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益│專文推薦 瀋昭良│郭力昕│張世倫 │短評推薦
約翰‧伯格、艾倫‧狄波頓推崇的英國文壇焦點人物
視編年為暴政的攝影史│徹底經驗式的攝影評論
偉大的攝影改變瞭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傑夫‧代爾改變瞭我們觀看兩者的方式
值得和桑塔格的《論攝影》一起收藏在書架上
對卡提耶─布列鬆而言,攝影是「一種理解之道」,而本書,是媒體眼中「英國最聰明的當代作傢」傑夫‧代爾企圖理解攝影藝術的故事(盡管他連一颱相機都沒有!)。藉由鎖定攝影師拍攝相同主題的不同手法,代爾帶領讀者親曆靈光乍現的現場,潛入攝影師的集體心靈,化身精心安排或堅持不設計的鏡頭,觀看盲人、帽子、椅子、階梯、理發店……那些讓史蒂格利茲、史川德、艾凡斯、韋斯頓、蘭格、阿勃絲和伊格斯頓等攝影大師在書中一再相遇的創作主題。閱讀本書,彷彿展開「穿越攝影史的一趟絕妙旅程」(《藝術評論》)。
《持續進行的瞬間》獲2006年ICP國際攝影中心「攝影書寫奬」,是給熱愛攝影與思考之人的非典型攝影書,從一件攝影作品,看一群攝影大師,交織成一張值得細究蒐藏的攝影地圖。
媒體專傢好評推薦
現實與想像的交疊,曆史與時空的穿越,不僅讓人流連於細膩繽紛的文采與轉摺起伏的讀趣之間,也讓我們相信,攝影詮釋與評介在書寫形式上的遼闊與可能。──瀋昭良,當代攝影師
代爾悠遊於攝影、文學、電影典故之中,廣徵博引,文字深刻而慧黠。他閱讀攝影的「刺點」,不僅是對影像細節的敏銳梳理,更是一種對曆史與文化的全麵關照。──郭力昕,攝影評論者
代爾博學聰敏、見多識廣,彷彿全能的傳統歐洲知識分子,文章卻從不故弄玄虛,他書寫爵士樂、攝影,乃至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筆法平易近人,觀點秀異齣眾,使他成為當今英國文壇備受矚目的意見領袖之一。──張世倫,藝評人
《持續進行的瞬間》是關於攝影的精湛沉思。──艾倫‧狄波頓,作傢
十足原創之作。讀完之後,生命似乎變遼闊瞭。──約翰‧伯格,藝術評論
代爾另闢蹊徑,偷偷對學者專傢的領域從旁突襲。──《新政治傢》
堪稱攝影書寫史上的最優雅反芻。──《週日電郵報》
讀者感覺自己已進入攝影師的集體意識。──瑞鞦‧柯恩,作傢
直到此刻,我們纔徹底消化瞭這些藝術傢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插圖列錶
然而,很美(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持續進行的瞬間
注釋
參考書目
攝影師年錶
緻謝
然而,很美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我很少會因為推薦書的人而買書的,但村上春樹為傑夫.代爾(Geoff Dyer)《然而,很美》(But Beautiful)寫的文章除外。我本就是半個爵士樂迷,看到這本書不免好奇,翻開村上的譯記時,看到他提到依代爾的說法,這書是用一種「想像式批評」(imaginative criticism)的方式寫成的,就吸引瞭我的好奇。我打開書,讀完書之前就未曾再闔上瞭。
代爾用多樣化的敘事觀點、洗練的文筆重現眾多爵士樂手的生存狀態,也呈現瞭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而我最著迷於代爾將很難具體陳述的樂手風格與音樂感受化成文字。比方說他寫次中音薩剋斯風手班.韋伯斯特(Ben Webster)的演奏:「慢慢地把樂音吹得如此柔和,彷彿見到某位農場工人把一頭新的牲畜抱在懷裏,也宛如看到某個當建築工的男人為心愛的女人送上鮮花⋯⋯他樂聲的力道如職業拳手般厚重,但他吹奏起慢麯時,就彷彿在嗬護著一隻身體冰涼、奄奄一息的脆弱小動物,隻有你呼齣的熱氣纔能使得牠起死迴生⋯⋯」把盡是纏綿的韋伯斯特樂句化為具體畫麵。我當時想,代爾一定對影像有像貓一樣的敏銳直覺吧。
當我收到《持續進行的瞬間》(The Ongoing Moment)的書稿,果然印證瞭我的想法,代爾不但對影像敏銳,而且下瞭大工夫把兩百年來的攝影史做瞭清理後,再用自己獨特的觀點展開。
許多投身學術研究的人都知道,清理資料是建立藝術批評的第一個難關,接著從荒煙漫草中尋找一條相對明晰的詮釋之路,則是第二個難關(當然這條路有沒有創造性的風景是非常重要的事)。事實上還有第三個難關,就是用準確又不失優美的文字錶現。但因為太多人做不到這點,所以常常有些學者就乾脆否定這個關卡的存在。代爾本身就是D. H. 勞倫斯的知名研究學者,他的《齣於純粹的狂熱》(Out of Sheer Rage)就是將論文材料消化後以小說手法寫就的。而在《然而,很美》中,代爾以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和哈利.卡尼(Harry Carney)開車到某個小鎮的旅程作為穿針引綫的楔子,另一綫以傳記小說手法讓眾樂手步嚮舞颱,逐一上場,彷彿一場獨奏與閤奏穿插的競技。這樣勇於突破傳統藝評寫法的代爾,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寫攝影史?雖然代爾書中提到他不想使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用的「刺點」(punctum)這個詞來解釋羅伯.法蘭剋(Robert Frank)的攝影作品,而改用「小細節」。但我還是要說,代爾這本攝影書的寫法很接近「刺點分析、敘事」。
什麼叫做「刺點」?巴特在他著名的《明室》這本書裏,說自己意在討論攝影過程中,被觀看者的經驗與觀看者的經驗。問題是怎麼「選擇齣」那些照片來討論呢?巴特說第一項元素就是照片的時空與場麵,這是他用自身的知識文化就可以駕輕就熟地解讀的,稱為「知麵」。第二個元素,則稱為「punctum」,這個字又有「針刺、小洞、小斑點、小裂痕、擲骰子、碰運氣」的意思。巴特說:「所謂相片中的刺點,便是其中刺痛我(同時謀刺我,刺殺我)的一個危險機遇。」
整本書代爾都從某個刺點轉到另一個刺點,它們包括「盲人、手、裸體、帽子、階梯、椅子、床舖、籬笆、窗戶、車窗、雲朵、門」⋯⋯而代爾以「持續進行的瞬間」的敘事,既常停留在一個刺點上,又不斷地讓時間流轉,中間則以引文讓讀者喘息思考。隻是巴特講的是「照片中的刺點」,這本書裏還包括瞭攝影師本身人生的刺點、拍攝過程中的刺點等等。因此,讀者不僅讀到瞭代爾對相片美學、倫理、社會學的詮釋,還連帶地讀到瞭攝影傢的人生片段、創作觀,與迷亂、傳奇的創作行為。
比方說移居美國後不被重視的攝影師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 1894-1985),曾沮喪地對年輕的攝影傢布萊塞(Brassai)說:「眼前這個與你重逢的人,是個死人。」他甚至把自己的作品分裝在兩隻購物袋,放到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門口。代爾寫道:「身為一名攝影大師,他必須像個街頭藝人,滿足於最微不足道的認可,滿足於漠視和忽略他纔華的路人投進他杯子裏的銅闆。他的目光銳利、優美、縴細、極富人性,但他得到的對待卻和盲人無異。」隻是幸運終究迴到柯特茲的身上,在戰爭中他曾交付給一位巴黎女子以緻佚失的一批底片,竟傳奇性地再次齣現,讓柯特茲重拾偉大攝影傢的聲譽。
每讀到此,我都要懷疑,代爾根本是為那些拍下無數動人照片的攝影師們,留下另一種文字的身影。
而書中往往也將他的藝術觀點注入某些段落,讓我們彷彿讀到精采論文的睿智。比方說人們常說攝影在留取肖像的功能上幾乎取代瞭繪畫,但代爾說:「攝影無法像繪畫那樣自由。」因為皮耶.波納爾(Pierre Bonnard)畫他妻子瑪特(Marthe)畫瞭四十年──但她永遠是二十五歲時的樣子。而攝影大師史蒂格利茲如實地拍攝他的妻子歐姬芙,卻隻能隨著她的轉變與年華老去。那段似談攝影史,也似談史蒂格利茲戀愛史的段落,讓我低迴不已。
傑夫.代爾是個學者,但他的著作都在嘲弄學究們如何拆毀、殺害藝術與美,他因此找齣瞭一個辦法,那就是以另一種美學形式來詮釋他所要分析的美。這和中國「以詩應詩」、「以詩解詩」的方式,異麯同工。這樣的詮釋雖然常不見容於現代學術界,一些對某種藝術類型也有自己定見的讀者也常會覺得:「可以這樣解釋嗎?」然而,你不可否認的是,代爾的書寫真的很美。
《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次充滿智慧與情感的漫談。作者在書中,不斷地拋齣關於攝影的命題,然後用他獨特的視角,一一解讀。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觀看”的定義。他認為,攝影師的觀看,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觀看,是對世界萬物保持好奇心與敏感度的過程。他提到瞭很多攝影大師的作品,並不僅僅分析其技法,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他讓我們看到,那些經典的攝影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因為其技術上的精湛,更在於它們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觸及瞭生命的本質。書中關於“對話”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攝影師與被攝對象之間,不是單嚮的權力關係,而是一種相互的理解與尊重。他鼓勵讀者去嘗試用鏡頭去“傾聽”世界,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攝影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局限於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而是延伸到瞭拍攝前後的每一個思考與感受。
评分這本名為《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的書,我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在文字的海洋中,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描繪瞭攝影的迷人之處。他並非簡單地羅列攝影技巧,而是將鏡頭背後的思考,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那些不經意間觸動靈魂的瞬間,都一一捕捉並放大。我尤其喜歡他描述那些“非決定性瞬間”的部分,那些在按下快門前,一切都還未塵埃落定的不確定性,以及按下快門後,那個被凝固下來的,蘊含著無數可能性的那一刻。他將攝影比作一種對話,是攝影師與被攝者,攝影師與世界,甚至攝影師與自己內心的對話。這種對話,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單嚮的記錄,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交流。書中對光影的運用,對構圖的理解,都上升到瞭哲學的高度。他反復強調,攝影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對生命、對時間、對情感的深刻洞察。讀這本書,就像走進瞭攝影師的內心世界,與他一同感受光影的律動,傾聽快門的聲音,理解每一次按下快門背後,那份對世界的尊重與熱愛。他讓我重新審視瞭手中的相機,不再僅僅把它當作記錄工具,而是看作通往內心深處,通往真實世界的一扇窗。
评分《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這本書,讓我對攝影的認知,有瞭一個顛覆性的改變。我曾以為攝影就是按下快門,定格畫麵,但作者卻告訴我,攝影是一種與時間、與空間、與情感的對話。他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瞭攝影師如何通過鏡頭,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生命痕跡”。我尤其喜歡他關於“觀看的姿態”的論述,他認為攝影師的觀看,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靈去感受,去體會。那些被他捕捉到的瞬間,不僅僅是影像,更是故事,是情感,是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書中對於“永恒”與“短暫”的辯證思考,讓我對攝影的價值有瞭更深的認識。他寫道,攝影之所以能夠賦予瞬間以永恒,是因為它捕捉瞭那個瞬間中最動人的部分,是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情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攝影的無限可能性,它不僅可以記錄,更可以錶達,可以啓迪。它鼓勵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用鏡頭去講述我自己的故事。
评分老實說,翻開《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我一開始抱著一種學習攝影技巧的心態,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的獨特視角所吸引。他沒有詳細介紹什麼光圈、快門,反而在字裏行間,讓我看到瞭攝影更深層的意義。書中關於“時間”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作者認為,攝影捕捉的並非是物理意義上的時間,而是“時間的質感”,是那個瞬間所包含的豐富的情感與故事。他筆下的每一個瞬間,都仿佛擁有瞭自己的生命,能夠穿越時空,觸動讀者的心靈。我尤其欣賞他對“偶然性”與“選擇性”的探討,攝影師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慧眼識珠,捕捉到那個最能錶達主題的瞬間,這其中蘊含著多少敏銳的觀察與深厚的功力。他還將攝影與記憶聯係起來,認為那些被攝影記錄下來的瞬間,成為瞭我們理解過去、構建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石。書中的例子,無論是街頭巷尾的尋常百姓,還是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都被作者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讓我看到瞭攝影的包容性與普適性。他傳遞給我一種觀念:攝影,是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是發現隱藏在平淡之中的不平凡。
评分當我在朋友的推薦下拿起《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我並沒有預設太多的期待,但很快,我便被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所摺服。這本書並不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一名技術高超的攝影師,而是邀請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攝影哲學與藝術之旅。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剖析瞭攝影作品如何能夠超越純粹的記錄,成為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思想的錶達。我特彆著迷於他對“瞬間”的定義,他認為每一個“瞬間”都蘊含著時間的長河,是過去與未來的交匯點,是情感的爆發點。他提齣的“心靈捕捉”,更是點睛之筆,強調瞭攝影師內心世界的映射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書中大量的引述和個人感悟,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仿佛置身於攝影大師們的創作現場,感受他們的靈感閃現。他對於攝影倫理的探討,也引發瞭我深入的思考,讓我認識到攝影師肩負的責任。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更是關於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我們自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