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巷:人才红利时代之二

天下第一巷:人才红利时代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青
图书标签:
  • 人才红利
  • 经济发展
  • 社会变迁
  • 城镇化
  • 民生
  • 改革开放
  • 中国经济
  • 区域发展
  • 社会观察
  • 深度报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O年代至八O年代间,来自各省流寓台北的名家,梁实秋、林海音、杨兴生、喻仲林、钟鼎文、王蓝、白先勇、罗兰……等,纷纷聚居敦化南路、忠孝东路巷弄之间,罗青穿梭其间,尽享与时彦才俊欢聚之乐。他将这千年难得一遇的时代称为「人才红利时代」,并用心记下所见所闻,为这个迷人的时代,留下闪亮如露珠般的註解。 后生小子怎敢说:「梁实秋是我的敌人?」白先勇家为何窗子都钉死?「台北半个文坛」林海音家又是怎样的光景?高阳通读李商隐《玉谿集》,写下〈集玉谿生一首〉,看似精摘诗句,其实是借李商隐之诗浇心中块垒,自伤身世。罗青解集句,说本事,勾勒高阳一生坎坷,半生困守稿纸爬格子还债,因此留下了三千多万字的小说精品,真可谓「诗人不幸诗家幸」,而许多精辟的诗论更见证了「赋到沧桑句便工」。王蓝《蓝与黑》写国仇家恨大是大非敌我对抗之思,鹿桥《未央歌》则是在小我情爱与大我志业之间,安身立命的挣扎,不过「时间距离」与「美学距离」都太近,无法超然而又无我的尽情挖掘。在自由诗的狂潮下,钟鼎文以《蓝星》诗社坚守浪漫格律诗的创作,却遭到嘲笑、贬损,罗青称作格律派最后的护法。 罗青以笔下诗情,砚上画意,生动的写下画下与诗人、小说家、书画家、艺术家点滴过从,诗律书画、文史掌故、妙事轶闻无所不写,燃起了大家对这个意气风发、谈笑风生的「人才红利时代」无尽的缅怀之情。 本书特色 ★ 收录罗青为前辈作家所绘画作,以及往来书信珍贵资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青


  本名罗青哲,湖南省湘潭县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生于青岛。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任辅仁大学、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所、翻研所、美术系所教授,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明道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英语系主任。一九九三年获傅尔布莱德国际交换教授奖。

  一九七四年获颁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国内外获奖无数,被翻译成英、法、德、义、瑞典等十三种语言。画作亦获奖多次,并获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东方美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术馆、美国圣路易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美术馆、台湾美术馆等国内外公私立美术馆收藏。曾出版诗集、诗画集、画集、论文集、画论集五十余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天下第一巷(节录)


  一九七四年秋,二十六岁的我,结束留美学业,取道欧洲,环游世界,返回台湾,开始定居于台北大安区,在敦化南路351巷内,开展我的艺文学术生涯。就是在这条巷子里,我遇到了「我的时代」以及「我们的时代」,一个意气风发谈笑风生,千年难的一遇的「人才红利时代」。

  我随父母于1949年初春搭乘太平轮到基隆,先是南下住在高雄凤山大寮,旋又迁至淡水,转往台北。一年多后,又回到基隆落脚,在雨港一路由幼稚园小学念到初中高中,直到进入新庄辅仁大学后,才离开基隆,回到台北,常常在士林、中正、中山、万华、大安区游走玩耍,几乎成了半个台北人。

  我去美国留学后,父亲从基隆船务公司退休,看到大安区敦化南路351巷内,由港商出资沈祖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怡安大厦,是当时少有的二丁挂七层电梯车库公寓建筑,十分钟意,因此决定移居台北,入住大厦东栋。

  在此以前,我在大安区的活动,多半在和平东路师大附近及新生南路国际学舍(现在的大安森林公园)一带,忠孝东路与敦化南路之间,还是蕉林稻田与园艺花圃错杂的郊区,常有水牛出没。没想到数年不见,联结敦化南北路的复旦桥东西两侧,出现了顶好商圈,龙门画廊,后来又有了金石堂书店、诚品书店、建宏书局(三民书局)与阿波罗画廊群,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引来许多作家诗人画家,纷纷聚居于此。他们泰半都是一九四九年后,自中原各省流寓台北的人才,为明郑至今三百五十年以还所仅见,人数之众,品类之广,亦为永嘉、靖康以来所未有。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住三十年,享尽师长友朋问道学艺之乐,亦阅尽人间沧桑世事变幻之奇。

  儿子老子杨兴生

  油画家兼龙门画廊创办人杨兴生(1938-2013),则住我隔壁的一排四楼公寓里。老杨出生于江西,长我十岁,是师大美术系的高材生,曾留学美国唸艺术研究所,但却阴错阳差开了画廊,习得了洋人卖画赚钱的法门。他在我返台定居的第二年,在顶好商圈创办了龙门画廊,把当时画框、画店、仓库式画廊,提升三级,成为台湾最早的美式「新锐艺术发表」的商业画廊,让杰出画家每两三年有固定场所发表最新实验力作。此一创举,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无,老杨功在画坛,必须载入史册。我常在巷口的美利坚面包店遇到他,汗衫短裤蓝白拖,乱头胡渣香菸叼,十足艺术叛徒的模样。

  一日,我在他家门口看到他,蹲在公寓进门的台阶上抽菸,便好奇的上前寒暄。他跟我摇摇头,叹口气说,没办法,上初中的儿子回来跟我住啦,不让抽菸,只好在这里躲一躲啰。我听了啼笑皆非,只好调侃的厉声道:「反了反了,儿子居然管起老子来了!这像话吗?」没想到,平时潇洒的老杨,居然苦着一张脸,两手一摊,向我诉起苦来:

  太太在美国,儿子从小随外公住。他外公是留英的,完全是英国式教育,把儿子训练成一个小绅士,早上起来,刷牙洗脸,打扮得整整齐齐,才正经八百的来吃早餐,就差没打领带。男人嘛,你知道,在自己家里,可以随便一点,穿件内裤,就可以坐在客厅看电视,喝点啤酒,把脚放在茶几上,放松一下。这些都是不行的,常常挨他斥责说,像什么样子,赶快把衣服穿好,坐好,训导主任似的,弄得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连招几个朋友打几圈小牌,都要遭到干涉,简直是「爸」不聊生,难过极了。

  我闻言大笑道:「天不怕地不怕,你老杨也有今天,真是一物降一物,这个儿子好,将来肯定孝顺,你就等着享福吧。」

  果然,老杨晚年,画室移到淡水,由儿子照顾,生涯直接由「浪子期」一跃,进入「老年期」,过起不菸不酒不赌每天画画的规矩生活……。
 

图书试读

我的「敌人」梁实秋先生──篇写了一半的纪念文

一、    从二十七年前开始

「梁实秋先生是我的敌人!」

这是我在梁先生七十五岁生日宴上发言时的开场白。那天,财神酒店里,梁先生的门生故旧,济济一堂,温馨又热烈的为梁翁祝寿,大家纷纷献辞,场面十分感人。在众多前辈高人之前,本来轮不到我来说话。但是主席余光中先生点名,说我是当日与会者,最年轻的一个,理当发表一点感想助兴。美意当前,我不好过份推辞,便大胆的站了起来。没想到,一开口,竟然是这么一句话。大家听了,固然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就连我自己,也是心头一愣,不得不急急忙忙的,加以解释了起来。

「打从我念初中一年级开始,也就是民国四十九年,便与梁先生在英语课上结了『仇』。当时学校採用的课本是远东版的初级英文,封面上大大的印着『梁实秋主编』五个大字。放学回家,到书店里去买中学适用的远东版最新英汉字典,上面印的还是『梁实秋主编』几个大字。就这样,从初中念到高中,六年英文读下来,大考小考模拟考外加大专联考,翻来覆去,每日总少不了要与『梁实秋』三个字为伍,直念得我头昏脑胀,咬牙切齿,连作梦都在考英文。」不解释还罢,一解释,反而更糟,真是越描越黑了。

「不过,上大学之后,事情便开始有了变化。我考上的是辅仁大学英文系。才念大一,便迷上了莎士比亚的警句妙语,明喻暗喻,觉得新奇无比。这时候,梁先生所译的莎士比亚,註解详尽,意思畅达,立刻成了我在莎翁英文大海中的『救生圈』,抱之不放,日夜捧读,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年下来,竟把眼睛给弄近视了。从大二开始,我戴上了眼镜。人家笑我,高中三年,都没有近视,考上了大学,反倒变成了四眼田鸡,真是『反常』!」

「我无辞以对,只好说:『这都是梁实秋害的。』」

接下来,我话锋一转,开始讲我与梁先生「化敌为友」的经过,把前面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一一化解,转危为安,使大家心中为之一宽。而梁先生则始终面带微笑的坐在寿星席上,看我这个后生晚辈,耍嘴皮子,丝毫不以为忤。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