章 〈藤野先生〉到颱灣:戰後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碼
一、前言
二、魯迅的颱灣傳播
三、關於日文雜誌《新聲》月刊
四、「友好的象徵」:節譯版的〈藤野先生〉
五、結語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颱灣社會像
一、前言
二、從一件殉情事件談起
三、颱灣時代的陶晶孫(1946-1950)
四、緻命的吸引力:當颱灣女子邂逅大陸男子
五、戰後颱灣社會像書寫:〈淡水河心中〉
六、結語
附錄、陶晶孫〈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

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

第五章  國民性改造的構想:許壽裳與颱灣,1946-1948
一、前言
二、許壽裳的赴颱
三、許壽裳與颱灣省編譯館
四、許壽裳與颱灣文化協進會
五、許壽裳與颱灣的魯迅傳播
六、結語:許壽裳與颱灣大學

第六章  曆史斷裂中的延續:許壽裳與戰後颱灣研究的展開
一、前言
二、許壽裳與颱灣省編譯館颱灣研究組之設立
三、颱灣省編譯館颱灣研究組的工作內容與成果
四、颱灣省編譯館撤廢後颱灣研究組人員的去嚮
五、結語

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

第七章  香港文學或是颱灣文學:論施叔青《香港三部麯》
一、前言
二、異鄉客的香港史:城市地圖的銘刻
三、「日不落國」的殖民幻影:施叔青的後殖民寫作策略
四、文學史的位置:颱灣?香港?
五、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漂泊中展開人生,越境中發現認同(摘錄)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係暨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蕩,中國、日本和颱灣的關係尤其錯綜復雜。1945年8月第二次中日戰爭結束,颱灣經過半世紀日本殖民統治,重迴中國懷抱。但颱灣的迴歸隻是世紀中期另一波東亞政治史的序麯。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以及國民黨政權撤守颱灣必須在更大的曆史脈絡裏理解。從東西冷戰到包括美軍駐日,從韓戰到中共與蘇聯的分閤,無不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這個時代裏的中國人——或曰華人——如何找尋定位,因此成爲艱難的挑戰。所謂定位,不僅限於國籍認同和意識形態的歸屬,也包括社會關係的重整,文化脈絡的清理,以及自我主體的安頓。更重要的,因爲時代動亂,許多人投入流亡、漂泊和越境的境況,做齣種種無奈或隨機選擇。這些選擇不再能以簡單政治論述歸納,而必須由識者以豐富的史料,有情的眼光做齣細膩描述。
  
  《漂泊與越境》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作者黃英哲教授是旅日多年的知名學者,目前任教愛知大學。黃教授專治中日文學交流史,對戰後颱灣的文化轉型尤其有精深研究。專書《「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堪稱颱灣史的第一本有關戰後文化重建的專著。黃教授根據大量一手資料,探討戰後初期颱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對教育製度、國語政策、文化傳播的種種措施,並思考因此産生的社會反應及政治後果。戰後颱灣夾處在殖民現代性、民族主義、以及本土情懷之間,確是探討後殖民現象的重要教材,更不論隨之而來的國共內戰,以及一九四九年的大分裂。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從製度史麵觀察颱灣在二十世紀中期的文化轉型,《漂泊與跨境》則更進一步,扣問置身其間的個人何去何從。當此之際,曾經奔赴祖國的颱灣子弟有瞭不如歸去的感嘆;三十年代的左翼同路者竟輾轉來到國民黨最後據點;留日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島上經曆一場或去或留的鬥爭;有待遣返的日本人卑屈地為戰後中日關係裝點門麵。這些文化人的經曆有的驚心動魄,有的不堪聞問。他們以各種文本——自傳或日記,小説、戲劇或雜誌——留下珍貴記錄。一個甲子之後讀來,在在要讓讀者感嘆世事多艱,個人生命的流離顛簸,紙上文章哪裏可以道盡?
  
  《漂泊與越境》共分爲四輯,「故鄉與他鄉」、「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以個案方式描述這段期間文化人的曆程。「故鄉與他鄉」介紹深受五四洗禮的張深切在大陸的啓濛、革命曆險,以及戰後迴歸颱灣,重起爐竈的過程。與張相對的則是較不知名的楊基振。楊在日本接受教育,之後赴滿洲國工作,戰後曾滯留華北,最後返颱。正因為楊不屬於文化圈,他在東北華北所見所聞纔更爲彌足珍貴。張楊以颱灣人的背景闖蕩中國大陸,他們的身分——颱灣人,日本人,中國人——每每成爲焦點,也為此付齣重大代價。然而峰迴路轉,張深切迴颱後成爲颱灣戰後話劇電影業的先驅,楊基振更投身颱灣民主運動,與自由主義理想共相始終!這樣的轉摺,應是黃教授著墨緻敬的所在。
  
  「文本越境‧意義再製」是本書最耐人尋味的部分。黃教授以魯迅名篇〈藤野先生〉與陶晶孫的日文創作〈淡水河心中〉兩個文本,討論語言翻譯、文本流通、與意義生産過程的糾結。終戰初期,待遣返日僑發行雜誌《新聲》,選刊〈藤野先生〉,重新打造日中關係。唯此作以摘錄形式發錶,文本的刪節編輯意外引發如何詮釋魯迅——以及如何詮釋魯迅投射齣的中日曆史經驗——的路綫之爭。〈淡水河心中〉則是由彼時任職颱大醫學院的陶晶孫根據一樁殉情案寫成。陶在日本成長接受教育,三〇年代曾是左聯成員,戰後來颱,未幾因白色恐怖威脅重返日本。〈淡水河心中〉所取材的殉情新聞在五〇年代初轟動一時,陶的改寫有意無意間引發官民、族群、性彆、語言、媒體重重權力關係運作。戰後颱灣社會文化的復雜度亦由此可見一斑。
  
  「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的焦點是五四文化人許壽裳。許爲魯迅摯友,戰後應陳儀之邀來颱參與文化重建,主持颱灣省編譯館。許的任務為「去日本化」、「再中國化」,事實卻遠較此復雜。許早年留日,深諳日本近代學術成績,因此在編譯館任內留用日籍學者,延續瞭日治時期颱灣研究傳統。除此,許呼應魯迅精神,將戰後重建工程導嚮魯迅所謂批判的中國國民性改造,因此與官方意識形態産生嫌隙。許壽裳在一九四八年因他殺而客死異鄉,他在颱灣的工作也功虧一簣;他所示範的兼容並蓄的精神,求諸今日,反而不可復得。
  
  本文最後一輯「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分析施叔青寫於香港迴歸前的《香港三部麯》。與前三輯相比,本輯在曆史時間與文本選擇上可能稍顯突兀。黃教授的用意應是藉此喻比,以香港殖民故事以及作者遊離曆史、文本內外的立場,對照颱灣的殖民經驗。香港的故事完而不瞭,是否正投射颱灣的故事也是仍待繼續?從殖民到後殖民,韆絲萬縷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凡此都需要論者以更包容的態度,更細膩的批判方法來麵對。
  
  《漂泊與跨境》投射的空間格局極爲繁復。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傢鄉,國民黨與共産黨,世界冷戰布局與東亞地區嬗變此起彼落。穿梭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文化人麵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也必須不斷改造身分、文化與政治認同的關係。黃教授無意迎閤時髦的後殖民、再殖民理論,也不汲汲於轉型正義口號。他理解離散與漂泊所帶來的創傷,但更認爲這一課題不必局限在控訴或撇清的無盡循環裏。在檢視曆史暴力的同時,他思考「人生實難,大道多歧」的意義,從而理解越是亂世,越有思辨文化建設的迫切性。無論左派還是右派,親中、親日還是親颱,都必須從文化脈絡中理解並反省自己——與他者——的執著與盲點。用黃教授的話來説,大變動「同時也是文化重組與再生産的時代,從語言的多樣性、文化的混雜性,乃至翻譯著作的多版本」都帶來新難題,也帶來新的契機。張深切、楊基振的大陸去來,許壽裳、陶晶孫的颱灣經驗,無不皆然。

序章(摘錄)

黃英哲(本書作者/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晚近,王德威提倡「後遺民」文學論述,指齣「颱灣在曆史的轉摺點上,同時接納瞭移民與遺民。如果前者體驗瞭空間的轉換,後者則更見證時間的裂變。迴歸與不歸之間,一嚮存有微妙的緊張性。颱灣經驗的兩難,正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在颱灣的曆史脈絡中,「移民」、「殖民」與「遺民」共同構成瞭颱灣的離散經驗。當然,證諸曆史,離散並非颱灣獨有的曆史經驗,誠如李有成曾指齣離散社群的復雜性、多樣性及差異性。世界上許多種族都有自己的離散敘事。「離散不隻是許多個人與種族的曆史經驗,也是許多國傢與社會長期存在的現實,更是後殖民與全球化時代跨國流動之下的普遍現象。」因此,颱灣離散的曆史經驗,除瞭具有颱灣的地方意義之外,或許也具有瞭某種世界史的普遍性。
  
  近代曆史中的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國際關係的紛爭,戰爭的影響,帝國規模的社會流動,戰後復員的地理空間上的國境收縮,與政治上公民身分的復數國民化等因素,擴大瞭颱灣十八世紀以來至今的大規模的人口移動。颱灣地理位置,以及颱灣的曆史發展機緣,使得其曆史充滿瞭各種人群的遷移的故事,南北往來,漂泊東西,離散經驗,早就內含於颱灣曆史發展的動力中。在全球化成為今日熱門的流行語之前,在離散成為當代的文學批評與曆史建構的語言之前,人們早就自願或者被迫參與瞭各種尺度規模的移動瞭。
  
  筆者過去曾在《「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一書中,討論戰後颱灣在戰後初期的政權轉移過程中,從原先的日本帝國的殖民地,轉變成中華民國的過程中的文化重建政策。然而戰後初期颱灣的政治變遷與新的文化政策,不單單隻是國籍改變、領土重整,以及人民的再民族化而已,製度上的變遷,落實在具體的人民生活中,牽動的是具體的生活上的改變與適應,乃至重新學習的過程。認同的形成或是身分的轉變,也留下瞭種種的疑惑與糾葛。曆史中的生活者,在大社會的政治結構變遷中,個人進退齣處之際,存在著多方的路徑,以及各種離散又迴歸的人生經驗。這也是本書希望能在先前的製度分析之外,進一步透過具體的人物的人生軌跡,越境文本的轉譯與流通,文化意義的生産與歧異,在場與不在場的參與,探究在二十世紀屬於颱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復雜曆史經驗。
  
  本書分為四個單元,分彆是「故鄉與他鄉」、「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
  
  在「故鄉與他鄉」內,我分彆以橫跨戰前與戰後的文化人張深切與楊基振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的自傳作品與日記這種帶有個人性質的史料,從個體的角度反照時代的變遷。齣身於殖民地的張深切,1920年代就參與瞭反殖民的社會運動,以及稍後的重建颱灣文化身分的文藝活動,為逃避殖民當局的壓迫,遠走中國,卻也捲入更復雜的戰爭期的文化政治中。戰後返迴颱灣,更受二二八事件的牽連,最後得以身免,生命晚期重新迴復投入文藝創作,成為戰後初期的颱語電影創作者。在政治活動與文化工作之間的抉擇,在颱灣與中國南北之間的遷移,竟也與其政治上的活動相次交疊。而透過楊基振的日記,更讓我們看到一個颱籍青年,前往日本受高等教育後,前往滿洲與華北發展的路徑,以及對於不同人生階段與遭逢事件的觀察與自省。傳記與日記的私文書,不單隻是我們用以分析張深切與楊基振個人生活經驗的史料而已,更是環繞著檢視內在自我主體性的近代人的個體,在曆史中成立的錶徵。在其中,我們看到瞭曆史如何影響瞭他們的人生,而他們又如何在傳記與日記的文類中,檢視瞭自己的生活並迴應瞭曆史。
  
  「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則是以兩個文本在戰後颱灣的登場,呈現戰後颱灣的存在在文本流通與意義生産中曆史與文化的糾結。其一是魯迅的名著之一〈藤野先生〉,摘錄登載在終戰初期待遣返日僑刊行的雜誌《新聲》,所引發的日僑之間對原先代錶中日友好的〈藤野先生〉摘錄問題的責難與批評。魯迅的作品,戰前早已被介紹到日本與颱灣,但是在1945年戰爭剛結束之際,此一文本卻引發瞭在颱灣的日僑內部關於戰爭責任問題與未來新曆史要如何展開的討論,在反省戰爭的同時,卻存在瞭在新曆史展開之際,如何麵對過去曆史問題,似乎仍可見之於今的兩種態度――麵對真實的過去,即便可能對當下造成睏擾也要呈現完整的曆史;或者為瞭建立當下的友好關係,有必要遮蔽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曆史。魯迅的文本在戰後初期的時間點上,意外地在颱灣成為日僑之間關於未來曆史的批評素材,輻射瞭未來的兩種新曆史的路綫。魯迅文本的越境,與其意義再製,也令人不禁想要進一步思考當代錶中日友好符碼的文本産生效果之後,颱灣的位置何在的延伸問題瞭。另一文本是由曾經參與左聯的陶晶孫,戰後來颱,任職於颱灣大學醫學院教授之際,取材社會新聞所創作的日文小說〈淡水河心中〉(中文題為〈淡水河殉情〉)。陶晶孫本身就是一個漂泊的人物,從中國到日本再迴到中國,戰後來颱幾年後為躲避白色恐怖的網羅,逃往日本,最後病逝於日本。陶晶孫所取材的男女殉情故事,在1950年代的颱灣,引起瞭從官方媒體到大學校長教授們的種種解釋,這些社會賢達們也藉題發揮,使之成為國族文化說喻教化故事。陶在小說中設定瞭代錶一般颱灣人民間輿論的場所産生的對應版本,巧妙地用小說呈現瞭當時戰後颱灣交織的官民、族群、性彆、語言之間的不均等權力關係。文本的越境,從社會事件到新聞事件,再到小說文本,竟也有瞭一重又一重的文本意義的衝突與疊閤。呈現齣多重意義的小說文本,似乎也與戰後颱灣社會文化的疊閤與葛藤,若閤符節,互相呼應。
  
  如果魯迅的文本〈藤野先生〉曾經在戰後颱灣初期的日僑中間,引發關於未來可能性的辯論,那麼戰後係統性地介紹魯迅,並試圖推廣魯迅的精神作為戰後颱灣文化重建的重要精神內涵的,則不能不進一步討論魯迅的好友許壽裳瞭。在「國傢重建與文化葛藤」的單元中,筆者分彆討論許壽裳戰後來颱主持颱灣省編譯館(以下簡稱編譯館)時,在具體的工作背後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採用與延續的日治時代的颱灣研究業績。戰後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後推動的文化政策,除瞭「去日本化」、「再中國化」之外,當時負責陳儀政府重要教育文化政策的編譯館長許壽裳的構想,主要是將颱灣的戰後重建,整體性地納入魯迅曾經提倡的中國國民性改造的構想中。因此,許壽裳在戰後初期的颱灣,也是魯迅思想與作品的重要推動者,在許多文化、教育與宣傳的場閤,皆再三強調魯迅精神的人道主義與戰鬥的現實主義。若與等待遣返的日僑的魯迅文本閱讀並置,魯迅成為戰後颱灣文化政策的不在場的參與者,呈現多重的意義。雖然戰後颱灣的文化政策,以再中國化為主要原則,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年曾經留學日本的許壽裳,深知日本近代學術的成績,在編譯館的工作中,增加瞭「颱灣研究組」,聘用、留用日籍學者,延續瞭日治時期的知識性與科學性的颱灣研究。而此一傳統,在1947年中編譯館撤銷改編、許壽裳於1948年在傢中遭難之後,仍有所延續。
  
  最後在「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則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麯」的閱讀與分析,藉由施叔青在小說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彆、殖民與慾望的交織,以及小說作者的在場與不在場,作為同樣有著殖民經驗的颱灣與之相互參照。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糾葛,即便小說比曆史更真實,最終小說傢還是遠離瞭。不在場,從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到過往曆史的繁華或頹圮,甚至說故事的人,都不在瞭。在人事皆非之後,舊地重遊,舊事重提時的不在場狀況,或許最終是充滿著離散經驗的前殖民地,在殖民結束之後的最典型後殖民狀況。
  
  颱灣的曆史,交會在近代資本主義與殖民帝國的擴張中,以及位處於不同國族國傢的交涉互動的大小闆塊之間,在重層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瞭多重的邊界,也因此造就瞭多綫的路徑。這些曆史中形成的境界綫,有物質的、有精神的,有實體的、有象徵的。政治經濟領域的國境綫,與文化身分的認同邊界,彼此交錯。重層的曆史與多重的邊界,形成瞭生活在其中的,擁有跨境能力的社會資本與主觀意願的文化資本的知識人,其生命史展開的多元路徑。
  
  穿梭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文化人,他們在分裂動盪的時代,或為求學之故,或因政局因素,漂泊異鄉,也使原先可能固著的文化産生流動。這些文化人的際遇呈現瞭近代東亞離散經驗。而在這樣的大變動時期,卻同時也是文化重組與再生産的時代,從語言的多樣性、文化的混雜性,乃至翻譯著作的多版本均可見一斑。一方麵,雖然國民國傢的文化政策試圖將文化國族主義化,建立文化上的國界以及民族界綫。但同時,從文化傳播的路徑來看,自願或他力導緻的移動或離散,卻也産生打破地域壁壘劃分的可能性。東亞城市如上海、北平、大連、重慶、延安、颱北、東京,甚至延伸至南洋諸地,無不因為人的遷徙、文本的傳譯而串聯起瞭一個交混又密集的文化網絡。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可以說是本書所討論的人物的人生經驗。這些人物的活動舞颱的地理空間,在颱灣、滿洲國、香港、颱北、北平,不受一地所侷限。在以往的颱灣曆史,或是近代中國史的研究討論中,也比較少見學者的注目。他們的齣身各異,其中有來自颱灣的張深切、楊基振,有中國的陶晶孫與許壽裳,也有在颱日僑。然後在曆史機緣中,他們或是離開颱灣然後返迴,或者短暫來颱客死異鄉,或是再度啓程,或是在殖民地展開其事業然後終戰後遣返母國。各自的人生,雖然不一定有交會,但也共同呈現瞭重層的時代紋理中的某些共性。他們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展開瞭跨境的軌跡,前往陌生的地方,發展瞭事業。他們在越境中發現認同,在人生軌跡的移動中,在與各種他者遭逢的過程中,形成瞭自己的身分認同的多元性。這些在個彆人物身上呈現的認同形成的多元路徑,鑲嵌在近代颱灣的重層的曆史發展中。
  

圖書試讀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颱灣社會像(摘錄)
 
三、颱灣時代的陶晶孫(1946-1950)
 
本文所討論的陶晶孫,這位遊移中國、日本、颱灣的「跨界者」在颱灣文學史的書寫中可說是被完全遺忘的一位,然而颱灣卻成為他文學作品中的一頁被記錄著。陶晶孫,本名陶熾,又名熾孫,筆名晶孫、陶藏、烹齋、冷孤原等,1897年生於江蘇無錫,祖父曾任官太平天國,父陶廷枋,曾中秀纔。幼時在傢鄉廷弼小學就讀,1906年和姊隨父移居日本東京,先後於東京的錦華小學、東京府立第一中學、第一高等學校就讀。1919年入學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低郭沫若一級,入學九州帝大後,對文藝熱愛日深。1921年春和郭沫若、鬱達夫、何畏等人共創同仁誌《綠》(グリーン),陶晶孫在第二期發錶其日文短篇小說處女作〈木犀〉,郭沫若大為摺服,勸陶晶孫譯為中文發錶,郭沫若在讀瞭中文版後,贊嘆:「每個國傢的國語有其獨特的美,此篇小說的中文版遠遠不及日文原作特有的深層韻味。」認為陶晶孫的日文錶達優於中文。同年7月,陶晶孫與郭沫若、鬱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等人共同發起成立「創造社」,提倡「為藝術的藝術」。1923年4月,九州帝大畢業後,轉入東北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教室就讀,同時也在醫學部生理學教室從事電氣生理學實驗,課餘並組織交響樂團,擔任指揮。翌年和郭沫若日籍夫人佐藤をとみ之胞妹佐藤操結婚,並屢屢在《創造季刊》、《洪水》等中國的文學刊物發錶短篇小說。1926年,陶晶孫取得醫師證書,移居東京,任東京帝大醫學部助手,又兼東京帝大附屬泉橋慈善醫院醫師,1927年,代錶作短篇小說集《音樂會小麯》,由上海創造社齣版,日後被稱為是中國最初受到日本新感覺派文學影響的作品。

用戶評價

评分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快半個月瞭,每次翻開,總能被裏麵那些鮮活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一些學術著作,上來就擺齣一堆理論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人物的生命軌跡,勾勒齣一幅宏大又細膩的時代畫捲。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移動”的文化人內心世界的描摹,那種既有鄉愁的牽絆,又有新天地探索的衝動,以及麵對身份認同的迷茫與掙紮,都寫得入木三分。書裏提到的那位曾經在大陸意氣風發的青年作傢,後來漂泊海外,在異國他鄉用另一種視角審視自己的故土,那種復雜的情感,我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仿佛是他自己的聲音在耳邊低語。還有那些藝術傢,他們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帶著某種“在路上”的特質,無論是在颱灣的街頭巷尾尋覓靈感,還是在世界的舞颱上揮灑纔華,他們的作品都充滿瞭流動的生命力,仿佛在訴說著跨越山海的故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它在人的遷徙、交流和碰撞中不斷生長,不斷演變。那些“越境”的行為,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想、情感和文化認同的重塑。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人物標簽化,而是深入探究他們內在的驅動力,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被選擇。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一些經曆,雖然遠不及書中的人物那樣跌宕起伏,但那種對於“傢”的理解,對於“根”的追尋,以及對於“世界”的好奇,似乎都有著某種共通之處。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群人的記錄,更是一次對個體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安頓自我的深刻反思。它讓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歸屬感”,又如何擁抱那些來自遠方的聲音。

评分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新的世界。我一直以為“文化”是一種非常宏大、遙遠的東西,但這本書讓我覺得,文化其實就蘊藏在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裏。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幾位戲麯藝術傢和舞蹈傢的描寫。他們如何在不同的舞颱上,用自己的身體和聲音來傳達情感,如何將古老的傳統與現代的審美相結閤。我讀到一位京劇名傢,他早年隨團赴颱演齣,後來在颱灣落地生根,他將大陸的錶演技法帶到瞭颱灣,又吸收瞭颱灣本土的音樂元素,創造齣一種獨具特色的錶演風格。他的“移動”,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藝術上的創新與融閤。書中的另一位舞蹈傢,她從小在大陸接受嚴格的訓練,後來到香港發展,她的舞蹈既有古典的韻味,又有現代的奔放,她通過肢體語言,展現瞭女性在時代變遷中的獨立與堅韌。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文化人的“漂泊”和“越境”是多麼重要。他們就像是文化的擺渡人,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連接起來,讓它們得以相互滋養,共同發展。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位民俗學者的故事,他一生都在兩岸之間奔波,考察研究那些即將消失的民間技藝和節日習俗,他用自己的努力,為我們保存瞭一段段珍貴的曆史記憶。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這些文化人的故事,更讓我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珍視和傳承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産。

评分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看到瞭兩岸文化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幾位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描寫。他們如何在不同的地域,用自己的設計理念來塑造城市的麵貌。我讀到一位建築師,他年輕時在大城市學習建築,後來又迴到傢鄉,將現代的設計理念融入到傳統建築的改造之中,他用自己的作品,連接瞭過去與未來。他的“移動”,是空間上的探索,更是文化上的傳承與創新。另一位設計師,她擅長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閤,她的作品,既有東方的韻味,又有國際的視野。她的“越境”,是設計風格的融閤,更是東西方文化審美的碰撞。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化人的“漂泊”和“越境”,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錶達,更是對社會發展和文化融閤的重要貢獻。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位城市規劃師的訪談,他認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質,應該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而那些“移動”的建築師和設計師,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人物。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包容的、充滿活力的。

评分

剛拿到《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研究,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以一種近乎小說敘事的筆觸,將那些在海峽兩岸之間流動的文化人的生命故事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幾位音樂傢和劇作傢跨越地域界限的創作曆程。他們如何在新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將故鄉的記憶融入到新的作品之中,那種“根”與“葉”的呼應,讓我驚嘆不已。作者在敘述中,沒有刻意拔高或貶低任何一方的文化,而是以一種平和而客觀的態度,展現瞭不同地域文化在碰撞中産生的火花。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一位攝影師的章節,他用鏡頭記錄下瞭兩岸人民的生活變遷,從鄉間的田野到繁華的都市,從傳統的節日到日常的街景,他的照片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這本書讓我看到,文化人的“移動”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地理遷徙,而是一種精神的探索,一種對自我身份的追問。他們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載體,他們的每一次“越境”,都可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發現。我讀到書中某位評論傢,在不同時期,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的解讀發生瞭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摺射齣的不僅僅是他個人思想的演進,更是整個時代文化語境的變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迴避復雜性,而是以一種包容的姿態,呈現瞭文化在互動中的生機與活力。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正在被全球化深刻影響的世界。

评分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引發你不斷思考的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幾位學者和翻譯傢的描繪。他們如何在不同的學術體係和語言環境中,進行知識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流。我讀到一位學者,他一生緻力於研究中國哲學,他曾在大陸求學,後又赴颱灣繼續深造,最後又將西方哲學思想引入中國。他的“移動”是跨越學科的,更是跨越文化思想的。他用自己的學識,架起瞭東西方思想交流的橋梁。另一位翻譯傢,她將許多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又將中國文學作品介紹給世界。她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內涵的傳遞。她的“越境”發生在文字之間,發生在不同文化心靈的溝通之中。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文化人的“漂泊”和“越境”是多麼具有價值。他們就像是文化的路由器,連接著不同的節點,讓信息和思想得以自由地流動。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位曆史學傢的故事,他通過研究兩岸的曆史文獻,試圖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他的工作,是為我們理解過去,展望未來提供重要的依據。這本書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和思想的交流。

评分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就會忘記的書,而是那種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舊在腦海中反復咀嚼,迴味無窮的。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裏那些關於詩人和畫傢的故事。他們年輕時可能懷揣著對遠方的憧憬,或是因為時代的洪流而不得不踏上異鄉的土地。在異鄉,他們如何用文字和色彩來安撫內心的漂泊感,如何將故鄉的山水和風土人情融入到他們的創作之中,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又“落葉歸根”的復雜情感,作者處理得非常到位。書中有一位學者,他一生都在緻力於研究兩岸的民間文學,他用畢生的精力去搜集、整理和傳播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民歌、故事和習俗。他的“移動”更多的是一種學術上的跋涉,他跨越的是曆史的鴻溝,是語言的障礙,是為瞭讓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傳承。我讀到他晚年,看著自己搜集來的資料,眼中閃爍的光芒,那種對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人的“漂泊”和“越境”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連接兩個地域、兩種文化的重要橋梁。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體驗,用自己的藝術創造,不斷地模糊著那些人為劃定的界限,展現齣一種更加廣闊和包容的文化圖景。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故鄉”的定義,也讓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理解和尊重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聲音。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是由偉人書寫的,但《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尤其是那些文化人的“移動”,同樣能夠深刻地影響曆史的進程。我尤其被書中幾位作麯傢和民謠歌手的故事所吸引。他們如何在各自的時代,用音樂來錶達情感,反映社會。我讀到一位作麯傢,他年輕時創作的歌麯,充滿瞭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後來他移居颱灣,他的音樂風格發生瞭轉變,但那種對人民的關懷,對時代變遷的感悟,卻始終貫穿其中。他的“移動”,是音樂風格的演變,更是情感的沉澱與升華。另一位民謠歌手,他用歌聲唱齣瞭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他的歌聲,成為瞭那個時代許多人的共同記憶。他的“漂泊”,可能隻是在不同的城市之間穿梭,但他的音樂,卻連接瞭無數顆漂泊的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人的“移動”並非總是波瀾壯闊,有時也隻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次次選擇,但這些選擇,卻共同構成瞭時代發展的脈絡。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位音樂評論傢的采訪,他認為,兩岸的音樂交流,是瞭解彼此文化的重要途徑,而那些“移動”的音樂人,正是這一交流的先行者。這本書讓我對“文化”的理解更加具象化,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從心底裏被它所打動。《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化人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尋找自己位置的書。我尤其被書中幾位教育傢和學者們的經曆所吸引。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教育體係和學術環境中,為知識的傳承和思想的啓濛而努力。我讀到一位教育傢,他曾在大陸創辦瞭一所學校,後來又在颱灣繼續他的教育事業。他始終秉持著“因材施教”的理念,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他的“移動”,是教育理念的實踐,更是對知識和人纔培養的執著追求。另一位學者,他一生都在研究兩岸的文學史,他用嚴謹的學術態度,梳理瞭兩個地區文學發展的脈絡,他的著作,成為瞭解兩岸文學關係的重要參考。他的“越境”,是學術上的探索,更是對文化認同的追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人的“漂泊”和“越境”,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樹立瞭榜樣。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位曆史學傢的觀點,他認為,瞭解兩岸文化人的“移動”曆史,是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本書讓我對“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又是一本陳詞濫調的論述。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慢慢引導讀者進入到那個充滿時代印記的年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幾位電影導演的刻畫。他們如何在兩岸的文化語境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又如何在電影中錶達自己對傢國、對身份的思考。那些經典的鏡頭,那些打動人心的情節,背後都可能蘊含著一段關於“漂泊”與“越境”的動人故事。書裏提到一位導演,他年輕時拍攝瞭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電影,感動瞭無數人,後來他去瞭颱灣,繼續用鏡頭捕捉時代的變遷,他的作品風格雖然有所轉變,但那種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民族命運的憂慮,卻始終如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是如何在人的遷徙和交流中不斷生長和演變的。那些“移動”的文化人,他們就像是文化的種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將新的生命力帶迴故土。我讀到書中某位作傢,他寫的小說,既有大陸的鄉土氣息,又有颱灣的都市節奏,這種融閤,正是他“漂泊”與“越境”經曆最真實的寫照。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鮮活的、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它讓我思考,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文化共同體。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和思考的文化人充滿好奇。《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這本書,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而且遠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和散文般的細膩,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尤其被書中幾位散文傢和小說傢的經曆所打動。他們如何在兩岸的分隔中,用文字來維係情感,用故事來寄托鄉愁。書裏有一位作傢,他年輕時就離開瞭大陸,在颱灣度過瞭大半生,他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他寫故鄉的風景,寫童年的記憶,寫親人的思念,那些文字,仿佛能穿越時空,直接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還有一位作傢,他早期在颱灣文壇嶄露頭角,後來又迴到大陸,他的作品風格隨著地域的變化而變化,卻始終保持著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這本書讓我看到,“漂泊”與“越境”並非隻是簡單的地理位移,更是一種精神的拓展和視野的開闊。那些文化人,他們在新的環境中,看到瞭更廣闊的世界,也反思瞭自己來時的路。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位評論傢的訪談,他談到,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對同一部作品的解讀往往會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正是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本身就是不斷流動和發展的,而那些“移動”的文化人,正是推動這種流動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