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海南岛二战回忆
海南岛的大小与台湾相当,如同八田与一所说的,「就像漂浮在水上的马铃薯」。这座位于中国最南端的岛屿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是热门的观光胜地。然而,在这个现代化的形象背后,海南岛在二战日本统治下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日本帝国很早就注意到海南岛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于是在1939年2月10日攻占海南岛,成为「南进基地」。日军在攻占海南岛的过程中,中国驻军无力抵抗,退守至山区。此后日本人将统治台湾的经验(如农林产业、调查事业、热带医学、警察行政和宣抚教育等)移植到海南岛,依据南进政策,引进台湾拓殖株式会社以及三井、三菱等民间商社的力量,与军方共同开发、经营海南岛。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日本统治海南岛长达六年。
在1930年以后,日本进入对外扩张与军人强势的时期。到了1930年代后半,台湾也逐渐被卷入战争。本书的主角和作者张子泾,便是在1941年以佐世保第八特别陆战队的海军通译(翻译官)身分派往海南岛,在当地待了五年,并在战争结束近一年后才回到台湾。通译是日军和当地人之间的桥梁,平时负责宣导和维持治安、物资调度配给、以及建筑和道路工程等相关工作,甚至还要充当日语教师。由于任务相当多样,通译可说是多才多艺又繁忙的职位。此外,翻译官在作战时也必须为日军指引道路,他们往往要比前锋部队更濒临火线,因此有不少翻译官殉职。
终战日(1945年8月15日)是本书张子泾故事的开端。当时,他和1300名的台湾士兵在海南岛东边的嘉积市,被中国军解除武装,收容在市区的集中营。三个月后,他们还被要求徒步搬迁到200公里外的琼山市集中营。战后过了将近一年,张子泾和台湾战友迟迟未能等到返乡船,备感焦急之下,更坚定了自力返乡的决心。张子泾与250名的战友集资找到船只后,冒着生命危险历经333天,终于回到了台湾。返台的航行过程中,遭遇海盗袭击、台风侵袭,本书也记录了这段冒险历程,曲折离奇不亚于小说。
同样经历过二战的太宰信明为本书画了上百张插画,希望借此将他们的战争经验及身为台籍日本兵的痛苦经验传达给「战后世代」。像张子泾一样在战后遭日本抛弃的台籍日本兵和看护士不在少数。他们在战后丧失了日本国籍,不但无法获得日本政府的补偿,而且受到不闻不问的对待,实在令人同情。
本书特色 难得一见的海南岛二战记事,文情并茂的文字搭配多张插画和照片。
名人推荐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文推荐
李筱峰(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名誉教授)
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庄佳颖(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系副教授)
庄万寿(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名誉讲座教授)
黄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依姓氏笔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