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 台湾棒球一百年

新版 台湾棒球一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凡为台湾棒球努力的一切,都将被记忆

  台湾人为何把棒球叫作柴球?最早打棒球的台湾人是谁?
  当年出国比赛的棒球小将们,除了比赛之外,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最完整的台湾棒球史

  「逆转胜」不只是棒球精神的最佳写照,某种程度更代表着永不服输的台湾价值。

  台湾棒球走过百余年岁月,过程当中有欢笑、有泪水,有荣耀、有挫折。台湾曾经因为嘉农、红叶与三冠王的胜利而热血沸腾,也曾因为职棒签赌歪风而低迷失落。但是,棒球魂始终不灭,每逢职棒开打或国际赛事期间,球迷「不曾塞车」,总是在场边加油、吶喊,扮演最称职的「10号队友」。对棒球的热情一直深植在台湾人的心灵深处,随时等待爆发。

  本书为最完整的台湾棒球史,作者谢仕渊为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3年曾出版《台湾棒球一百年》,10多年后的今日,他重新改写,并按照时间脉络,娓娓诉尽与台湾棒球相关的人事物,读来宛如观赏一场球赛般,起伏跌宕,也从中感受棒球成为国球的偶然与必然。

热血推荐

  林华韦(前棒球国手,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校长)
  周思齐(职棒选手,中信兄弟球员)
  魏德圣(导演)                                          
  曾文诚(FOX体育台球评)
  徐裴翊(Vamos Sports 翊起运动共同创办人)
  赵豪城(美国职棒资深球评) 

  从棒球引进台湾谈起,除了道尽台湾棒球身世之外,也让我们看见棒球与台湾人精神的重叠与类同,原来台湾人疯棒球并非偶然。——魏德圣

  通盘性地从过去到现在,由点到面,重启这个土地上最重要的运动发展,其中有傲人的荣光时刻,但也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面……而这也是本书的价值,凡曾为台湾棒球努力过的一切,都会被记忆。——曾文诚

  如果你看过二○一三年世界棒球经典赛,中华队跟日本交手时,台湾万人空巷只为守在电视机前隔海为中华队加油;如果你看过世界十二强棒球赛,林智胜对古巴轰出超前的三分弹、全场球迷疯狂的模样,那么更应该了解,棒球是如何开始跟台湾紧密相连的。——徐裴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仕渊


  因为打棒球而爱棒球,最后研究棒球的棒球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兼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南大学、逢甲大学等校。

  关注体育运动与国族认同的议题。编辑与着作《国球诞生前记 日治时期台湾棒球史》、《日治时期台湾棒球口述访谈》等书,并曾担任电影《KANO》等棒球影视作品之顾问。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日本时代
1.跟着山姆大叔走:成为世界运动的棒球
2.棒球日本化:武士道野球的出现
3.从隔阂到接受: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4.野球热的开端:棒球登陆台湾
5.热带南国棒球风:台湾南部的棒球源起
6.最早打棒球的台湾人:从少棒开始
7.史上第一少棒冠军:高雄第一公学校
8.原住民棒球的起点:花莲能高团
9.大众棒球时代:软式棒球的发明与普及
10.KANO崛起:迈向甲子园的旅程
11.三民族,团结为台湾:KANO的运动政治
12.荣光的传承与延续:KANO「三吴」到洪太山
13.空中棒球赛:收音机广播与棒球迷
14.棒球落难记:遥想球场种满地瓜时

第二章    四零到六零年代
1.棒球大小赛与生活大小事:战后初期的棒球赛事
2.当家作主:激情对峙的省运棒球赛
3.国手的出现:台湾联队与中国代表队
4.从艰困中开始:「棒球之父」谢国城
5.族群地理与运动版图:棒球与篮球
6.软性魅力:庶民、生活与打棒球
7.最具传统的业余棒球队:台电与合库
8.华丽与落寞:大凉汽水与味宝味素
9.棒球的美援经验:金像奖盃与可口可乐
10.东洋旋风:早稻田与巨人军
11.睹物思球:球具与球衣的演变
12.白色恐怖与棒球:苗栗客家山城的棒球往事
13.连续发展与的生态丕变:为国争光成为棒球新定义

第三章    七零年代
1.木棍打石头:红叶击败红太阳
2.首登巅峰:金龙少棒与世界冠军
3.疯狂球迷:佔领球场大作战
4.一九七四:世界棒球「三冠王」
5.球场外的战争:棒球运动中的政治运作
6.惊鸿一瞥:棒球娘子军
7.南北战争:南美和与北华兴
8.棒球记忆的武林圣殿:台北球场的变装与消逝
9.不可承受的重:台湾棒球的阴暗角落
10.台湾小孩的棒球梦:平民英雄与街头战场
11.神人都爱棒球:庙宇也办棒球赛
12.萤光幕里的球赛:人人爱看电视
13.「国球」危机:菁英化导致基层棒球萎缩

第四章    八零年代之后
1.外销事业:异域的台湾之光
2.成棒发展推手:严孝章与荣工处
3.成棒的荣耀与传承:从洛杉矶到巴塞隆纳
4.职棒在台湾:洪腾胜与中华职棒联盟的成立
5.走过二十七年:职业棒球的高峰与低潮
6.正港英雄:台湾大联盟
7.在世界最高舞台上发光:前进美国大联盟
8.重返顶尖舞台:从世锦赛到经典赛
9.逆转胜:寻找台湾棒球精神

图书序言

职棒在台湾
洪腾胜与中华职棒联盟的成立
 
棒球得以深入社会、打动人心,一方面依靠国家队在国际赛上为国争光,一方面则需凭借国内棒球风气的营造,两者配合,才能维系棒球活动的热络。7、80年代,台湾棒球实力借着三级棒球的世界冠军,以及奥运铜牌,已获得国内外肯定,国内棒球风潮自然也不在话下。只是当三级棒球球员进入成棒之后,这些技术已是世界一流且已离开校园,原本也应找份出人头地工作的球员,却只能「业余」地打打棒球时,前景似乎就有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寂寥。因此,帮球员找到固定的表演舞台,让棒球运动职业化,遂成为台湾棒球运动的重要出路。
 
然而,这种发展为何出现在80年代末期,而非棒球活动「强强滚」的70年代,却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或许,最重要的因素来自于70年代的社会氛围。那个时代,打球是为国争光,为钱打棒球的动机并不道德。早在70年代之前,台湾省运中便曾出现以金钱作为挖角凭借的事件,此举被媒体以运动职业化等于失去运动精神为由,骂到狗血淋头。1974年,美国职棒辛辛那提红人队球探曾来台挖角,最后无疾而终,而当时的媒体也认为跨海寻求好球员固然可佩,但职业棒球为了钱而打球的目的,就不是什么高尚的目标了。可见,打球赚钱可是件关乎操行的道德瑕疵。
 
再者,职业棒球具有若干娱乐性质,则让职业棒球为钱打球的形象更加扣分。1968年,巨人队抵台春训并举行数场队内对抗赛,这种桥段本属表演性质居多,而观众能看到众多球星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是走马看花的调度、刻意拱王贞治的设计,却遭致媒体「太假了」的批评。放在竞赛精神的尺度上,这些批评或许公允,但也反映时人对职业棒球的认知并未十分充分。
 
当然,70年代成棒球员的数量与素质,与成棒国际成绩尚未获得肯定,皆是延缓棒球运动职业化的原因。
 
总之,严肃的生活、国家道德规范,终使台湾棒球职业化的脚步,留待到80年代才走出重要的一步。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