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口述历史学会会刊第八期:记录声音的历史(改版第二期)

台湾口述历史学会会刊第八期:记录声音的历史(改版第二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口述历史
  • 口述历史
  • 历史记录
  • 声音历史
  • 台湾历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历史
  • 访谈
  • 档案
  • 第八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东璟、曾冠杰、周维朋助编

  台湾口述历史学会会刊以刊登口述历史访问稿件、研究论文为主,兼报导学会会务活动,以及本会团体会员动态。《记录声音的历史》长期接受口述历史稿件,作者不限本会会员,欢迎各界踊跃投稿。
 
聆听时代的回响:口述历史的多元探索与研究 本书汇集了当前口述历史领域中一批具有前瞻性、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如何更有效地捕捉、转译和理解那些被传统史学路径所忽略的民间记忆与个体经验。全书打破了单一叙事模式的束缚,从方法论的革新到具体案例的剖析,展现了口述史料在重构复杂历史图景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理论与方法的前沿对话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口述历史研究的哲学基础与操作层面的精进。我们不再将口述视为简单的“证据”收集,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建构性的知识生产过程。 1. 记忆的建构性与伦理困境: 研究者们审视了口述者在记忆选择、重述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动性。这不仅关乎“发生了什么”,更关乎“他们如何选择记住”以及“为何选择这样讲述”。文章详细讨论了在处理创伤记忆、集体遗忘或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时,口述史学家所面临的伦理责任——如何平衡对叙述者隐私的保护与对历史真相探求的义务。特别关注了在后殖民语境下,本土知识体系如何挑战既有的宏大叙事框架,以及口述者如何通过叙事重塑自我身份的权力关系。 2. 技术赋能与档案的未来形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口述历史的采集、存储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本部分收录了多篇关于声音档案数字化修复、元数据标准建立的实践报告。重点分析了超文本叙事结构(Hypertextual Narrative)如何模拟口述的非线性特征,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访谈材料中的多重关联。此外,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本转录、情感分析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强调技术工具应始终服务于人本关怀和历史学家的批判性解读,而非取代之。 3. 跨学科的视野: 口述历史已不再是历史学的“附属品”,它与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论文阐述了如何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技巧深化访谈的“在场感”,以及如何运用文学理论的视角解构口述文本的修辞结构。例如,分析口述者如何使用隐喻、重复或沉默来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经验,从而揭示叙事背后的文化代码。 第二部分:具体领域的深度挖掘与案例研究 本部分侧重于将前沿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展现口述史料在填补空白、修正偏见方面的强大力量。 4. 空间、流动与边缘地带的叙事: 多个案例聚焦于那些传统地图和官方文献难以触及的移动人群和地理空间。研究了移民的口述如何描绘跨国界流动中的身份认同断裂与重塑;考察了战时城市废墟中幸存者的记忆,如何重构了城市规划者所遗忘的微观生存图景。一个重要的研究板块关注了“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口述记录,揭示了底层民众在国家权力之外所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生存智慧。 5. 日常生活的微观历史学: 本组研究反思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霸权,转而深入挖掘“日常的厚度”。通过对特定职业群体(如手工业者、早期工厂女工、社区工作者)的长期访谈,重建了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结构、性别角色和家庭观念的微妙变化。这些记录证明,宏大历史的脉动,往往深藏于最细微的家庭仪式、工作习惯和人际互动之中。例如,对特定时期物资配给制度下家庭“节俭哲学”的口述记录,提供了理解当时社会心理的独特视角。 6. 创伤、抵抗与集体记忆的协商: 针对社会冲突、政治迫害或灾难性事件的口述研究,是本卷的另一核心。研究者并非简单地收集创伤,而是分析创伤如何被社会化、被公共化,以及被不同的利益群体所利用或压制。文章探讨了“和解”过程中,不同受害者群体之间记忆叙事的竞争与调和。特别关注了对沉默一代的“非直接提问”策略,如何得以开启那些因恐惧或羞耻而长期被压抑的记忆。这些研究强调,口述历史是理解社会韧性与代际创伤传递的关键路径。 第三部分:档案的展示与公众参与 本部分探讨了口述历史成果如何从学术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实现知识的社会回馈。 7. 策展与叙事: 考察了口述材料在博物馆、纪念馆及数字展览中的应用实践。重点分析了如何设计一种既能保持口述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能提供必要历史背景引导的展示模式。讨论了“互动式展览”中,如何平衡观众的参与感与历史材料的严肃性,避免将沉重的历史转化为廉价的娱乐体验。 8. 教育与社区重建: 探讨了将口述史项目融入基础教育和社区文化保育的有效模式。通过组织“学生-社区老人”的互访计划,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教育,也为老年群体重获社会价值感提供了平台。案例展示了口述历史如何成为社区集体认同的粘合剂,尤其是在面临城市更新或身份认同危机时,口述档案成为锚定地方感的有力工具。 总而言之,本书通过对理论前沿的梳理和对实践案例的细致考察,展现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敏感、深入、充满生命力的研究范式,在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重塑被遗忘的历史维度方面所展现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鼓励研究者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倾听那些声音的微弱震动,并将其转化为时代清晰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台湾口述历史学会


  台湾口述历史学会前身为中华民国口述历史学会,成立于2009年8月29日,2013年8月25日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更改为现名。本会之设立、更名与其他运作事宜,均依法报请主管机关内政部核备。本会为非营利社会团体,设立宗旨在于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学术团体机构,促进有关口述历史之制作、应用与研究。

  本会之任务如下:
  一、推动全民写历史与教育推广工作。
  二、结合国内外之口述历史工作者,以达学术交流之目的。
  三、鼓励及协助青年学者从事有关口述历史之学术工作。
  四、收集并整理有关口述历史之文字影音资料。
  五、举办有关口述历史之研讨会、演讲会等学术活动。
  六、接受(办理)个人、团体、政府机关委託之口述历史访问计画。


 

图书目录

【口述历史访问纪录】
屠炳春先生访问纪录
郑杰光先生访问纪录
傅建益先生访问纪录
罗美珠女士访问纪录
高堂恩先生访问纪录
李金木先生访问纪录
 
【口述历史进阶班工作坊学员作品】
曹钦荣先生访问纪录
杨丽祝女士访问纪录
薛化元先生访问纪录
陈翠莲女士访问纪录
 
【口述历史研究论文】
战后台湾屏东菸叶厂的人和事——以口述历史访谈为中心
口述历史的补访——以原住民政治受难者林昭明口述历史为例
 
【活动报导】
慈济口述历史实务交流座谈会纪实
2017台湾口述历史研习营
 
【团体会员动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国史馆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
宜兰县史馆
台北市立文献馆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台东县政府文化处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屠炳春先生访问纪录〉
 
烽火岁月中的成长

我一生中的前三十年,是个到处流浪的人,在苦难中成长。从流亡、求学到渡海、坐牢,这三十年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烽火岁月,江海难栖」。我少年时期,到处都在打仗,出生时正好是军阀割据时期,打的是小仗;后来的对日抗战,打的是大仗。所以,小时候念教科书,唱的歌就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民国26年,中日战争开始,我在上海读书,27年中原大会战,日本军从北方一路南下,武汉失守,我和家人一路从故乡江苏武进,流亡到湖北武汉,再到王昭君的故乡兴山县。八年抗战,我的足迹遍及鄂西的恩施、和川、咸丰、五峰、建始、巴东等县,以及鄂北的保康、房县等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断断续续看了有半个月吧,因为我平日里工作也比较忙,所以每次都是抽零碎的时间来翻阅。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台湾口述历史学会会刊第八期:记录声音的历史(改版第二期)》,光听着就觉得非常有分量,而且“口述历史”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教科书上那些干巴巴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真实的经历,而口述历史恰恰就是还原这些鲜活感的最好方式。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篇,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住了。虽然我之前对台湾的历史了解不算特别深入,但通过这些口述的片段,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段往事,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都如同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中播放。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所传递出的“声音”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口述历史却将那些曾经被沉默的声音重新带回到公众视野。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来自遥远彼岸的低语,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个体的人生经历,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价值。通过倾听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不仅拓宽了对台湾历史的认识,更对“历史”这个概念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个体汇聚而成的动态河流。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拿到的是改版第二期,但我感觉整个版式设计非常考究,阅读起来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而且,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照片,这些照片与文字内容相互呼应,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生动。当我读到某段关于特定年代的记述时,能看到当时的真实影像,这种感受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一切。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被其中某些人物的命运所牵动。有些故事充满了悲情,让人唏嘘不已;有些故事则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让人深受鼓舞。比如,我记得有一篇关于一位年轻人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努力奋斗的经历,虽然过程充满坎坷,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和平与安定。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教科书。通过这些口述者的经历,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生况味。有的人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有的人在时代变迁中抓住机遇,有的人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幸福。这些故事,都为我的人生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鉴。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述。例如,某位受访者在回忆童年时,提到了当时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以及家里饭桌上家常菜的味道。这些感官上的细节,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感受到当时的气氛。这种生动而真实的描绘,远比干巴巴的史实记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评分

这本书也让我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口述历史,顾名思义,是通过访问当事人来收集史料。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获取书本上难以找到的第一手资料,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和动机。作者在记录这些口述时,显得非常专业和耐心,能够引导受访者回忆起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这种严谨的态度,也保证了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评分

最后,我想说,《台湾口述历史学会会刊第八期:记录声音的历史(改版第二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份关于人性、关于生活、关于历史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历史感兴趣,或者想要深入了解普通人生活故事的读者。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口述历史”的认识比较片面。我总觉得它可能是一些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个人回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展现了口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证明了它能够构成一部完整、有逻辑、有温度的历史叙事。每一个口述者都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水滴,而这本书则将这些水滴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

评分

我尤其喜欢这本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刻画。举个例子,其中有一篇关于战后初期一位女性的口述,她回忆起当时生活非常艰苦,食物匮乏,但她却津津乐道于如何用最少的食材做出美味的家常菜,以及如何缝补旧衣裳让家人穿得体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生动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们的坚韧。我感觉作者在记录这些口述的时候,不仅仅是把话语搬运过来,更是在用一种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去捕捉和呈现这些人生故事中的情感温度。这种温度,是冰冷的史料所无法比拟的,它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