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保险史
  • 台湾商业史
  • 产物保险
  • 近代台湾
  • 商人研究
  • 保险经营
  • 19世纪台湾
  • 20世纪台湾
  • 社会经济史
  • 金融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早期的保险主要为产物保险,且与贸易、航运密切相关。1860年代台湾开港通商后,保险作为洋行贸易的附属行业,以代理人的经营型态来到台湾,台湾商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书聚焦于清末开港通商以来经营产物保险的台湾商人,指出过去保险史研究中甚少提及的清末外商保险,实际有许多台湾商人参与其中。台湾商人一方面与洋行合作,担任洋行买办,在办理洋行进出口货物的过程中,参与产物保险的经营;另一方面,台湾商人自身商号亦成为华资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足见台湾商人商业活动的多元特质。

  台湾商人在产物保险经营上的弹性,使其不仅可同洋行合作,进入日治时期后,亦可和日人合作,以「日台合资」的方式设立保险公司。从1900年台湾家畜保险株式会社和1920年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台湾商人从清末到日治时期经营产物保险的延续;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随着政治局势、法律规范和产业变迁有所肆应和延续,展现了台人资本极强的耐受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连克


  1989年生,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华民国斐陶斐荣誉学会荣誉会员,曾任明台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专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研究助理,现任台北市政府松山区公所课员。

  硕士论文〈从代理店到保险会社——台湾商人的损害保险经营(1862-1947)〉,获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102年度访问学员奖助、国立台湾图书馆104年度台湾学博硕士论文研究奖助、国史馆105年度国史研究奖励出版,并着有多篇期刊暨研讨会论文。研究领域为台湾经济史、金融史、保险史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李瑳瑳
推荐序二/林玉茹
推荐序三/曾品沧
推荐序四/陈文松
推荐序五/曾耀锋
作者序

1 绪论:追寻台湾的保险源流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架构

2 应运洋商贸易、航运而生的台湾保险业
第一节 以香港为中心的洋行贸易网络与保险业
第二节 师法西方:中国、日本的轮船航运与保险发展
第三节 清末、日治初期航运政策下的台湾轮船贸易与产物保险
小结

3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清末至日治初期台湾产物保险业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外资、日资贸易竞争下的在台华商保险代理业务
第二节 台湾第一家保险公司
小结

4 产物保险公司内部的商人竞合:以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为中心
第一节 1920年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成立的背景
第二节 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的经营
第三节 公司内部台、日人势力的竞合与从属化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学术力作。作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对1862年至1947年间台湾商人经营产物保险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代理人”这一角色如何从弱势走向强势的叙述。在那个西方资本强势渗透的年代,台湾商人在充当外国保险公司代理人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不平等。书中可能就详细描绘了,这些代理人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是如何在外国公司的规则下,学习和借鉴先进的保险理念和技术,并且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他们可能需要应对严苛的业务指标,处理复杂的客户关系,甚至要面对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被动接受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动学习、策略调整,以及最终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努力。书中对于“产物保险”这一具体业务领域的聚焦,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保险业的一个分支,更是关乎当时台湾经济命脉的产物。例如,当时的台湾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和渔业,这些行业本身就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书中可能就通过翔实的案例,展现了台湾商人是如何通过建立产物保险机制,来为这些关键产业提供风险保障,从而稳定经济,促进发展。这种将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叙事,让我对商业史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此外,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展现了台湾商人如何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商业网络,最终实现从“代理”到“拥有”的飞跃。这种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历程,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特别是台湾地区的商业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的阅读体验,绝不仅仅是信息获取,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高度学术化的严谨态度,却又不失叙事的生动性,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1862年至1947年间,台湾商人是如何在产物保险领域摸索前行,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保险公司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代理人”这个角色的细致刻画。在很多商业史的叙述中,代理人往往是被一带而过的角色,但这本书却将他们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央,展现了他们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委托,到主动学习、模仿,再到最终超越,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比如,书中可能详尽地描述了早期台湾代理人是如何从零开始,学习理解外国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合同条款的制定。他们可能需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并且还要说服当地的客户接受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工具。这个过程中,个人能力、商业信誉、以及对市场的洞察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代理人背后的动机和策略。他们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还是怀揣着民族商业复兴的梦想?他们是如何利用人脉关系,又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书中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商业生态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产物保险”这一概念的深入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解释了产物保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当时的台湾,产物保险是如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许书中会列举具体的案例,例如,一场海啸对渔业造成的破坏,或者一场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而产物保险正是帮助当地商户规避这些风险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展现了台湾商人在保险领域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更是为了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减轻社会风险。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台湾的商业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个体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评分

阅读《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就如同踏上一场探索近代台湾商业发展史的奇幻旅程。作者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厚的史料功底,为我们揭示了1862年至1947年间,台湾商人如何在产物保险领域,从代理商的身份,一步步蜕变为拥有独立保险公司的企业家。我特别被书中对“代理人”这个角色的细腻描绘所吸引。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学习,成长,并最终超越的?书中可能就详细阐述了,早期的台湾代理人是如何通过对西方保险模式的学习,逐渐掌握风险评估、合同拟定、以及客户沟通的技巧。他们可能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理解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并且还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某位代理人,如何凭借其对当地港口贸易的了解,成功地为一宗大宗货物的运输制定了有效的保险方案,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外国保险公司的青睐。这种基于地方知识和商业智慧的经营方式,是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同时,本书对“产物保险”这一领域的专注,也让我看到了商业的另一层含义——即对社会风险的应对与管理。在当时的台湾,农业、渔业等产业是经济的基石,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台湾商人通过发展产物保险,实际上是在为这些关键产业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减轻了社会经济的脆弱性。书中对这些案例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商业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本书的意义,还在于它展现了台湾商人如何在外来资本的影响下,保持其民族商业的独立性,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是对近代中国商业史,特别是台湾地区商业发展史的宝贵补充。

评分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商业演化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为我们展现了1862年至1947年间,台湾商人如何在产物保险领域,从最初的代理人身份,一步步走向独立经营,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保险公司。我尤其被书中对“代理人”角色的初期困境和后期发展的描绘所吸引。在那个外资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台湾商人要从代理人做起,必然要面对许多挑战。书中可能就详细地描绘了,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学习西方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如何理解那些复杂的合同条款,并且还要说服不熟悉保险业务的本地客户。例如,书中可能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一位代理人是如何凭借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深刻洞察,成功地为一批即将上市的茶叶制定了定制化的保险方案,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业界的赞誉。这种结合地方特色与商业智慧的经营模式,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此外,本书对“产物保险”这一特定领域的热情关注,也让我看到了商业的另一面——即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在当时的台湾,无论是频繁发生的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市场的价格波动,都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台湾商人通过经营产物保险,实际上是在为这些关键产业提供风险转移的机制,从而降低了社会经济的脆弱性。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商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它展现了台湾商人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其民族商业的独立性,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这种由“被动代理”到“主动创新”的转变,是对近代中国商业史,特别是台湾地区商业发展史的宝贵补充。

评分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商业转型和企业成长的生动史诗。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1862年至1947年这一跨越近百年的历史时期,聚焦于台湾商人如何在产物保险领域,从最初的代理人身份,逐步成长为本土保险公司的所有者,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精彩之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代理人”初期所面临挑战的描绘。在那个外国保险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台湾代理人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书中可能就详细地描绘了,他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努力学习和掌握保险知识,与外国公司进行沟通,并且还要说服本地客户接受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书中可能会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代理人是如何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港口贸易情况,来评估海运货物的风险,并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建议。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商业发展过程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而且,本书对“产物保险”的深入阐释,也让我看到了商业行为的深远影响。在当时的台湾,产物保险不仅仅是一种金融产品,更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例如,作者可能就通过分析,说明了产物保险是如何帮助渔民应对台风的威胁,或是如何帮助农民规避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从而稳定了当地的经济,保障了民众的生活。这种将商业经营与社会福祉相结合的叙事,是我非常看重的。本书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台湾商人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商业头脑,逐步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实现民族商业的崛起。这种由“被代理”到“自主经营”的转变,是对近代中国商业史,特别是台湾地区商业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评分

读罢《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关于早期台湾商业生态的深度考察。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并非将历史事件孤立地呈现,而是将台湾商人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的蜕变,置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时代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策略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包含着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定价以及分散的复杂过程。比如,书中可能就详细讲述了,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台湾商人是如何获取关于农作物产量、天气变化、甚至市场价格波动等关键信息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来为每一次保险交易积累数据和经验。这种基于地方知识的风险评估,与现代精密的统计模型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却同样展现了商业智慧的光芒。而且,书中对“代理人”身份的演变,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从最初仅仅是外国保险公司的“传声筒”,到逐渐掌握核心业务技能,甚至开始自主设计保险产品,这个过程充满了学习、模仿与创新。我猜测,书中可能呈现了许多鲜活的个体故事,比如,某位代理人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外国公司的信任,获得了更高的代理权限;又或者,某位代理人是如何因为一次成功的赔付,在当地商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整个商业发展过程更具说服力。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区域的金融体系,并非总是自上而下的建立,而是可以由一群有远见的商人,通过自发性的努力,逐步构建起来的。台湾商人在产物保险领域的探索,不仅为自身积累了财富,也为整个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这种由下而上的商业力量,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台湾商业发展新视角的窗口。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笔触,深入剖析了1862年至1947年间,台湾商人是如何在产物保险领域,从最初的代理外国保险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本土保险机构的。我深感敬佩的是书中对“代理人”角色的细致刻画。在那个西方保险业强势进入的时代,台湾商人扮演的代理人角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中介。书中可能就详细描绘了,这些代理人是如何在学习和模仿西方保险业的运作模式的同时,结合台湾本地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营策略。他们可能需要克服语言障碍,理解陌生的法律条文,并且要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例如,书中可能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一位代理人是如何凭借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准确评估农作物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据此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保险产品。这种基于本地知识的风险评估和产品设计,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同时,本书对“产物保险”这一细分领域的聚焦,也让我看到了商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在当时的台湾,无论是渔业、农业,还是 nascent 的工业,都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台湾商人通过发展产物保险,实际上是在为这些关键产业提供经济上的安全网,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商业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它展现了台湾商人如何在民族危机和经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逐步实现了商业上的自主,并最终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这种由“代理”到“独立”的飞跃,是近代中国商业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评分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是一次关于商业演进的精彩回溯。作者以其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将1862年至1947年这一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期,聚焦于台湾商人如何从代理国外保险公司逐步发展为拥有自己保险公司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深入剖析了“产物保险”这一具体领域的经营之道。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行业的发展史,更是在展现一群人的商业智慧和时代变迁。书中对于“代理人”角色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如何在早期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充当连接外国保险公司与本地客户之间的桥梁?书中可能就生动地展现了,这些代理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条件下,通过人际网络、商业信誉以及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开展业务的。例如,他们可能需要学习如何准确评估港口货物运输的风险,如何计算农作物因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如何制定能够被本地客户接受的保险条款。这个过程充满了摸索与学习,也充满了对未知风险的挑战。而且,作者对“产物保险”的深入阐释,让我看到了商业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更是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在当时的台湾,无论是渔民面对的海洋风险,还是农民面对的歉收风险,都是影响生计的重大问题。台湾商人通过经营产物保险,实际上是在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这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书中对这一层面的解读,让我对商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揭示了台湾商人是如何在殖民统治和外来资本的冲击下,保持自主性,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资本体系。这种由“代理”到“自营”的转变,是商业自主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一个历史研究上的空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我们谈论近代中国的商业史,尤其是涉及保险业的发展时,似乎总是围绕着外商的进入和本土资本的萌芽,但对于具体到台湾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其商人如何在代理人身份的初期艰难摸索,最终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保险公司,这其中的脉络和细节却鲜为人知。《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这段丰富历史的窗户。它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深入探究台湾商人在面对变局时,如何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作者的笔触细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格局以及技术条件都有着深刻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商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最初仅仅是为外国保险公司代理业务,到逐渐积累经验、资本和人脉,最终孕育出本土的保险机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书中对于这些细节的呈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例如,作者可能详细讲述了代理人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理解和适应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法律和商业习惯;又或者,书中可能揭示了早期台湾商人是如何通过精打细算,将每一次代理业务中的微薄利润积累起来,成为后来创立保险公司的启动资金。而且,书中对“产物保险”这一特定领域的聚焦,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保险业务的泛指,而是关乎于当时台湾经济支柱的各类产业,如农业、渔业、以及 nascent 的工业,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产物保险正是应对这些风险的利器。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商人如何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充满机遇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改变了行业的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轨迹。这对于理解现代商业运作的起源,以及中小企业如何一步步成长壮大,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评分

《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这本书,犹如一部精致的商业编年史,为我们揭示了1862年至1947年间,台湾商人如何从代理外国保险公司,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保险帝国的生动历程。作者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和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将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商业演进过程,娓娓道来。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代理人”这一角色的早期探索和后期蜕变的细腻描绘。在那个西方资本强势涌入的年代,台湾商人作为代理人,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书中可能就详尽地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环境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保险理念和技术,如何与外国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谈判,并且还要克服本地客户对保险的陌生感。例如,书中可能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一位代理人是如何凭借其对当地渔业的深入了解,准确评估海上捕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为渔民提供量身定制的保险方案,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这种基于地方知识的精准风险评估,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同时,本书对“产物保险”这一具体业务领域的专注,也让我看到了商业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在当时的台湾,农业、渔业等产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台湾商人通过发展产物保险,实际上是在为这些关键产业提供风险保障,从而稳定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福祉。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深入阐释,让我对商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台湾商人如何在民族危机和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凭借其卓越的商业头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步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实现民族商业的崛起。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是对近代中国商业史,特别是台湾地区商业发展史的宝贵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