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

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台湾文化
  • 木工
  • 博览会
  • 古地图
  • 台北市
  • 怀旧
  • 建筑
  • 设计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知道八十多年前,台湾有过一场「至今都比不上」的大型博览会吗?
博览会带来人潮与钱潮,
而当时周围店家也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制作特色印章,争相媲美,
供参观民众游访购物之余,留下纪念的一记。

如果你没看过,现在让你看看,
还一次让你看个过瘾!!
  


陈柔缙全新作品
横跨八十年时空,极致珍藏版!!
日治史上最大博览会,
超过300枚「珍稀纪念戳章」隆重出土,首度披露!
官方纪录未见、绝无仅有。

一九三五年台湾博览会期间,
一位专做外国人生意的木匠一个章一个章地,盖得了三百多枚纪念章;
八十年后,一张老照片牵引着作者重启泡过时光染液的集印簿,
以纪念章为翼,回返日本时代,不仅止呈现商店的面容,
还要继续说那些始终说不完的故事……

█「10.10.10」
整个台北有一支纪念章大军,扎营插旗,驻守各地,
为博览会助势,也为台湾效力,大声宣传。

「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简称台博会),展期落在昭和十年十月十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共五十天,是日本自一八九五年治理台湾以来的成果夸耀及实力的展现。整个台博会规模之大,光是设于台北市内的主会场便达数万坪,各地方(包含北中南)亦设有地方馆展出乡土特色,可说是台湾全岛动员起来参与史上最大的盛事。

█ 从纪念章上,我们看见三O年代台湾的繁荣、活力,也看见那个年代民间的文化细腻度。
令人既赞叹又感叹,八、九十年前的美学竟强过战后,甚至今日。

糖业馆的纪念章上可见两名年轻女性,分别是盛装和服的日本人以及着袭地旗袍、时髦高贵的台湾女性;馆内由分属民间会社的多家现代化糖厂参展,还备有免费的冷糖水给参观民众品尝;专卖馆的纪念章则呈现其独特的高塔圆形外观,进到馆内浓浓的树香扑鼻而来,除了樟脑,现场还有制菸实演,也可以一窥机器是如何自动帮酒瓶贴上标签的;子供の国(孩童的国度)以其入口地标、塔顶有着桃太郎可爱塑像的「蓬莱塔」做为纪念章主图,场内三千坪的游乐区举办琳琅满目的余兴、娱乐活动,提供观众另一个益智、健体、游戏的去处……

然而,书中介绍的不只是台博场馆的戳章,
更将目光聚焦在当时民间特制的纪念章上──


日本时代最早的一枚纪念章是一九○二年的「万国邮便联合加盟25年祝典」纪念邮戳,其后这样的纪念邮戳虽连番现身,但只有一些严肃的大日子才有资格发行纪念戳章,或是仍有许多规矩要守,像是盖得后贴了邮票只能会场内投递。到了一九三一年,风景名所纪念章才开始冒出头,购买一钱半的邮票,就可以在邮局盖得戳章,增添旅游趣味,隔年全台更有近三十个火车站也推出纪念章飨客。而这一波风潮来到台湾博览会期间,更是整个大喷发,来到最高潮!本书主人翁杨云源的集印簿,可说是展示了当年盛况:餐厅、电影院、照相馆、书店、文具店、印章店、药局、菓子店、皮鞋店、布店、咖啡店、旅馆、市场、庙宇、神社、温泉旅宿,全都登场了,于是纪念章的舞台不再只有邮戳和铁道。

杨云源的集印簿中,有多达三百个珍贵的「民间」台博纪念戳章,是官方纪录《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志》中所未见,珍贵的文化财!每个商家的纪念章都制作精致,极富特色,其线条、文字、空间配置皆令人惊叹于当时的美学与手工技术,沉迷其中,且八十多年前的盖印至今仍色泽饱满。

在设计上,可见商家费尽心思凸显自身特色的图样:药局以单槓倒立的人加上增强体力字样,呈现其主打项目;接骨院大喇喇地秀出拿着看板的骷髅人,确实让人一目了然;洋杂货店以一截着裤袜的长腿勾引目光;其他像是祝台博字样、台湾岛型轮廓、巨大的台博牌楼也被融入构图之中,有时还能看见以表现南岛风情的椰子树或香蕉叶为衬。

这些台湾博览会纪念章,是如何吸引这名木匠满怀热情,跑来跑去,一个章一个章盖,从北横跨到南,从东奔走到西,还有士林、北投、草山,连基隆都去了三次呢!

就让我们随着陈柔缙生动的文字,窥看那真真确确存在的文化繁景吧!!


【这本书好有特色】

(1)「纪念章身世考」,
啥乜(siánn-mí)!作者居然连遮嘛知影!!
这数百个纪念章上的线索少到不能再少,有的仅有日文店号,更别提配上设计怪趣的图案,着实叫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作者陈柔缙费时两年查询史料,佐以钻研台湾生活史十余年的内力,一个一个辨识这些纪念章,不但调查考究出其来源,更生动地述说诸多逸事,让人犹如穿越时空,与他们共舞。

(2)不只是官方自嗨!从纪念章「店家的位置」,
发现台湾博览会举办当时,可说是整个民间动员起来!!
书中共附有九张区域图,作者查找密密麻麻的地图及土地图册,尽可能标示出众多纪念章店家的所在位置,并由此发现,除了博览会会场周围之外,更向外延伸、横跨整个台北,原来当时是岛内所有人共同参与这场盛事!

(依照店家的位置,共可分成二十五个区域,如城内的表町、本町、荣町、京町与大和町;城北的北门町;西门的新起町、西门町、寿町、末广町;大稻埕的太平町、日新町、御成町、永乐町、上奎府町与建成町;其他区域还有大龙峒、士林、北投、草山、基隆……)

(3)随书附赠两张复刻版古地图,敬请搭配使用,
认识台湾史的趣味加倍哦~

★1号古地图★『台湾博览会鸟瞰图』(W45cm×H32cm):
完整呈现台湾博览会展馆设施配置,包括第一会场、第二会场、大稻埕分场,以及草山分馆。

★2号古地图★『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W67cm×H90cm大型地图):
详细标示1935年台北市职业明细(商家店号),以及台湾博览会展馆位置。

地图使用方法:
浏览2号地图时,读者可先顺着铁道标记找到「台北驿」(台北车站),再往下找到「总督府」,在它的左方、红色方框标记便是第一会场展馆,可以看到公会堂(今中山堂)附近设有满州馆、产业馆、林业馆、朝鲜馆、糖业馆等。而在总督府右方,就是第二会场,那里设有专卖馆、爱知名古屋馆、北海道馆、子供の国(孩童的国度)、森永馆(明治牛奶糖贩卖所)、福建馆、南方馆等场馆。

(4)Design by wangzhihong
全书装帧由王志弘设计,纯粹、极致,方寸间充满了美感,与彼时的美学相互辉映,令人爱不释手!书背採裸背线装,可完全摊平阅读,使精采跨页图片完整呈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柔缙
台湾大学法律系司法组毕业,曾任记者,现为专栏作家、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着作有《总统的亲戚》(1999)、《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2005,荣获联合报非文学类十大好书、新闻局最佳人文图书金鼎奖)、《宫前町九十番地》(2006,荣获中国时报开卷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2016年纪念版)、《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2009,获颁新闻局非文学类图书金鼎奖;2016年全新增订版)、《台湾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旧日时光》(2012)、《荣町少年走天下:罗福全回忆录》(2013)、《广告表示:╴╴╴。老牌子.时髦货.推销术,从日本时代广告看见台湾的摩登生活》(2015;获文化部103年度编辑力出版企画补助)等。


相关着作:《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初版纪念签名)》《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全新增订版)》《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经典版)》《宫前町九十番地(十週年纪念版)》《广告表示:╴╴╴。老牌子.时髦货.推销术,从日本时代广告看见台湾的摩登生活》

摄影者简介

王志弘(全书装帧)
台湾平面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1975年生于台北,1995年私立复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毕业。2000年成立个人工作室,承接包含出版、艺术、建筑、电影、音乐等领域各式平面设计专案。2008与2012年,先后与出版社合作设立Insight、Source书系,以设计、艺术为主题,引介如荒木经惟、佐藤卓、横尾忠则、中平卓马与川久保玲等相关之作品。作品六度获台北国际书展金蝶奖之金奖、香港HKDA葛西薰评审奖与银奖、韩国坡州出版美术赏,东京TDC入选。着有《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

相关着作:《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初版纪念签名)》

图书目录

自序

一、谁盖了这些章?

二、纪念章的日本时代

三、木匠的「章之路线」
A. 城内表町
1. 万屋旅馆
2. 柴田自动车商会
3. 正々堂
4. ち々ぶや(秩父屋)
5. 吾妻旅馆
6. 肥后屋旅馆
7. 小林旅馆
8. 日の丸馆

B. 城内本町
9. 太阳馆
10. 十一屋
11. 伊田商店
12. 台北ホテル(台北旅馆)
13. 盛进商行
14. 中岛商会
15. 小川纸商店
16. 三生堂
17. 福々堂
18. 新高旅馆
19. 矢野商店
20. 明治旅馆
21. 森田商会
22. 尚美阁
23. 龟甲万
24. 花家ホテル(花家旅馆)
25. 朝阳号
26. 摄津馆

C. 城内荣町
27. 大丸旅馆
28. 桐田商会
29. 金益发食堂
30. 新高堂书店
31. 生蕃屋
32. 小冢
33. 大坂商船台北船客案内所
34. 荣町药局
35. 大正堂
36. 岩田サンゴ店(岩田珊瑚店)
37. ヒカル食堂(光食堂)
38. 吉井印房
39. 台湾日日新报社
40. 出口商店

D. 城内京町
41. 文华堂
42. 谷山商店
43. 文林堂
44. 野田时计店
45. 大学堂
46. ヒゴヤ(肥后屋)
47. 大正堂
48. かるた家(歌留多家)
49. メロー商合(商合美露)
50. 南国物产商会
51. 田中珊瑚店
52. 学校美术社
53. 京町药局
54. 文明商行
55. 小波
56. 蓬莱物产商会
57. 丸山写真馆
58. 太阳堂
59. 东京堂时计店
60. 文尚堂

E. 城内大和町
61. トモエ会馆(巴会馆)
62. 大和馆
63. 和田メガネ店(和田眼镜店)

F. 城北北门町
64. 梅屋敷
65. 大坂商船
66. 近海邮船
67. 集英旅馆

G. 西门新起町
68. 西门市场
69. 三上洋杂货
70. 山田时计店
71. 福本商店
72. 今井モスリン店(今井毛斯纶店)
73. 三光堂
74. 芳文堂印房
75. 御国屋
76. 大道染料

H. 西门西门町
77. 芳乃馆

I. 西门寿町
78. 富田ホネツギ(富田接骨)

J. 西门末广町
79. 文化堂
80. 高仓写真馆
81. 太田商店

K. 大稻埕太平町
82. 四川ホテル(四川旅馆)
83. 正文堂
84. アポロ(阿波罗)
85. 富文斋印舖
86. 胜芳商行
87. 光食堂太平町支店
88. 罗访梅画像写真馆
89. 斗文斋
90. 藏文斋
91. 日信罗纱店
92. 林裕益洋品店
93. 菊元商行
94. 瑞祥
95. 尚古堂印房
96 高源发吴服店
97. 虎标永安堂
98. 义兴隆
99. 太平食堂
100. 学文堂
101. 孔雀カフェー(孔雀咖啡馆)
102. 周朝日商店
103. 宝香斋
104. 龙月堂
105. 广文堂
106. 金同顺
107. 泰美商行
108. 精华堂
109. 友文堂
110. 仁义堂

L. 大稻埕日新町
111. 蓬莱阁

M. 大稻埕永乐町
112. 霞海城隍庙
113. 兴文斋墨局

N. 大稻埕上奎府町
114. 共田洋服店
115. 方圆轩
116. 广华洋服店
117. 山本典正堂

O. 大稻埕御成町
118. 御成町市场

P. 大稻埕建成町
119. 台湾ホテル(台湾旅馆)
120. 台南旅馆
121 大东ホテル(大东旅馆)
122. 协志洋服店
123. 嘉义阁ホテル(嘉义阁旅馆)
124. 蓬莱ホテル(蓬莱旅馆)

Q. 大龙峒圆山士林
125. 保安宫
126. 孔子庙
127. 円山駅(圆山火车站)
128. 円山动物园(圆山动物园)
129. 台湾神社
130. 芝山巖
131. 剑潭古寺
132. 士林駅(士林火车站)

R. 北投
133. 草山循环バス(草山循环巴士)
134. 北投
135. 新乐园
136. 新荟芳
137. 沂水园
138. 天狗庵
139. 北投公共浴场
140. 吟松庵
141. 花月
142. 由喜松
143. 星乃汤

S. 草山
144. 草山
145. 巴旅馆
146. 草山ホテル(草山旅馆)
147. 山梅馆
148. 多喜乃汤旅馆
149. 众乐园
150. 大屯ホテル(大屯旅馆)

T. 松山庄
151. 日本航空输送会社

U. 第一会场
152. 糖业馆
153. 朝鲜馆
154. 满洲馆

V. 第二会场
155. 专卖馆
156. 第二文化施设馆
157. 台湾の警察
158. 消防
159. 铁道案内所
160. 爱知名古屋馆
161. 北海道馆
162. 花莲港案内所
163. 明治キヤラメル贩卖所(明治牛奶糖贩卖所)
164. コドモノクニ(孩童的国度)

W. 大稻埕分场
165.南方馆
166.空中美人鲤鱼猜参考馆
167.福建馆

X. 草山分馆
168. 草山观光馆
169. 台日观光景点

Y. 基隆
170. 基隆駅(基隆火车站)
171. 基隆大坂商船
172. 基隆近海邮船
173. 基隆水族馆

Z. 待考纪念章
174. お天気雪文(天气香皂)
175. 天狗堂
176. 小野
177. 忠勇铭酒
178. 新京美人
179. 野崎小呗
180. タイヘイレコード(太平唱片)
181. RENGO
182. NISSHIN
183. ベルベット石硷(天鹅绒香皂)
184. DURANT MOTORS(杜兰特汽车公司)
185. 大山
186. 水手帽男孩
187. 珠线
188. 杉山式冷冻机
189. 七福神
190. 台湾种蛇参考馆
191. 红象

◎主要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很难想像当年有一个纪念章爱藏家,
会在博览会五十天会期中,游走市街,盖出三百个章。
更难想像,历经时代变换,薄薄的纸制本子可以挺过八十年,
而未经水害、日曝、人为丢失。
没错,真的是整整八十年。

自序

据我的朋友刘伯姬说,两年前那一晚在她的办公室,几个编辑一起为一本书挑灯赶工,她督军坐阵,但插不上手,就闲闲浏览朋友的脸书。老同事杨弘熙刚放上几张黑白照,只说是家里翻出几张老相片,其他没多讲什么。其中一张,伯姬觉得有点眼熟,就Line给我,「你看看这是什么?」

我当下一惊,我写的《宫前町九十番地》一书就有相同照片。我赶快回覆伯姬,请她翻看一下那本书某页的附照,男女老少一群人郊游,去新店溪搭屋形船。更迫不及待,问她是谁拥有这张照片,我要去拜访。这本《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就这样孕生了。

我到淡水河边的杨家,弘熙的爸爸杨颖川先生年近八十,童颜鹤发,洁净不苟,有日本老先生的气质。他拿出父亲遗留的旧物,我看到许多和《宫前町九十番地》传主张超英家藏相同的老照片。原来,那些相片上角落的那个人是杨弘熙的阿公杨云源;原来,他是一位家具木匠,日本时代领有木工执照。

我和杨爸爸也聊到张超英、杨云源两人之间的交集人物「张鸿图」,他受香港英语教育,是战前美商标准石油公司的台湾支配人(总经理)。一九三六年,张鸿图娶香港媳妇,杨云源保留了那场豪门婚礼的喜帖。毫无褪色,品项完好,已经不足以得到我更多赞叹了,喜帖英文、汉文并陈,才是稀有珍贵。

杨家保存的文物带给我的惊喜还没结束。已逝的杨云源在他三十二岁那一年,遇上一九三五年的台湾博览会。盛年遇盛会,他收藏了好多博览会相关的绘叶书、地图、广告小册。翻着翻着,大约一个虎口高的收藏已见底。最底下压着一本笔记本,封面泡过时光的染液,略显暗沉,一翻开,内中却是页页五颜六彩。笔记本的每一页都布满纪念章,形状各种,有微笑的猎犬、古典的脚踏车、可爱的油画颜料软管。颜色也缤纷,甚至有很现代感的桃红、Tiffany绿。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相对轻松的心态,想着或许能了解到一些关于台湾博览会的趣闻轶事。然而,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却是一次深刻的、触及灵魂的体验。作者并没有选择用宏大的历史叙述来展开,而是聚焦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这个选择,极其巧妙且充满力量。透过这位木匠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博览会。他不是一个决策者,也不是一个公众人物,他只是一个用双手去创造、用汗水去浇灌的劳动者。书中对他制作展品过程的描写,极其详尽,充满了技术性和艺术性。我仿佛能触摸到他手中打磨过的木头,听到他锯木时发出的沙沙声,感受到他在深夜灯光下专注的身影。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件件展品的诞生,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对技艺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对家园的责任。而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更是将这种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我把地图铺在桌上,对照着书中的文字,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木匠可能工作的区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城市脉络。这些古老的地图,不仅仅是纸上的印记,它们是承载了无数故事和记忆的载体,它们让书中木匠的奋斗,不再是孤立的叙述,而是与整个城市的变迁、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辉煌,都离不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个体,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想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文献,也不是一本纯粹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和古地图精心绘制的,关于那个时代台湾的立体画卷。作者以一个木匠的视角切入,将我们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拉回到微观的个体经验。这位木匠,不是什么名垂青史的伟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匠人,却在台湾博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木匠工作细节的描绘,那种对材料的理解,对工具的熟悉,以及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解决之道,都写得非常真实。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传来的木材的粗糙感,听到他锤凿敲击的节奏,甚至能想象他加班加点、汗流浃背的场景。书中对于博览会的描述,也并非只是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通过木匠的眼睛,展现了这个盛会是如何一点点成型,如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当翻开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时,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打开那个时代大门的钥匙。地图上的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都与书中的描述产生了奇妙的呼应。我能对照着地图,想象木匠在某个街角忙碌的身影,也能在鸟瞰图中,找到他可能参与建造的展馆。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历史的真实感。它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感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宏伟的历史事件,是由无数个体的努力和汗水堆砌而成的,而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评分

《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连连”来形容。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博览会的普通介绍,没想到它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一位木匠的眼睛——展开,为我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历史画卷。这位木匠,他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匠人的坚韧与智慧。书中对他在博览会筹备期间的工作场景描写得尤为细致,从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到与工友们的交流,再到面对技术难题时的思考与解决,都仿佛历历在目。我能感受到他对于木材的深厚感情,对于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参与这次博览会所抱有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更让我惊叹的是,本书还附赠了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的复刻版古地图。这简直是点睛之笔!当我将地图展开,看着那些熟悉的(或者说,曾经熟悉的)街道名称和建筑轮廓,再结合书中木匠的经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扑面而来。我仿佛可以站在地图上的某个位置,回望木匠当时的身影,或者想象他如何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默默工作。这些古地图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理解书中文本内容的重要线索,它们让书中的故事不再是平面化的文字,而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感和更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国家的进步,以及背后无数普通人默默的奉献。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博览会,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台湾的集体记忆。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爱上了“历史细节”这个概念。《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就如同一颗颗精美的珍珠,串联起了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作者以一个木匠的身份作为切入点,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我仿佛能透过他的眼睛,看到那个时代台湾的另一面:不是宏大的政治决策,也不是经济数字的增长,而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精湛技艺。书中对木匠工作过程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如何选择不同种类的木材,如何运用各种传统工具,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如何与同事们相互协作,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能感受到他指尖传来的木材的纹理,听到他挥舞工具发出的清脆声响,甚至能想象他在夜深人静时,为完成一件作品而全神贯注的样子。而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当我把这些珍贵的古地图摊开,瞬间就被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所震撼。我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在地图上找到木匠工作的具体区域,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的贡献。这些地图,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它们更是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无比真实和生动。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普通劳动者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真是一本意想不到的宝藏!读之前,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木匠手艺或者博览会历史的枯燥读物,没想到它所呈现的,却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群人的温情故事。书的开篇就以一个非常质朴的木匠视角,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透过他粗糙却灵巧的双手,我仿佛能感受到木头纹理的温度,听到刨花落地的声音,甚至闻到木材特有的清香。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这位普通木匠在筹备和参与台湾博览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仅仅是在制作展品,更是在用自己的技艺和心血,为这个即将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台湾”添砖加瓦。书中对博览会细节的描述尤为精彩,那些我们如今只能在泛黄的照片中窥见的建筑、装置,在木匠的眼中,都有着别样的生命。他如何克服材料的限制,如何与时间赛跑,如何在一件件作品中倾注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而书中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当我将它们铺展开来,看着那密密麻麻的街道、标志性的建筑,再对照书中木匠的工作场景,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仿佛我也可以站在博览会的高处,俯瞰那片曾经熙熙攘攘、充满生机的土地,而我的目光,也能追寻到那个默默奉献的木匠的身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入历史的旅行,一次对普通人伟大贡献的致敬。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博览会”,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而是承载了无数个体梦想与努力的生动画卷。

评分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细节决定一切”这句话在历史研究中的分量。作者选取了一个极其平凡却又极具代表性的角度——一个木匠,来讲述1935年的台湾博览会。初读,我或许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关于手工艺人的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这个木匠的每一次挥汗如雨,每一次精心的打磨,都折射出那个时代台湾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书中对木匠在博览会期间工作的描写,细致到令人发指。他如何与各种木材打交道,如何运用不同的工具,如何与工友协作,甚至是如何处理那些细小的工艺细节,作者都一一详尽地呈现。我能感受到他手心的温度,听到他工具发出的声响,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工坊。而更让我惊叹的是,本书还附带了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的复刻版古地图。当把这些地图铺开,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木匠的每一个工作地点,都隐藏在这清晰的城市脉络之中。我可以对照着地图,去想象他在哪个区域进行木材加工,又在哪个角落为展馆进行最后的装饰。这些地图,不仅仅是历史文献,它们更是串联起书中文字与真实场景的绝佳媒介,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普通人对宏大事件的独特贡献。

评分

《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以一个木匠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1935年台湾博览会的大门。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关于博览会的枯燥信息,而是跟随这位木匠的脚步,亲身经历着博览会的点点滴滴。他可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参与者,但他的双手,却为博览会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光彩。书中对他工作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技术细节。我仿佛能闻到木屑的清香,听到他锤凿敲击的节奏,感受到他专注的神情。他对于木材的了解,对于工艺的追求,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挑战,都让我深深地被吸引。而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喜的,莫过于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当这些古老而精美的地图在我眼前展开,一种强烈的穿越感油然而生。我能够对照着地图,去寻找木匠曾经工作的区域,去感受那个时代台北城市的脉搏。这些地图,不仅仅是图画,它们是历史的印记,是时代的见证,更是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它们是解读历史的密钥,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细节之美,也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博览会的故事,更是通过一位木匠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一幅生动的台湾画卷。我从未想过,一个普通的木匠,他的视角,竟然能如此深入人心,如此充满力量。书中对木匠工作细节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从他如何选择木材,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到他与同事之间的互动,都写得极为真实、细腻。我能感受到他指尖传来的木纹的温度,听到他刨刀划过木头的声音,甚至想象他如何在无数个夜晚,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完成手中的工作。他不仅仅是在制作展品,他更是在用自己的双手,为台湾博览会,为台湾的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本书最让我惊喜和震撼的,莫过于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当我把这些精美的古地图铺展在眼前,一种强烈的历史感瞬间将我淹没。我能够对照着地图,想象木匠当时可能工作的地点,感受那个时代台北的城市肌理。这些地图,不仅仅是插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让木匠的故事更加立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普通人的伟大,看到了技艺的魅力,更看到了一个时代台湾的蓬勃生机。它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匠人、关于家园的温情史诗。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将1935年的台湾博览会,用一种极其生动、极其人性化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作者选择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一个木匠,来讲述这个宏大的历史事件。我之前从未想过,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眼睛,竟然能如此清晰地看到一个时代的脉络。书中对木匠工作细节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我能够想象他如何挑选木材,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难题,甚至如何在忙碌的博览会期间,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思考,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的活力与气息。而本书最大的亮点,绝对是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当我把这些古老而精美的地图铺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瞬间将我包围。我能够对照着地图,去寻找木匠工作的具体区域,去想象他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些地图,不仅仅是历史文献,它们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无比鲜活,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空间感和真实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看到了普通劳动者对时代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它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关于地方历史、关于集体记忆的杰作。

评分

《一个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览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颠覆了对历史书籍的刻板印象。我本以为会是一篇枯燥的史料堆砌,结果却被一个木匠的视角深深吸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描述博览会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普通木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人们的情感。这位木匠,他可能不会出现在任何历史记录的显眼位置,但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博览会贡献了最实在的力量。书中对他工作的描绘,充满了真实感和艺术感。我能想象到他手中木屑飞扬的场景,听到他刨刀的低鸣,感受到他对每一个细节的专注。他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在用自己的技艺,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奉献的故事。而本书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附赠的1935年《台湾博览会纪念台北市街图》和《台湾博览会鸟瞰图》复刻版古地图。当我将这些精美的地图铺展在桌面,仿佛穿越了时空。我可以对照着地图,去寻找木匠曾经工作过的痕迹,去感受那个时代台北的城市脉络。这些地图,不仅仅是历史的佐证,它们更是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它们是通往那个年代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细微之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那些无数平凡个体的闪光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