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寻路:探访左营旧城,重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

旧城寻路:探访左营旧城,重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左营旧城
  • 台湾历史
  • 近代史
  • 文化遗产
  • 城市发展
  • 历史地理
  • 地方史
  • 高雄
  • 旧城巡礼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横越古今百余年,见证不同政权移转的左营旧城
随着城墙的修建与残迹的出土
隐没在时光中的近代台湾发展历史也重现世人眼前

左营旧城是台湾史上少数由「官倡民捐」并动用全台募资而筑的石城,
无论是建造规模或是兴筑的历史,在当时皆为非常独特难得的案例,
却在风光落成的同时,也迎来萧条没落的命运。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区域发展重心移转,让左营新城崛起与旧城没落?
这座号称台湾第一石城,承载了多少可歌可泣又可叹的故事?
文史畅销作者陆传杰以兼顾宏观、细微的角度,
透过本书建立起独特的乡土关怀,
吸引所有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充满好奇的各年龄读者,
一同于纸上畅游这座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池。

左营旧城的历史变迁
◆野望:此地既有山海大潭,左倚龟山右连蛇山,风水地势俱佳,早在郑氏时期便筑有营寨,登上近代台湾发展历史的舞台。
◆土城:清初时受到朱一贵事件等民变影响,县治地方争取兴建土城以抵御动乱。 
◆双城:因林爽文等民变动乱影响,官府与居民皆迁至下埤头(今凤山新城)。
◆石城:官捐民倡建石城,然而因当时居民与经济重心皆转移至凤山新城,因此使旧城没落。
◆毁城:日本时代左营成为海军建设基地,难免破坏石城建筑,但建设规画师似乎有意识地留下部分城墙。而至今西门城墙上仍可见与特攻队有关的震洋神社遗迹。
◆隐城:国民政府迁台后,左营仍为海军重镇,不但外缘有眷村驻扎,此地也见证了国府迁台后的海战故事。
◆见城:历年修护成果与出土新发现,使我们能够借此认识台湾的过去并展望未来

左营旧城小档案
▓国家一级古蹟
▓初创建年代:清康熙61年间(1722)
▓堪称台湾本岛第一座中式城池、台湾城池之祖
▓石城周长绵延数余公里,形势壮阔
▓目前尚有东、南和北门三座城门与一段城垣可供游人怀旧遥想昔年风姿。近年出土的西门遗址周边欲规划为军事城址公园,未来展望精彩可期。
▓文化资产价值:
旧城的城壁材料使用硓咕石及三合土,城门洞以来自大陆的花岗石砌半圆拱而成。
北门外墙上有神荼及郁垒浮塑彩绘像,于民国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庙,东门外有护城河,建筑十分完整,为台湾古城中较为特殊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陆传杰


  曾任大地地理杂志总编辑,着有《裨海纪游新注》(荣获2002年图书综合类金鼎奖、小太阳奖)、《南管赏析入门》(荣获1995年有声出版类金鼎奖)、荣获金鼎奖杂志编辑奖(1992年)、《图说台湾地名故事》(荣获2013年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隐藏地图中的日治台湾真相:太阳帝国的最后一块拼图》

图书目录

第1章野望
◆九任巡检八个死于任上
◆只剩老地名还顽强的留存了下来
◆为什么不筑城?
◆朝廷对台湾建城为何这么不上心?
◆为《凤山县志》作序的四位大人
专栏◆凤山旧城相关大事记
 
第2章土城纪
◆规模这么大的起义,城墙真的挡得住?
◆动乱的矛盾究竟在哪儿?令人费解的竖旗起义
◆康熙冰冷的劝诫:小心祸贻未来
◆凤山县的三重地理空间结构
◆下淡水平原是凤山县最具关键地位的地理区块
◆客家族群在下淡水平原上不动声色的扩展
◆惊魂未甫的官员似乎并未察觉兴隆庄优势渐失的趋势
专栏◆土城不「土」,问题在于「土」
 
第3章双城纪
◆龟山八景─动乱前夕的宁静诗
◆文明之光的闪现与熄灭
◆伴随土地开发而生的动乱
专栏◆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始末
专栏◆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一览
 
第4章荒城纪
◆为何放弃造价高昂的石城?
◆新旧之间,县城选址的考量因素
◆全台动员集资打造仍难逃没落的命运
专栏◆兴隆庄石城
 
第5章毁城纪
◆左营旧城最严重的一次破坏
◆入选为第一批「国定史蹟名胜及天然纪念物」
◆两则报导证明西段城墙毁于昭和八年之前
◆拆除旧城城墙是为了修筑南海大沟?
◆残墙上的小神社
 
第6章空城纪
◆高雄是南进计画的大本营
◆左营桃仔园军港是南进基地最核心的部分
◆战争机器运转中的左营旧城
◆旧城内最后的特攻队员
◆旧城墙上的日军神社算是古蹟吗?
专栏◆日本时代左营军区的营建
 
第7章隐城纪
◆旧城城墙的另一种可能性
◆胡嘉恆是谁?八六海战又是怎么一回事?
◆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海战
◆碑上的纪念文字更像是哀悼国光计画的墓志铭
 
第8章见城纪
◆光复后城墙与城门的状况
◆老旧眷村改建是影响旧城复原的一项变数
◆西门段的系列发现催生建城计画
专栏◆左营旧城见城计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九任巡检八个死于任上
 
依据清初第一本《台湾府志》的记载,凤山县辖下的下淡水东港派驻了一名巡检司,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警分局长,配有弓兵十八名,负责当地的治安。这样的配置应该是足以应付一般的情况。即使真的发生了重大的治安事件,左营兴隆庄的南路营参将府还有数百名守军,可以就近支援,应该不需要从府城总镇衙门派出区区的百人队伍,远赴百五十里之外的下淡水支援。所以戚嘉灿是不是为了恫吓郁永河的「鲁莽之举」,而夸大险情?
 
按理戚嘉灿应该不至于为了吓唬郁永河而瞎编故事,但是依当时的兵力配置,由府城派出百人的支援兵力实在是不近情理。如果情况真是如此,笔者推论可能是左营兴隆庄的参将府根本没有驻军,甚至下淡水东港巡检司也没有所谓的十八名弓兵。当时整个凤山县,可能除了临近府城的区域外,基本上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此时距离清政府一六八四年将台湾纳入版图已过十余年,如果凤山县的实际情况确实是如此,那还真可说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纳入版图十余年后,凤山县还处于这样的状态?连派驻的官员都性命难保,还谈甚么治理呢?其实派驻官员、官军性命难保,并非「野蕃」兇恶、「乱党」横行,治安恶化,纯粹是草莱未辟、瘴疠之气恶毒使然。
 
根据康熙末年出版的第一部《凤山县志》,关于位于下淡水东港的巡检司,有这么一条记载:「淡水巡检司署:原在下淡水东港;水土恶毒,历任皆卒于官,甚至阖家无一生还……」可见戚嘉灿「恐吓」郁永河的事例并无夸大之嫌,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戚嘉灿所说的还要悲惨。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的二十三年间,下淡水巡检司共有九任巡检。除了第五任直隶燕山人士游翔昇得以任满告老还乡之外,其余八人都死于任上。直到康熙五十一年,第十一任巡检赵元凯将下淡水巡检署迁到了下淡水赤山山顶上(屏东新园乡鲤鱼山),才设下了「停损点」,止住了历任巡检死于任上的厄运。
 
戚嘉灿提到康熙三十五年由府城总镇派往下淡水的百人队伍全军覆没,应该也不是死于作战,而是另有原因。因为吴球并没有真正举兵称乱,还在密谋阶段,七名首要份子包括吴球在内,已在诸罗县境被官方逮捕、处死,台湾地区并没有因吴球谋反而发生战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寻路”二字,让我联想到作者在探访左营旧城时,是否也经历了一段“寻路”的心路历程。他是否像一个真正的探险家,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找线索,在历史的迷雾中拨开云雾?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例如,他在寻找某个历史真相时遇到的困难,或者他在某个发现时的惊喜。这种“寻路”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通过这条“寻路”的旅程,带领读者走到哪里?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左营,还是让我们对近代台湾的历史产生新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来理解左营旧城,以及它所承载的那些关于台湾的历史记忆。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左营旧城历史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挑战的时期。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近代台湾复杂的多重殖民经历,以及不同政权更迭对左营旧城的影响。书中是否提及了日治时期在左营的建设,例如军事设施的兴建?或者国民政府迁台后,左营作为海军基地的重要地位?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影响的?他是否会探讨不同统治者对左营旧城带来的文化烙印?例如,建筑风格的变化、语言的使用,甚至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更能深入地解读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它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何左营旧城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它又在多大程度上承载了近代台湾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评分

读到书中关于左营旧城居民生活状态的描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讲述历史,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场景,将历史的温度传递出来。比如,书中是否描绘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娱乐方式是什么?在政治动荡的时代,普通民众是如何生活的?那些曾经在旧城里经营的小商小贩,他们的故事又是什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社会阶层的视角,从士绅大族到寻常百姓,他们的生活经历或许能勾勒出更立体、更真实的近代台湾社会图景。这本书是如何去“重现”这些“历史记忆”的?它是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采访了当年亲历者?或者,它又是如何从文献、老照片中挖掘出这些鲜活的细节?我很想知道,作者在呈现这些生活场景时,是否有意识地去对比不同时期的变迁,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动态发展。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左营旧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的鲜活空间。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左营旧城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风雨洗礼,又如何见证了近代台湾的崛起与变迁?它是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的智慧、勇气和奋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对话,让我能够穿越时空,与过去的左营对话,与过去的台湾对话。它是否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对故土的认同感和历史的敬畏感?最终,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能引发持续思考的佳作,是我最为期待的。

评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具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趣味和吸引力。作者是否会运用一些文学的手法,将历史故事讲得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例如,他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人物刻画,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他是否会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探访左营旧城,重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听起来像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充满故事感的方式,带领我完成这次旅程。它是否能够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历史知识,并且对近代台湾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我便被它复古的书名所吸引,“旧城寻路”,仿佛自带一种时光穿越的魔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那段被遗忘的岁月。“探访左营旧城”,这个地名本身就承载了多少故事?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却对左营旧城的历史了解仅限于模糊的印象,只知道它有着悠久的过去。然而,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理位置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承诺要“重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究竟是什么样的“旧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记忆”?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近代台湾发展脉络的窗户?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埋藏在老街巷、古城墙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变迁,感受先辈们生活的点滴,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书中的内容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不仅仅是对左营旧城的简单介绍,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个地区的探访,来“重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左营旧城在近代台湾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它是否曾经是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者,它是否是某个历史时期某个重要群体生活的缩影?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升到对整个台湾近代史的理解?他是否会通过左营旧城的变迁,来折射出近代台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轨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左营旧城,以及它与整个近代台湾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左营旧城的地理环境细致入微的描绘,从昔日的军事重镇到如今的城市风貌,他仿佛用镜头般的文字,将我带入了那个历史悠久的空间。书中关于左营旧城格局的梳理,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地理坐标,而是充满了对过去生活图景的想象。我仿佛能看到古老的城墙如何抵挡风雨,城门又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和地貌的描述,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物理空间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相结合。他如何挖掘出那些被时间冲刷的细节?又如何将分散的史料碎片拼凑成一幅连贯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展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的,它是否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是日治时期的发展,还是国民政府来台初期的建设?亦或是更早期的清领时期?这本书的重点究竟放在了历史的哪个环节,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会被深入剖析?这些细节的呈现,将直接决定这本书能否真正触动人心,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共鸣。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左营旧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左营旧城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着传统与发展的矛盾。作者在书中是否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是否会提到一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的一些独特风貌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又有哪些曾经存在的、珍贵的历史遗迹,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了?这本书能否在呈现左营旧城历史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它是否能够唤起读者对于珍视和传承历史的意识?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讲述左营旧城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多少历史,更在于它能引发我们多少思考。

评分

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探访左营旧城”与“重现近代台湾历史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作者是通过对旧城中具体遗迹的解读,来引申出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吗?例如,他是否会从一座古老的建筑,一段斑驳的城墙,或是某个不起眼的小巷,挖掘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故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一些创新的叙事手法,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他是否会采用“场景再现”的方式,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亦或是通过“人物志”的形式,让我们了解那些曾经在左营生活过的、对台湾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人物?这本书能否在展现左营旧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折射出近代台湾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认同形成的宏大叙事?这是我判断这本书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