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许多山川溪流的现况,无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历史。」
地景如立体的历史文献,作家多次重装入山踏查,
採访当事人也爬梳文献、影像和个人记忆,
文字得以穿透纸本,在空间流动。
艺术家高俊宏是行动者、运动者。从2007年开始在废墟创作,2011年踏入重现废墟之旅,2014年《废墟影像晶体计画:十个场景》,2015年完成「群岛艺术三面镜」套书《小说》、《诸众》、《陀螺》,2017年他继续行动,带着一把草刀与一只背包,走进台湾山林,踏入难以企及的政治地理,完成记录「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的《横断记》。
《横断记》书名取自日本总督府官员写于1914年日军征讨台湾东部原住民的《台湾中央山脉横断记》,该着作以影像写真记录这场「太鲁阁战役」,日本帝国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时也呈现当时的山林场景及山地部落的样貌。因此,本书书名带有对帝国主义的反讽与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书中的行动──横越「大豹」、「眠脑」、「龟崙」、「大雪」台湾四个山区的一段段旅程,本书即以此四个区域分为四个篇章:
【大豹】新店三崃的大豹溪流域,过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借由「隘勇线」与现代化的战争技术,切割、歼灭山林里的大豹社、随后引进「三井合名会社」进行标准的资本主义式经营。事件过后,大豹社遗族遭受与「雾社事件」后的赛德克族一样的命运。
【眠脑】宜兰眠脑山区(旧太平山)原是以凶悍着称的泰雅溪头群的传统领域,日本透过埤亚南越岭警备道的开通,征服了难缠的马诺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总督府营林所开始在加罗山到神代山砍伐桧木,进而建立起庞大的山林聚落与森林铁路运输系统。
【龟崙】新北市树林区旁古称「龟崙岭」(今大栋山、大同山)的山区,一张〈横坑仔庄附近之战斗图〉带出一场1895年日本攻台期间的山林战争,也埋藏着白色恐怖受难者王清在山区躲藏四年、最后遭捕杀的悲伤往事。
【大雪】东势大雪山林场与韩战不但有着间接关连,也是美援时期台湾第一个「美式」林场,作者父亲的槟榔园就在大雪山脚下。
茶场、矿场遗址、废弃林场、被遗忘的神社、战争回音犹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访、踏查,林中路上他发现:无论在日本帝国主义或国民党戒严体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国家霸权式的山林开发,横亘于台湾一座座森林里。破碎的山野、砍伐殆尽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与土地最初的互动?作者既怀疑又充满期许。至少在那地图的空白交界处、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许多时空,闪现着纯然诗意与充满悲悯的「天使时间」――山是有灵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伤痕累累的断裂处,有着重生与新生的生机。
本书试图融入考古学和考现学,以作者的入山踏查为骨干,叠加上口述回忆、文献档案、遗迹事证、影像纪录与个人感受,层层缕述台湾山林间被遗忘的战争、原住民失落的家园、政治受难者无人闻问的伤痕;同时对照日本写真帖与人物照片,在影像的家国叙事与个人叙事间,提出多元的辩证可能;不仅止于调查研究,更是散文式的山林记忆之书,带给读者多样化的阅读观点。
本书特色 ◎作者曾获2016年文化部金鼎奖非文学类最佳图书及年度最佳图书双料奖项,这本2017年的最新力作,以数年山林踏查经验为基础,搭配丰富的历史图档与影像作为对照。
◎本书有着罕见、兼具职业创作和写作及业余登山者的双重经验,作者因长期登山踏查、行走于荒烟弃路而发现的相关遗迹、事证与个人感受和经验,逐渐形成另一种身体踏查,并逐步到达被遗忘的政治地理。
◎作者採跨领域的研究方法,除了史观式的大历史叙事或条列式的事件比对,也融入「路上考现学」(modernologio)的观点,增加多元辩证的可能性。
◎本书不仅止于调查研究,也是自然写作和报导文学,带给读者多样化的阅读观点。
名人推荐 (依姓氏笔画排列)
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徐世荣(政大地政系教授,惜根台湾协会理事长)
翁佳音(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涂丰恩(「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
凌宗魁(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
许雪姬(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冯建三(523山友、政大新闻系教授)
黄舒楣(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惠君(独立策展人、台湾伤痕历史研究者)
詹伟雄(文化评论人)
刘克襄(作家、中央通讯社董事长)
「清光绪年「开山抚番」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台湾山区的原住民被迫必须面对来自外来者的各项挑战,但是却没有主体的地位来梳理与诠释自己所遭遇的境遇。高俊宏这本书结合了田野踏查、口述採访、文献.影像纪录,而且以主客不断游移易位的方式,叙述了台湾北部四个原住民地区与外来者遭逢的历史。」──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做为一个走在历史道路上的工作者,我最不喜欢看不能很快得到答案、加油添醋的报导文学。但这本书具有考古学和考现学的味道,在文献、图像的衬托下,现出他要让读者心甘情愿掉下去他所佈置的山林战场,读者不仅是观察者,也可能将是个体验者。我掉进去了,虽然我知道山林战争并没有结束的一天。感谢作者帮我们踏查了大豹、眠脑、龟崙、大雪(山),更感谢的是他找到了「王清」这个悲剧人物,并踏查了他生前藏身之地,对白恐的研究,一个受难者的身影都不能放过。」──许雪姬(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本书是用血泪堆砌起来的惨痛历史经验,作者借由辛苦的踏查与空间测量、史料的考证耙梳、自身生活经验、及许多影片图像,主张不论是日本帝国主义或是国民党戒严威权体制,为了进行资本积累或是实现恐怖统治,皆不惜牺牲山区原住民族或社会弱势,侵夺他们所拥有的生存资源。在国家的枪砲及武力胁迫底下,山区原住民族部落与人民因此被压迫、杀害、甚且被灭族,他们原本赖以为生的土地与山林原野也皆被无情的搜刮与掠夺。这是一本非常优质的书籍,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视野,也让我们反思国家暴力对于土地与人民所带来的伤害。」──徐世荣(政大地政系教授,惜根台湾协会理事长)
「先来与后到,原民与汉人、原民与日人,台人与日人。作者进入山林,长期走动与驻足,凝视现场,通过清明的心、洗鍊的文字,影像不因知识化而意义薄弱,因有殖民与帝国记忆的贯穿。本书好看,值得捧读品味;前辈杨南郡之后,作者书写的台湾山岳、人与历史,再次引人入胜。」──冯建三(523山友、政大新闻系教授)
「一位曾以身体体验为创作核心的艺术家的书写,很难得地获得金鼎奖的奖励;这次他以横断记为题再度出发,每一个章节都是实地踏查及档案发掘的成果。──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作者以最缓慢方式,一步一步地在旧地图和山野之间来回,去挖掘那些被时代刻意中断或切割的,乃至于难以到达的政治地理。」──黄舒楣(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山林地图的空白处,有汩汩的血流动着。多重殖民的横断线背后,是未被书写的反抗。记忆与空间纹理,在无转型正义的政治治理下消失、荒芜、异变、死亡,我们成了没有故事的人。而高俊宏的山林踏查,何尝不是走出一条转型正义之路,其对死亡无可救药的追索,正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于是历史不再遥远于他方,而是结晶、内在于自身。」──黄惠君(独立策展人、台湾伤痕历史研究者)
「博物馆如今做为展示典藏文物、肩负教育重任的机构,在成立之初的帝国主义时代,正是政权宣扬文明优越与资源支配能力的现代性展示场所。今日我们不能停止反省这段历史,也不要忘记当年支持博物馆充实馆藏的殖产经济体系,仍在这座岛屿留下产区、工厂、仓库乃至抵抗遗迹所构成的丰厚系统性文化资产群。透过本书看见帝国、理解殖民,重新检视台湾拥有怎样的文化资产,认识政府尚未完全履行承诺的原住民传统领域划设意义,思索岛上人民何以至此及何去何从。」──凌宗魁(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
「《横断记》是一本思考者的山林探查纪录,也是对台湾历史的深刻反省。」──涂丰恩(「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