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名认识台湾

以地名认识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地理
  • 地名
  • 文化
  • 历史
  • 旅游
  • 风土人情
  • 人文
  • 台湾文化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的纪录 X 地名的故事
看见台湾的多元民族与时代风土

  「地名」是由人群的生活状态、发展、观念、关系、变迁等多种面向所命名而生,因此地名可以反映地景、文化等等的历史内容。台湾每换一个新的统治群体,便会出现或更改地名,因此形成小小岛屿上,多元而复杂的地名,记录了台湾历史主权者变换频繁的特色,让我们感受到台湾不断被殖民的身世。

  台湾地名繁多,不胜枚举,本书以各县市乡镇区的名称为主,再补充小地名。将这些地名依时序,并加以细分归类,尽管无法尽举尽述,但已足以让我们透过地名,体会南岛祖先的重要角色与分量、族群的互动、纠葛与融合;汉语族先民胼手胝足的开发过程,以及此地过去的山川地景。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础。作者根据多类文献、史料及前辈学者的研究,编写此书,希望借由对台湾地名的认识,有助于建立台湾人的本土意识与自我认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筱峰


  现任: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名誉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

  着作:
  《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台湾革命僧——林秋梧》、《台湾民主运动40年》、《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解读二二八》、《快读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战后台湾变迁史略》、《台湾历史阅览》、《进出历史》、《台湾史100件大事》、《60分钟快读台湾史》、《台湾近现代史论集》、《台湾史101问》等史着。另有政论集《眉批台湾》、《台湾要冲决网罗》、《吾辈是狗》、《统独14辩》、《台湾怎么论?》、《我的觉醒》、《圣诞老公公不见了》、《李筱峰专栏》、《李筱峰专栏续集》、《党国复辟前后》、《乌鸦不快乐》、《踏过我心坎的人》…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湾为何叫「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及其旧称
第二章  南岛先民长相左右:南岛民族的地名
第三章  荷兰、西班牙的殖民痕迹
第四章  看到郑家军
第五章  汉语族先民拓殖的身影
第六章  姗姗来迟的官治脚印
第七章  日本殖民统治的印记
第八章  中国国民党统治的烙印
第九章  本土化、在地化

结语
参考资料及推荐阅读

 

图书序言

自序

  一九八五年夏天我第一次到美国,在西雅图(Seattle)遇见一位美国中学生,在聊天中我问他:「你们这里为何叫做Seattle?」这位美国中学生不假思索立刻回答:「Seattle是一位酋长的名字,由于他的努力,促使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和平相处,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来称唿此地。」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小学时代就知道了,学校上课就有讨论。我忽然感慨万千,反省台湾的教育,绝大部份的人,即使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生长的「台湾」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我生长于台南的麻豆,直到我大学毕业,我还不知道麻豆为何叫「麻豆」。我不仅无知,而且也没有想知,这是我自小接受着「去台湾化」的教育使然。直到我第二度的觉醒(第一度觉醒是「民主人权」的觉醒,第二度觉醒是身份认同的觉醒),逐渐意识到「在地化」、「土断」的意义,开始研究台湾的历史与地名,才知道我的故乡「麻豆」,以及应该是我的国家的「台湾」,其名称与平埔族的西拉雅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详见本书内容)。

  任何一个正常的教育,无不以脚踏的土地为起点。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础。遗憾过去我们台湾因特殊的政治环境而无法施行正常的教育,以至于今台湾人(所有住在台湾的人)对自己生长的土地仍有着相当的疏离感。

  我有感于此,且以自己的心路历程为鑑,乃决定编写本书,希望借由对台湾地名的认识,有助于建立台湾人的本土意识与自我认同。

  地名是人群叫出来的,因此地名可以反映人群的生活状态、发展、观念、关系、变迁等多种面向。这些都成为历史的内容,因此台湾的地名,当然可以反映台湾的历史,记录着台湾人生活的过去。

  台湾大大小小地名繁多,不胜枚举,本书以各县市乡镇区的名称为主,再补充小地名。将这些地名依时序,再加以细分归类,尽管无法尽举尽述,但已足以让我们透过这些地名,体会我们南岛祖先的重要角色与分量、族群的互动、纠葛与融合、汉语族先民的胼手胝足的开发过程,以及此地过去的山川地景。

  尤其,当台湾每换一个新的统治者,就会更改、命取或出现一些新的地名,因此形成地名的多元而复杂;这种多元而复杂的地名,刚好反映了台湾历史上主权者变换频繁的特色,让我们感受到台湾不断被殖民的身世。

  直言之,台湾地名与台湾历史息息相关,知地名,而历史知过半矣!了解地名,体会其历史,才能建立「生息于斯,认同此土」的感情。

  有关台湾地名的研究,前辈学者众多,研究成果辉煌。但正因为他们的研究卓然精辟,出版品汗牛充栋,非一般人能速读、精读、尽读。因此,有需要一本精要介绍台湾地名的入门书,本书即基于此需要而编写。感谢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详见本书附录「参考及推荐阅读」书目),提供本书编写过程中的参考。

李筱峰 2017.8.24.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图书试读

台湾一词源自平埔族的发音

台湾名称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说是从「东番」转音而来;一说从「埋冤」转音而来,闽南移民因水土不服病死台湾,称此地为埋冤魂之地(详见连雅堂着《台湾通史》);以上说法都是「想当然耳」之说。

其实台湾一词是源自平埔族西拉雅人的发音,今天台南安平一带,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称之为「大员」、「台员」、「大圆」、「大湾」、「台窝湾」,后来又写成「台湾」。这些汉字名词,当然是汉语族人根据平埔族的发音写成的同源音译的汉字。

一六○三年明帝国陈第着《东番记》,其中就出现「大员」;清徐怀祖的《台湾随笔》(公元1695年)也说:「台湾于古无考,惟明季莆田周婴着《远游编》,载《东番记》一篇,称台湾为台员,南音也。」南音意即闽南音。

除了认为「大员」、「台员」、「大圆」、「大湾」、「台窝湾」、「台湾」这些用词是过去西拉雅族对今天台南安平一带的称谓之外,另有一说,认为其发音原意是「外来者」、「异形」之意,也就是西拉雅族人对于在当地登陆的外地人的通称。无论如何,今天台南的安平在十七世纪中叶叫作「大员」,当时的大员市镇,是一个热闹的商区,荷兰人又称热兰遮市镇,在热兰遮城堡(今安平古堡)东侧。

十六、十七世纪,外地来台船只,有许多是在大员一带登陆,久而久之就以登陆地点泛称台湾全岛。

荷兰人等西方人来到远东后,也同样以平埔族这个名词音译出「Tayovan」、「Tayan」、「Tayoun」、「Tyovan」、「Tavan」、「Taiwan」等不同的拼法。总之,不论是汉字「台湾」,或是拉丁字「Taiwan」,其发音是源自我们「南岛语族」的「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语」。

不过学者翁佳音独排众议,认为台湾原是指从旧安平港一带进入台江内海的大海湾(详见翁佳音《从旧地名与古地图看台湾近代初期史》,收录于《台湾史十一讲》)。

台湾有哪些旧称?

至于说到台湾的旧称,由于原居台湾的南岛语族,各族群、部落不相隶属,未有全岛性的政府,亦无全岛整体意识,更因没有明确的文字,因此也就没有留下对台湾的整体称唿,所以谈到台湾的旧称,多系外人(中国、日本、西方等)对台湾的称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