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遗产:台湾228、白恐纪念地故事

自由遗产:台湾228、白恐纪念地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228事件
  • 白色恐怖
  • 纪念地
  • 历史文化
  • 社会运动
  • 人权
  • 台湾研究
  • 政治迫害
  • 集体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第一本讨论历史遗址、纪念馆和黑暗观光混合的专书,
喜爱旅行的您,遇见了另类博物馆遗产。

  本书为了年轻世代认识父祖前辈的文化遗产而写,作者继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馆:幸福梦想》,深受读者喜爱,再度汇集过去文章,尝试解开观众对国内外纪念性(或不义)文化遗产及博物馆的好奇密码。

  书中从旅行者视角谈到黑暗观光、和观众的纪念行为。每个人旅行国内外时都会碰到黑暗历史的机会,例如在欧洲的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战争馆。东亚这类的博物馆也不少,中国以抗日纪念馆最多。

  离台湾最近的琉球,因为沖绳战有平和祈念资料馆、姬百合平和祈念馆;日本本土九州长崎、本州广岛两处着名的原爆资料馆,每年8月15日战争结束那天之前,原子弹轰炸日纪念仪式,常常登上国际新闻版面。这些现象是记忆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书中探讨的重点。

  在台湾每年228纪念日、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纪念争取人权的受害者,纪念日被视为国家重要仪式,也以228、白色恐怖之名成立纪念馆。高雄旗津设了一座小小的「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主题馆」,在台湾,纪念二战战亡者普遍不受重视,为什么?书里最后一章讨论纪念馆和跨文化的关联。

  台湾还有民间成立的陈文成博士纪念室、郑南榕纪念馆、慈林台湾民主运动馆等,每年举办不少人权、自由主题的活动。作者曾经参与台湾官方、民间纪念馆的规划、设计,更投入田野採访工作,书中分享纪念馆的独特观点。

  有多少人曾经去过以上列举的这些博物馆?如果您去过任何一馆,也去过「中正纪念堂」看过展览,对来自国外不同国家的访客,更为好奇他们为什么来这里?想要知道什么?「黑暗观光」能告诉访客为什么吗?

  21世纪全球现代纪念馆事业更发达,和黑暗观光有关,最新开馆的美国纽约世贸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每年预计参观人数五百万人,您好奇吗?

  作者20年来丰富的实务经验,书中谈遗址的遗产效应、纪念馆个案的各种现象和作用,更具说服力。另类书写我们面对不远历史的痛苦、晚近事件的悲伤,带给读者向上昇华的鼓舞力量,激励今天和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曹钦荣(Ronald C. J. TSAO)


  1953年出生于台湾北部雨港基隆和平岛。

  和平国小、基隆中学、成大工业管理科学系、北艺大博物馆研究所,曾任职两家建设公司担任企划,1984年与太太自创台湾游艺设计公司,投入台湾历史遗址、纪念馆设计实务、田野记录,历时20年。

  着作:
  《奇美博物馆:幸福梦想》(2016年)

  相关共同採访、编辑、策划出版:
  《谎言世界 我的真相》(2017);桃园人权口述史《重生与爱4》(2017)、《重生与爱3》(2016)、《重生与爱2》(2015)、《重生与爱》(2014)、白色恐怖文集《看到阳光的时候》(2014);《剩下就是你们的事了》(2013);《流麻沟十五号:绿岛女生分队及其他》(2012);《青岛东路三号:我的百年之忆及台湾的荒谬年代》(2012);《无奈的山顶人》(2010);《台湾人权绿岛园区-导览手册》(2008)、《叛逆的天空》(2015、2004)。

  纪录片策划:
  〈政治受难者陈中统、陈钦生、陈新吉、吴声润、苏友鹏口述历史影像纪录专辑〉(2014,导演刘吉雄、谢光诚、江国梁)、〈遗忘与记忆〉(2011,导演谢光诚)、〈绿岛e光〉(2010,导演江国梁)、〈绿岛的一天〉(2009,导演洪隆邦)等。

  获奖殊荣:
  採访整理口述书《流麻沟十五号:绿岛女生分队及其他》,获得2013年第37届金鼎奖「最佳图书主编奖」,并蒙美国史丹福大学图书馆等收藏。
 

图书目录

序 记得那些故事

PART 1  遗产的变与不变:国内外困难遗产
第1章 遗产的变与不变
第2章 纪念馆文化与公共性
第3章 口述纪录及展示-台湾228及白恐各馆展示运用口述的初议

PART 2  转型正义转不转:台湾的人权遗产
第4章 纪念博物馆和转型正义
第5章 关键时刻形塑历史记忆-战后228、白色恐怖认同叙事的纪念化
第6章 历史交响诗-白色恐怖口述与跨领域研究初探
第7章 打开历史之窗-探讨口述与档案
附件:陈孟和2006年6月2日写的文章

PART 3  火烧岛黑暗观光:记忆流动的遗产
第8章 白色恐怖恶魔岛-火烧岛与政治犯
补记:受难者与绿岛人李田份来的故事
第9章 白色恐怖岁月-诗人曹开的时代
第10章 纪念馆展示论-历史遗址展示的景观初探
第11章 记得绿岛─人权、遗产及永续性─社会企业创新概念的介入

PART 4  照亮和解的心灵:记忆文化的跨界
第12章 纪念馆促进转型正义的人权沟通
第13章 桃园人权口述与转型正义
第14章 东亚和平博物馆和文化记忆-台日文化记忆在台湾的纪念博物馆

附录:
一、白色恐怖被枪决部分名单(1,099名)
二、白色恐怖狱中死亡部分名单(54名)
三、1947年至1992年台湾政治案件简表
四、白色恐怖与政治犯监禁地

索引
 

图书序言



记得那些故事


  什么是台湾的自由遗产?世大运令人难忘的热情、年轻灿烂的脸孔,代表自由的新世代。世大运举行的前后,在溽暑中修改多年来写的文章,汇集成书出版。为了记得曾经年轻的民主先行者的故事,记得2017年突破戒严30年、台北228纪念馆开馆20年、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及景美人权园区开放10年,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认识不能遗忘的故事。

  竞争说故事

  继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馆:幸福梦想》,本书是现代纪念馆的旅程,深信博物馆是梦想的实践者。想像台湾的博物馆如果让来台参加世大运140多个国家的人士,增进认识民主台湾的自由遗产,那是多么美好的博物馆梦想!竞争、突破现状是「运动世界」共通的语言,博物馆如同「运动世界」,需要社会普遍支持;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博物馆于民主时代突破的空间很大。

  外国人如果从博物馆认识台湾,我们如何向他们说故事呢?台北附近景点:故宫、忠烈祠、中正纪念堂、台北228纪念馆、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景美监狱、陈文成纪念室、郑南榕纪念馆,远至宜兰慈林的台湾民主运动馆、绿岛监狱。Tripadivsor网站外国访客留言显示,被称为「不义」遗址的博物馆,诉说着彼此冲突、矛盾、竞争的故事。

  在八月酷热天到景美监狱遗址,走过牢房通廊,脑海里想着:我知道两侧牢房里她/他们的故事吗?午后走出捷运站,参访台北228纪念馆、228及白色恐怖纪念碑,来到北市佔地广阔的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走在名为「自由/艺文/民主广场、民主大道」,撞见眼前的巨大黑影庙堂;庙堂下中央走廊,外国观光客进出「永怀 领袖文物展示室」,不少人席地坐着吹冷气、滑手机。对比监狱与庙堂,思索着竞争、矛盾的表述,能为您留下什么?
吸引很多人前来巨大中正纪念堂,是因为地点方便、仪队操演,还是观众想了解博物馆里争议的历史?它是「不义」遗址吗?纵使竞争说故事的现况困扰着我们,但是越能思辩这些遗址如何被人们善加利用的公民社会,越能显现这个社会充实的文化内涵。

  记忆所系何处

  我们期待公私部门设立多年的台湾纪念馆,一方面分享过去记忆的文化,一方面认知遗址演化中所产生的有形、无形的未来文化和价值。这些遗址博物馆存在的持续作用就是自己追问、被观众追问:过去产生不义的根本原因为何?如何防止再犯?如何善用自由遗产?环绕这些问题,有待博物馆社群回答。

  本书试着回答前述疑问,文章内容长短不一,题目和内文小标多数保留,以利对照网路原文。每篇文末註明文章原稿出处,另在「2011绿岛.和平.对话」部落格公开参考书目。编排顺序,顾及单篇可读性、前后章节顺畅性,内容难免重复,请读者包容。读者适合任选各单篇阅读,若依序阅读,更能了解书中逐步浮现的问题。

  本书共14章分4部分:遗产的变与不变、转型正义转不转、火烧岛黑暗观光、照亮和解的心灵。

  第1部分从国际社会看台湾,第1章谈德国纽伦堡纳粹党集会场困难遗产,如何历经数十年协商遗址及旧建筑改造;第2章描绘全球和平、人权、良心遗址的国际性组织,为年轻人参与国际文化事务,增广连结世界的公共领域;第3章对照台湾绿岛、南非开普敦的博物馆,以口述为基础的展示实例。

  第2部分回到台湾,第4章以国际社会的转型正义视野,认识台湾纪念馆的人权遗产;第5、6、7章扎根本土田野口述和档案比对,以纪念馆的公共服务目的,反思记忆真相和转型正义的关联。

  第3部分第8到11章描绘具历史象征性的火烧岛的自由遗产,以及它的未来动向。

  第4部分第12、13章探索嘉义达邦、桃园地方和原住民的口述,跨越族群的历史创伤、地方再记忆及和解之道;第14章以跨国、流动的文化记忆个案,探讨在台湾国境内外与东亚的纪念地、不义遗址,互动对话。

  观众透过遗址空间认识「记忆所系何处」,进一步了解书中所提到的各种词汇意涵,帮助读者旅行各国时,理解别人的纪念地记忆,也很具体地挑战我们的文化想像。例如:228、白色恐怖、历史记忆、记忆所系之处、困难遗产、民主协商、公共领域、黑暗观光、口述记录及展示、转型正义、人权遗产、认同叙事、纪念化、跨领域、口述与档案、监狱岛、景观展示论、永续性、社会企业、原住民、文化记忆、东亚和平博物馆、遗址现场效应等。这些词汇交错的领域,带给博物馆「突破」定义自己:博物馆是记忆诠释者、梦想的实践者吗?它如何说竞争的过去故事呢?能使观众最终获益吗?

  记得台湾 转吧

  记得无数先行者留给我们的自由遗产,我们才能从中获益,这是台湾转型正义的根本。目前,战后台湾史二元对立的加害者与被害者,都有纪念馆开放参观,对比强烈。台北市中心纪念场域的台北228纪念馆旁,原住民的「凯道小讲堂」,持续诉求「土地正义」。本书记录当下民主台湾的「不义」遗址论辩,是争议还是曙光,读者自有判断。本书附录期待各方协助增补,但愿对读者及研究者有所帮助。

  20年前四七社成员及张炎宪老师领导、协助规划台北228纪念馆,17年前陈孟和前辈带领重建绿岛监狱遗址,借着本书出版怀念陈前辈和张老师,他们打开本土纪念馆和遗产的探索大门。本书同时记录了与许多前辈共同走过重建遗址的历史记忆之路,在此向无数前辈们由衷表达敬意,并感谢曾经参与的伙伴和成员。我们共同的记忆所系何处,美好的与痛苦的记忆在遗址纪念地里外流动着,要特别感谢受难者第二代蓝芸若、林琼华老师提供意见。就读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期间,师生启发博物馆想像和实践,感激在心里。

  最后,感谢我的太太和家人坚定的支持以及协助出版的各方。
 
2017年10月

图书试读

第1章 遗产的变与不变
-评介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 (Sharon Macdonald , 2009)


世界文化遗产于1970年代中期开始登录之后,全球遗产蓬勃发展,遗产研究跟着兴起,晚近研究出现特殊类属的「困难遗产」。2009年,同时出版了两本困难遗产专书,一本是Places of Pain and Shame: 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汇集了多种特殊类型遗产论文(Logan, W. & Reeves, K. ed., 2009)。本章介绍另一本研究专书:文化人类学家雪伦‧麦克唐纳(Sharon Macdonald)的研究成果: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这本书虽然集中于讨论德国纽伦堡面对纳粹党集会场的遗址运用变迁和想像,如能了解德国在二战后历经两次处理集权统治的过去历史概要(纳粹国家社会主义时期、东德共党时期),将更有助于了解本书所讨论的面向及其所採取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读者想要深入这本书的特色,具有理解遗产、转型正义、纪念馆议题的背景知识最好。本书正如着名博物馆学者Tony Bennett于本书封底的推荐所言:「困难遗产通过提出有关尴尬过去的尴尬问题,挑战我们理解介于历史及记忆之间的关系,在博物馆及遗产研究中必定是地标教科书。」因为「不远的过去」(recent past)历史和记忆反覆地困扰着当代人面对过去的尴尬处境,困难遗产之所以困难的原因在于尴尬处境将持续相当时间,不断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直到对过去的尴尬记忆渐渐沉淀为历史。困难遗产因此必须在协商「进行式」中展望未来,这是本书在认识论、方法论所带来最大的特色,许多发人深省的议题指引出后续研究探索的拓展空间。

城市遗产旅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