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

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农民运动
  • 土地改革
  • 社会运动
  • 台湾政治
  • 历史研究
  • 农业史
  • 殖民地历史
  • 20世纪台湾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20世纪初期国与国息息相关的世界里,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的政治海啸迅即传到中国与日本,并在1920年代初期从日本传到台湾岛。最初,在山川均、麻生久、佐野学之类日本社会主义者引导下,并经总部设在大坂的日本农民组合指导下,一些台籍年轻知识分子,特别是关心甘蔗寡占事业支配台湾农村一事的简吉、李应章、赵港,开始纠集佃农成立农民组合。他们把矛头指向大多为日本人所有的制糖会社,希望替台湾佃农争取较好的条件和公平待遇,包括要求制糖会社替收购的甘蔗秤重时让蔗农在场。他们的组合运动路线使佃农的抗争成为兼具政治性与道德性的运动,得到全岛人民支持。

  当时的日籍地主,在台湾农村社会内造成严重不平等,使务农者处于极弱势地位。没有现代机械化器具,农民日出即到田里干活,通常直到日落才休息。只要来场严重天灾或歉收,农民就得吃番薯配干咸豆、喝螺肉汤度日。因此,加入农民组合的台湾人,在1926年时仅数千人,两年后却已超过三万人。1928年晚期,台湾共产党党员开始渗入台湾农民组合。日本拿下满洲之后,日本殖民政府开始大力取缔台湾共产党员和其追随者,导致台湾农组成员遭判刑入狱或逃往中国大陆。例如台湾农组的中心人物简吉,即因加入台湾共产党被判10年徒刑。台湾农民组合困扰于派系对立,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分裂,加上领导阶层或入狱或逃亡,到了1934年,台湾农民运动已一蹶不振。但它留下台湾行动主义遗产,唤醒农民的社会及经济意识。更因主办了数场广被宣传的示威和骚乱,并在法庭内外对抗殖民当局和地主,有助于台湾人认识此前完全陌生的社会主义、西方民主主义、剩余价值、一天八工时、罢工权、普选、自治等观念。

  国民党被迫迁台后,认识到它在大陆的最大失策乃是未能助农民改善生活,造成民心背离,因此设立农复会为农村提供经济、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援。最后,在美国的催促和美国农业专家雷正琪建议下,1950年代台湾施行耕者有其田,从而有效破除1920、30年代地主欺凌佃农的大部分恶行。左派人士简吉追求让台湾佃农一年所缴佃租最多只达主要收成的37.5%(三七五减租)或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农田,这一梦想至此终于实现。台湾农产量大幅提升,内部长期隐而未发的冲突也渐平息,自1920年代简吉等人的努力,至1950年代终于完成土地改革并奠下经济基础。
 
台湾历史文化研究系列:近代台湾社会变迁中的地方精英与现代化进程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台湾社会结构经历剧烈转型时期,探讨以地方士绅、新兴知识分子和工商人士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群体,如何在日本殖民统治、传统社会秩序解体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重新定位其社会角色、维护地方利益,并参与到台湾的现代化进程中。本书旨在描绘出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社会图景,揭示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不同策略与互动关系。 --- 第一部分:殖民秩序下的权力重塑与士绅的适应(1895-1920s) 本书的起点,设定在1895年日本接收台湾的初期。这一阶段,传统汉族社会结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以科举功名为基础的士绅阶层,其政治合法性来源——清朝中央政府——的消失,迫使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调适。 第一章:旧日精英的“退守”与“转化” 探讨传统地方士绅(如廪生、岁贡生)如何应对殖民政权的初设。他们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采取了“退守”策略,将影响力集中于宗族事务、地方公益事业(如水利、义学)以及宗教活动的维持上。 地方保甲制度下的合作与张力: 分析士绅如何被纳入日本建立的保甲、理番政策体系中,充当殖民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中间人”。这种合作既是生存策略,也隐含着对地方自治权的暗中维护。 “汉人代表”的诞生: 考察在官方咨询机构(如“地方参事会”)中,少数精英如何以“汉人代表”的身份出现,其权力基础已不再是儒家学识,而是与殖民官僚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地方资源的控制力。 第二章:新兴商业阶层的崛起与地域认同的萌芽 随着殖民地经济政策的推行,以蔗糖、米业贸易以及新兴手工业为主导的商业精英群体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是殖民地经济现代化的直接受益者,但也对日本的经济垄断政策抱有不满。 贸易网络的变迁: 研究以台南、艋舺(台北)、鹿港为中心的商业中心,如何从传统的内陆贸易转向面向日本本土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分析这些商人如何利用资本积累来影响地方政治资源。 现代教育与身份焦虑: 探讨接受新式教育(公学校、汉文私塾转型)的商界子弟,他们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既无法完全融入日本社会,又在传统士绅阶层中面临地位的挑战。 --- 第二部分: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批判与现代性探索(1920s-1930s) 进入大正民主时期,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兴起,一批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记者、律师、医生、教师)成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他们的活动标志着台湾社会从单纯的“顺应”转向主动的“批判”与“建构”。 第三章:新文化的旗手与“台湾人”意识的塑造 本书重点分析“台湾文化协会”及其相关社团的活动,考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报刊杂志作为主要阵地,进行文化启蒙和政治动员。 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考察白话文运动如何打破传统文言文精英的垄断,使得更广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能够参与到公共论辩中。探讨他们如何借用现代性的话语来重塑“台湾人”这一身份的内涵,使其区别于“中国人”和“日本人”。 文化批判的面向: 分析这些知识分子对地方迷信、旧式家庭制度以及殖民地教育政策的批评,揭示其内在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困境——是全盘西化,还是本土化改造? 第四章:地方精英在公共事务中的能动性 本章将具体案例研究置于聚光灯下,考察地方精英如何在特定议题上展现出跨阶层的联合与行动力。 地方自治权的争取: 梳理台湾民众党(如林献堂、蔡培火等)在议会制度下的抗争策略。重点分析他们如何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预算分配等议题,转化为争取政治权利的契机。 公共领域的形成: 考察图书馆、演讲会、体育俱乐部等新型社会空间的建立,以及这些空间如何成为地方精英进行社会动员和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场所。 --- 第三部分:皇民化运动下的精英应对与社会断裂(1937-1945) 战争的爆发带来了殖民统治的高压化,皇民化运动(“内台一体化”)对地方精英阶层构成了最严峻的考验。 第五章:政治参与的深化与妥协的代价 随着总督府推行“内地化”政策,精英阶层被要求更深层次地融入日本的政治与军事体系。 “新制”的乡镇长与市议员: 分析少数精英通过参加“州议会”或担任乡镇长等职务,换取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探讨这种参与是真正的融入,还是更高明的策略性抵抗? 经济动员中的精英角色: 考察精英阶层在战时物资征集、劳动力动员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他们在执行高压政策时所承受的道德压力与社会评价。 第六章:文化认同的危机与断裂 皇民化运动对精英阶层知识基础和文化认同造成了系统性冲击。 语言与信仰的转向: 研究精英家庭内部,下一代对日语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神道教的信仰程度,如何成为衡量其“忠诚度”的标准。考察传统知识分子(如诗人、汉文教师)的命运轨迹——是选择噤声,还是积极转型? 战后遗产的预演: 分析在战争末期,部分精英阶层开始为战后局势做准备,包括对台湾文化资源的秘密保存,以及对回归祖国后可能面临的“新主人”的预估,这为战后台湾政治格局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 结论:精英更迭与台湾现代化路径的初步探索 本书最后总结了自1895年至1945年,台湾地方精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策略、权力基础的转移,以及他们对“台湾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诠释。他们的行动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社会对西方现代性、国家认同以及地方自治的理解,为理解战后台湾的政治生态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本书强调,台湾的现代化并非单一线性发展,而是由不同利益诉求的地方精英群体在殖民强力规训下,进行复杂博弈的产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石山


  科技部特派讲座教授。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柏克莱分校、阿肯色大学、交通大学,以傅尔布莱特访问学者身分任教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并曾在中央研究院担任客座资深研究员。除了写过多篇以明朝海上探险和华侨为题的文章,另着有11本书(7本英文、4本中文),包括《李登辉与台湾的主体性追求》、《明代的女人》、《永乐皇帝》、《海洋台湾》等书。

译者简介

黄中宪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毕业,现专职翻译。译作包括《从帝国废墟中崛起:从梁启超到泰戈尔,唤醒亚洲与改变世界》、《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香料贸易、佚失的海图与南中国海》、《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十七世纪全球贸易》、《未竟的帝国:英国的全球扩张》、《帖木儿之后:1405~2000年全球帝国史》、《太平天国之秋》等。
 

图书目录

表格、插图一览表

志谢
台湾地图
国际左派组织与台湾农民组合的复杂关系图

第一章 台湾农民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第二章 台湾乡村的时间与空间
第三章 台湾农民组合运动的兴起
第四章 全盛期的台湾农民组合
第五章 台湾农民组合的衰落与沉寂
第六章 日本人、美国人、中国人齐现于台湾
第七章 战后美援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台湾农民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知识环境

过去四百年,台湾一直如强力磁石吸引先进世界文化登门,从而造就出丰富的受殖民历史和独特的海洋传统。多种遗风和影响力熔于一炉,有助于刺激台湾岛民的想法,引导台湾社会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动荡时期,可贴切说明此点。当时,许多见识不凡的台湾人,主要透过日语的书籍、报纸、杂志、电台和其他媒材,能掌握世界重要时事和流行观念,例如俄罗斯布尔什维克革命、威尔逊的自决原则、经济大萧条、民主与选举权、马克思主义。但由于此岛的地理位置和东京加诸殖民地人民的限制,基本上由日本教育制度造就出来的台籍菁英,成为他们日籍导师的新一批追随者。几乎所有的台籍菁英,若非读过日本大学,就是在台湾上过正规中学,或者在这两种学校里都受过教育,这意味着其中某些人深受自由主义教育者和社会主义教授影响。于是,若要全面了解一九二○、三○年代台湾的社会运动,就有必要探明那些运动在日本本土的根源。

在殖民地治理上,日本人从欧洲列强,特别是从印尼的荷兰人那儿,吸取了一些教训。平定叛乱和异议分子之后,日本人开始逐步扩大台湾灌溉、防洪、港口、铁公路工程等方面的投资和基础建设。在这同时,台湾总督府课重税、收取资本服务费、利用徭役、操纵农产品价格,以管理这个殖民地。日本从台湾输入高级木材和农产品(特别是糖和米),向台湾输出工业产品。因此,岛上的殖民政府未催生出强大的台籍实业家─资本家阶级,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首先,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台湾历史的片面认知。我曾以为,这段时期台湾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政治上的变动和经济上的发展,却忽略了土地这个最根本的生产资料,以及围绕它所引发的无数矛盾和斗争。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论证,揭示了农民运动如何成为影响台湾社会走向的重要力量。书中的史料运用极为丰富,从官方档案、报纸杂志,到地方志、回忆录,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爬梳和辨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地方性土地纠纷案例的呈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叙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理解当时农民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生计和权益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同时,书中对土地改革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政策制定者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复杂考量和妥协。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展现,使得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的作者,似乎是一位真正潜心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的史学家。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以及他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的严谨态度。书中对土地分配不均、租佃矛盾激化等问题的剖析,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问题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了台湾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不满和争取权益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战后土地改革措施的评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改革的成效与局限,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当前社会问题的宝贵视角。

评分

读完《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生存和权益而进行的复杂博弈。作者通过对这段时期台湾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的细致梳理,展现了这一过程的曲折与艰辛。书中对不同时期农民抗争形式的描述,从最初的零星抗议,到后来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再到土地改革的制度性推进,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渐进性和复杂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史料的运用,那些来自档案、报纸、回忆录等不同来源的材料,在作者的笔下融汇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对土地改革政策的分析,也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辩证地探讨了其成效与局限,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研究价值的著作。在我阅读《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段历史时的严谨与周全。书中不仅对农民运动本身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还深入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它与殖民政策、战后经济转型等宏观因素的关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民运动的细致区分,这使得我对台湾农民阶层的多元化诉求和斗争策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多样,从官方报告到民间文献,都得到了作者的细致考量和辨析。这使得本书的论证过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阅读,更是一次关于土地、关于人民、关于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揭示了“土地”这个看似平凡的概念,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在《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中,用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勾勒出了台湾农民运动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土地改革深入推进的完整图景。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献,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成为了理解那段历史的生动注脚。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力量在土地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我尤其对战后土地改革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剖析了改革的动机、过程和影响,以及它如何重塑了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事件,更让我理解了历史背后的逻辑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将1924年至1951年间台湾社会围绕土地的挣扎与变革,以一种极其详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的作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上。我从中看到了农民们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压迫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无论是集体抗租、请愿,还是后来土地改革过程中的角色,都展现了台湾农民阶层的能动性和复杂性。书中对土地制度变迁的梳理,从日治时期的地权集中,到战后土地改革的推行,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轨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社会力量(如地主、佃农、政府机构、殖民者等)在土地问题上的互动分析,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丰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农民运动的历史,更是关于土地所有权、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解说员,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我并不十分熟悉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断面。作者的叙述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尽管涉及的是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经济概念,但阅读起来并不感到晦涩。我得以了解,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台湾的农民们是如何在土地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他们的智慧、勇气和韧性。书中对早期抗租斗争的描写,以及后来土地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都让我对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历史进程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也常常会加入自己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充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民运动的区分,这让我看到了台湾土地上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当我在书店第一次翻开它时,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封面设计朴素却富有力量,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预示着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学研究。阅读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回那段风起云涌的台湾土地。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细致地勾勒出1924年至1951年间,台湾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从早期零星的反抗,到后来有组织的抗争,再到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曲折与斗争。书中不乏对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些地方性的佃农纠纷如何演变成区域性的集体行动,以及这些行动背后所反映的深层社会矛盾。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农民运动简单地描绘成一场孤立的斗争,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审视其与殖民统治、经济变迁、民族意识觉醒等复杂因素的互动关系。文字之间,你能感受到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普通台湾民众,他们面对压迫时的无奈与反抗,以及他们对公平和尊严的渴望。那种朴素却坚韧的力量,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评分

在深入阅读《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面映照出台湾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转型过程的棱镜。作者在梳理农民运动的历程时,并未止步于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运动产生的经济根源。例如,书中对日治时期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演变、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剥削关系、以及战后初期国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民运动特征的细致区分。垦殖、抗租、争地等不同形式的斗争,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受到当地经济状况、社会组织程度以及外部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这种精细的分析,让我对台湾农民阶层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多元诉求和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一些重要人物和组织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在集体行动背后,个体领导者的智慧与牺牲,以及组织者在动员和协调方面的努力。这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微观的个体视角,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

评分

《台湾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带给我的,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历史体验。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得以跟随作者的脚步,了解了从日治时期佃农的反抗,到战后土地改革的推行,整个过程中台湾社会所经历的复杂变迁。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如某一地区佃农的集体抗争,或是某项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充满了细节和深度,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土地改革时,并没有简单地聚焦于政策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其对农民生活、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