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学之眼、受苦共感之心,
走进底层工人的生命世界,记录一段被遗忘的社会史。
「不让妳伤心的人类学,就不值得从事。」——《伤心人类学》
「我也完全不知道在『那里』该『如何让自己像个人类学家』。」——《泰利的街角》 这是一本关于跨国供应链肆虐、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港口男人劳动风云、茶店女性作伴文化、生命陷落及底层困境的「伤心民族志」。书中的主角包括被国家抛弃的码头装卸工人、入不敷出的货柜车司机、惨澹营生的摊车小贩、饱经风霜的茶店阿姨仔,以及失语无能的失格父亲。若要凝视这些如深渊般的生命图像,得让目光回望岛屿过往半世纪的「发展」轨迹。
1956年,美国Sea-Land运输公司的Ideal X号货轮载运货柜启航,开启了货柜海运时代。1972年,基隆港务局首次设置货柜码头与装卸设施。1984年,基隆港跃升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1999年,基隆港栈埠作业民营化。2016年,基隆市欢庆建港130週年,该年为世界海运货柜发展60週年。在上述扼要片段的主流编年记事底下,有什么重要的社会史细节遭到忽视?又有哪些人被抹除了真实活过的痕迹?这些正是《静寂工人》试图呈显与回应的。
本书作者魏明毅带着同理之心和人类学之眼,以身为度,与田野报导人同行在基隆港的东西码头岸上、同处在简单阳春的候工室里、同坐在密闭侷促的货柜车内,并随着他们的脚步进出不同的食肆与茶店。侧耳倾听他们的娓娓叙说,且听出他们没能说出口的喑哑之声。然后,以笔一字一句刻划这些暂时隐没容貌、以化名现身的人物,记下他们在码头内外的日日夜夜。
魏明毅笔下坚毅认命的清水嫂、自嘲无能的李松茂、沉默寡言的阿顺、夜夜喝着酒水的李正德、渴望「说」与「被听」的王家龙、善体人意的茶店经营者陈女士等人,所交织出的生命世界,曾经是那么绚烂丰富,如今却显得黯淡无光。这些故事的主人翁面对际遇变迁和生命苦境,总是自叹命运捉弄且归咎自身无能,但魏明毅不懈地叩问社会性受苦的缘由,在她的抽丝剥茧、细细爬梳下,个中道理逐渐浮现台面……。
【Misfits书系】 聚焦于各种底层、边缘、非主流、格格不入的个人或群体的生命记事。取材自民族志、生命史、报导文学、阴性书写、人文研究、社科调查等。书系精神为不渲染浮夸悲歌、不消费廉价温情、不制造刻板印象、不巩固傲慢偏见,但求揭露隐蔽、翻转污名、传达喑哑者的声音、体现各种活着的姿态。最终让人明白,故事的书写者、故事里的主人翁,乃至故事的阅读者,在生命旅程中都可能是misfit。
凝视受苦.同理推荐 「喧嚣的年代,许多事都在挑动我们愤怒的神经,贲张的血脉遥望着改变,却伴随了空洞的疲倦。此时,明毅的温柔凝视、安静倾听,就像一股暖流,抚慰人心。《静寂工人》展露了码头工人真实的生命世界及坚毅的生命法则,让我们从这一天又一天的生命故事中,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方怡洁(清华大学人类学所助理教授)
「身为精神医疗工作者与人类学的学徒,我乐意推荐《静寂工人》,作为临床工作者一种理解人们受苦经验的参照,提醒在病理化的诠释观点之外,我们可能面临的限制,以及还可以尝试的思维理路与行动。过去,日治时期抵抗殖民的医生作家赖和曾以汉诗写道:『要向民间亲走去』,这部民族志也体现了这样的哲人精神。」——吴易澄(精神科医师)
「读毕后阖上本书,你脑中或将浮现码头边一个个布满皱褶的黝黑脸孔,沉默无语地饮啜麻痺灵魂的液体,静寂的空气里带着稠重的哀愁与无奈。慧心独具的作者用着细腻的笔触,如针线般系起个人工作、家庭、休闲等面向,继而叠合在台湾自七○年代来于全球经济位置的鉅观递嬗图上,校准出民族志企求展现的理解视角。」——黄克先(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源自心理谘商与文化人类学的双重训练,本书作者魏明毅独具只眼,由情绪和感知的观察角度入手,生动地描摹了全球供应链如何在公共空间以及私密领域里,深刻影响了这些男女和代间的行动与不行动、希望和失落。」——赵彦宁(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We are what we eat. 码头工人镇日的港边饮食,随着国际贸易更迭、港口发展兴衰变换着桌上菜色。这劳动苦力的精气补给站,吞嚥入喉的是港都男儿的情感,而咀嚼吐纳的则是关于城市定位、贸易荣枯、国际金流的起伏迭宕。码头工人顺着国际商船所撑起的口岸繁华盛景,在劳动的唿吸与节奏中,内敛地承载着属于男性的关爱、责任、放浪与坠落。」——邓湘漪(《流亡日日》作者)
「要记忆基隆港,就必须记住这群码头工人和他们的苦境,身为基隆的孩子和新一代的受薪劳工,《静寂工人》给了我们一个追溯和反思的起点。从看见劳动者的历史开始,我们拆除了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错误归因,层层剥除大时代结构的遮掩,找到了和基隆港与劳动的深刻连结。这真实映照出他们的受苦经历,也提醒我们自身劳动的意义,以及在这个艰困的时代下该如何自处。」——鸡笼雾雨(基隆青年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