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蒋案第一手揭密!
一段台湾人不能不知道的过往,一本台湾人不能不看的书
1970年4月24日,纽约时代广场饭店一声枪响,惊动世界,震动台湾执政高层,这一枪,也是台湾人挣脱独裁,追求自由的宣言,台湾知识份子最沉痛的心声。
沉默近五十年,历经审判,逃亡,政治庇护,引渡,服刑,家破,离散,骇浪惊涛的一生,策划者郑自才,终于打开尘封往事,细说从头。
名人推荐
王秋森‧陈婉真‧张英哲‧黄文雄‧艾琳达 郑重推荐 我们决定行动时,就已经有面对死亡,或者失败后被终身监禁的心理准备了。因为一旦开枪之后,我们第一个反应一定是转身逃跑,这时候警察一定会开枪,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抓,被抓了,罪也是很重。当时我们没有思考那么多,如果会想这么多的话,就不可能去做这件事了。——郑自才
《刺蒋:郑自才回忆录》的出版,除了填补独立建国运动一段重要历史的空白,亦能让读者深入了解郑自才与黄文雄执行刺蒋计画的勇气以及忍受种种痛苦与折磨的意志。在纽约遇刺的蒋经国于1988年过世后,台湾启动民主化进程。在现阶段的时空环境下,四二四刺蒋事件的历史意义值得关心台湾前途的人士加以了解。——王秋森
面对蒋家独裁威权体制下国家极强社会极弱,蒋经国访美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机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治集团的衰与败往往起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如果我们弱方可以「促成」其发生,将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长程武器。所以我们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晰:如果蒋经国不在了,KMT内部的权力斗争必定再起,那就有可能松动其「超稳定」统制,为台湾社会打开一些空间和可能性。——黄文雄
刺杀蒋经国、打击「外来殖民与封建独裁体制」的行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后续的发展,应该被放在「台湾民族民主革命」这一条运动的历史轴线来了解。刺杀蒋经国是「台湾民族民主革命」在特定时期的产物,这种形式的反抗行动虽然没有再出现,但是它在几个方面影响了「台湾民族民主革命」的后续发展。——张英哲
作为一个台湾知识份子,郑自才在那个年代曾经为争取故乡的独立建国,付出青春与血泪,这让作为后辈的我们,谈起那段历史,能抬头挺胸的说,为了自己国家的前途,曾经有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传颂千古。——陈婉真
从2014年7月22日至今,经过超过三个年头的口述访问、资料研读、组织整理、史实重建……。在2017年底,郑自才先生八十一岁生日来临前,郑自才先生和我共同完成了这本着作。这不管对郑自才先生或是对全体台湾人,都是一份极佳的贺礼。——张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