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本讨论历史遗址、纪念馆和黑暗观光混合的专书,
喜爱旅行的您,遇见了另类博物馆遗产。
本书为了年轻世代认识父祖前辈的文化遗产而写,作者继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馆:幸福梦想》,深受读者喜爱,再度汇集过去文章,尝试解开观众对国内外纪念性(或不义)文化遗产及博物馆的好奇密码。
书中从旅行者视角谈到黑暗观光、和观众的纪念行为。每个人旅行国内外时都会碰到黑暗历史的机会,例如在欧洲的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战争馆。东亚这类的博物馆也不少,中国以抗日纪念馆最多。
离台湾最近的琉球,因为沖绳战有平和祈念资料馆、姬百合平和祈念馆;日本本土九州长崎、本州广岛两处着名的原爆资料馆,每年8月15日战争结束那天之前,原子弹轰炸日纪念仪式,常常登上国际新闻版面。这些现象是记忆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书中探讨的重点。
在台湾每年228纪念日、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纪念争取人权的受害者,纪念日被视为国家重要仪式,也以228、白色恐怖之名成立纪念馆。高雄旗津设了一座小小的「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主题馆」,在台湾,纪念二战战亡者普遍不受重视,为什么?书里最后一章讨论纪念馆和跨文化的关联。
台湾还有民间成立的陈文成博士纪念室、郑南榕纪念馆、慈林台湾民主运动馆等,每年举办不少人权、自由主题的活动。作者曾经参与台湾官方、民间纪念馆的规划、设计,更投入田野採访工作,书中分享纪念馆的独特观点。
有多少人曾经去过以上列举的这些博物馆?如果您去过任何一馆,也去过「中正纪念堂」看过展览,对来自国外不同国家的访客,更为好奇他们为什么来这里?想要知道什么?「黑暗观光」能告诉访客为什么吗?
21世纪全球现代纪念馆事业更发达,和黑暗观光有关,最新开馆的美国纽约世贸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每年预计参观人数五百万人,您好奇吗?
作者20年来丰富的实务经验,书中谈遗址的遗产效应、纪念馆个案的各种现象和作用,更具说服力。另类书写我们面对不远历史的痛苦、晚近事件的悲伤,带给读者向上昇华的鼓舞力量,激励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