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社会文化
  • 家族史
  • 个人回忆
  • 时代变迁
  • 身份认同
  • 政治经济
  • 移民研究
  • 口述历史
  • 两岸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罕见的规模与格局
丰富多元的观点探讨百年台湾历史之鉅着

  近年台湾研究基金会策画举办了三次研讨会,「一九二○年代台湾先觉者的精神遗产」、「台湾的悲怆年代──从皇民化到二二八」、「争取民主的年代」,其中十七篇论文收录于《三代台湾人》。三次研讨会分别聚焦于一九二○-三○年代、一九四○-五○年代、一九七○-八○年代三个关键的时代,探讨台湾三个世代先辈们与时代奋斗的历史。从某个意义来看,可说立体地雕刻出百年台湾人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的轨迹。
 
  「百年追求」的三代台湾人──蒋渭水世代、李登辉世代和党外世代,历经三个世代的演变,擘画出百年台湾的基本图像。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蒋渭水世代,谱出台湾近代民族运动的黄金十年;党外世代则为国民党戒严统治下,争取民主、成果丰硕的年代;李登辉世代着眼于历史的断裂与敏感,从皇民化到二二八,深沉地勾画台湾的悲怆年代。每一个世代都有回应自己所生存世界的方式,而这些回应夹杂着挑战与想像。
 
  本书是第一本从广泛视角与观点探讨百年台湾历史脉络的鉅着,执笔的学者专家包括老、中、青三个世代的台湾近代史研究者,从中研院台史所到各大学台湾文史所,可谓济济多士,是百年台湾此一历史命题罕见的规模与格局。十七篇论文聚焦于一九二○年代以来百年台湾史论述,三代台湾人现实与精神质素的实践。从日治时期的殖民统治、二战后威权禁忌时代、到党外时期,其间政治社会变革与每一代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有其现实的延续,也有全新的局面,包括了先觉菁英的启蒙及普罗大众的响应;如同一九二四年,台湾文化协会在林献堂领导下举办的「无力者大会」,这些「无力者」所传递的,正是台湾这块土地上一群无力者发起的自觉行动。
 
  本书也汇整了台湾三个世代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省视每一代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念、态度与行径。全书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先觉者的黄金十年」、「台湾的悲怆年代」、「争取民主的年代」三个关键年代。「先觉者的黄金十年」涵盖一九二○—三○年代。黄煌雄以蒋渭水代表「台湾的自主性」此一脉络,讨论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一年间,在这些先觉者的推动下,对台湾社会的启蒙、激励,造就了如作者所称台湾历史的黄金十年;黄富三从林献堂对殖民政府採取的运动路线,探讨其内心世界及其所领导的运动对台湾的功过、评价;吴密察考察了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与日本帝国中央的政治背景、法制设计及其与殖民地统治情势的关系,兼及此请愿运动的论理与性质;蔡石山解析了一九二○—三○年代台湾左翼农民运动与全球大环境的关联;吴文星借由《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台湾总督府评议会会议録》里关于台湾教育的文献,析论当时台湾社会菁英对殖民当局的教育主张与理念。
 
  「台湾的悲怆年代」涵盖一九四○到五○年代。黄煌雄以导论开启了对这段历史的思考,从写实的文学作品呈现皇民化到二二八的历史场域、画面与互动;邱士杰以台湾左翼分子作为主要的研究线索,阐述当时的台湾左翼分子如何作为台湾人中的「一种类型」在台湾岛内活动;陈佳宏探讨「半山」权力角色的定位与战后中国殖民台湾的权力结构;林琼华尝试以《新台湾丛刊》及二二八事件的左翼脉络为切入的背景,剖析台湾左翼者在转入中国前夕所留下的政治思辨;刘士永就台籍医界菁英面对皇民化与二二八事件的历史经验,试论台籍医界菁英为何以临床执业为主的现象;许雪姬以杨云萍、陈逸松、吕赫若三位跨越两个时代又有留学经验的越境者为主轴,来了解这个世代的人所存在的普遍性、根源性和特殊性;谢国兴针对一九三○年代日本在台湾推动的现代工业建设,到战后初期台湾民营制造业的增长概况,描绘出台湾现代经济发展的图像。
 
  「争取民主的年代」涵盖一九七○到八○年代的党外世代。薛化元分析了《自由中国》在一九五○年代对台湾政治、言论自由、人权保障、司法制度等改革主张及其历史意义;萧阿勤以「回归现实世代」综论七○年代一批具有自觉批判、「去流亡」倾向的年轻人,认为他们对政治体制、重构文化的积极挑战,对战后迄今台湾历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吴乃德从美丽岛事件谈该事件所引发更为蓬勃的民主运动,并改变了整个政治结构;许维德则论及美国台独运动和岛内反对运动间的联系性和相关性;最后由黄煌雄总结自美丽岛事件以后,党外再出发,所累积的政治运动成果。   

  本书论述范围广及政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面向,我们因此更加认识先辈们如何在艰困的时代里奋斗,及思索这块土地的未来;在某个意义上,本书所呈现百年台湾历史的发展轨迹,无可避免地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样貌,我们究竟改变了多少?还存在着「台湾梦」?直到现在,这些问题依然是进行式。本书所提供的历史线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寻对台湾近现代历史的认知,以及代代相传的精神价值。

本书特色

  ◎第一本从广泛视角与观点探讨百年台湾历史脉络的鉅着,执笔的学者专家包括老、中、青三个世代的台湾近代史研究者,从中研院台史所到各大学台湾文史所,是百年台湾此一历史命题罕见的规模与格局。全书论述的范围广及政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面向,让我们得以探寻对台湾近现代历史的认知。

  ◎三代台湾人历经三个世代的演变,本书擘画出百年台湾的基本图像,进而汇整台湾三个世代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省视每一代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念、态度与行径,并探讨台湾三个世代先辈们与时代奋斗的历史,立体雕刻出百年台湾人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的轨迹。

名人推荐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吴密察(国史馆馆长)专文推荐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社会变迁与族群关系的深度历史著作的简介: 《岛屿的脉络:从殖民转型到现代国家的百年回响》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沧海文库 篇幅: 约 650 页 定价: 新台币 880 元 --- 内容提要 《岛屿的脉络:从殖民转型到现代国家的百年回响》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台湾社会结构、政治权力运作及文化认同形塑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剖析自清末开港通商以来,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台湾社会如何应对外部力量的冲击、内部矛盾的激化,并最终走向现代国家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权力如何流动”和“身份如何建构”两大主题。作者李明德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将台湾历史置于东亚地缘政治的宏大框架下,避免了以往常见的孤立叙事,而是着重于台湾内部不同阶层、族群与政治精英之间的互动、博弈与妥协。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港口、商业与地方菁英的兴起(1860-1895)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清代后期台湾社会从封闭边陲向开放前沿转型的关键时期。重点分析了通商口岸的开辟如何催生了以商业贸易和土地开发为主导的新兴地主与买办阶层。作者引入了“边缘中心化”的概念,解释了台湾地方权力结构如何在中央衰弱的背景下,由传统士绅向新兴的“庄头领袖”和平民商人手中转移的过程。通过对淡水、安平等地的商业档案和地方志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早期现代经济因素对传统宗族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转型如何为日后日本殖民统治的初期治理策略埋下了伏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原住民与汉人移民在资源争夺中的冲突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这些冲突并非单纯的族群问题,而是伴随着早期资本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部分:殖民现代化的悖论与技术官僚的统治(1895-1945) 殖民统治时期是本书着墨最重的部分之一。李明德教授超越了简单地赞扬或批判殖民建设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日本帝国在台湾推行的“同化政策”和“经济开发计划”所产生的结构性后果。本书详细分析了“保甲制度”如何重塑了基层社会组织,以及殖民政府如何通过土地调查和水利建设,建立起一套高效但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 一个关键的章节聚焦于“知识分子与现代性”。作者考察了在殖民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台湾知识分子,他们在接受西方和日本现代思想的同时,如何尝试寻找一条既非依附于宗主国也未完全回归祖国的“第三条道路”。本书特别关注了台湾知识界在经济发展、社会改良和文化启蒙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虽然受到严格限制,却为战后台湾的社会运动埋下了思想基础。作者认为,殖民时期的“现代化”是一种带有强烈排他性的精英主义工程,其留下的制度遗产和心理阴影,深刻影响了战后台湾的政治文化。 第三部分:战后秩序的重塑与冷战格局下的权力转移(1945-1980年代初) 二战结束后,本书转向分析权力真空的填补与新政权的建立过程。作者认为,战后初期台湾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剧变,源于接收政权与本土社会之间在资源分配和话语权上的根本冲突。本书对1947年前后发生的事件进行了冷静的社会结构分析,强调了经济资源分配不均和政治沟通机制失灵在冲突爆发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本书详细剖析了冷战体系如何成为维持威权统治的外部支撑。作者着重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推行土地改革和经济起飞战略中的复杂性。土地改革如何成功地瓦解了传统大地主阶层,并为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而这种经济上的成功,又是如何在政治上与长期的戒严体制相互依存、彼此强化的。在文化领域,本书探讨了“反共文化”的建构过程,以及官方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教育、媒体乃至家庭伦理中,塑造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第四部分:社会解冻与主体性的探索(1980年代至今)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台湾社会从威权向民主转型的过程,以及随后伴随而来的多元化身份认同的复杂建构。本书细致考察了社会运动(劳工、妇女、环保)的兴起,以及这些运动如何挑战了固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作者认为,民主化进程不仅是政治制度的更迭,更是不同社会团体在争取话语权和历史解释权上的长期斗争。 本书对台湾内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拉锯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它探讨了后威权时代,教育改革、文化政策以及新的世代对于“台湾性”的定义与实践。李明德教授在结语中强调,现代台湾的社会图景,是百年间从边缘被卷入世界体系、经历多重殖民经验、在威权体制下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最终通过民主实践寻求自我认同的多层复合体。历史的脉络并未终结,当下的挑战仍然是调和结构性压力与个体理想之间的张力。 --- 特色与价值 《岛屿的脉络》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作者融合了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社会行动者经验相结合。全书运用了大量的日治时期官方报告、战后社会调查数据以及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史料支撑。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对理解当代台湾社会复杂的政治生态、经济结构及其文化底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富有深度的历史坐标。它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所有关注东亚社会发展与身份政治的读者案头必备的佳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密察


  一九五六年生,台南县人。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东洋史专攻博士课程修了退学。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功大学台文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国史馆馆长。研究领域:台湾近代史、日本近代史、台湾史料论。主要着作:《台湾近代史研究》等。

许雪姬

  澎湖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一九八四-二○○二年服务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年迄今(二○一七)在台湾史研究所任职。研究主题为清代制度史、家族史、海外台湾人史等。

黄煌雄

  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访问学人(两年);曾任立委,国大,监委;专注台湾近代史,着有《蒋渭水传──台湾的孙中山》、《两个太阳的台湾-非武装抗日史论》。

黄富三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所兼任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一九八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主任(一九九三-一九九八)。研究领域为台湾社会经济史、台湾家族史。主要着作有《雾峰林家的兴起》、《雾峰林家的中挫》、《林献堂传》等。

蔡石山

  美国奥勒冈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台湾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莱分校,阿肯色大学,与交通大学讲座教授。着有四本中文、七本英文专书,包括《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 1924-1934》、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Land Reform in Taiwan, 1924-1951等。

吴文星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历任台师大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长、美国哈佛、史丹佛大学及日本东京、京都等大学访问研究员、台湾历史史料研究会长、台湾教育史研究会长。着有《日据时期台湾师范教育之研究》、《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等专书。

邱士杰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同系所学、硕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二十世纪台湾社会主义运动史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学史。着有《一九二四年以前台湾社会主义的萌芽》一书。

陈佳宏

  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及教学领域为:战后台湾政治发展、台湾国际关系、海外台湾人运动、族群与认同议题、历史与电影等。

林琼华

  法国巴黎狄德罗(第七)大学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着作〈从遗忘到再现:谢雪红在台湾与中国的影响与遗绪〉(《台湾史学杂志》第十五期,二○一三年十二月)。

刘士永

  美国宾州匹兹堡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者、奥勒冈州立大学春秋讲座、欧盟Erasmus Mundus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台湾汉学讲座等;现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

谢国兴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曾任中研院近史所副所长、台史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社会经济史、台湾民间信仰文化、近代中国产业经济史。

薛化元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学台史所所长、政大历史系主任、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现任政大文学院院长、政大台史所教授及二二八纪念基金会董事长。着有《『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战后台湾历史阅览》、《民主宪政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发展》。

萧阿勤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回归现实:台湾一九七○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主编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族群、民族与现代国家:经验与理论的反思》。

吴乃德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曾任党外杂志《新潮流》编辑、台湾政治学会创会会长、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系客座副教授。着有《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第二册,自由的挫败》。

许维德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士,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社会学系哲学博士;现任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认同研究、族群关系、国族主义与社会运动。着有《族群与国族认同的形成:台湾客家、原住民与台美人的研究》一书。
 

图书目录

总序 黄煌雄〈一大幸事与盛事〉
推荐序 陈芳明〈台湾历史研究的新视野〉
推荐序 吴密察〈百年来的台湾历史与台湾人的精神面貌〉
 
▍先觉者的黄金十年:蒋渭水世代

 
黄煌雄〈蒋渭水的历史遗产〉
黄富三〈林献堂的内心世界探微──变色龙吗?〉
吴密察〈「内地延长主义」与殖民地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启动〉
蔡石山〈一九二○年代全球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台湾的农民运动〉
吴文星〈平等、自主、普及──一九二○年代台湾先贤的教育要求〉
 
▍台湾的悲怆年代:李登辉世代
 

导论:黄煌雄〈台湾的悲怆年代──从皇民化到二二八〉
邱士杰〈「转向」之后──试论一九三○-四○年代的台湾岛内左翼史〉
陈佳宏〈二战结束前后「半山」权力角色之分析〉
林琼华〈战后台湾左翼者进入中国前夕的政治理想与失落──以创刊香港的《新台湾丛刊》为析例〉
刘士永〈一九三○-一九七○年代间从社会参与遁入临床的台湾医界菁英〉
许雪姬〈杨云萍、陈逸松、吕赫若这三个文化人与他们的时代〉
谢国兴〈双元继承与合轨──从产业经营看一九三○-一九五○年代的台湾经济〉
 
▍争取民主的年代:党外世代
 
薛化元〈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主张──以《自由中国》为例〉
萧阿勤〈「去流亡」的文化政治──一九七○年代台湾的回归现实世代、文学、与历史〉
吴乃德〈美丽岛的资产〉
许维德〈国族主义运动中的民主诉求──以解严前美国台独运动之相关论述为中心〉
总结:黄煌雄〈论焚而不燬的党外精神〉
 

图书序言



百年来的台湾历史与台湾人的精神面貌


  《三代台湾人》是汇集了台湾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三次研讨会(分别是:二○一五年十一月的「一九二○年代台湾先觉者的精神遗产」、二○一六年九月的「台湾的悲怆年代──从皇民化到二二八」、二○一七年四月的「争取民主的年代」)之部分文章所编辑而成的论文集。

  台湾研究基金会这三次研讨会的最初构想,来自基金会创办人黄煌雄先生。黄先生认为应该将他的世代(争取民主的世代,当年称为「党外人士」)、他的父亲辈之世代(如果用个人来比喻,或许可以说是以李登辉、郭雨新等人为代表的世代)、他的祖父辈之世代(黄先生认为,蒋渭水等日本殖民时代的先觉者,可以归入此世代)这三个世代近一百年来所面对的时代课题及其努力,加以连系起来,所以才有举办这三次研讨会的想法。他希望可以透过这三个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让大家理解近百来台湾人的精神面貌和持续的追求。但愿,这个论文集可以符合当初所悬的理想,并回应了当初的期待。

  一九二○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在日本殖民政府移植进来西洋式的近代教育制度之后,首批受过这种近代式教育的台湾新世代长成的时代。这批新世代的台湾青年,一方面透过近代教育认识了各种近代西方的价值观与制度,一方面却也认识到台湾的殖民处境之现实,因此得以在日本近代政治所提供的有限框架内,推动文化启蒙运动与政治运动。上述的第一次研讨会,基本上就是在探讨这个时代。黄富三〈林献堂的内心世界探微:变色龙吗?〉讨论的是当时的稳健派领导者林献堂的出处行藏。吴密察〈「内地延长主议」与殖民地之议会请愿运动的启动〉,则是从日本外地统治政策之转变与朝鲜、台湾之连动的观点,来说明议会请愿运动的启动。蔡石山〈一九二○年代全球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台湾的农民运动〉,则从全球性的社会主义风潮来看当年的农民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从全球性的视野理解台湾的一个案例。吴文星〈平等、自主、普及──一九二○年代台湾先贤的教育要求〉,则说明了一九二○年代台湾先贤要求改善殖民地处境的一项具体内容。

  日本近代史上比较自由、民主的「大正民主」和政党政治时代,在一九三○年代结束。接着,日本突入对外扩张与军人强势的时期。日本在台湾殖民地的统制力道也更深入社会末端,到了一九三○年代后半,台湾也逐渐被卷入总动员体制,甚至战争体制。一九四五年,虽然日本殖民统治结束,但前来接收的国民政府(及以后的中华民国政府),却得以继承日本殖民政府的统制体制,台湾人并没有因为日本殖民政府的离去而获得真正的解放,甚至在一九四九年之后必须以一个小小的台湾来支撑一个转进到台湾来的大中华民国。所以,从一九三○年至一九六○年的三十年间,可以说是台湾的「悲怆年代」。面对这样的困难年代,台湾人有各种肆应的样态。

  第二次研讨会的六篇文章,为我们浮雕了这个世代台湾人的不同面貌。邱士杰〈「转向」之后:试论一九三○—四○年代的台湾岛内左翼史〉,描绘了一九三一年台共被日本政府逮捕之后一直到一九五○年前后,台湾左翼分子的历史。陈佳宏〈二战结束前后「半山」权力角色之分析〉,则对于一九四○年代「半山」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作了分析。林琼华〈战后台湾左翼者进入中国前夕的政治理想与失落──以创刊香港的《新台湾丛刊》为析例〉,以台湾左翼分子于一九四七—四八年在香港出刊的《新台湾丛刊》来分析当时的左翼分子之政治思想。刘士永〈一九三○—一九七○年代间从社会参与遁入临床的台湾医界菁英〉,则讨论了因为政治、社会情况的困难,使得一九三○—一九七○年代的台湾医界菁英选择了遁入临床医学的领域。许雪姬〈杨云萍、陈逸松、吕赫若这三个文化人与他们的时代〉,选择了杨云萍、陈逸松、吕赫若三位跨越战争时代的台湾代表性文化人,重建了他们在战争前后阶段的活动。谢国兴〈双元继承与合轨:从产业经营看一九三○—一九五○年代的台湾经济〉,梳理了从一九三○年至一九五○年间殖民地遗产、本土型企业、大陆移入企业的汇流合轨。

  一九七○年代,因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不保、美国推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政策,使得台湾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大为紧缩,但是在国内却同时出现革新、民主的胎动。国民党政权为了补强外交上的挫败,也为了替世代交替提供一些新气象,而开放了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补选。因此启动了「党外」的时代。第三次的研讨会,主要的讨论对象就是一九七○年代以后的这个时代(也就是黄煌雄先生的世代投入「党外」运动之时代。薛化元〈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主张──以《自由中国》为例〉,处理的虽然不是一九七○年代,但却是被一九七○年代之台湾民主化运动是为先驱的《自由中国》。萧阿勤〈「去流亡」的文化政治:一九七○年代台湾的回归现实世代、文学、与历史〉,分析的是一九七○年代台湾新世代如何脱离流亡论述,转而面对台湾的现实,并重新认识、解读台湾之文学与历史。吴乃德〈美丽岛的资产〉,并不是重现一九七○年代晚期的政治事件,而是指出美丽岛事件所呈现的台湾人之勇气、坚持与正直等精神性的意义。许维德〈国族主义运动中的民主诉求:以解严前美国台独运动之相关论述为中心〉,则探讨在美国发展的台湾独立运动这种国族主义运动中的民主成分。

  此次收录于此论文集的文章,我们都遵照目前国内学术界的通行规范,由基金会组成编辑委员会担任选编工作,而且每篇文章也各委请二位外部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审查。这些论文虽然可以广义地说都是关于台湾近代史的研究论文,但每位作者之学科背景各有不同,未必见得完全是历史学者,他们的写作策略或许企图综观整个时代,或许「小题大做」企图以小见大,因此立论自然也可能显得歧异多样。但相信也唯有如此,才能从各种不同的关照出发,拼写出百年来丰富多元的台湾之历史发展与台湾人的精神面貌。

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光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在这片土地上,不同世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我尤其好奇书中对“百年追求”的解读。这个“百年”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是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转折点?是经历了哪些外部力量的塑造?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殖民时期、战后重建、经济起飞、民主化进程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而每一代台湾人,都会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留下不同的印记。而“追求”二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可能是精神层面的探索。是对于自由的向往?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我希望作者能够捕捉到,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涌动的暗流。那些不为人知的抗争,那些默默的坚持,那些对未来的美好设想,都将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书中“三代”的划分,也让我对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与传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象着,老一辈可能带着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而年轻一代则可能更加开放和多元。这种差异,或许会带来冲突,但更有可能促成一种新的融合与发展。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将这些个体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关于台湾历史与文化的壮丽画卷,让我们看到,在“百年追求”的宏大主题下,那些细微的个人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了台湾的今天。

评分

拿到《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我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它早已潜藏在我对这片土地的某种隐秘认知之中。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理想”的描绘,因为在我看来,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体现在其一代又一代人所追逐的那个难以捉摸却又始终存在的“理想”之中。这本书所说的“理想”,是否是关于主权独立,还是关于经济繁荣,抑或是关于社会公平?抑或是这些元素的某种复杂组合?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台湾人的“理想”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甚至是对立。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充斥着许多个体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关于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关于农民的土地情结,关于产业工人的奋斗轨迹,关于年轻一代的迷茫与抉择。我期待看到,当历史的巨浪拍打在普通人的身上时,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礁石上寻找立足之地,又如何在内心深处坚守着一丝未曾熄灭的理想之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三代”的视角融汇一体,形成一种连贯而又富有层次的叙事。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还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书信、日记等方式,将不同代际的声音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政治叙事的深度,去触碰台湾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执着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即使这条道路充满荆棘。

评分

初见《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我便被它深沉而富有哲思的书名所吸引。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百年追求”的探讨。这个“百年”的长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追求”二字,则暗示着一种不懈的动力和某种目标。我想象着,这“百年追求”可能包含了台湾人民在不同时期,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为了自由、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进行的各种努力。我很好奇,这些“追求”在不同代际之间是如何延续和演变的?第一代人可能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第二代人可能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而第三代人,又会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怀揣着怎样的“追求”?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这种跨代际的联系与断裂,让我们看到,每一代人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或是面临新的挑战。书中“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也让我充满好奇。台湾的“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是否总是与人们的“理想”背道而驰?又或者,正是在与“现实”的不断博弈中,“理想”才得以逐渐成形和发展?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困境,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台湾人民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们在那片土地上,为了心中的“理想”,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奋斗,并最终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里,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花的。

评分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十分丰富和深刻。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对“现实”的描绘。我想象着,台湾的“现实”一定充满了曲折和不易,它或许包含了经济发展的起伏,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政治环境的演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展现出这些“现实”的具体细节,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下,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努力与挣扎。书中“三代”的视角,让我对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变革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第一代人可能带着过去的经验和传统的观念,第二代人可能在时代变革中积极探索,而第三代人,则可能面临着全新的社会挑战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希望作者能够描绘出,这三代人之间是如何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产生联系与差异,以及他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的当下。而“百年追求”这个宏大的主题,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种“追求”,究竟是指向国家独立?经济的富强?社会的公平?还是文化上的认同?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台湾人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如何为了实现各自所认为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台湾人民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在那片土地上,为了心中的“理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并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里,不断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评分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场与历史的约会。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现实”的描写,因为我总觉得,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往往是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是他们面对的生存压力,是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我很好奇,在“三代”人的生命轨迹里,台湾的“现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是从贫瘠走向富足?是从压抑走向自由?还是在不断的变动中,始终带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性?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现实”,让我们看到,那些构成台湾社会最基础的元素,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塑造和被改变的。书中“理想”的呈现,也让我充满期待。我想象着,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理想”被提出,被践踏,又被重新拾起。是关于民族认同的追求?是关于社会公平的渴望?还是关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梦想?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这些“理想”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与现实发生碰撞,甚至是对立。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着普通人在艰难的现实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精神,或许正是台湾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台湾的重要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让我们理解,台湾的百年变迁,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更迭,更是无数个体生命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故事。

评分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给人一种宏大叙事的厚重感,让我跃跃欲试。我尤其对书中“三代”的视角特别感兴趣。我想象着,第一代人可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劳与朴实;第二代人,或许是见证了经济腾飞的时代,他们为现代化的生活而奋斗;而到了第三代,他们则可能身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之中,面临着身份认同和价值选择的迷茫。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三代人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台湾”这个概念的理解。书中“百年追求”的主题,也让我充满了好奇。这种“追求”,究竟是一种集体性的目标,还是一种个体命运的集合?它是否包含着对于政治自由的向往,对于经济繁荣的渴望,还是对于文化独立性的坚持?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困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台湾的百年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代又一代台湾人,在不断的探索、牺牲和奋斗中,逐渐塑造而成。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些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他们为了心中“理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家族史,只不过这个家族的范围被放大到了整个台湾。我最想从书中读到的,是关于“三代”人的人生轨迹。我想象着,他们的生命故事,一定与台湾这片土地的变迁息息相关。或许,第一代人经历了最动荡的岁月,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努力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第二代人,则可能是在时代的缝隙中,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为家族的兴旺而奔波;而到了第三代,他们或许面对着更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更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代际台湾人的生活图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书中“百年追求”的宏大主题,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种“追求”,究竟是指向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繁荣?还是文化上的认同?抑或是这些的某种综合?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人的“追求”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我更期待看到,当“现实”的严酷与“理想”的美好发生碰撞时,这些台湾人是如何做出选择,又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台湾的过去,并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当下和未来的启示,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定地走向他们所认为的“理想”之地。

评分

这本《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初读之下,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我这个生活在当下,对过往历史仅有模糊概念的读者,瞬间拉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叙事之中。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跨代视角,让人不禁好奇,在“三代”的更迭中,他们的“百年追求”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又会在他们的人生故事中如何体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不同代际台湾人所面临的独特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于“台湾”的认知和情感。是对于土地的眷恋?是对某种政治理想的追求?还是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对更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我希望作者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和观念上的差异,让我们看到,即使同处一片土地,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也可能截然不同,而支撑他们前行的“现实”也各有其沉重与甘甜。或许,书中会讲述那些普通家庭如何在大时代变迁中努力生存,为子女争取更好的未来,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我们忽略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持与妥协,都将构成这本书最动人的篇章。我对其中对“百年追求”的解读尤为好奇,这究竟是集体性的追求,还是个体命运的集合?是隐忍的累积,还是爆发式的呐喊?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到人心深处,去探寻那份穿越时空的共同情感与价值。

评分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现实”的描绘。我想象着,台湾的“现实”一定充满了复杂性,既有经济发展的成就,也有社会转型的挑战;既有族群融合的和谐,也有文化冲突的阵痛。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出这些“现实”的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构成台湾社会最基本的力量,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适应的。书中“三代”的视角,让我对代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充满了好奇。第一代人或许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前辈的经验,第二代人可能是在时代的变革中,积极进取,而第三代人,则可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希望作者能够描绘出,这三代人是如何在相似的土地上,却经历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又是如何在这种差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传承。而“百年追求”这个宏大的概念,也让我对书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追求”,究竟是指向何方?是关于民族的独立?社会的公平?还是个人的价值实现?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具体人物命运的刻画,来展现出这种“追求”的曲折与艰辛,以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所取得的成就和反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台湾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在那片土地上,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并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不断前行,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评分

《三代台湾人:百年追求的现实与理想》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直接抛给了我。它迫使我去思考,那些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百年”?而他们的“追求”又指向何方?我最想从书中找到的,是关于“现实”的真实描绘。台湾的“现实”是什么?是经济奇迹背后的辛劳与代价?是政治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是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还是族群融合中的矛盾与和谐?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非评判性的、甚至带有几分同情的眼光,去呈现这些“现实”,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历史书页中被简化或忽略的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奋斗艰难。书中关于“三代”的视角,也让我遐想连篇。我想象着,第一代或许是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奠基者;第二代或许是在变革中寻求机遇,为家族奋斗的承载者;而第三代,则可能是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时代,迷茫于自身身份,又渴望塑造未来的探索者。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观念的碰撞,情感的传承,以及对“台湾”认同的复杂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不同时代台湾人的生活面貌,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隐藏着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的“追求”或许简单而朴素,或许宏大而遥远,但都构成了台湾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档案研究,将这些“现实”变得鲜活而可感,让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