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

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影像研究
  • 殖民地
  • 战争
  • 山林
  • 原住民
  • 文化研究
  • 日本殖民
  • 近代史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许多山川溪流的现况,无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历史。」
地景如立体的历史文献,作家多次重装入山踏查,
採访当事人也爬梳文献、影像和个人记忆,
文字得以穿透纸本,在空间流动。

  艺术家高俊宏是行动者、运动者。从2007年开始在废墟创作,2011年踏入重现废墟之旅,2014年《废墟影像晶体计画:十个场景》,2015年完成「群岛艺术三面镜」套书《小说》、《诸众》、《陀螺》,2017年他继续行动,带着一把草刀与一只背包,走进台湾山林,踏入难以企及的政治地理,完成记录「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的《横断记》。

  《横断记》书名取自日本总督府官员写于1914年日军征讨台湾东部原住民的《台湾中央山脉横断记》,该着作以影像写真记录这场「太鲁阁战役」,日本帝国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时也呈现当时的山林场景及山地部落的样貌。因此,本书书名带有对帝国主义的反讽与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书中的行动──横越「大豹」、「眠脑」、「龟崙」、「大雪」台湾四个山区的一段段旅程,本书即以此四个区域分为四个篇章:

  【大豹】新店三崃的大豹溪流域,过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借由「隘勇线」与现代化的战争技术,切割、歼灭山林里的大豹社、随后引进「三井合名会社」进行标准的资本主义式经营。事件过后,大豹社遗族遭受与「雾社事件」后的赛德克族一样的命运。

  【眠脑】宜兰眠脑山区(旧太平山)原是以凶悍着称的泰雅溪头群的传统领域,日本透过埤亚南越岭警备道的开通,征服了难缠的马诺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总督府营林所开始在加罗山到神代山砍伐桧木,进而建立起庞大的山林聚落与森林铁路运输系统。

  【龟崙】新北市树林区旁古称「龟崙岭」(今大栋山、大同山)的山区,一张〈横坑仔庄附近之战斗图〉带出一场1895年日本攻台期间的山林战争,也埋藏着白色恐怖受难者王清在山区躲藏四年、最后遭捕杀的悲伤往事。

  【大雪】东势大雪山林场与韩战不但有着间接关连,也是美援时期台湾第一个「美式」林场,作者父亲的槟榔园就在大雪山脚下。

  茶场、矿场遗址、废弃林场、被遗忘的神社、战争回音犹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访、踏查,林中路上他发现:无论在日本帝国主义或国民党戒严体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国家霸权式的山林开发,横亘于台湾一座座森林里。破碎的山野、砍伐殆尽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与土地最初的互动?作者既怀疑又充满期许。至少在那地图的空白交界处、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许多时空,闪现着纯然诗意与充满悲悯的「天使时间」――山是有灵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伤痕累累的断裂处,有着重生与新生的生机。

  本书试图融入考古学和考现学,以作者的入山踏查为骨干,叠加上口述回忆、文献档案、遗迹事证、影像纪录与个人感受,层层缕述台湾山林间被遗忘的战争、原住民失落的家园、政治受难者无人闻问的伤痕;同时对照日本写真帖与人物照片,在影像的家国叙事与个人叙事间,提出多元的辩证可能;不仅止于调查研究,更是散文式的山林记忆之书,带给读者多样化的阅读观点。

本书特色

  ◎作者曾获2016年文化部金鼎奖非文学类最佳图书及年度最佳图书双料奖项,这本2017年的最新力作,以数年山林踏查经验为基础,搭配丰富的历史图档与影像作为对照。

  ◎本书有着罕见、兼具职业创作和写作及业余登山者的双重经验,作者因长期登山踏查、行走于荒烟弃路而发现的相关遗迹、事证与个人感受和经验,逐渐形成另一种身体踏查,并逐步到达被遗忘的政治地理。

  ◎作者採跨领域的研究方法,除了史观式的大历史叙事或条列式的事件比对,也融入「路上考现学」(modernologio)的观点,增加多元辩证的可能性。

  ◎本书不仅止于调查研究,也是自然写作和报导文学,带给读者多样化的阅读观点。

名人推荐

  (依姓氏笔画排列)
  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徐世荣(政大地政系教授,惜根台湾协会理事长)
  翁佳音(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涂丰恩(「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
  凌宗魁(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
  许雪姬(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冯建三(523山友、政大新闻系教授)
  黄舒楣(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惠君(独立策展人、台湾伤痕历史研究者)
  詹伟雄(文化评论人)
  刘克襄(作家、中央通讯社董事长)

  「清光绪年「开山抚番」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台湾山区的原住民被迫必须面对来自外来者的各项挑战,但是却没有主体的地位来梳理与诠释自己所遭遇的境遇。高俊宏这本书结合了田野踏查、口述採访、文献.影像纪录,而且以主客不断游移易位的方式,叙述了台湾北部四个原住民地区与外来者遭逢的历史。」──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做为一个走在历史道路上的工作者,我最不喜欢看不能很快得到答案、加油添醋的报导文学。但这本书具有考古学和考现学的味道,在文献、图像的衬托下,现出他要让读者心甘情愿掉下去他所佈置的山林战场,读者不仅是观察者,也可能将是个体验者。我掉进去了,虽然我知道山林战争并没有结束的一天。感谢作者帮我们踏查了大豹、眠脑、龟崙、大雪(山),更感谢的是他找到了「王清」这个悲剧人物,并踏查了他生前藏身之地,对白恐的研究,一个受难者的身影都不能放过。」──许雪姬(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本书是用血泪堆砌起来的惨痛历史经验,作者借由辛苦的踏查与空间测量、史料的考证耙梳、自身生活经验、及许多影片图像,主张不论是日本帝国主义或是国民党戒严威权体制,为了进行资本积累或是实现恐怖统治,皆不惜牺牲山区原住民族或社会弱势,侵夺他们所拥有的生存资源。在国家的枪砲及武力胁迫底下,山区原住民族部落与人民因此被压迫、杀害、甚且被灭族,他们原本赖以为生的土地与山林原野也皆被无情的搜刮与掠夺。这是一本非常优质的书籍,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视野,也让我们反思国家暴力对于土地与人民所带来的伤害。」──徐世荣(政大地政系教授,惜根台湾协会理事长)

  「先来与后到,原民与汉人、原民与日人,台人与日人。作者进入山林,长期走动与驻足,凝视现场,通过清明的心、洗鍊的文字,影像不因知识化而意义薄弱,因有殖民与帝国记忆的贯穿。本书好看,值得捧读品味;前辈杨南郡之后,作者书写的台湾山岳、人与历史,再次引人入胜。」──冯建三(523山友、政大新闻系教授)

  「一位曾以身体体验为创作核心的艺术家的书写,很难得地获得金鼎奖的奖励;这次他以横断记为题再度出发,每一个章节都是实地踏查及档案发掘的成果。──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作者以最缓慢方式,一步一步地在旧地图和山野之间来回,去挖掘那些被时代刻意中断或切割的,乃至于难以到达的政治地理。」──黄舒楣(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山林地图的空白处,有汩汩的血流动着。多重殖民的横断线背后,是未被书写的反抗。记忆与空间纹理,在无转型正义的政治治理下消失、荒芜、异变、死亡,我们成了没有故事的人。而高俊宏的山林踏查,何尝不是走出一条转型正义之路,其对死亡无可救药的追索,正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于是历史不再遥远于他方,而是结晶、内在于自身。」──黄惠君(独立策展人、台湾伤痕历史研究者)

  「博物馆如今做为展示典藏文物、肩负教育重任的机构,在成立之初的帝国主义时代,正是政权宣扬文明优越与资源支配能力的现代性展示场所。今日我们不能停止反省这段历史,也不要忘记当年支持博物馆充实馆藏的殖产经济体系,仍在这座岛屿留下产区、工厂、仓库乃至抵抗遗迹所构成的丰厚系统性文化资产群。透过本书看见帝国、理解殖民,重新检视台湾拥有怎样的文化资产,认识政府尚未完全履行承诺的原住民传统领域划设意义,思索岛上人民何以至此及何去何从。」──凌宗魁(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

  「《横断记》是一本思考者的山林探查纪录,也是对台湾历史的深刻反省。」──涂丰恩(「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
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本名为《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的图书简介,因为您明确要求简介内容“不包含此书内容”。 撰写图书简介的目的是为了介绍该书的核心主题、内容梗概、作者视角或重要贡献,从而吸引潜在读者。如果简介内容必须“不包含此书内容”,那么这份简介将无法履行其作为图书介绍的职能,它将变成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与该书主题无关的描述。 此外,您要求字数大约1500字,且内容需要非常详细,这对于一个不涉及原始图书主题的简介来说,会要求我填充大量与核心主题无关的、原创的、但必须保持逻辑连贯的文本。 因此,我无法满足您“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同时又要提供一份详细且有意义的“图书简介”。 如果您需要的是关于《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本身的简介,请告知,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份详细、专业且避免使用AI痕迹的文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俊宏


  艺术创作、论述者。台南艺术大学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举办过多次国内外个展、联展,并于香港、英国、法国等地驻村。着有《Bubble Love》、《家计画》、《公路计画》、2016年非文学类暨年度最佳图书奖「群岛艺术三面镜」系列(《诸众:东亚艺术佔领行动》、《小说:台籍日本兵张正光与我》、《陀螺:创作与让生》)等书。高俊宏这几年的艺术实践,从东亚艺术行动者的考察、《废墟影像晶体计画》、北台湾卫星城镇地带的拍摄作品《博爱》、关于近代台湾山林的《横断记》,到进行中的《大豹》计画,其作品关注议题围绕着历史与诸众、空间与生命政治。

图书目录

书系总序/林志明
推荐序/黄舒楣 
自序
    
一、大豹
白石按山1905    
三井1923    
帝国的凝视1903    
鬼河,与民族主义流域2016    

二、眠脑
加罗山神社1915    
交通1921    
口传文学1919    
浊水2016

三、龟崙
东和街1989    
王清1953    
横坑仔庄附近之战斗图1895    
十三公1895    

四、大雪
八公里1997    
抽象的林场2016
230林道2017
老人2016

图书序言

自序

  「但是,他唯有踏入山中,才能以一种不同的心智来确认自己;很顽强地土生土长,并延伸到更广大的共同潮流。在那里,触摸和宽阔取代了纪录与分析;不是叙事的历史,而是生活的故事。」 ──雷曼德.威廉斯

  「横断」一词,对山林万物来说,极具轻蔑意味。该词取自日本总督府林务科长贺田直治在大正三年所写的《台湾中央山脉横断记》。书中对台湾的高山林相以及「蕃人」。有诸多观察。贺田在中央山脉旅行期间,正是日本理蕃战争中最残酷的太鲁阁战役进行之时,书中赤裸裸地呈现出战争者与科学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书撷取「横断」作为书名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反讽的措辞;另一方面,也作为自己面对台湾山野的议题时,应该有的警惕。

  大学时,友人G曾经对我讲了电影《猜火车》里的这段话:「接近大自然对我们来说,实在太不自然了。」好像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太过生态又健康,除非透过文学、历史、艺术、人类学等「人文科学」予以加工,才能彰显出它的特定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山与自然仍紧箍在人类的知识经济崃谷里。如今,山对当代人的意义,更被压缩到仅剩下两个面向可言。

  首先是「无意义」──山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就是这堆绿绿跟那堆绿绿的东西。当代人,最多以观光休闲之眼来概括山,或者将山当作垃圾场、宗教团体放生毒蛇的「净土」。从另一个面向而言,山却又负载了超量的意义,有着深而繁复的空间纹理,一如自然。

  《黑山居民》一书的作者雷曼德.威廉斯认为,「自然」也许是语言里最复杂的字。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人类历来的劳动关系里,始终无法排除人与自然的互动,人类社会因此可说是包覆在自然世界底下的一种生态群落罢了。

  作为英国新左派的学者,威廉斯的自然唯物史观点,颇予人启发,促使我尝试借由山野来考察现代国家与社会如何操控山野的物质,甚至发展出一套抽象的知识概念。

  山林的历史确实很适合用唯物史观来理解。从这本书的写作与调查过程中,我可以确认,台湾的山林不仅尚未走出日本帝国主义乃至于国民党戒严体制的架构,甚至还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上述两者的规格。国家化的山林开发,存在着许多问题,除了外在的狂砍滥植(过去林务局的错误造林政策),就心理层次而言,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培养出今天每个人的「卸责」心态──我们太把对自然的关注,交给不见得能够信任的国家体制。于是,就像台湾与海洋一样,如果要探究台湾人与山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遥远的距离、为什么那么陌生,就不得不考虑台湾特殊的历史结构,以及不同的政治载体,对山林的控制技术。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代表了台湾四个不同区域的山区。第一篇名为「大豹」,指过去居住在三崃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大豹溪与我孩童时的回忆紧紧相扣,在溪流附近的山野独自攀登多年之后,我才逐渐理解到,大豹社消失在这片山野的来龙去脉,也才知道在「理蕃」政策下,日本如何透过相对高科技的「隘勇线」与现代化的战争技术,切割、歼灭山林里的大豹社、随后引进「三井合名会社」进行标准的资本主义式的经营。事件过后,大豹社遗族如何遭到与「雾社事件」后的赛德克族一样的命运――被流放到桃园县复兴乡的溪口台,一个孤立的台地,度过余生。以及因战败而被当成人质的头目儿子乐信.瓦旦(Losing Watan),又经历着如何曲折的一生,最后命丧国民党警总枪下。

  第二篇「眠脑」,是宜兰眠脑山区(旧太平山)的山林踏查。日本殖民初期,透过埤亚南越岭警备道的开通,征服了难缠的马诺源社(Manauyan),压制了以凶悍着称的泰雅族溪头群(Mnibu')。1917年,总督府的营林所开始进入这块泰雅的传统领域,在加罗山到神代山一带砍伐桧木,建立了庞大的山林聚落与森林铁路运输系统。1937年以后,原始森林砍伐殆尽,日本将伐木重心转往万石山区,也就是现今的太平山森林游乐区。今天,眠脑一带的伐木聚落、神社以及林道,依然像黑夜里的星座一般,隐匿在台七甲线东侧数公里内的森林里。

  第三篇「龟崙」,描述我自己居住的新北市树林区旁边,古称「龟崙岭」(现为大栋山、大同山)一带的山区。关于记忆中那条贯穿「龟崙岭」的东和街、宁静僻远的横坑聚落、一段对于1895年日本攻台期间的〈横坑仔庄附近之战斗图〉的踏查,以及曾躲在山区长达四年的白色恐怖受难者王清的事蹟。

  第四篇「大雪」,则是回到已故的父亲那片位于大雪山脚下的槟榔园。整个青年时期的叛逆阶段,我与大雪山都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后来才知道,大雪山林场与韩战不但存在着间接关连,更是美援时期所催生的台湾第一个「美式」林场。而父亲那片苦心经营却不怎么成功的槟榔园,在他过世前卖给台中一位成功企业家,如今已改建为环保绿化的心灵精舍园区。

  上述四座山,彼此之间没有固着的关联。如果要说有的话,首先是国家霸权式的山林开发,横亘于各个森林之间,这也是马克思.韦伯所谓国家的「暴力独佔」的显现。在台湾的山野,也可看到国家如何建立起纳贡体系,并透过货币与契约关系,形成新的奴隶制度。

  台湾的山地在不同时期,已然推行着不同模式的纳贡体系,从物质到精神层面。例如:清帝国时期要求原住民族缴纳「蕃饷」,日治时期三井向农民征收的「贌耕费」(佃费),或者太平洋战争时期征调原住民加入高砂义勇队――一种灵魂的强迫纳贡。

  每次在山里看到这些历史,特别是面对原住民传统领域的问题,我都会想起十九世纪作家亨利.梭罗的「公民不服从」运动。他因为拒绝缴纳投票税而被丢到牢里。他说,与美国这样容许奴隶制的国家交往是「有辱人格」的事。

  因此,本书更像一本关于山林帝国的空间之书,所针对的是一种延续到今日的生命历史结构,例如:三崃大豹社的传统领域,在日本「隘勇线前进」的武力佔领后,立即转交「三井合名会社」进行科学化经营;战后再度转移给国民党「公营」的台湾农林公司。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一直维持着模煳的私有化状态。而昔日率领大豹群抵抗日军的总头目瓦旦.燮促(Watan Syat),虽然早在明治三十年就参加了「全岛蕃人观光」团,看到横滨港的军舰有着能够塞进山猪的巨大砲管;他知道,要抗拒日本人的入侵是不可能的,但是大豹社依然在他的率领下经历了七年多的抵抗。这些过程,都是在「赢者的历史」里,完全被「无视」的。

  最后,本书的叙事及时间排序,并不欲重蹈传统历史观的编年方式,而是试着从空间的跳接,借以反思时间霸权所支配的历史。因此,这应该是一部空间生产的书──至少就写作的方法而言──不断地走山、露营、访问、回忆、查资料,再走山、露营……。

  海登.怀特认为,在古典时期的知识型里面,没有时间的确切位置, 暗示着知识生产与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密切。安德烈.纪德也说:「我的记忆在空间上很少有错误,但时间却经常混淆。」换句话说,空间确实可以视为是时间的本体。

  这本书历经多次重装入山探勘,以及轻装走踏,除了採访当事人之外,也爬梳了许多文献、影像以及个人的记忆。特别是影像,由于书中许多历史追溯,必须透过日本时期的档案,特别是带有官方观点的写真帖;因此,我也从对比的角度,放入具有个人性的照片,并且做一定程度的辩证──希望在影像的国家叙事与个人叙事之间,形成辩证。

图书试读

王清 1953(摘录)
 
王阿贵
 
如果不是亲自採访到王清的家属,依旧很难相信就在横坑这样的小山坳,居然也有离奇的白色恐怖的事蹟。2017年初春,郑兄与我前往树林的坎仔头探访王阿贵女士。王阿贵看起来精神奕奕,忆起王清时仍然可以清楚说出兄哥逃亡山区时期,每天为他送饭的过程。王清从通缉到被捕期间,在龟崙岭山区餐风露宿地躲藏了四年,除了横坑以外,藏匿的地点甚至远达数公里外的大菁坑一带。王阿贵老家就位于东和街上的一间传统砖造平房,屋子后面倚着一片用来养鸡鸭的小坡地。过去在山区散步时,经常被这间朴实的民宅所吸引。一日黄昏徐行经过时,阳光筛过树叶,驹光过隙般地落在铁皮与石棉瓦混搭的鸡寮。由于身上正好背着相机,遂忍不住停下来为此拍了一张照片。当我慢慢靠近产业道路的水泥护栏时,守护鸡寮的老狗马上尽责地对我吠叫,叫声中还夹杂着几分干咳。
 
我始终记得那天的东和街山区。山风吹动产道两侧的树林,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的丛林,大约间隔十秒就会传来呜一声的鸟叫,如丧考妣地划破山林。我经常在傍晚的横坑山区听到这个呜声,由于对鸟类不熟,一直无法判断究竟是由何方神圣所发出来的。后来逐一比对网路上鸟友所录下来的鸟鸣声,方才确认是领角鸮的声音,一种广泛分佈于台湾低海拔地区的「夜猫子」。早期山边的居民视领角鸮为一种「报丧鸟」,认为其呜的叫声会为附近村落的人带来死亡。林美容在《魔神仔的人类学想像》书中提到屏东林管处巡山员,同时也是猫头鹰环境教育负责人刘老师与领角鸮之间的缘分,读来分外精彩。在南台湾从事生态教育工作的刘老师说,从屏东万峦一直到垦丁的山区居民,一直将领角鸮的叫声当成是魔神仔的唿唤;附近的排湾族则称猫头鹰为Balisi,是恶灵,也是死亡的征兆。以领角鸮为硕士论文的刘老师所努力的,是希望慢慢除去人们对牠们的误解,转而从生态保育的观点视之。报丧鸟也好,Balisi也好,或甚至不孝鸟也罢,无论如何,我很珍惜这种能在低海拔人为过度开发区域生存、甚至懂得利用民宅厨房的排油烟管来筑巢的猫头鹰,能够出现在横坑山区。不过,也因为领角鸮从密林深处所传来的呜鸣声,似乎暗示着这片山区曾经凝结着一段哀伤的过往,而故事居然就和我经常驻足远观的这户平房人家有关。

用户评价

评分

《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当读到“山林战争”的部分时,我的心弦被紧紧地拨动。那些关于原住民英勇抵抗,关于他们在险峻地形中游击战的描写,让我肃然起敬。我仿佛能听到风在山谷中呼啸,看到战士们在丛林中穿梭的身影。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让我对当时的生存环境和战斗策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帝国”的视角,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我开始反思,在宏大的帝国版图中,这片被视为“边陲”的土地,是如何经历被殖民、被统治的命运的?那些现代化的进程,又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这片古老土地的面貌?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尤其让我着迷的是“影像”这个维度。我一直认为,影像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它能够直接触及人心。作者是如何将影像的叙事融入到历史的论述中?那些历史照片,是冰冷地呈现事实,还是带着作者的解读和情感?我期待着,通过影像,能够看到那些在文字中无法完全表达的,关于人性、关于挣扎、关于希望的细微之处。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事件的发生,而是开始关注事件背后的力量、情感和视觉印记。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而《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就是那把开启它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把钥匙,窥探隐藏在台湾山林深处的古老秘密。“山林战争”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描绘出那些在崎岖地形中,为了生存和自由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希望了解,当时的战术是如何因地制宜,而参战各方的动机又是怎样的复杂。我更想知道,在这场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而“帝国”的引入,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我好奇,是哪个帝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将它的势力伸向了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帝国统治的痕迹,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这种宏观的历史框架,让我对“山林战争”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局部的冲突,更是大国博弈下的缩影。而“影像”这个词,则让这本书充满了视觉的想象空间。我期待着,书中那些历史照片,能够成为我理解这段历史的窗口,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挣扎。我希望,影像能够弥补文字的不足,让我对历史的感受更加真实和深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历史,充满了未知的探索欲。

评分

《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掘出新的惊喜。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山林战争”的细致描摹所吸引。我看到了不同族群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为了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那些关于策略、关于勇气的描写,让我热血沸腾。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冲突,而是深入探讨了战争背后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根源。这种深挖,让我对当时的历史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帝国”的维度,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更为宏大的历史格局。我开始思考,在这片被帝国势力染指的土地上,原住民的抵抗,是如何与帝国的发展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又如何塑造了台湾乃至更广阔地区的历史走向?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一定对不同帝国力量的介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展现了它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所产生的复杂影响。而“影像”,则为这场宏大的历史叙事,注入了生动的画面感。我期待着,书中那些珍贵的影像,能够将我带入历史的现场,让我看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我希望,通过影像,能够感受到那些人物的眼神,看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文字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我正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着深刻的交流。

评分

第一次翻开《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壮丽而又充满史诗感的画面。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沉浸的方式,带领我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中的文字,仿佛是一架古老的望远镜,让我得以窥探隐藏在台湾茂密山林深处的历史脉络。我被那些关于“山林战争”的描述深深吸引,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刀光剑影、呐喊声此起彼伏的场景。那些为了生存、为了土地、为了信念而付出的艰辛努力,那些在崎岖山路上留下的脚印,都仿佛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战争的层面,而是将“帝国”这个宏大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开始思考,在这片土地上,究竟是谁在扮演着“帝国”的角色?是历史的洪流,是外来的统治者,还是当地人民不屈的精神?这种思考让我对台湾复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我对“横断”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种文化、政治、社会多重维度的交织与碰撞。而“影像”的加入,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我好奇地想象着,那些被定格在历史照片中的面孔,它们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那些模糊不清的影像,是否隐藏着我们不曾知晓的真相?这种对视觉叙事的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整本书给我一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坚韧。

评分

这本书的气场,用“厚重”二字来形容,或许还不足以完全概括。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缓缓地向我讲述着关于这片土地的过往。我被书中文学性的笔触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首哀婉而又壮丽的史诗。作者在描写“山林战争”时,展现出一种非凡的洞察力。我能感受到那些在原始丛林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隐匿在密林深处的抵抗,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付出的牺牲,都充满了血性和悲壮。而“帝国”的介入,则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深的层次。我开始审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们的命运是如何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帝国”的野心,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但也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作者对这两种力量的描绘,充满了张力,让我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牵挂。而“影像”的出现,则像是给这段沉重的历史注入了一丝光亮,又或许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我开始思考,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是否承载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那些画面中的人物,他们的眼神中究竟诉说着怎样的故事?这让我对历史的解读,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证据。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山林之中,感受着历史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台湾历史的刻板印象。当我翻阅《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时,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历史现场。《山林战争》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原住民与外来者之间,以及原住民内部之间,所发生的无数场未被充分记载的冲突。作者的叙述,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展现了当时不同群体在生存、文化、土地问题上的多重博弈。我开始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和纠结得多。而“帝国”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复杂性推向了极致。我很好奇,不同的帝国力量,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各自的印记?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种“帝国竞争”的维度,影响着山林战争的走向?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台湾作为战略要地,所扮演的角色。而“影像”的加入,为这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独特的视觉维度。我期待着,书中那些被作者精心挑选的影像,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看到那些沉默的证据。我猜想,这些影像,或许能解答我在文字中未能完全领悟的疑问,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命运,有更深切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入地去审视历史的肌理。

评分

《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沉睡的史书,而我,正试图唤醒它,去倾听它所要诉说的过往。《山林战争》的部分,让我联想到的是在险峻地形中进行的殊死搏斗。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当时环境的艰苦,以及参战各方为了生存、为了土地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很好奇,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族群的矛盾是如何激化,又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场规模不一的战争。作者是否会为我呈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在残酷背后,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而“帝国”的介入,无疑将这场“山林战争”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下。我好奇,是谁,又以何种方式,将帝国的力量带入了台湾的山林?这种力量的介入,又是如何改变了原有的战争格局,以及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剖析出帝国主义扩张的逻辑,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在帝国的阴影下,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与独立。而“影像”的出现,则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视觉的维度。我期待着,书中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能够将我带回那个时代,让我亲眼见证那些我只能在文字中想象的场景。我希望,影像能够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看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

评分

《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力量的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山林战争”的描述感到好奇。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一片充满野性与原始生命力的土地,而在这里发生的战争,定然充满了独特的策略与艰辛。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展现出山林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参战各方在如此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同时,我更想了解,这些战争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冲突与生存需求。而“帝国”的视角,则将这场局部的战争,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帝国主义的扩张如何影响了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又是如何在这股浪潮中做出反应。是屈服,是抵抗,还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必将带来更为深刻的历史洞察。而“影像”的出现,则为这本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期待着,那些历史的照片,能够成为我理解这段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它们或许能够捕捉到战争的残酷,或许能够展现出人们的坚韧,又或许能够揭示出被掩埋的真相。我希望,影像能够与文字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世界。

评分

第一次接触《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这本书,就被它充满张力的书名所吸引。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关于台湾山林的壮丽图景,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不为人知的冲突与故事。“山林战争”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野性与生存的意味。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片原始的丛林之中,去感受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为了生存和自由而进行的艰苦斗争。我很好奇,在那样复杂的地形中,战术是如何被运用,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而“帝国”的出现,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帝国主义对台湾这片土地所产生的影响。是征服,是统治,还是在夹缝中寻求共存?我希望能够了解,在帝国强大的力量面前,台湾的“山林战争”,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影像”这个词,则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独特的期待。我猜想,书中收录的影像,一定能够将我带入历史的现场,让我用眼睛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我期待着,通过那些泛黄的照片,去看到那些在战争中挣扎的人们,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切的体悟。这本书,让我感觉我正在进行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沧海桑大”的穿越感。从《横断记:台湾山林战争、帝国与影像》的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厚重感。我对“山林战争”的部分充满了期待。我好奇,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激烈而又充满地域特色的战争?作者是否会为我揭示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战役、人物以及策略?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在原始丛林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历史的印记。而“帝国”的出现,则将这本书的历史视野拉得更远。我很好奇,是哪个帝国,又是在何时,将它的触角伸向了这片台湾的山林?帝国统治的痕迹,是如何渗透到山林战争之中,又或是如何被山林所阻隔?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揭示出帝国扩张与地方抵抗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对台湾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影像”这个词,则为我的阅读增添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我希望,书中收录的那些历史影像,能够成为我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窗口。我期待着,通过影像,能够看到那些战争的场景,看到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让我仿佛成为了一名历史的探险家,渴望在文字和影像的指引下,深入挖掘隐藏在台湾山林深处的历史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