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记得那些故事 什么是台湾的自由遗产?世大运令人难忘的热情、年轻灿烂的脸孔,代表自由的新世代。世大运举行的前后,在溽暑中修改多年来写的文章,汇集成书出版。为了记得曾经年轻的民主先行者的故事,记得2017年突破戒严30年、台北228纪念馆开馆20年、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及景美人权园区开放10年,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认识不能遗忘的故事。
竞争说故事
继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馆:幸福梦想》,本书是现代纪念馆的旅程,深信博物馆是梦想的实践者。想像台湾的博物馆如果让来台参加世大运140多个国家的人士,增进认识民主台湾的自由遗产,那是多么美好的博物馆梦想!竞争、突破现状是「运动世界」共通的语言,博物馆如同「运动世界」,需要社会普遍支持;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博物馆于民主时代突破的空间很大。
外国人如果从博物馆认识台湾,我们如何向他们说故事呢?台北附近景点:故宫、忠烈祠、中正纪念堂、台北228纪念馆、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景美监狱、陈文成纪念室、郑南榕纪念馆,远至宜兰慈林的台湾民主运动馆、绿岛监狱。Tripadivsor网站外国访客留言显示,被称为「不义」遗址的博物馆,诉说着彼此冲突、矛盾、竞争的故事。
在八月酷热天到景美监狱遗址,走过牢房通廊,脑海里想着:我知道两侧牢房里她/他们的故事吗?午后走出捷运站,参访台北228纪念馆、228及白色恐怖纪念碑,来到北市佔地广阔的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走在名为「自由/艺文/民主广场、民主大道」,撞见眼前的巨大黑影庙堂;庙堂下中央走廊,外国观光客进出「永怀 领袖文物展示室」,不少人席地坐着吹冷气、滑手机。对比监狱与庙堂,思索着竞争、矛盾的表述,能为您留下什么?
吸引很多人前来巨大中正纪念堂,是因为地点方便、仪队操演,还是观众想了解博物馆里争议的历史?它是「不义」遗址吗?纵使竞争说故事的现况困扰着我们,但是越能思辩这些遗址如何被人们善加利用的公民社会,越能显现这个社会充实的文化内涵。
记忆所系何处
我们期待公私部门设立多年的台湾纪念馆,一方面分享过去记忆的文化,一方面认知遗址演化中所产生的有形、无形的未来文化和价值。这些遗址博物馆存在的持续作用就是自己追问、被观众追问:过去产生不义的根本原因为何?如何防止再犯?如何善用自由遗产?环绕这些问题,有待博物馆社群回答。
本书试着回答前述疑问,文章内容长短不一,题目和内文小标多数保留,以利对照网路原文。每篇文末註明文章原稿出处,另在「2011绿岛.和平.对话」部落格公开参考书目。编排顺序,顾及单篇可读性、前后章节顺畅性,内容难免重复,请读者包容。读者适合任选各单篇阅读,若依序阅读,更能了解书中逐步浮现的问题。
本书共14章分4部分:遗产的变与不变、转型正义转不转、火烧岛黑暗观光、照亮和解的心灵。
第1部分从国际社会看台湾,第1章谈德国纽伦堡纳粹党集会场困难遗产,如何历经数十年协商遗址及旧建筑改造;第2章描绘全球和平、人权、良心遗址的国际性组织,为年轻人参与国际文化事务,增广连结世界的公共领域;第3章对照台湾绿岛、南非开普敦的博物馆,以口述为基础的展示实例。
第2部分回到台湾,第4章以国际社会的转型正义视野,认识台湾纪念馆的人权遗产;第5、6、7章扎根本土田野口述和档案比对,以纪念馆的公共服务目的,反思记忆真相和转型正义的关联。
第3部分第8到11章描绘具历史象征性的火烧岛的自由遗产,以及它的未来动向。
第4部分第12、13章探索嘉义达邦、桃园地方和原住民的口述,跨越族群的历史创伤、地方再记忆及和解之道;第14章以跨国、流动的文化记忆个案,探讨在台湾国境内外与东亚的纪念地、不义遗址,互动对话。
观众透过遗址空间认识「记忆所系何处」,进一步了解书中所提到的各种词汇意涵,帮助读者旅行各国时,理解别人的纪念地记忆,也很具体地挑战我们的文化想像。例如:228、白色恐怖、历史记忆、记忆所系之处、困难遗产、民主协商、公共领域、黑暗观光、口述记录及展示、转型正义、人权遗产、认同叙事、纪念化、跨领域、口述与档案、监狱岛、景观展示论、永续性、社会企业、原住民、文化记忆、东亚和平博物馆、遗址现场效应等。这些词汇交错的领域,带给博物馆「突破」定义自己:博物馆是记忆诠释者、梦想的实践者吗?它如何说竞争的过去故事呢?能使观众最终获益吗?
记得台湾 转吧
记得无数先行者留给我们的自由遗产,我们才能从中获益,这是台湾转型正义的根本。目前,战后台湾史二元对立的加害者与被害者,都有纪念馆开放参观,对比强烈。台北市中心纪念场域的台北228纪念馆旁,原住民的「凯道小讲堂」,持续诉求「土地正义」。本书记录当下民主台湾的「不义」遗址论辩,是争议还是曙光,读者自有判断。本书附录期待各方协助增补,但愿对读者及研究者有所帮助。
20年前四七社成员及张炎宪老师领导、协助规划台北228纪念馆,17年前陈孟和前辈带领重建绿岛监狱遗址,借着本书出版怀念陈前辈和张老师,他们打开本土纪念馆和遗产的探索大门。本书同时记录了与许多前辈共同走过重建遗址的历史记忆之路,在此向无数前辈们由衷表达敬意,并感谢曾经参与的伙伴和成员。我们共同的记忆所系何处,美好的与痛苦的记忆在遗址纪念地里外流动着,要特别感谢受难者第二代蓝芸若、林琼华老师提供意见。就读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期间,师生启发博物馆想像和实践,感激在心里。
最后,感谢我的太太和家人坚定的支持以及协助出版的各方。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